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 | jiù | ①凑近,靠近;将近,就要:避难就易。就着灯看书。就地。就州。《论语·学而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晋 陶潜《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竹犹存。”唐 元结《贼退示官吏》:“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九》(秦)桧谓必荐己,退至都堂,就(张)浚语良久。②到,从事,开始进入:就位。就业。就寝。就任。就绪。就医。高就。《战国策·齐策四 冯谖客孟尝君》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宋 苏轼《贾谊论》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③依照现有情况或趁着当前的便利,顺便:就近。就便。就事论事。④成事,建造等。《史记 孝武本纪》黄帝就青灵台,十二日烧,黄帝乃治明庭。唐 柳宗元《梓人传》舍我,众莫能就一宇。⑤就,就高也。东汉·许慎《说文》从京从尤。尤,异于凡也。⑥归于。《国语》处工就官府,处商就井市。⑦下;搭着吃。如:炒鸡蛋就饭;就菜;花生仁就酒。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指饮菊花酒,也是赏菊的意思。就,靠近,指去做某事。)⑧完成;成就,成功。《尔雅》就,成也。《战国策·齐策》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史记 淮阴侯列传》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晋书 谢安传》雅志未就,遂遇疾笃。⑨终,尽。就命(去死;毕命)。⑩迁就;将就。《管子》刑罚不审则有辟就。又如:半推半就;牵就;就着(就便;顺便);就滑(随便;方便)。11.受;被。就戮(受戮,被杀);就缚(受绑,受擒);就封(受封);就决(受死刑)。12.登上;开始,启。西汉·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又如:就道(上路);就涂(上路,动身)。13.就正。请求指导纠正。就正于恩师。《孟子·公孙丑下》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14.归附。《孟子·万章上》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将胥天下而迁之焉。15. 取用。秦 李斯《谏逐客书》: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 |
就道 | jiùdào | 上路;动身;出发。时间紧迫,马上就道吧。明 王守仁《瘗旅文》尔诚恋兹五斗而来,则宜欣然就道,胡为乎吾昨望见尔容蹙然,盖不胜其忧者? |
就第 | jiùdì | 指免职回家。《汉书 霍光传》会李竟坐与诸侯王交通,辞语及霍氏,有诏(霍)云、(霍)山不宜宿卫,免,就第。《汉书·张禹传》:“(张禹)罢就第,以列侯朝朔望。”《汉书 王莽传》“太后诏莽就第,避帝外家。”“莽复乞骸骨,哀帝赐莽黄金五百斤,安车驷马,罢就第。”《北史·苏威传》:“於是罢威官爵,以开府就第。”《醒世恒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天子听信,勅吕用之免官就第。”《资治通鉴 汉纪十七》有诏:“云、山不宜宿卫,免就第。”《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二》凤不可令久典事,宜退使就第,选忠贤以代之!《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八》不夺君之爵邑,其上太师、大司徒印绶使者,以侯就第。 |
就地取材 | jiùdìqǔcái | 就:接近,靠近。在本地找需要的材料,比喻不依靠外力,充分发挥本身的潜力。清·李渔《笠翁偶集·三·手足》:“噫,岂其娶妻必齐之姜,就地取材,但不失立言之大意而已矣。”清·刘坤一《复李少荃中堂》且此间风气不愿延请外省纂修,就地取材,安得人人班、马?茅以升《中国石拱桥》:“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 |
就地正法 | jiùdìzhèngfǎ | 在犯罪的当地执行死刑。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65回:“因为案情重大,并且是积案累累的,就办了一个就地正法。”冰心《去国》:“现在到处都挂着他的相片,缉捕得很紧,拿着了就地正法。” |
就谷 | jiùgǔ | 谓荒年到有收成的地方去就食。《周礼·地官·廪人》:“若食不能人二鬴,则令邦移民就穀。”郑玄注:“就都鄙之有者。”《后汉书·刘嘉传》:“嘉手杀湛,遂到云阳就穀。”《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六》曹操就谷于安民。《资治通鉴 晋纪三十一》甲辰,魏王罢中山之围,就谷河间,督诸郡义租。 |
就棍打腿 | jiùgùndǎtuǐ | 比喻乘便或顺势行事。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四十回:“听他之言,语内有因,他别与都堂有甚么拉拢罢,我何不就棍打腿探探呢?”老舍《赵子曰》:“魏女士既有意于你,你为何不‘就棍打腿’和他拉拢拉拢?” |
就决 | jiùjué | 指受死刑。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商妇》:“既明,家人见妇死,质诸官。官拘邻人而锻炼之,诬服成狱,不日就决。”《聊斋志异 崔猛》久之,衙门皆知其故,强出之,以崔抵罪,濒就决矣。 |
就里 | jiùlǐ | ①个中;内中。②内情;底细。《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三》叫待你成人长大与你说知就里,着你带这文书去认伯父伯母,就带骨殖去祖坟安葬。《说岳全传 第五十一回》伍尚志那知就里,只道是娇羞怕丑,叫侍女们俱回避了,便上前去温存。 |
就利 | jiùlì | 趋利;求利。《庄子·齐物论》:“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庄子·盗跖》人卒未有不兴名就利者。为欲富就利,故满若堵耳而不知避,且冯而不舍,可谓辱矣。 |
就粮 | jiùliáng | 移兵到粮多的地区,取得给养。《后汉书·邓禹传》:“吾且休兵北道,就粮养土,以观其弊。”唐·杜甫 《新安吏》诗:“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清·孔尚任 《桃花扇·抚兵》:“就粮东去,安营歇马。” 宋 初屯兵州郡亦称就粮。 |
就令 | jiùlìnɡ | 纵然;即使。《北齐书·段韶传》:"此城一面阻河,三面地险,不可攻;就令得之,一城池耳。"《金史·外国传上》:"宰臣奏曰:'就令如此,边备亦不宜弛。'"《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零八》就令达兰纵之(秦桧),必质妻属,安得与王氏俱归!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一》:"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
就楼磨刀 | jiùlóumódāo | 就:迁就。比喻用力多,得益少。《百喻经卷一》:“王见怜愍,赐一死驼。……乃于楼上得一磨石,磨刀令利,来下而剥。如是数数往来磨刀,后转劳苦,惮不能数上,悬驼上楼,就石磨刀。深为众人之所嗤笑。” |
就戮 | jiùlù | 受戮,被杀。《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回戈东征,吕布就戮。《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三》时言者以为自军兴以来,村民往往乘势剽劫,其罪大而考验明白者,固已就戮。明 王琼《双溪杂记》:“亨惧祸及,而与吉祥、徐有贞辈内外相应,密谋固结,而谦等骈首就戮矣。” |
就木 | jiùmù | 指入殓,垂危。《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聊斋志异 金永年》媪曰:“此真妄想,两人皆将就木,何由生子?”《聊斋志异 八大王》今老将就木,潦倒不能横飞,故态复作,我自不解耳。 |
就擒 | jiùqín | 受擒拿;被捉。即刻就擒。宋 欧阳修《丰乐亭记》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 |
就日瞻云 | jiùrìzhānyún | 原指贤明的君主恩泽施及尤民。后多比喻得近天子。《史记·五帝本纪》:“就之如日,望之如云。” |
就食 | jiùshí | ①谓出外谋生;外出征粮。《史记·平準书》:“江南火耕水耨,令飢民得流就食江淮间。”《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九》秦主(符)登就食新平,帅众万余围(姚)苌营,四面大哭,苌命营中哭以应之,登乃退。唐 韩愈《祭十二郎文》:“又与汝就食江南。”宋 曾巩《救灾议》:“屋庐构筑之费既无所取,而就食於州县,必相率而去。”明 李贽《答周柳塘书》:“强者有搬运之能,弱者有就食之策。”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七章第一节》:“由于官兵烧杀掠夺…… 略阳、天水等六郡氐各族人民数万家十余万口流亡入蜀就食。”②往食,前往用餐。《史记·秦始皇本纪》:“河鱼大上,轻车重马东就食。”清 昭槤《啸亭杂录·牧庵相国》:“尝私行市井间访察民隐,每就食於麪馆,吴人传为美谈。” |
就使 | jiùshǐ | 即使,纵然。《资治通鉴 唐纪七十六》就使沙陀至此,朕自有以枝梧,卿等但各抚本军,勿令摇动。宋·司马光《葬论》:"就使皆如葬师之言,为人子者方当哀穷之际,何忍不顾其亲之暴露,乃欲自营福利邪?"蒋光慈《少年飘泊者》十六:"倘若你在场时,就使你不憎恶军阀,但至此时恐怕也要向被压迫的工人洒一掬同情之泪了。" |
就事论事 | jiùshìlùnshì | 依据事情本身的情况来作评论或判断。现又指仅从事物的表面现象孤立、静止、片面地议论。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词臣论劾首揆》:“夺情大事,有关纲常,且就事论事,未尝旁及云。”鲁迅《且介亭集文二集·“题未定”草》世间有所谓“就事论事”的办法,现在就诗论诗,或者也可以说是无碍的罢。 |
就衰 | jiùshuāi | 渐渐衰弱。体貌就衰。清 查慎行《秋感》:“就衰水赴壑,驻景戈挽日。” |
就汤下面 | jiùtāngxiàmiàn | 比喻趁机行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63回:“只说是这畜牲怎么这等作变,却不晓得是天师就汤下面,奉承他这一番。”艾煊《大江风雷》第二部:“在这种时候,要是别人,一定就汤下面,岔开生气的原因。” |
就闲 | jiùxián | 谓无职事羁绊,闲居在家。《庄子·天地》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唐 元稹《感梦诗》:“答云久就闲,不愿见劳使。” |
就刑 | jiùxíng | 接受刑罚,多指被处决。《后汉书 吕布传》(陈宫)固请就刑,遂出不顾,(曹)操为之泣涕。 |
就养 | jiùyǎng | 侍奉。《礼记.檀弓上》:“事君有犯无隐,左右就养有方。”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至于就养有方,思不出位,干非其任,斯则罪人。 |
就征 | jiùzhēng | 接受朝廷、官府徵召。《后汉书·侯霸传》:“使者虑霸就徵,临淮必乱。”《晋书 王羲之传》及(王)述为扬州刺史,将就征,周行郡界,而不过羲之,临发,一别而去。《南史本纪卷四高帝纪上》泰始七年,征还都,部下劝勿就征。《花月痕第七回》:“这是女学士不肯就徵,盲主司无缘受谤。” |
就正 | jiùzhèng | ①指请求指导纠正。如:就正于恩师。向人求教,以匡正学识文章的讹误。常用作谦辞。明 方孝孺《与陈敬斋书》:“某往岁尝获与进,遂以拙稿就正焉。”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郭生》:“少嗜读,但山村无所就正。”②归于正道。《三国志·魏志·公孙渊传》“渊遣使南通孙权,往来赂遗”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反邪就正以建大功,福莫大焉。” |
就正有道 | jiùzhèngyǒudào | 向有学问和有道德的人请求指正。《论语·学而》:“就有道而正焉。” |
就中 | jiùzhōng | ①从中,居中。就中调停。②其中。这件事是他们三个干的,就中老李干的最多。唐 杜甫《丽人行》:“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
僦 | jiù | 租赁:僦屋。僦舍。僦载(雇用车马运载)。《资治通鉴 汉纪十六》昭帝之丧,大司农僦民车,延年诈增僦直,盗取钱三千万…《资治通鉴 宋纪十》丞相(刘)义宣走至江夏,闻巴陵有军,回向江陵,众散且尽,与左右十许人徒步,脚痛不能前,僦民露车自载,缘道求食。《资治通鉴 唐纪十》(李世民)因谓长孙无忌等曰:“朕昔过此,买饭而食,僦舍而宿;今供顿如此,岂得嫌不足乎!”《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先是,舟运江、淮之米至东都含嘉仓;僦车陆运,三百里至陕,率两斛用十钱。《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范)旻疾未平,诏令肩舆归阙,所过僦丁夫,官给其直。《聊斋志异 巧娘》君行后,老身携两女僦屋于贵邑。倘不忘夙好,李氏废园中,可待亲迎。 |
僦居 | jiùjū | ①租屋而居。唐 段安节《乐府杂录·觱篥》(麻奴)不数月,到京,访尉迟青,所居在常乐坊,乃侧近僦居。《封神演义 第十八回》又与银子,令众人僦居安处。《聊斋志异 嫦娥》适有寡媪僦居西邻,有女及弃,小名颠当。②指所租之屋。明 沈德符《野获编补遗·鬼怪·凶宅》沈宗伯为史官时,从里居补官入都,僦居亦敞洁,与先寓密迩。 |
僦钱 | jiùqián | 雇金。《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一》丙申,(宋仁宗)幸彰信节度使兼侍中李用和第问疾,入见于卧内,擢其次子珣为閤门使,以所居第赐之,并日给官舍僦钱五千。《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三》丙申,放临安府公私僦钱半月。章炳麟《总同盟罢工论序》:“小小罢工,趋於增益僦钱,然货殖者亦交相什保,不足以挠其权。” |
僦舍 | jiùshè | ①租屋。唐 苏鹗《杜阳杂编》卷中:“(王沐)遂跨蹇驴,至京师索米僦舍。经三十餘月,始得一见涯於门屏。”宋 欧阳修《有赠余以端溪绿石枕蕲州竹簟不胜其乐奉呈原父舍人圣俞》诗:“一从僦舍居城南,官不坐曹门少客。”②指租赁之屋。《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一》工部侍郎杨砺僦舍委巷中,乘舆不能入,帝(宋真宗赵恒)为步进,嗟悯久之。宋 范成大《吴船录》卷上:“成都及此郡送客毕会邑中,借居僦舍皆满,县人以为盛。”清 方文《宋遗民咏·张毅父千载》:“僦舍近囚所,时时进脯糗。” |
僦寓 | jiùyù | 赁屋寓居。宋 范公偁《过庭录》:“先子承志调原之曹掾,僦寓长安 。”《聊斋志异 真生》问之则真生,咸阳僦寓者也。 |
僦载 | jiùzǎi | 雇车船载送。《淮南子·氾论训》:“今夫僦载者,救一车之任,极一牛之力,为轴之折也。”《汉书·王莽传中》:“宝货皆重则小用不给,皆轻则僦载烦费。”颜师古注:“僦,送也,一曰赁也。” |
鹫鷲 | jiù | 一种猛禽,毛色深褐,体大雄壮,嘴呈钩状,视力很强,腿部有羽毛,捕食野兔,小羊等。亦称“雕”。 |
鹫峰 | jiùfēng | 鹫山。代称佛寺。《西游记第七十七回》须臾间,按落云头,直至鹫峰之下,忽抬头,见四大金刚挡住道:“那里走?” |
鹫翎 | jiùlíng | 即鹫羽。唐 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之一》:“鷲翎金僕姑,燕尾绣蝥弧。”参见“鷲羽”。 |
鷲羽 | jiùyǔ | ①鹫的羽毛。可制箭羽。②借指箭。 |
鹫岳 | jiùyuè | 鹫山。亦代称佛地。南朝齐 王融《法门颂启》:“祇园灭影,鷲岳沦光,微辞既遥,大义如缀。”南朝梁简文帝《神山寺碑序》:“虽铁界铜围,如影如约,补石擎金,随生焰灭。独有鷲岳灵境,浄土不烧,螺髻金质,声闻难覩。”南朝陈后主《同江仆射游摄山栖霞寺》诗:“鷲岳青松绕,鸡峰白日沉。”唐·王勃《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鷲岳增饰,鸡林润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