沮 | jǔ I. | ①阻止:沮遏。《孟子·梁惠王下》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来也。《庄子·逍遥游》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八》沮之,力不能止。沮丧葆光:隐蔽其光辉。比喻才智不外露。《资治通鉴 汉纪十二》天子以纵为废格沮事,弃纵市。《汉书 王莽传》事已如此,无可奈何,沮之力不能止。《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一》(董)卓又抗言曰:“昔霍光定策,延年按剑。有敢沮大议,皆以军法从事!”《后汉书 吕布传》布欲降,而陈宫等自以负罪于(曹)操,深沮其计。《三国演义 第82回》孙权既以礼服朕,朕若攻之,是沮天下欲降者之心。《资治通鉴 晋纪十七》吾计已决,敢沮者斩!《资治通鉴 晋纪三十一》(慕容)宝然之。而卫大将军(慕容)麟每沮其议,(慕容)隆成列而罢者,前后数四。《资治通鉴 齐纪四》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帝曰:“机者事之微,不可失矣。沮军事者,以军法裁之。”《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魏玄同,时同平章事,谓之(周兴)曰:“周明府可去矣。”兴以为玄同沮已,衔之。《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七》令狐楚忌之,思有以沮之者,乃荐山南东道节度推官狄兼暮才行。《资治通鉴 后唐纪一》徐温尤严可求曰:“公前沮吾计,今将柰何?”②坏,败坏:沮丧(sàng )(失意,懊丧)。色沮。力竭功沮。忧伤病沮。《资治通鉴 汉纪三》上怒,骂刘敬曰:“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械系敬广武。《资治通鉴 汉纪十三》上以迁为诬罔,欲沮贰师,为陵游说,下迁腐刑。《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七》(陈)球怒曰:“太守分国虎符,受任一邦,岂顾妻孥而沮国威乎!复言者斩!”《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九》士卒伤夷者多,军食且尽,(曹)操意沮。《后汉书 袁绍传》(田)丰强谏忤绍,绍以为沮众,遂械系之。II.jù沮洳:低湿的地带。III.参见jū。 |
沮败 | jǔbài | 败坏;挫败。刘向《九叹·逢纷》:“颜霉黧以沮败兮,精越裂而衰耄。”《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四》诸郡甲卒但坐费粮食,若有逃亡,则沮败众心,宜悉罢之。《资治通鉴 随纪六》天下承平日久,人不习战,郡县吏每与贼战,望风沮败。《旧唐书·郭子仪传》:“今元兇沮败,计日成擒,中外无虞,妖氛渐息。” 《资治通鉴 唐纪七十九》自余伤贤害能,召乱致祸,卖官鬻狱,沮败师徒,蠹害丞民,不可遍举。宋 范仲淹《答安抚王内翰书》:“如更有沮败,则用何道却行招纳?” 章士钊《王船山史说申义》:“国事之来,輙以情之所赘,沮败天下之大局,将相相訌,而姦雄啟衅。” |
沮格 | jǔgé | 阻止;阻挠。《新唐书·张说传》:"说畏其扰,数沮格之。"宋 苏辙《上皇帝书》:"去官者久而不得调,又多为条约以沮格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七》寻徙(范纯仁)成都路转运使,以新法不便,戒州县无得遽行,(王)安石怒其沮格,以事左迁知和州;未至,徙庆州。《明史·王纪传》:"纪劾晔抗违诏书,沮格成命,皆不报。"孙中山《护法宣言》:"若有沮格此议以便其私者,则和平破坏之责,自有所归。" |
沮坏 | jǔhuài | 毁坏;败坏;破坏。汉 刘向《说苑·正谏》木梗谓土耦人曰:’子先土也,持子以为耦人,遇天大雨,水潦并至,子必沮坏。’宋 司马光《上体要疏》又庸人之情,苟策非己出,则媢嫉沮坏,惟恐其成。《续资治通鉴 元纪六》蒙古岱益忌之,因罗织(刘)宣罪,逮系其子孙于狱,又令人妄言(刘)宣沮坏钱谷。 |
沮毁 | jǔhuǐ | 诋毁。《史记·伍子胥列传》:“子胥专愎彊諫,沮毁用事,徒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 宋 司马光《遗表》:“得王安石委而信之,不復疑贰,听其言,从其计,人有沮毁之者,责而逐之。”《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六》大将军冀与陈龟素有隙,谮其沮毁国威,挑取功誉,不为胡虏所畏,坐征还。《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四》御史中丞李定言:“知湖州苏轼,本无学术,偶中异科,初腾沮毁之论,陛下犹置之不问。” |
沮溃 | jǔkuì | 溃败。《后汉书·公孙述传》:“若举兵天水 ,必至沮溃。” 宋 司马光《言拣兵上殿札子》:“国家发兵讨之,士卒或望尘奔北,或迎锋沮溃,毁辱天威,为四夷笑。” |
沮挠 | jǔnáo | 阻挠。《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一》(董)延光过期不克,言(王)忠嗣沮挠军计,上(玄宗李隆基)怒。唐 司空图 纪恩门王公宣城遗事:“既踰月,中贵人沮挠无去意,卒横不能禁。”宋 陆游 《师伯浑文集 序》:“则忌者当益众,排击沮挠,当不遗力。”梁启超《为国会期限问题敬告国人》:“自第二次请愿国会既被沮挠,僕曾著论极陈政府处置之失当,非有意袒国民以掊政府也,凡以急国家之难而已。” |
沮弃 | jǔqì | 诋毁抛弃。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 |
沮屈 | jǔqū | 谓受挫而收敛。 宋 欧阳修《为君难论 上》:“坚随以强辩折之,忠言讜论皆沮屈而去。”《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元年》:“涉珪虽屡获小利,然顿兵经年,凶势沮屈,士马死伤太半,人心思归,诸部离解,正是可破之时也。”《资治通鉴 晋纪三十一》征北大将军(慕容)隆言于(慕容)宝曰:“涉(拓跋)虽屡获小利,然顿兵经年,凶势沮屈,士马死伤太半,人心思归,诸部离解,正是可破之时也。…” |
沮渠 | jǔqú | 复姓。原为匈奴官名,后遂以为姓氏。晋有沮渠蒙逊。《魏书 卷四 世祖纪上》冀州刺史、张掖王沮渠万年与降民通谋,赐死。 |
沮劝 | jǔquàn | 谓阻止恶行,勉励善事。《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赏罚无章,何以沮劝?” 唐 元结《辩惑 上》:“若法令不行,则无以沮劝;苟失沮劝,则赏罚何为?”《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嘉祐三年》:“累年以来,制敕纔下,未踰月而輒更,奏语方行,又随时而追改。民知命令之不足信,则赏罚何以沮劝!” |
沮辱 | jǔrǔ | 毁辱;屈辱。《资治通鉴 齐纪六》魏主(孝文帝)责之曰:“卿等沮辱威灵,罪当大辟;朕以新迁洛邑,特从宽典。”唐 司空图注《愍征赋 后述》:“且上自圣智,下至豪特之士,得于文学者多矣,岂一灵运之狂而可沮辱天下之奇伟哉!”宋 邵博《闻见后录 卷十五》:“后公弼受他州馈酒,从赃坐,沮辱抑鬱抵於死。” |
沮洳 | jùrù | 低湿之地。指低湿。孔颖达疏:“沮洳,润泽之处。”唐 柳宗元《零陵三亭记》:“零陵县东有山麓,泉出石中,沮洳汚涂。”林纾《记九溪十八涧》:“溪身广四五尺,浅者沮洳由草中行,其稍深者,虽渟蓄犹见沙石。”《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一》天渐暑,士卒久屯沮洳之地,多病疫,人有离心。《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八》一月而毕,遂使海潮沮洳舄卤之地,化为良田。《续资治通鉴 元纪三十》高邮负重湖之险,地皆沮洳,骑兵卒莫能前。幸与普步兵三万,保为取之。 |
沮丧 | jǔsàng | ①灰心失望;伤心失意。《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八》:“是时,李嗣源已入於汴,帝闻诸军离散,精神沮丧,至万胜镇即命旋师。”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仙人岛》:“王初以才名自詡,目中实无千古;至此,神气沮丧,徒有汗淫。”茅盾《子夜》十七:“ 孙吉人这话刚出口,王和甫就很沮丧地摇头,吴荪甫摸着下巴叹气。”②形容震惊失色。唐 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
沮丧不安 | jǔsàngbùān | 沮丧。心情低落。恐慌。失眠。多虑。焦虑。 |
沮议 | jǔyì | 非议;异议。王褒《四子讲德论》:“二客虽窒计沮议,何伤。”孙子·九地“夷关折符” 《资治通鉴 唐纪二》(罗)艺曰:“(窦)建德、(高)开道,皆剧贼耳!吾闻唐公已定关中,人望归之。此真吾主也,吾将从之。敢沮议者斩!”唐 李筌注:“政令既行,闭关折符,无得有所沮议,恐惑众士心也。”《续资治通鉴 元纪十八》(元英宗延祐七年三月)甲辰,诏中外毋沮议特们德尔。 |
沮抑 | jǔyì | 阻遏抑制。《资治通鉴 晋纪十八》今朝廷乃矜惜虚名,沮抑忠顺,岂社稷之长计乎!宋 陈亮《廷对策》:“十年之间,羣起而沮抑之,未能止其偏,去其伪。”《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三》望申严行下,凡有旱伤,必须从实检放,不得乱有沮抑,致奸和气。明 何景明《上杨邃庵书》:“奬拔廉直,沮抑邪枉。”清 唐甄《潜书·思愤》:“古之人沮抑志奋,困阨学成。” |
沮泽 | jǔzé | 水草丛生的沼泽地带。《礼记·王制》:“司空执度度地,居民山川沮泽,时四时。” 郑玄注:“沮谓莱沛。” 孔颖达疏引何胤曰:“沮泽,下溼地也,草所生为莱,水所生为沛。言沮地是有水草之处也。”《孙子·军争》:“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 曹操注:“水草渐洳jiānrù者为沮,众水所归而不流者为泽。”《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六》陛下必欲廓清江表,亦不过分命将帅,引关东之兵,南临淮、泗,下梁、益之卒,东出巴、峡,又何必亲屈鸾辂,远幸沮泽乎!宋 司马光《交趾献奇兽赋》:“且是兽也,生岭嶠之外,出沮泽之湄。得其来,吾德不为之大;纵其去,吾德不为之亏。” 清 薛福成《上曾侯相书》:“(大军)因山谷沮泽,碍於驰骋,以致失利。” |
咀 | jǔ I. | 咀与嚼常合用为“咀嚼”。嚼字从口从爵。“爵”为盛酒的容器。故“咀”应为“粗咬”、“干咬”,“嚼”为“细咬”、“湿咬”。含英咀华。春蚕在咀嚼桑叶,发出细雨般的沙沙声。我反复咀嚼着老师每一句话,感到意味深长。II.zuǐ①口:含在咀里。②说话:不要光动咀不做事。③形状或作用像咀的:山咀。壶咀子。烟咀儿。 |
咀嚼英华 | Jǔjuéyīnghuá | 咀嚼:用牙齿磨碎食物,比喻反复体会。英华:此指精华。比喻细细体会文章中的精华。唐·韩愈《进学解》:“沈浸浓郁,含英咀华。” |
鉏 | jǔ I. | 参见龃jǔ。II. chú①古同“锄”:“持鉏去草。”②诛灭;除去。 |
龃 | jǔ | 上下牙齿不相对应,比喻意见不合,相抵触:双方发生龃龉。也作铻。 |
龃龉 | jǔyǔ | 亦作“鉏(jǔ)吾”。互相抵触,格格不入。发生龃龉。《楚辞•九辩》:“圆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鉏(jǔ)铻(yǔ)。”南朝梁 刘孝标《与宋玉山元思书》:“方凿圆枘,鉏(jǔ)铻(yǔ)难从。”龃龉表示牙齿上下对不上,比喻意见不合枘ruì:榫头,用以插入另一部分的榫眼,使两部分连接起来:枘凿(“方枘圆凿”的简语,喻格格不入)。榫sǔn 器物两部分利用凹凸相接的凸出的部分:榫子、榫卯、榫头、榫眼。宋 王安石《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彼皆无众人之求而有所待于后世者也,其龃龉固宜。《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五》然难进易退,(朱熹)不贬道以求合,故与世动辄龃龉。 |
龃龉不合 | jǔyǔbùhé | 龃龉:上下牙齿不相配合。喻意思不合,有分歧。宋·陆游《贺吏部陈侍郎启》:“然贤能之进,常龃龉而不合,亦稀阔而难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