凯 | kǎi | ①军队得胜回来奏的乐曲:凯歌。凯旋。奏凯而归。振凯而归。②和,柔:“凯风自南,吹彼棘薪”。③姓。 |
凯撤 | kǎichè | 胜利撤军。清 薛福成《应诏陈言疏》:“今方滇、黔、关、陇次第肃清,勇营大半凯撤。”《花月痕第四七回》到了次年己未正月,疏请凯撤,南边军饷统归曹节度调度… |
凯乐 | kǎilè | ①演奏胜利的乐曲。晋 崔豹《古今注·音乐》:“短簫鐃歌,军乐也……周礼所谓王大捷则令凯乐,军大献则令凯歌者也。”按,今周礼·春官·大司乐作“愷乐”。《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大驾布六军,备凯乐,献俘于太庙。②和乐,欢乐。三国魏 嵇康《声无哀乐论》:“故凯乐之情,见於金石;含弘光大,显於音声也。”晋 陆机《演连珠之八》:“万邦凯乐,非悦鐘鼓之娱;天下归仁,非感玉帛之惠。” |
凯旋归来 凯旋而归 | kǎixuánguīlái kǎixuán’ěrguī | 军队获胜而归。现指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或者自己设定的目标。比喻在军队里,有自然灾害的人需要及时营救灾区的人。部队及时派出军队,及时救出受灾群众,将伤害降到最低。巴金《给一个敬爱的友人》:“真正的战士倘使不能凯旋而归,就应该战死在阵地上。” |
恺 | kǎi | 快乐,和乐:恺悌(和颜悦色,易于接近)。参见“物愷”。 |
恺切 | kǎiqiè | 言辞诚恳真切。《镜花缘 第十二回》据小子愚见,凡乡愚误将子女送人空门的,本地父老即将‘寿夭有命’以及‘无后为大’之义,向其父母恺切劝谕。 |
恺悌 恺弟 | kǎitì | 和乐平易。恺悌慈祥。《左传 驹支不屈于晋》宣子辞焉,使即事于会,成恺悌也。《青蝇》所赋:“恺悌君子,无信谗言”《左传·僖公十二年》:“《诗》曰:‘恺悌君子,神所劳矣。’”杜预注:“恺,乐也;悌,易也。”《史记 孝文本纪》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汉书·张禹传》:“宣为人恭俭有法度,而崇恺弟多智,二人异行。”《资治通鉴 汉纪十四》恺悌君子,无信谗言。谗言罔极,交乱四国。《资治通鉴 魏纪一》(贾)逵曰:“州本以六条诏书察二千石以下,故其状皆言严能鹰扬,有督察之才,不言安静宽仁,不恺悌之德也。…”《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一》姚南仲对曰:“虽使羊(祜)、杜(预)复生,亦不能行恺悌之政,成攻取之功也。”宋苏辙《颍滨遗老传下》:“恺弟之政,后世称焉。”宋 曾巩《贺台州曾直阁启》:“早践清华,屡当要剧;民依恺悌之政,吏畏道德之威。”明 无名氏《白兔记·见儿》:“感夫人恺悌仁慈。”郭沫若《苏联纪行·六月三十日》:“他那慈祥恺悌的面貌是愈见发福了。” |
恺悌君子 | kǎitìjūnzǐ | 恺悌:平易近人。和乐平易而厚道的人。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十二年》:“恺悌君子,神所劳矣。”唐·萧颖士《菊荣五章》:“紫英黄萼,照灼丹犀,恺悌君子,佩服攸宜。” |
垲 | kǎi | 地势高而干燥:“处甘泉之爽垲”(“甘泉”,地名;“爽”,明)。参见“爽垲”。 |
岂 | kǎi I. | ①古同“恺”,快乐。②古同“凯”,胜利的。II.qǐ助词,表示反诘(a.哪里,如何,怎么,如“岂敢”,“岂堪”,“岂可”,“岂有此理”;b.难道,如“岂非”,“岂不”,“岂有意乎”)。 |
岂弟 | kǎitì | 和乐平易。宋 欧阳修 《南省试进士策问》之二:"岂朝廷礼乐文物,万民富庶岂弟,必如是之勤且详,然后可以致之欤?"《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一》五曰刚方岂弟,劳绩着闻,可备监司、郡守;…清 黄宗羲《密庵陆公墓碑》:"公为人岂弟,雅以济物为务。"参见"恺悌"。 |
岂弟君子 | kǎitìjūnzǐ | 和乐平易而厚道的人。《诗经·小雅·青蝇 |
闿闓 | kǎi | ①开:闿关。《说文》闿,开也。《方言六》开户,楚谓之闿。《汉书·匈奴传》 “今欲与汉闿大关。”王充《论衡·定贤》:“ 孟尝君夜出秦关,鸡未鸣而关不闓。下坐贱客,鼓臂为鸡鸣,而鸡皆和之,关即闓,而孟尝得出。”又如:闿关(开关);闿拓(开展);闿门(敞开门);闿置(开设);闿彻(开通);闿阖(开合)。②启发,开导。如:闿导(启发引导);闿阐(解说;开导)③古同“恺”,欢乐。 |
铠 | kǎi | "金"与"岂"联合起来表示"一种用金属鳞片制成的作战服"。《说文》铠,甲也。段注:"古曰甲,汉人曰铠。"《周礼·考士记》古用皮,谓之甲,今用金,谓之铠。《汉书 王莽传中》牺和置酒士,郡一人,乘传督酒利,禁民不得挟弩铠,徙西海。《新唐书·吐蕃传》其铠胄精良。《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三》金人进攻第二隘,人被两铠,铁刃相连,鱼贯而上,(吴)璘督士死战,矢下如雨,金兵死者复践而登。《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二》又欲造万铠,招强壮,补军额,严训练,则盗贼可以无虞。 |
铠甲 | kǎijiǎ | 中世纪通常在战斗中穿戴的金属护身服。三国魏 曹操《蒿里行》:“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
铠马 | kǎimǎ | 披带铠甲的马,战马。《后汉书·蔡邕传》:“ 幽冀旧壤,铠马所出,比年兵饥,渐至空耗。”李贤注:“铠,甲也。”《晋书·王浚传》:“疾陆眷遂以铠马二百五十匹,金银各一簏赎 末柸 。”《资治通鉴 宋纪二》请益铠马,平(赫连)昌而还。宋 秦观俞公达待制挽词:“衣冠渐散红莲府,铠马还归细柳营。” |
铠仗 | kǎizhàng | 铠甲和兵器。《三国志·魏志·锺会传》:“时方给与姜维铠仗,白外有匈匈声,似失火。”《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四》(桓)温战数不利,粮储复竭,又闻秦兵将至,丙申,焚舟,弃辎重、铠仗,自陆道奔还。《新唐书·逆臣传上·安禄山》:“时兵暴起,州县发官铠仗,皆穿朽钝折不可用。” 宋 沉括《梦溪笔谈·人事一》:“铠仗精巧,以至封贮亦有法度。” |
剀 | kǎi | ①(剀切)符合事实,如“剀切中理”、“剀切教导”。②规劝讽喻:剀讽。以古剀今。 |
剀切 | kǎiqiē | ①恳切规谏。急闻剀切。《新唐书·儒学传上·孔颖达》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剀切愈至。《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一》(韩)世忠既受诏,乃复上此奏,词意剀切,由是秦桧恶之。②切实,恳切;切中事理。意绪剀切。《新唐书·魏征传》:“征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馀奏,无不剀切当帝心者。”思温曰:“(耶律色珍)外虽佚荡,中未可量。”乃召问以时政,指陈剀切,辽主器重之,旋命节制西南面诸军,援河东。清 王晫《今世说·文学》﹝黄永一﹞孝友深挚,交情剀切。《清史稿卷二十五 宣统皇帝本纪》言责诸臣,亦应於一切新政得失利病,剀切敷陈。沙汀《困兽记 十三》关于奶妈的事,吴楣已经托过她好久了。然而,虽是说得那么剀切,她却并没有立刻催过。 |
颽 | kǎi | 颽风:南风。王褒《洞萧赋》:“其仁声,则若颽风纷披,容与而施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