兢 | jīng | 兢兢:小心,谨慎,如“兢兢业业”、“战战兢”。 |
兢悸 | jīngjì | 犹惊悸。《宋书·文帝纪》:“顾己兢悸,何以克堪!”《旧唐书·后妃传下·贞懿皇后独孤氏》:“伏虑顾怀犹切,神志未和,众情以之不寧,臣子以之兢悸。” |
兢兢 竞竞 | jīngjīng | 小心谨慎的样子。谨慎紧随貌。兢兢寅畏。《诗·小雅·无羊》尔羊来思,矜矜兢兢,不骞不崩。《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罔亦少密焉,然皆身无兢兢于当世之禁云。《史记 孝武本纪》朕以眇眇之身承至尊,兢兢焉惧弗任。《史记·外戚世家序》礼之用,唯婚姻为兢兢。《后汉书 光武帝纪下》虽身济大业,兢兢如不及。《三国志·吴志·吴主传》:“朕以不德,肇受元命;夙夜竞竞,不遑假寝。”《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七》惟祖宗传序之重,兢兢焉惧弗克任,忧勤万几,弗遑暇佚,思欲释去重负以介寿臧,蔽自朕(宋高宗)心,亟决大计。 |
兢兢业业 | jīngjīngyèyè | 形容做事谨慎,勤奋刻苦,认真负责。《尚书 皋陶谟》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朕遭家不造,奉承大统,兢兢业业,不敢康宁,思靖百姓,惧未能绥。 |
兢惧 | jīngjù | 戒慎恐惧;惶恐。《后汉书·明帝纪》:“永览前戒,竦然兢惧。”《旧唐书·文苑传上·张蕴古》:“兢惧之心日弛,邪僻之情转放。” 前蜀 杜光庭《宣进天竺僧二十韵诗表》:“冒黷宸严,无任兢惧战越之至。” 《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七》永览前戒,竦然兢惧 |
兢惕 | jīngtì | 戒惧。《南史·王融传》悚怍之情,夙宵兢惕。唐 白居易《为宰相贺雨表》臣等位忝钧衡,职乖燮理;仰阴阳而增惧,顾霖雨而怀惭。无任兢惕之至!《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五》元凶构难,贻我太皇后震惊,朕(元惠宗)用兢惕。《清史稿卷十五 高宗本纪六》朕孜孜求治,兢惕为怀。 |
兢畏 | jīngwèi | 敬慎。《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七》晁迥(太平兴国进士)兢畏,当以委之。宋 曾巩《贺熙宁四年明堂礼毕大赦表》伏惟皇帝陛下有聪明好古之质,有恭俭爱人之诚,兢畏万机,仔肩一德。宋 叶适《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陈公墓志铭》:公之从郑薛也,以克己兢畏为主,敬德集义,於张公尽心焉。 |
荆 | jīng | ①落叶灌木,叶有长柄,掌状分裂,开蓝紫色小花,枝条可编筐篮等(亦称“楚”):紫荆。荆条。荆棘。披荆斩棘。②古代用荆条做的刑仗:负荆请罪。③中国古代“九州”之一,春秋时楚国别称:荆州。荆璞(喻美质、未经任用的卓越人才)。《资治通鉴 周纪二》赵良曰:“五大夫,荆之鄙人也,穆公举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国莫敢望焉。…”唐 李华《吊古战场文》:“吾闻夫齐魏徭戍,荆韩召募。” ④旧时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拙荆。山荆。荆妻。《红楼梦 第二回》“天缘凑巧,因贱荆去世,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无人依傍教育,前已遣了男女船只来接……” 《桃花扇》:兄还不知么?弟家中只有拙荆一人,并无嬖妾。《聊斋志异 青凤》叟指妇云:“此为老荆。”又指女郎:“此青凤,鄙人之犹 女也。” |
荆布 | jīngbù | “荆钗布裙”之省,可用为对己妻的谦称。清 毛师柱《舟中两梦亡妇诗以志感》:“廿年旧事从头记,荆布相依最苦辛。”明 陈汝元《金莲记·量移》:“只是目断彤管,心怀荆布。”《聊斋志异 红玉》微睨之,虽荆布之饰,而神情光艳,心窃喜。 |
荆钗布裙 | jīngchāibùqún | 荆枝为钗,粗布为裙。妇女简陋寒素的服饰。《太平御览卷七一八引列女传》:“梁鸿妻孟光,荆釵布裙。”《初学记卷十》引南朝宋 虞通之《为江敩让尚公主表》:“如臣素流,家贫业寡,年近将冠,皆已有室,荆釵布裙,足得成礼。”唐 李商隐《重祭外舅司徒公文》:“紵衣縞带,雅况或比於侨吴;荆釵布裙,高义每符於梁孟。”元 萨都剌《织女图诗》:“又不闻田家归,日埽春蚕宵织布,催租县吏夜打门,荆釵布裙夫短袴。”清 沉复《浮生六记·坎坷记愁》:“锦衣玉食者未必能安於荆釵布裙也。” |
荆楚 | jīngchǔ | ①荆为楚之旧号,略当古荆州地区,在今湖北湖南一带。《宋书 本纪武帝上》益州刺史毛璩,万里齐契,扫定荆楚。②木名。古时用为刑杖。 |
荆扉 | jīngfēi | 柴门。晋 陶潜《归园田居诗之二》:“白日掩荆扉,对酒絶尘想。”北周 庾信《枯树赋》:“沉沦穷巷,芜没荆扉。”唐 王维《渭川田家诗》:“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唐 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诗》:“行当浮桂櫂,未几拂荆扉。”唐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唐 岑参《西掖省即事诗》:“官拙自悲头白尽,不如巖下偃荆扉。”宋 陆游《野兴诗》:“从今谢人事,终日掩荆扉。”清 黄景仁《步从云溪归偶作诗》:“太息归荆扉,灯火惨不红。” |
荆棘 | jīngjí | ①荆:荆条,无刺;棘:酸枣,有刺。两者常丛生为从莽。也泛指丛生于山野间的带棘小灌木。参见“披荆斩棘”。《左传 驹支不屈于晋》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于瓜州,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唐 杜甫《哀王孙》:“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宋·苏洵《六国论》: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聊斋志异 连琐》惟有紫带一条遗荆棘中,拾归,置诸窗上。②比喻奸佞小人。楚辞·东方朔《七谏·怨思》:“行明白而曰黑兮,荆棘聚而成林。”王逸注:“荆棘多刺,以喻谗贼。”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思树芳兰,剪除荆棘。”李善注:“荆棘以喻小人。”清 孙枝蔚《句容题二颜公祠诗》:“杀公者杞非希烈,有如荆棘损芝兰。”③比喻纷乱。《老子·第三十章》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后汉书·冯异传》:“为吾披荆棘,定关中。”李贤注:“荆棘,榛梗之谓,以喻纷乱。”唐 刘长卿《和袁郎中破贼后上太尉 诗》:“剡路除荆棘,王师罢鼓鼙。”宋 陆游《傅给事外制集 序》:“及高皇帝中兴,虽披荆棘,立朝廷,中朝人物,悉会於行在。”④喻艰险境地。清 方文《三月十九日 诗》:“龙种陷荆棘,未审存与亡。”鲁迅《华盖集·北京通信》:“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狭谷、火坑。”⑤芥蒂;嫌隙。唐 孟郊《择友诗》:“虽笑未必和,虽哭未必戚,面结口头交,肚里生荆棘。”唐 元稹《苦乐相倚曲》:“君心半夜猜恨生,荆棘满怀天未明。”宋 苏轼《与刘宜翁书》:“胸中廓然,实无荆棘,窃谓可受先生之道。”⑥生疏,不熟练:三日不弹(琴),手生荆棘。 |
荆棘蓬榛 | jīngjípéngzhēn | 荆棘:泛指带刺的小灌木,常生长在山野或荒芜之地。蓬榛:指丛生的杂草和灌木,尤其是榛树等野生植物。《红楼梦芙蓉女儿诔》荆棘蓬榛,蔓延户牖。 |
荆棘铜驼 | jīngjítóngtuó | 铜驼:铜制的骆驼,古代置于宫门外。形容国土沦陷后残破的景象。《晋书 索靖传》:“靖有先识远量,知天下将乱,指铜驼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清 黄遵宪《术闻》诗:荆棘铜驼心上泪,觚棱金爵劫余灰。 |
荆棘塞途 荆棘载途 | jīngjísètú jīngjízàitú | 满路都是荆棘。比喻环境困难,障碍很多。近义词:荆棘丛生、荆棘塞途、荆棘满途。《左传·襄公十四年》:“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孔颖达疏:“言无道路可从,冒榛薮也,说其穷困之极也。”清·周茂兰《追和采芝歌》山有芝也,亦可采也。荆棘载途,何可扫也?鲁迅《华盖集 导师》:“问什么荆棘塞途的老路,寻什么乌烟瘴气的鸟导师!” |
荆轲 | jīngkē | (?—前227年)中国战国末年刺客。卫国人。好读书击剑,结交名人。至燕国后,由田光介绍,被燕国太子丹拜为上卿。当时,秦军来灭亡韩国,赵国兵临燕国南境,燕太子丹十分恐惧,决定派他去秦国,以进献燕国督亢(今河北涿县、定兴、新城、固安一带)地图和秦逃将樊于期人头晋见秦王赢政。秦王命令在咸阳举行隆重接见仪式。献图时,图穷而匕首见,他行刺秦王不中,被当场杀死。《战国策·燕策》荆轲有所待,欲与俱。(荆轲等待着另一个人,想要同他一起去。)晋 陶渊明有一首诗,名《咏荆轲》。 |
荆蛮 | jīngmán | 古代中原人对楚越或南人的称呼。《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兹不穀震荡播越,窜在荆蛮,未有攸厎。”《史记·吴太伯世家》:“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於是太伯、仲雍二人犇荆蛮,文身断髮,示不可用。”东汉 王粲《七哀诗 其一》:“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唐 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诗》:“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軻祇得移荆蛮。”唐 白居易《晋谥恭世子议》:“周之衰也,楚子以霸王之器,奄有荆蛮,光启土宇,赫赫楚国,由之而兴。”《西湖佳话·西湖隐迹》:“荆蛮之隐,是让国也。”炉魂《对于张之洞死后之湖南人》:“夫楚号雄区,人多忠节……以荆蛮之餘气,鬱百年之奇气,奋能独立,强足一国。” |
荆门 | jīngmén | ①湖北省地级市。位于湖北省中部,焦枝铁路穿过市区。②山名,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战国时为楚之西塞。隔江和虎牙山相对。江水湍急,形势险峻。古为巴蜀荆吴之间要塞。唐 王维《汉江临泛/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唐 李白《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荆妻 | jīngqī | 对人称己妻的谦词。明 无名氏《录亲记·托梦》:“周羽屈受这灾危,拚残躯便做他乡之鬼,可怜贤达我荆妻,便做有男儿也难存济。”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范鳅儿双镜重圆》等在下探问荆妻消耗,就便访取尊夫,不知娘子意下如何?清 李渔《怜香伴·僦居》:“只是荆妻早逝,后嗣杳然。” |
荆杞 | jīngqǐ | ①指荆棘和枸杞,皆野生灌木,带钩刺,每视为恶木。因亦用以形容蓁莽荒秽、残破萧条的景象。《山海经·西山经》:“小华之山,其木多荆杞。” 唐 杜甫《塞芦子诗》:“边兵尽东征,城内空荆杞。”唐·杜甫《兵车行》:“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明 王世贞《将军行》:“严霜一夜零,华堂遍荆杞。”清 朱琦《感事诗》:“楼堞幸少完,室庐剩荆杞。”②喻奸臣。文选·阮籍《咏怀诗》:“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张铣注:“荆杞喻奸臣。言因魏室陵迟,奸臣是生。奸臣则晋文王也。” |
荆卿 | jīngqīng | ①即荆轲。《史记·刺客列传》:“荆軻者,卫人也……之燕,燕人谓之荆卿。”晋 葛洪《抱朴子·嘉遯》:“聂政感惠而屠葅,荆卿絶臏以报燕。”晋 陶渊明《咏荆轲》:“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北周 庾信《咏怀之十》:“李陵从此去,荆卿不復还。”宋 陆游《东屯高斋记》:“嗟乎,辞之悲乃至是乎!荆卿之歌,阮嗣宗之哭,不加於此矣。”明 陈子龙《渡易水》:“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清 黄鷟来《赠陈省斋诗之四》:“荆卿适秦时,白虹贯阳精。”②指行险之人。梁启超《上粤督李傅相书》:“公试一自思,即尽其全力为若曹作荆卿,於公何利焉?” |
荆人 | jīngrén | ①楚人,南人。《春秋·庄公二十三年》:“公至自齐,荆人来聘。”《韩非子·初见秦》:“秦与荆人战,大破荆 。” 三国魏 曹植《魏德论》:“荆人风靡,交益景从。”②对人称己妻的谦词。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局诈》:“区区拙技,负此良琴,若得荆人一奏,当有一两声可听者。”《聊斋志异 公孙九娘》(莱阳)生曰:“具各无恙,但荆人物故矣。”《颜氏家藏尺牍 卷二引》清 王士祜书:“弟去岁以荆人抱病,屏迹半载。” |
荆人涉澭 | jīngrénshèyōng | 荆人:楚国人。澭:澭水。楚国人过澭水。后用以讽刺拘泥于成法,不知道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通的行为。《吕氏春秋·察今》:“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
荆室 | jīngshì | ①用荆条搭建的屋舍。借指穷苦人家。②犹荆妇。称己妻的谦词。 |
荆舒 | jīngshū | 亦作“荆荼”。指春秋时的楚国和舒国。舒在今安徽省庐江县境内,时为楚之与国,故连称。《诗·鲁颂·閟宫》:“戎狄是膺,荆舒是惩。”郑玄笺:“僖公与齐桓举义兵,北当戎与狄,南艾荆及羣舒 。”《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序》:“自诗、书称三代 ‘戎狄是膺,荆荼是徵’,齐桓越燕伐山戎,武灵王以区区赵服单于。”司马贞索隐:“荼,音舒。” 宋 苏轼《和赠羊长史诗》:“犹当距杨墨,稍欲惩荆舒。” 章炳麟《说林上》:“观桓文之斩孤竹,挞荆舒,非峒谷之小蛮夷也。” |
荆天棘地 | jīngtiānjídì | 到处都是荆棘。形容处境、行动十分艰难。也作“荆地棘天”。清·壮者《扫迷帚》:“一事不能做,寸步不能行,荆天棘地,生气索然。” 鲁迅《三月的租界》一年多以前,他们夫妇俩怎样幸而走出了对于他们是荆天棘地的大连。 |
荆襄 | jīngxiāng | 指湖南湖北。湖南和湖北以洞庭湖为界。金 元好问《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二首》:“万里荆襄入战尘,汴州门外即荆榛。” |
荆薪 | jīngxīn | 柴草。晋 陶潜《归园田居诗之五》:“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唐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诗》:“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
荆杨 | jīngyáng | 荆州和扬州。亦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闻荆杨诸将,并得降者。”晋 干宝《晋纪总论》:“李辰石冰,倾之於荆杨。” |
荆榛 | jīngzhēn | 泛指丛生灌木,多用以形容荒芜情景。荆榛之区。《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六》时关中郡县萧然,(蒙古)田雄披荆榛,立官府,开陈祸福,招徕四山堡寨之未降者,获其人,皆慰遣之,由是归附日众。金 元好问《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二首》:“万里荆襄入战尘,汴州门外即荆榛。” |
荆榛满目 | jīngzhēnmǎnmù | 荆榛:带刺的丛生灌木。放眼望去,都是荆榛。形容遭遇变故后到处都是荒凉的景象。也比喻处境困难,障碍重重。《旧五代史·卢文进传》:“文进在平州,率奚族劲骑,鸟击兽搏,倏来忽往,燕赵诸州,荆榛满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