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舉 | jǔ | ①向上抬,向上托;抬起;仰起。举目。举头。举手。举重。举棋不定。唐·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宋 吴潜《满江红 送李御带珙》:“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②动作行为:举止。轻而易举。③发起,兴办,兴起:举义。举办。创举。舜举乎童土之地,年齿长矣,聪明衰矣,而不得休归,所谓卷娄者也。④提出:举要。举例。不胜枚举。⑤推选,推荐:推举。荐举。被选拔。《孟子·万章上》(百里奚)时举于秦,知穆公之可与有行也而相之,可谓不智乎?孟子《告子下》: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庄子·徐无鬼》:“尧闻舜之贤,举之童土之地。”东汉《桓灵时童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六》时屯田员外郎谢涛使益、利路,及还,举所部官三十馀人,宰相以为多,涛乃历陈其治状,且愿连坐。奉使举吏连坐自涛始。⑥全:举国。举世。举家。尽。可作动词表示完成。《孟子·公孙丑下》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孟子·告子上》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庄子·大宗师》有不任其声而趋举其诗焉。汉 司马迁《史记 鸿门宴》: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宋 苏洵《六国论》: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唐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⑦古代指科举取士,亦可作动词,表示报考。科举。举人。一举成名。《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九》(苏)洵年二十七,始发奋为学,举进士、茂才异等,不中,悉焚其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唐 韩愈《讳辩》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聊斋志异 太医》孙举进士,而母已死。⑧攻克:“一战而举鄢、郢”。《左传 宫之奇谏假道》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谷梁传 虞师晋师灭夏阳》献公亡虢,五年而后举虞。《孟子·梁惠王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项王闻淮阴侯已举河北,破齐、赵,且欲击楚,乃使龙且往击之。西汉 贾谊《过秦论》: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五》(刘晔)对曰:“上缭虽小,城坚池深,攻难守易,不可旬日而举也。……”《晋书 愍帝纪》故能西禽孟达,东举公孙,内夷曹爽,外袭王凌。唐 杜牧《阿房宫赋》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⑨生育。《聊斋志异 苏仙》数月,竟举一子。欲置隘巷,女不忍也,藏诸椟而养之。⑩管理,治理。宋 苏轼《贾谊论》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11.列举。不胜枚举。《孟子·尽心下》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12.借作“拒”。《庄子·秋水》年不可举 ,时不可止。 |
举哀 | jǔāi | 指高声号哭以哀悼。《晋书·元帝纪》:“(建武元年)三月,帝素服出次,举哀三日。”“于是遂举哀,哭之甚恸。”晋 刘琨《劝进表》况臣等荷宠三世,位厕鼎司,闻问震惶,精爽飞越,且惊且惋,五情无主,举哀朔垂,上下泣血。 |
举案 举桉 | jǔ’àn | ①举起托盘以进奉食品。唐 鲍溶《山行经樵翁》诗:"举案馈宾客,糟浆盈陶尊。"唐 刘禹锡《伤往赋》:"我行其野,农民桑者,举桉来馌,亦在林下。"②揭发审查。《后汉书·廉范传》:"陇西太守邓融备礼谒范为功曹,会融为州所举案。"李贤注:"举其罪案验之。"宋 范仲淹《上执政书》:"况国有职制,禁民越礼,颁行已久,莫能举按。"《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二》失按察者,递降差遣一资。馀所部守、监司、守倅皆得举按,但不坐失察之罪。 |
举案画眉 举案齐眉 | jǔ’ànhuàméi jǔ’ànqíméi | 案:古时有脚的托盘。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参见“画眉举案”。《后汉书·梁鸿传》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清·吴敬梓《儒林外史 第十回》次日,蘧公孙上厅谢亲,设席饮酒。席终,归到新房里,重新摆酒,夫妻举案齐眉。 |
举驳 | jǔbó | 提出理由,予以驳回。《宋史·仁宗纪一》:"诏大辟疑者奏谳,有司毋辄举驳。"《宋史·职官志一》:"元丰七年有旨,举驳事,依中书舍人封还词头例。" |
举不胜举 | jǔbúshèngjǔ | 胜:尽。列举也列举不完。形容数量很多。鲁迅《伪自由书·后记》引谷春帆《谈“文人先行”》:“公开告密,卖友求荣,卖身投靠的勾当,举不胜举。” |
举步生风 | jǔbùshēngfēng | 形容走路特别快或办事干净利索。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 卷二十二》:“相见了,便觉得分外高兴,说话处,脾胃多燥,行事时,举步生风,是这二种人与他说得活着。” |
举场 | jǔchǎng | 科举考场。唐 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进士为时所尚久矣……其都会谓之举场。"唐 张籍《送李馀及第后归蜀》诗:"十年人咏好诗章,今日成名出举场。"《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六:"来到京中,在举场东边,租了一个下处。"《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九》望以举场还有司如故事。 |
举刺 | jǔcì | ①检举揭发。《晋书·天文志上》执法,所以举刺凶奸者也。《明史·郭维经传》疏陈时弊,中有所举刺。《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七》由是各路按察,以因循为事,莫思举刺。②提拔与黜责。《宋史·职官志七》提举学事司,掌一路州县学政,岁巡所部以察师儒之优劣、生员之勤惰,而专举刺之事。 |
举措 | jǔcuò | 亦作“举厝”。亦作“举错”。①举动,行为。《管子·五辅》:“故民必知权,然后举错得;举错得,则民和辑。”《汉书·匡衡传》:“举错动作,物遵其仪。”《东观汉记·梁商传》:“举措动作,直推雅性。”《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二》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错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人之举措,何能悉中,独当己有以伤拒众意,忽不自觉,故诸君有嫌难耳。《资治通鉴 唐纪十一》霍王元轨好读书,恭谨自守,举措不妄。②措置,措施。《荀子·天论》:“政令不明,举错不时。”《汉书·何武传》:“君举错烦苛,不合众心。”《后汉书·霍谞传》:“言行动天地,举厝移阴阳。”《后汉书 刘表传》览古今之举措,睹兴败之征符,轻荣财于粪土,贵名位于丘岳。晋 左思《魏都赋》:“諮其考室,议其举厝。”《晋书 载记第十三章符坚传》每侍(苻)洪侧,辄量洪举措,取与不失机候。③任用与废黜。《周书·萧詧传论》:“赏罚得衷,举厝有方。” |
举措不当 举措失当 | jǔcuòbùdàng jǔcuòshīdàng | 举措:举动,措置。指行动措施不得当。《管子·禁藏》:“行法不道,众民不能顺:举措不当,众民不能成。”(错,同“措”。)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敌军调动忙乱,举措失当,两队优劣之势,也就不同于前了。 |
举错 | jǔcuò | 见“举措”。 |
举地 | jǔdì | 犹略地。《史记·李斯列传》:“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 |
举鼎拔山 | jǔdǐngbáshān | 能将大鼎举起,能将高山拔动。比喻力大气壮。明·张四维《双烈记·虏骄》:“王基霸业今朝定,举鼎拔山盖世强。”明·无名氏《衣锦还乡第一折》执锐披坚领大兵,排兵布阵任非轻,身怀举鼎拔山力,独占东吴数百城。 |
举鼎绝膑 | jǔdǐngjuébìn | 双手举鼎,折断胫骨;比喻能力小,不能负担重任。绝:折断;膑:胫骨。《史记·秦本纪》:“王与孟说举鼎,绝膑。”战国时期,秦武王力气很大,喜欢角斗,争强好胜。国内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等人均被他任命为达官显宦,经常进行决斗比赛。有一次,秦武王来到东周洛阳,看见大禹留下的九鼎,就与孟说打赌谁能举起殿前的大鼎,孟说不行。秦武王亲自举鼎,结果折断膝盖骨而死。章炳麟《论学会有大益于黄人亟宜保护》举鼎绝膑,亦不敢以怨他人。 |
举动荆棘 | jǔdòngjīngjí | 一举一动,就像在刺树林里,比喻不能随意,事事都遭威胁。 |
举发 | jǔfā | ①检举揭发(坏人、坏事)。郑观应《盛世危言·商战》:“出口之货,有作伪者,准商举发,立予查究。”《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雷)德骧子有邻,意赵普实挤排之,日夜求所以报普者,于是举发普堂后官胡赞、李可度受赇事,词连秘书丞王洞及前摄上蔡主簿刘伟、伟兄前进士侁并宗正丞赵孚。②发作。《三国演义 第七四回》:"眼见 关公 箭疮举发,不能动止。" |
举国 | jǔguó | 整个国家;整个国家的政事。举国欢庆。《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及其举国讬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唐 韩愈《石鼓歌》:“观经鸿都尚填咽,坐见举国来奔波。” |
举国欢腾 | jǔguóhuānténg | 全国的人共同庆祝,比喻天下人都很快乐。 |
举国若狂 | jǔguóruòkuáng | 举:全;狂:疯狂。指全国上下群情振奋;纵情欢乐不能自已;都像疯狂了似的。西汉 戴圣《礼记 杂记下》:“子贡观于蜡。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清 刘鹗《老残游记》第二回:为甚一纸招贴,便举国若狂如此? |
举国上下 | jǔguóshàngxià | 举:全部。指全国上上下下的人。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健儿喜获金牌,举国上下欢腾一遍。 |
举国一致 | jǔguóyīzhì | 指全国上下,团结一致。毛泽东《论持久战》:“所有问题的中心点还是中国全体人民团结起来,树立举国一致的抗日阵线。” |
举劾 | jǔhé | 列举罪行、过失加以弹劾。《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三》诸路上供钱物,令户部岁终举劾稽违侵隐去处。《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九》金主(海陵王完颜亮)谓御史大夫赵资福曰:“汝等多徇私情,未闻有所弹劾,朕甚不取。自今举劾无惮权贵。” |
举火 | jǔhuǒ | ①生火做饭。《庄子 让王》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宋 钱公辅《义田记》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明 张岱《陶庵梦忆序》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②点火。举火示警。 |
举籍 | jǔjí | 统计人口、田亩等以登记成册。《汉书·哀帝纪》:"乃者河南、颍川郡水出,流杀人民,坏败庐舍……已遣光禄大夫循行举籍,赐死者棺钱,人三千。"颜师古注:"举其名籍也。"《汉书·东方朔传》:"乃使太中大夫吾丘寿王与待诏能用算者二人,举籍阿城以南。"颜师古注:"举计其数而为簿籍也。"《资治通鉴 后晋纪六》杜威有粟十余万斛在恒州,(王)钦祚举籍以闻。 |
举假 | jǔjiǎ | 借贷。 三国魏 曹植《灵芝篇》:“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黄节注:“假,借也。”《资治通鉴 魏纪五》诏书得以生口年纪、颜色与妻相当者自代,故富者则倾家尽产,贫者举假贷贳,贵买生口以赎其妻 |
举例发凡 | jǔlìfāfán | 指举例以阐明要点。发凡:揭示全书要旨和通例。指阐述编书体例,概述全书旨要。晋·杜预《春秋左氏传序》:“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按《春秋》经传,举例发凡。 |
举名 | jǔmíng | ①称扬其名。《庄子·应帝王》:“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 郭象注:“虽有盖天下之功,而不举以为己名。”②唱名。指僧人唱佛号。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举名的班首真呆僗,覷着法聪头做金磬敲。” |
举目千里 | jǔmùqiānlǐ | 放眼远眺,可以见到很远之处。形容视野广阔辽远。宋·刘学箕《松江哨遍》:“松江太湖,举目千里,风涛不作,水面砥平。” |
举目无亲 | jǔmùwúqīn | 抬起眼睛,看不见一个亲人。比喻单身在外,人地生疏。唐·薛调《刘无双传》:“四海之广,举目无亲戚,未知托身之所。”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六回》:近汝弟康丧,举目无亲。清 曹雪芹《红楼梦一百十九回》:今日各自进去,孤孤凄凄,举目无亲,须要自己保重。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第七十六回》:他到得京里,是举目无亲的,自然留他住下。《文明小史 第二三回》:弄得黎定辉举目无亲,沉沉官署,没一个人可以谈得的。 |
举偏补弊 | jǔpiānbǔbì | 弊:弊端,毛病。指出偏差疏漏,补救缺点错误。清·毕沅《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七》凡事只举偏补弊,防微杜渐,销患于冥冥,若待显著而后治之,则难矣。 |
举棋不定 | jǔqíbúdìng | 下棋的时候拿着棋子,不知该如何下。比喻做事情的时候有很多顾忌,犹豫不决。先秦·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新唐书·郁林王恪传》:“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举棋不定则败,况储位乎?”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章》:“阁老大人,大敌当前,难道还可以举棋不定?” |
举棋若定 | jǔqíruòdìng | 下棋子好像有预断。比喻行事沉着果断。朱德《十月战景》诗:“战事从来似弈棋,举棋若定自无悲。” |
举如鸿毛 取如拾遗 | jǔrúhóngmáo qǔrúshíyí | 举一根羽毛,拾一件东西。比喻事情容易做,不费气力。东汉·班固《汉书·梅福传》:“举秦如鸿毛,拾楚若拾遗。” |
举善 | jǔshàn | 推荐德才兼优的人。《晋书 武帝纪》扬清激浊,举善弹违,此朕所以垂拱总纲,责成于良二千石也。 |
举善荐贤 | jǔshànjiànxián | 保举推荐品德好、有才能的人。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举善荐贤,乃美事也;卿何荐人于朝,即自焚其奏稿,不令人知耶?” |
举觞 | jǔshāng | 举杯饮酒。《战国策·魏策二》:“梁王魏婴觴诸侯於范臺。酒酣,请鲁君举觴。”唐 杜甫《饮中八仙歌》:“宗之萧洒美少年,举觴白眼望青天。”清 郝明龙《九日诗》:“秋光澹荡野棠香,客里悲歌自举觴。” |
举世 | jǔshì | 整个人世,全世界。举世闻名。《庄子·逍遥游》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 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
举世公认 | jǔshìgōngrèn | 全世界都承认,造句举例:尽管梅西是举世公认的最好的足球运动员之一,但其职业生涯至今却没有在国家队取得任何耀眼的成绩,也没有举起过大力神杯。 |
举世混浊 | jǔshìhúnzhuó | 世上所有的人都不清不白。比喻世道昏暗。战国楚·屈原《离骚》:“世混浊而不分兮。”《史记·伯夷列传》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
举世闻名 | jǔshìwénmíng | 全世界都知道的事情,形容非常著名。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卷七·杂艺》:“王逸少风流才士,萧散名人。举世但知其书,翻以能自蔽也。”秦牧《高高翘起的象鼻子》中国的象牙雕刻是杰出的,北京的山水人物和广州的花卉动物牙雕,尤其举世闻名。 |
举世无敌 | jǔshìwúdí | 全世界没有能胜得过的。我们团结一致就能做到举世无敌。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他们认为是‘异常强大’的,‘举世无敌’的。” |
举世无双 | jǔshìwúshuāng | 指的是世界上再没有第二个这样的人或物。形容极其罕见稀有。汉·东方朔《答客难》:“自以为智能,海内无双。”近义词:寡二少双。 |
举世瞩目 | jǔshìzhǔmù | 指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形容影响很大。《国语·晋语》:“则恐国人之瞩目于我也。”战国楚·屈原《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 |
举事 | jǔshì | ①行事;办事。《管子·形势》:“伐矜好专,举事之祸也。”宋 苏轼《思治论》:“今世之举事者,虽其甚小,而欲成之者常不过数人。”《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九》帝(宋神宗)曰:“古人谓举事则才自练,此言是也。”安石曰:“举事则才者出,不才者困,此不才者所以不乐举事也。”②倡议起兵,夺取政权;起义。《史记·吴王濞列传》:“吴王濞恐削地无已,因以此发谋,欲举事。”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第四十八回》:“先都等情慌,与蒯得商议,怂恿士谷、梁益耳等作速举事。” |
举首 | jǔshǒu | ①抬头。《管子·形势解》:“殷民举首而望文王,愿为文王臣。”《孟子·滕文公下》不行王政云尔,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宋 苏轼《登云龙山诗》:“路人举首东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明 袁宏道《宿西山碧云寺水亭上诗》:“举首见仙人,云中捉松鼠。”②被荐举者中居首位的;科举考试的第一名。《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论》:“兴八十餘年矣,上方乡文学,招俊乂,以广儒墨, 弘为举首。” 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议对》:“文中年,始举贤良;鼂错对策,蔚为举首。”宋 秦观《李状元墓志铭》:“其词奥衍,有唐之遗风,进御一读,遂为举首。”明 张居正《答藩伯吴小江书》:“公以卓行清望,为天下举首。”③检举,告发。《东周列国志 第一回》:“城内城外,挨户查问女婴。不拘死活,有捞取来献者,赏布帛各三百疋;有收养不报者,邻里举首,首人给赏如数。” 清 林则徐《速戒鸦片告示稿》:“惟有挨查牌甲,责令举首。”④首领。《续资治通鉴·元顺帝至正十五年》:“遵道知不能行其策,乃弃去,适潁州,为红军(指红巾军)举首。” |
举手加额 | jǔshǒujiāé | 拱手与额相齐,是古人表示欢庆的意思。后衍化为”额手相庆“。宋·杨万里《章贡道院记》:“斯言一出,十邑之民,以手加额,家传人诵。”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第26卷》:“那赵干钓得一个三尺来长金色鲤鱼,举手加额,叫道:‘造化!’”参见“额首相庆”。 |
举手投足 | jǔshǒutóuzú | ①一抬手,一动脚。形容轻而易举,毫不费力。我帮你这点忙不过是举手投足之劳,不必放在心上。汪曾祺《落魄》:“他抓紧机会,稳扎稳打,他知道钱是好的,活下来多不容易,举手投足都要代价。”②形容仪表仪态。陈忠实《白鹿原三〇章》:“黑娃言谈中开始出现雅致,举手投足也显出一种儒雅气度。” |
举手相庆 | jǔshǒuxiāngqìng | 指举手加额,以相庆贺。明 刘基《甘露颂》序:“群臣莫不欣择,百姓莫不蹈舞,举手相庆。” |
举手之劳 | jǔshǒuzhīláo | 办事情轻而易举,毫不费力。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 |
举枉错直 举枉措直 | jǔwǎngcuòzhí | 举:选拔,任用;枉:弯曲,比喻邪恶的人;措:罢黜;直:正直,比喻正直的人。起用奸邪者而罢黜正直者。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资治通鉴 唐纪七十五》(昭宗李晔)复下诏布告中外,称“(杜)让能举枉错直,爱憎系于一时;鬻狱卖官,聚敛逾于巨万。”元 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可不道举枉措直民不服。 |
举无遗策 | jǔwúyícè | 提出的计谋没有失算的。形容足智多谋。《淮南子·主术训》:“万举而无遗策矣。”宋·陈亮《邓禹》盖举无遗策,而天下皆知其不可当也。 |
举贤荐能 | jǔxiánjiànnéng | 指举荐贤材,任用能人,推举贤臣。举、荐:推荐。使:使用。指举荐贤材,任用能人。推举贤臣。《三国演义》: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荐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
举贤使能 举贤任能 | jǔxiánshǐnéng jǔxiánrènnéng | 举荐贤者,任用能人。《礼记·大传》:“三曰举贤,四曰使能。”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
举言 | jǔyán | 发言,开口讲话。汉《古诗 孔雀东南飞》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 |
举要删芜 | jǔyàoshānwú | 要:主要部分。芜:杂乱。选取重要的,删除杂乱的、没有条理的。多指写文章时应抓住重点。宋·王谠《唐语林·政事上》:“岑文本谓人曰:‘吾见周论事多矣,援引事类,扬榷古今,举要删芜,会文切理。一字不可加,也不可减。听之靡靡,令人忘倦。” |
举一反三 | jǔyīfǎnsān | 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它的。《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第三十四回》我是凭着一卷《诗韵》学说话,倒可以有“举一反三”的效验。 |
举一废百 | jǔyīfèibǎi | 提出一点,废弃许多。指认识片面。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上》:“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音律》其如举一废百,当从者寡,当违者众。 |
举义 | jǔyì | 起义;武装暴动。《宋书 本纪武帝上》先是,高祖东征卢循,何无忌随至山阴,劝于会稽举义。 |
举音 | jǔyīn | ①放声喧呼。王符《潜夫论·贤难》:“西方之众有逐狶者,闻司原之譟也,竞举音而和之。”②为悼死者而放声哀哭。《史记 太史公自序》其(墨者)送死,桐棺三寸,举音不尽其哀。唐 韩愈《顺宗实录五》:“宫中当临者,朝晡各十五举音;非朝晡临时,禁无得哭。”明 王志坚《表异录·凶丧》:“道路皆举音以过丧。” |
举正 | jǔzhèng | ①指出谬误,加以纠正。②列举其罪而正之以法。《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自今以来,督军郡守,其谨察非法,当农桑时,以役事扰民者,举正以闻。 |
举职 | jǔzhí | ①起用被废黜的官员。《左传·昭公十三年》:“施舍宽民,宥罪举职。”杜预注:“举职,修废官。”《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六》 (曾)布曰:“言者稍举职,则此辈亦何可安也!”②尽职;称职。《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七》尚书左丞韦玢奏:“郎官多不举职,请沙汰,改授他官。”《旧唐书·牛僧孺传》:“会宰相请广諫员。宣宗曰:‘諫臣惟能举职为可,奚用众耶?’”清 曾国藩《复陈虎臣书》:“久处剧任,殊以不能举职为愧。” |
举直错枉 举直措枉 | jǔzhícuòwǎng | 起用正直贤良,罢黜奸邪佞人。亦作“举直厝枉”。举:选拔。直:正直,指正直之人。错:通“措”,废弃,放弃。枉:弯曲,比喻邪恶之人。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举直错诸枉,则民服。”《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六》请遏恶扬善以顺天,举直错枉以服民。清 钱彩《说岳全传》第七十三回:读孔圣之微言,思举直而措枉;观王珪之确论,欲激浊以扬清。 |
举止失措 | jǔzhǐshīcuò | 措:安放,放置。举动失常、不知如何办才好。宋·庄季裕《鸡肋编 下卷》:“材上加契者,谓之足材,其规矩制度,皆以章契为祖。今人以举止失措者,谓之失章失契,盖谓此也。”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第五十五回》:“周瑜举止失措,急拨马便走,云长赶来,周瑜纵马逃命。” |
举止娴雅 | jǔzhǐxiányǎ | 形容女子的姿态和风度娴静文雅。《隋唐演义 第一回》:“更是性格敏慧,举止娴雅,浅笑微颦,丰华入目;承颜顺意,婉娈快心。”清·曹雪芹《红楼梦 第四回》:“还有一女,比薛蟠小两岁,乳名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 |
举止言谈 | jǔzhǐyántán | 指人的外在风度。行为举动和说话言论。唐·杜牧《罪言》:“山东之人,叛且三五世矣,今之后生所见,言语举止,无非叛也,以为事理正当如此,沈酣入骨髓,无以为非者。”清·李汝珍《镜花缘 第七十一回》那做人的一切举止言谈,存心处事,其中讲究,真无穷尽。 |
举趾 | jǔzhǐ | 举足;抬脚。指举动。《晋书 景帝纪》天子受玺惰,举趾高,帝闻而忧之。 |
举众 | jǔzhòng | 率众。《史记·东越列传》:“东甌请举国徙中国,乃悉举众来,处江淮之间。”《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鲁)肃未到,而曹公已临其境,(刘)表子琮举众以降。宋 范仲淹《议守》:“(西戎)每举众犯边。一毫之物,皆出其下。”《元史·世祖纪七》:“若能举众来降,官吏例加迁赏,军民按堵如故。” |
举重若轻 | jǔzhòngruòqīng | 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清·赵翼《瓯北诗话·苏东坡诗》和“坡诗不尚雄杰一派,其绝人处,在乎议论英爽,笔锋精锐,举重若轻,读之似不甚用力,而力已透十分。”清·昭梿《啸亭杂录·七·裘文达公》公听视机警,受大任举重若轻。上爱其才敏,倚若股肱。 |
举奏 | jǔzòu | 上奏章检举。《汉书 王莽传中》中郎将、绣衣执法在郡国者,并乘权势,传相举奏。《汉书·外戚传下·定陶丁姬》:“哀帝崩,王莽秉政,使有司举奏丁傅罪恶。”王充《论衡·超奇》:“周长生者,文士之雄也,在州为刺史任安举奏,在郡为太守孟观上书。”《后汉书·袁安传》:“安与任隗举奏诸二千石,又它所连及贬秩免官者四十餘人。” |
举主 | jǔzhǔ | 指推荐别人的人,相对于被推荐人而言的。保举别人的人,被称为"举主",这是旧时说法。《晋书·应詹传》今凡有所用,宜随其能否而与举主同乎褒贬,则人有慎举之恭,官无废职之吝。《旧唐书·魏玄同传》今欲务得实才,兼宜择其举主。 |
举子 | jǔzǐ | ①生育子女。《后汉书·侯霸传》:“更始元年,遣使徵霸,百姓老弱相携号哭……民至乃戒乳妇勿得举子,侯君当去,必不能全。”金 王若虚《失子诗》:“平生三举子,随灭如朝露。”《资治通鉴 汉纪十八》世俗聘妻、送女无节,则贫人不及,故不举子。②举荐自己的儿子。唐 韩愈《送齐皥下第序》于是乎举雠举子之事,载之传中而称美之。③科举考试的应试人。被举应试的士子。《旧唐书·高适传》:“时右相李林甫 擅权,薄於文雅,唯以举子待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九》科举之制,州郡解,额狭而举子多。明 陈汝元《金莲记·郊遇》:“举子进科场,全无字半行,烛已相将尽,问君忙不忙?”清 沉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先拈鬮,得第一者为主考,关防别座;第二者为誊録,亦就座;余为举子。”《聊斋志异 叶生》生以生平所拟举子业,悉录授读。④明、清时俗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子。 |
举足轻重 | jǔzúqīngzhòng | 只要脚稍微移动一下,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他本来很一般;但由于双方都争取他;他便成举足轻重的人物了。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窦融传》:“方蜀汉相攻,权在将军,举足左右,便有轻重。” |
与 | jǔ I. | 同“举”。参见“选贤与能xuǎnxiánjǔnéng”II.xū于嗟xūjiē:表示感叹、悲叹等。III.yū形容词,广大。《礼记·檀弓下》:“诸侯之来辱敝邑者,易则易,于则于,易、于杂者,未之有也。”IV.参见yú。 |
榉 | jǔ | 榉树,落叶乔木,高可达30米,叶卵形或椭圆披针形,秋天鲜黄色或带紫红色,供观赏,木材坚韧,花纹美观,可用来制家具或做建筑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