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ù I.

①用于言语的计量。如:句把(一两句,指很少的话);两句诗。周伯琦曰:"语绝为句。"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驴上得句。宋·王安石《伤仲永》书诗四句。②用于时间的计量。表示点时,相当于"点";表示时段时,相当于"个"(钟头)蒋光慈《弟兄夜话》这时已经有六句钟了。II.gōu①高句骊:古国名,容易将高句丽与三韩人王建公元918年建立的高丽王朝混淆。②指草木初生拳状的幼芽,如:句萌(草木初生的嫩芽、幼苗)。③如果,表示假设。《马王堆汉墓帛书》吾句能亲亲而兴贤,吾不遗亦至矣。III.参见“句当gòudāng”。

句剥

jùbāo

①搜刮。《新唐书·逆臣传上·安禄山》:“禄山至,怒,乃大索三日,民间财赀尽掠之,府县因株根牵连,句剥苛急,百姓愈骚。”《新唐书·皇甫鎛传》:“鎛以吏道进,既由聚敛句剥为宰相,至虽市道皆嗤之。” ②亦作“句驳”。查核批驳。《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九》(太府卿杨崇礼)每岁句驳省便,出钱数百万缗。是岁,以户部尚书致仕,年九十余矣。

句读

jùdòu

①中国古代文章中没有标点符号,诵读时称文句中停顿的地方,语气已经完的叫“句”,没有完的叫“读”,由读者用圈(句号)和点(逗号)来标记。句读之不知。唐 韩愈《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二》有司出题,强裂句读,专务断章,破碎经文。连称句读时,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

句稽

jùjī

查考;核算。《通典·职官六》:“汉有御史主簿……大唐置一员,掌府事,句稽省署,钞目监印,给纸笔。”《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一》仍命左右司郎中、员外总知帐分,句稽遗失。清 冯桂芬《与许抚部书》:“丁书等亦利其为额外之获而岁以为常者,此中句稽之数,虽神仙不可测识。”

句屦

jùjù

古代鞋的一种。鞋端饰有绦制之鼻。《大戴礼记·哀公问》:“然则今夫章甫、句屦,绅带搢笏者,此皆贤乎?”《荀子·哀公》“句屦”作“絇屦”。王先谦集解:“王肃云:‘絇,谓屦头有拘饰也。’ 郑康成云:‘絇之言拘也,以为行戒,状如刀衣,鼻在屦头。’”一说“句”通“矩”。句屦为方头之鞋。《庄子·田子方》:“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时;履句屦者,知地形。” 陆德明释文:“句,音矩。李云:‘方也。’”参见“句履”。

句履

jùlǚ

履名。《庄子·田子方》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时,履句履者知地形,缓佩玦者事至而断。《汉书·王莽传上》:“莽稽首再拜,受緑韍袞冕衣裳,瑒琫瑒珌,句履。”颜师古注:“孟康曰:‘今齐祀履舄头饰也,出履三寸。’其形歧头。”王先谦补注引宋祁曰:“韦昭曰:‘句,履头饰,形如刀鼻。’音劬。礼记作‘絇’亦是。”参见“句屨”。

句斟字酌

jùzhēnzìzhuó

指写文章或说话时慎重细致,一字一句地推敲琢磨。他说话从不随随便便,而是句斟字酌。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宋儒积一生精力,字斟句酌,亦断非汉儒所及。”

句辀

jùzhōu/gōuzhōu

鹧鸪鸣叫声。亦泛指鸟鸣。《聊斋志异 丐仙》又有白禽似雪,往来句辀于其上。

句赘

jùzhuì

指驼背者突起的脊骨,因状如赘疣,故称。《庄子·大宗师》:“颐隐於齐,肩高於顶,句赘指天。”成玄英疏:“咽项句曲,大挺如赘。”陆德明释文引李颐云:“句赘,项椎也,其形似赘,言其上向也。”一说指发髻。

①器物:器具。②备有:具备。具有。别具只眼(形容具有独到的眼光和见解)。③备,办。具呈。准备,置办。具结。具名。具领。敬具菲酌。《汉书 霍光传》复诏太官趣具,无关食监。太官不敢具,即使从官出买鸡豚,诏殿门内,以为常。《资治通鉴 齐纪六》戊辰,魏主如碻磝,命谒者仆射成淹具舟楫,欲自泗入河,溯流还洛。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九》卿等可细具南库五年间出入帐,亲自检点。《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二》乙酉,(宋光宗)诏以阴阳失时,雷雪交作,令侍从、台谏、两省、卿监、郎官、馆职各具时政阙失以闻。④古同“俱”,都,完全。《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九》其馀金银等物,令陈居仁点检,具数以闻。参见“具道”。⑤量词,用于某些器物和棺材、尸体:座钟一具。一具男尸。

具草

jùcǎo

拟稿;起草。《后汉书·周荣传》:“安(袁安)数与论议,甚器之。及安举奏竇景及与竇宪争立北单于事,皆荣所具草。”《晋书 惠帝纪》(张)泓乃具草,令帝书之。《晋书 谢安传》及(桓)温病笃,讽朝廷加九锡,使袁宏具草。安见,辄改之, 由是历旬不就。会温薨,锡命遂寝。《周书·王襃传》:“凡大詔册,皆令襃具草。”《南史·萧子范传》:“自是府中文笔皆使具草。”《资治通鉴 晋纪二》(张)泓即具草,令太子自写,帝省之甚悦。

具臣

jùchén

备位充数之臣。泛称为人臣者。《论语·先进》:“今由(仲由)与求(冉求)也,可谓具臣矣。”朱熹集注:“具臣,谓备臣数而已。”《汉书·梅福传》:“故京兆尹王章 资质忠直,敢面引廷争,孝元皇帝擢之,以厉具臣而矫曲朝。”颜师古注:“具臣,具位之臣无益者也。”《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臣以具臣之才,荷上将之任,董督三军。续资治通鉴·宋真宗景德三年》:“太常丞任随上言曰:‘谏议大夫、司谏、正言虽有数员,但充位尸禄而已。愿陛下择贤士,黜具臣,悬赏罚之文,立劝惩之道。’”

具茨

jùcí

山名,在今河南省密县。《庄子·徐无鬼》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方明为御。北周 庾信《周五声调曲·变宫调》:“具茨应不远,汾阳寧足随。”唐 钱起《奉和圣制登会昌山应制》:“睿想入希夷,真游到具茨 。”

具道

jùdào

备述。具通“俱”。详细说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唐 韩愈《顺宗实录三》:“德宗以问炎,炎具道所以。”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君实:司马光的字)

具尔

jù’ěr

兄弟的代称。《诗·大雅·行苇》:“戚戚兄弟,莫远具尔。”具,犹俱;尔,通“邇”。本为都很亲近之意,因上句有兄弟二字,后遂以为兄弟的代称。文选·陆机《叹逝赋》:“痛灵根之夙陨,怨具尔之多丧。” 李善注:“具尔,兄弟也。” 唐 卢照邻《宴凤泉石翁神祠诗序》:“心灰两寂,长无具尔之欢;形木双枯,将有终焉之志。”

具官

jùguān

配备应有的官员。《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汉 刘向《说苑·君道》:“齐景公问於晏子曰:‘寡人欲从夫子而善齐国之政。’对曰:‘婴闻之,国具官而后政可善。’景公作色曰:‘齐国虽小,则何为不具官乎?’”②居官。谓徒居官位。《史记·儒林列传》:“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竇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宋 叶适《除秘阁修撰谢表》:“及此扶行而问俗,几成尸素以具官。”③犹具位。唐宋以来,官吏在奏疏、函牍及其他应酬文字中,常把应写明的官职爵位,写作具官,表示谦敬。唐 韩愈《除崔群户部侍郎制》:“具官崔羣,体道履仁,外和内敏,清而容物,善不近名。”宋 欧阳修《上范司谏书》:“月日,具官谨斋沐拜书司諫学士。”宋 欧阳修《祭石曼卿文维治平四年七月日,具官欧阳修,谨遣尚书都省令史李敭,至于太清,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于亡友曼卿之墓下,而吊之以文。宋 司马光《乞去新法之病民伤国者疏》:“月日,具官臣司马光 ,谨昧死再拜上疏太皇太后陛下皇帝陛下。”参见“具位”。 

具结

jùjié

①置于保证书的约束下做某事(如出庭)。我要你具结不再妨害治安。宋德富《简明中国通史故事第156篇》(林则徐〉会同邓延桢等传讯十三行洋商,责令转交谕帖,命外国鸦片贩子限期缴烟,并具结保证今后永不夹带鸦片。②书面正式提出(如在法庭上)保证书。具结书。③旧时对于官署提出表示自己负责的文件。

具控jùkòng

正式控告(“具”指完备的文书,“控”即控告)。《儒林外史第十三回》案据兰若庵僧慧远,具控伊徒尼僧心远,被地棍权勿用奸拐霸占在家一案。

具礼

jùlǐ

①备礼;安排仪式。《史记·淮阴侯列传》:“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唐 杜甫《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诗》:“守祧严具礼,掌节镇非常。”②指表示礼节。明 叶盛《水东日记·书简后具礼》:“今人书简后具礼,或误作‘礼如初’,或‘具礼如初’,或‘礼如左右前’等,虽名公卿亦有之。”③行礼。《武王伐纣平话 卷上》:“费仲蒙旨至於殿下,具礼。”《武王伐纣平话 卷上》:“太子、胡嵩二人见比干具礼毕,比干将二人邀入衙内,置酒管待二人。”

具僚

jùliáo

指官员。《北史·杨尚希传》:“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而口柔之辞,儻闻於在位;腹诽之意,或隐於具僚。”《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三》李峤、唐休等奏:“臣等请辍近侍,率先具僚。”唐 刘知几《史通·载文》:“至於近古则不然。凡百具寮,王公卿士,始有褒崇,则谓其珪璋特达,善无可加;旋有贬黜,则比诸斗筲下才,罪不容责。”《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望于台阁妙选贤良,分典大州,臣(张知白)请辍近侍率先具寮。

具论jùlùn

详细讨论。宋 秦观《寄题傅钦之草堂诗》:“出处士所重,其微难具论。”清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文具於前而略於后例》:“荀子此文,传写旧有错误,余作诸子平议已订正之,兹不具论。”《笑林广记 比职》他不具论,即选拜客用大字帖儿,身份体面,何啻天渊。

具区jùqū

古泽薮名,即太湖。又名震泽、笠泽。《山经·南山经》又东五百里,曰浮玉之山,北望具区,东望诸毗。

具食

jùshí

准备食物。《史记 淮阴侯列传》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具食与乐

jùshíyǔlè

备办了酒饭和歌舞。《聊斋志异 马介甫》(杨)万石屡言具食,而终不见至。

具疏jùshū

备文分条陈述。《封神演义 第六回》臣等不胜惶悚待命之至!谨具疏以闻。

具题jùtí

谓题本上奏。清 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三》自天成至杀虎口八站,每站应设马八十六匹……查杀虎口一站,先经臣部具题撤去,其馀七站,俱设额马五十匹在案。”②指申报朝廷的题本。《红楼梦第一百回》且说薛姨妈为着薛蟠这件人命官司,各衙门内不知花了多少银钱,才定了误杀具题。

具体而微

jùtǐérwēi

形容事物的内容大体具备,不过规模形状要小一些。这个模型是该城市的缩影,具体而微,一目了然。《孟子·公孙丑上》:“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宋·沈括梦溪笔谈》:亦雁荡具体而微。

具位

jùwèi

①具瞻之位。指三公宰相。《诗·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南朝梁 任昉《宣德皇后令》:“宣德皇后敬问具位。”②指徒居官位,充数。《新唐书·苏味道传》:“然其为相,特具位,未尝有所发明,脂韦自营而已。”宋 周煇《清波杂 志卷十一》:“台谏之臣,默默具位而不敢言事,至於规避百为,不敢居是职事。”《辽史·逆臣传中·萧革》:“革怙宠专权,同僚具位而已。”③唐宋以后,官吏在奏疏、函牍或其他应酬文字上,常把应写明的官职爵位写作“具位”,表示谦敬。宋 范仲淹《上时相议制举书》:“月日,具位某,再拜上书於昭文相公阁下。”宋 苏轼《祭大觉禅师文》:“维年月日,具位苏轼,谨以香茶蔬果,致奠故大觉禅师器之之灵。”宋 王安石《上时政疏》:“年月日,具位臣某,昧死再拜上疏尊号皇帝陛下。”参见“具官”。 

具文

jùwén

①空文;徒具形式而不起实际作用的规章制度。一纸具文。《汉书·宣帝纪》上计簿,具文而已。《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九》而监司、守令,卤莽具文,未悉朕(宋宁宗)志,其能案发而无拘挛与?②备文;撰写文字;文词具备。杜预《左传序》书其事,具文见意。

具言

jùyán

备言,详细告诉。《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立召入,具言灌夫醉饱事,不足诛。”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汾水》:“拜邓训为謁者,监护水功。训隐括知其难立,具言肃宗。肃宗从之,全活数千人。”唐 韩愈《谢自然诗》:“凝心感魑魅,慌惚难具言。”

具狱

jùyù

①备文定案。②据以定罪的全部案卷。《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四》帝(宋神宗)乃以具狱白太后,因召夫人(岐王颢之夫人冯氏)入禁中。

具载

jùzǎi

详载;备载。《北史·魏收传》崔暹为言於文襄曰:“国史事重,公家父子霸王功业,皆须具载,非收不可。”文襄乃启收兼散骑常侍,修国史。《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六》庚午,命赃吏毋便予祠。时言者论臣僚赃累巨万,具载章疏,投闲数月,便得祠禄,请自今皆须三年,故有是命。

具造

jùzào

备办诉状为“具造”。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向杲》:“晟不服,(庄公子)遂嗾从人折箠笞之,垂毙,乃去。杲闻奔视,则兄已死。不胜哀愤。具造赴郡。” 

具瞻

jùzhān

①谓为众人所瞻望。《诗·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毛传:“具,俱;瞻,视。”郑玄笺:“此言尹氏汝居三公之位,天下之民俱视汝之所为。”《三国志·魏志·高柔传》:“今公辅之臣,皆国之栋梁,民所具瞻。”《晋书 文帝纪》“上阙在昔建侯之典,下违兆庶具瞻之望。”宋 周必大《二志堂诗话·辨欧阳公释奠诗》:“宰相者,人臣极位,天下具瞻,非有清望大功,不容轻授。” 《资治通鉴 晋纪十一》宗子无维城之助,师尹无具瞻之贵…《资治通鉴 晋纪十五》(沈)充曰:“三司具瞻之重,岂吾所任!…”《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五》(薛)稷入言于上(睿宗李旦)曰:“(钟)绍京虽有勋劳,素无才德,出自胥徒,一旦超居元宰,恐失圣朝具瞻之美。”明 李贽《答耿中丞》:“有德者,隆之虚位,但取具瞻;高才者,处以重任,不问出入。”②指宰辅重臣。文选·王俭《褚渊碑文 序》:“具瞻之范既著,台衡之望斯集。”吕向注:“具瞻、台衡并宰相之位也。”宋 王谠《唐语林·政事上》:“在具瞻之地,自有国容。”

具摺

jùzhé

备拟奏摺。夜深人静之时,李大人仍在书房内秉烛夜读,细心研究国家大事,准备明日一早具摺上奏皇上。《清史稿·世宗纪》敕科道官每日一人具摺奏事。《清史稿卷八 圣祖本纪三》命内外大臣具摺陈事。摺奏自此始。《三侠五义》不数日光景,御刑打造已成,包公具摺请训,便有无数官员前来饯行。

具装

jùzhuāng

①马的铠甲。《晋书·桓伊传》:“谨奉输马具装百具、步鎧五百领,并在寻阳,请勒所属领受。”《南史·柳元景传》:“魏多纵突骑,众军患之。安都怒甚,乃脱兜鍪,解所带鎧,唯著絳纳两当衫,马亦去具装,驰入贼阵。”《南史 本纪卷四高帝纪上》时朝廷器甲皆充南讨,帝军容寡阙,乃编棕皮爲马具装,折竹爲寄生,夜举火进军。宋 苏舜钦《送杜密学赴并州诗》:“具装明晚野,大斾卷朝暾。”②借指骑兵。宋 无名氏《儒林公议 卷上》:“精鎧五万,具装九千,秀实之出奇兵,马璘之提禁旅,御兹西寇,尚或无功,而况营府久荒。”③治装,备办行装。宋 陆游《上虞丞相书》:“伏惟少赐动心,捐一官以禄之,使粗可活,甚则使可具装以归。”

具奏jùzòu

备文上奏。《杨家将 第六回》却说张廷臣回至府中,写下奏章,遣人星夜赴阙,奏知太宗曰:臣张廷臣具奏:…《清会·吏部八·考功清吏司》:“京察之制,三品京堂由部开列事实具奏。”

①全,都:百废兴。声色厉。宋 张孝祥《念奴娇 过洞庭》:“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②一起;在一起:乐部。君与来。与时俱进。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闻陈婴已下东阳,使使欲与连和俱西。晋 陶渊明《读山海经 其一》:“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宋 陈与义《襄邑道中》:“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聊斋志异 司训》每见上官,亦与狐俱,人不知其重听也。

俱收并蓄

jùshōubìngxù

不加区别,统统收纳包容。唐 韩愈《进学解》:“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聂绀弩《鲁迅的褊狭与向培良的大度》:“要把那些蝇营狗苟,奴颜婢膝,昏夜乞怜,白昼骄人的各色人等,俱收并蓄,无不宽容下去。”

害怕:恐怕。惮。怯。色。临危不。作及物动词表示“使恐惧”。宋 欧阳修《五代史宦官传序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

惧然

jùrán

惊视貎;惊貎。惧,通“瞿”。《庄子·庚桑楚》:“老子曰:‘子何与人偕来之众也?’南荣趎惧然顾其后。”郭庆藩集释:“惧然,即瞿然也,盖惊貌。”锺泰发微:“‘惧然’即瞿然,惊而举其目也。”《汉书·惠帝纪赞》:“闻叔孙通之諫则惧然。纳曹相国之对而心説,可谓宽仁之主。” 颜师古注:“惧读曰瞿。”《后汉书·杨厚传》:“母知其旨,惧然改意,恩养加篤。”

牵引犁、耙等农具的畜力单位,能拉动一种农具的畜力叫一犋,有时是一头牲口,有时是两头或两头以上。

jù I.

沮洳rù:低洼潮湿的地带。洳(rù)。II. 参见jǔ。III. 参见jū。

堤塘。《字汇》忌遇切,音具。堤塘。《正字通》譌字。按堤塘无埧名。参见“扶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