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 | jīng | ①古代用羽毛装饰的旗子。又指普通的旗子:旌旗。旌铭(旧时丧礼,柩前书死者姓名的旗幡)。《孟子·滕文公下》昔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②表扬,表彰:旌表。旌其门闾。明 冯梦龙《智囊 卷二 上智部 太公 孔子》召之三不至,是逆民也。而旌之以为教首,使一国效之,望谁与为君乎?《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二》旌循良之吏,拔于草莱之中,实诸群公之首。《晋书 文帝纪》夏四月,归于京师,魏帝命改丘头曰武丘,以旌武功。《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二》(符)坚举异材,修废职,课农桑,恤困穷,礼百神,立学校,旌节义,继绝世;秦民大悦。唐 柳宗元《驳复仇议》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济州言金乡县民李延家,自唐武德初同居,至今近四百年,世世结庐守坟墓;诏旌其门,赐以粟帛。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
旌贲 | jīngbēn | 褒美。《梁书·处士传·何胤》:"昔荷圣王眄识,今又蒙旌贲,甚愿诣阙谢恩。"唐 司空图《寿星述》:"英衮赞翘勤之旨,幽人荷旌贲之恩。"《续资治通鉴·宋仁宗景佑元年》:"(寇)准既赠中书令,(杨)亿宜蒙旌贲。 |
旌表 | jīngbiǎo | ①古代统治者提倡封建德行的一种方式。自秦、汉以来,历代王朝对所谓义夫、节妇、孝子、贤人、隐逸以及累世同居等大加推崇,往往由地方官申报朝廷,获准后则赐以匾额,或由官府为造石坊,以彰显其名声气节。《晋书 载记第十三章符坚传》其有学为通儒、才堪干事、清修廉直、孝悌力田者,皆旌表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襄阳县民张巨源五世同居,内无异爨;戊子,诏旌表门闾。《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六》军器监丞苏策,请远方之民委有孝行者,令州县以闻,乞行旌表,诏申严行下。参见“表闾”。②古代用羽毛装饰的旗子。又指普通的旗子。 |
旌别 | jīngbié | 识别;区别。优加旌别。《尚书·毕命》:“旌别淑慝,表厥宅里。”孔传:“言当识别顽民之善恶。”唐 白居易《论孟元阳状》:“况元阳功効忠勤,天下有数,今以无能者一例除改,无所旌别,臣恐今日已后,无以劝人。”《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九》恭唯皇帝(宋徽宗赵佶)嗣位之五年,旌别淑慝,明信赏罚,黜元祐害政之臣,靡有佚罚。清 徐夔观秦丞相李斯《邹峄山碑 诗》:“方今庙堂慎旌别,登崇俊良絶脂韦。” |
旌宠 | jīngchǒng | 表彰尊崇。《后汉书·朱穆传》:"(穆)守死善道,宜蒙旌宠。《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六》诸路监司访寻州县,兴复水利,如能设法劝诱修筑塘堰、圩堤,功利有实,当议旌宠。 |
旌麾 | jīnghuī | 亦作“旍麾”。①帅旗。《三国志·魏志·夏侯渊传》:“大破遂军,得其旌麾。”《梁书·武帝纪上》:“旍麾所指,威稜无外。” 唐 卢象《送赵都护赴安西诗》:“下客候旌麾,元戎復在斯。” 清 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一》:“凡二公旌麾所驻,盗贼为之潜踪。”②泛指旗帜。《旧唐书·封常清传》:“常清所以不死者,不忍污国家旌麾。” 宋 王安石《送李才元校理知邛州诗》:“关吏相呼迎印綬,里儿争出望旌麾。” 清 姚椿《题杜陆两家诗集 诗》:“旌麾坚梁垒,金鼓扫秦缶。”③借指征战;战乱。三国魏 曹植《离思赋》:“欲毕力於旌麾,将何心而远之。” 唐 虞世南《从军行之一》:“结髮早驱驰,辛苦事旌麾。”清 杜濬《初闻灯船鼓吹歌》:“九州富庶无旌麾, 扬州之域尤稀奇。” |
旌甲 | jīngjiǎ | 旌旗与铠甲。《晋书·庾翼传》:“(庾翼)师次襄阳,大会僚佐,陈旌甲,亲授弧矢。”裴松之注引先贤行状:“贼初到,旌甲覆水。”俄而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执失思力不返,而上(太宗李世民)挺身轻出,军容甚盛,有惧色。 |
旌节 | jīngjié | 凡除节度使,皆授以旌节仪物。《旧唐书·崔宁传》:“先时,张献诚与旰战,献诚屡败,旌节皆为旰所夺。”《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八》王庭凑虽受旌节,不解深州之围。 |
旌举 | jīngjǔ | 表彰举荐。《宋书·前废帝纪》其有孝性忠节,幽居遯栖,信诚义行,廉正表俗,文敏博识,干事治民,务加旌举,随才引擢。《明史 卷十五 孝宗》严旌举连坐之法。明 徐渭《为请复新建伯封爵疏》凡忠臣义士、孝子顺孙、烈女节妇,臣悉咨访,以备旌举。 |
旌录 | jīnglù | 表彰叙录。《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车驾亲率羣司,躬行古礼”裴松之注引晋陈寿《魏名臣奏》:“文皇帝旌録先贤,拜玄适孙小同以为郎中。”《晋书·元帝纪》:“其吴之高德名贤或未旌録者,具条列以闻。”南朝宋 颜延之《阳给事诔序》:“逮元嘉廓祚,圣神纪物,光昭茂绪,旌録旧勋。” |
旌旆/旌斾 | jīngpèi | 旌是竿头饰羽的旗。旆是末端状如燕尾的旗。这里都是泛指各种旗帜。唐 高适 《燕歌行》:“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
旌旗 | jīngqí | 旗帜。旌旗蔽日。唐 岑参《奉和中书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诗》:“花迎剑珮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唐 白居易《长恨歌》:“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唐 杜甫《寄韩谏议注诗》:“芙蓉旌旗烟雾落,影动倒景摇潇湘。”《资治通鉴·唐纪》旌旗裂。《资治通鉴》上建旌旗。宋·苏轼《教战守》钟鼓旌旗。宋 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广东军务记》遍地旌旗。 |
旌旗蔽空 | jīngqíbìkōng | 旌旗:旗帜;蔽:遮蔽。旌旗繁多遮蔽天空。比喻军队阵容的盛大壮观。宋·苏轼《前赤壁赋》:“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
旌旗蔽日 | jīngqíbìrì | 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特指战旗。战旗遮住了日光。形容军队数量众多,阵容雄壮整齐。西汉 刘向《战国策 楚策一》:“于是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日。”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十五回:“人如恶虎,马似游龙;旌旗蔽日,金鼓喧天。” |
旌善 | jīngshàn | 表彰美善。旌善惩恶。南朝宋 傅亮《为宋公求加赠刘前军表》:“臣闻崇贤旌善,王教所先。”《旧唐书·高祖纪》:“朕受命君临,志存刷荡,申冤旌善,无忘寤寐。” 明 方孝孺《与郑叔度书之五》:“国家加恩宇内,养老恤孤,如指所属,以旌善优贤为本。” |
旌赏 | jīngshǎng | 表彰奖赏。《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六》徐晃言于(曹)操曰:“二袁(袁绍二子:袁尚,袁谭)未破,诸城未下者倾耳而听,宜旌赏二县以示诸城。”《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四》加之黜陟无法,贪惰者无刑罚之惧,清修者无旌赏之劝。《宋书·孝武帝纪》:“下四方旌赏茂异。”《旧五代史·晋书·杨光远传》:“元城之役,卿左右皆立功,未曾旌赏。”《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咸平二年》:“朝廷比开言路,苟言之当理,宜加旌赏。” |
旌贤 旍贤 | jīngxián | 表彰贤人。《后汉书·胡广传》:"臣闻德以旌贤,爵以建事。"《三国志·吴志·贺邵传》:"宜率身履道,恭奉神器,旍贤表善,以康庶政。"《宋书·武帝纪下》:"可遣大使分行四方,旌贤举善,问所疾苦。"《旧唐书·李晟传》:"阙而未录,孰谓旌贤。《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一》皇祐中,帝(宋仁宗)为篆其(王曾)墓碑曰:“旌贤之碑”,后又改其乡曰旌贤。 |
旌显 | jīngxiǎn | 旌表,表彰。《后汉书·刘般传》:“扬州刺史观恂荐般在国口无择言,行无怨恶,宜蒙旌显。”《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四》观省风俗,劝课农桑,振恤穷困,收葬死亡,旌显节行…《魏书 卷四 世祖纪上》夫庆赏之行,所以褒崇勋旧,旌显贤能,以永无疆之休。《新唐书·朱敬则传》:“以孝义世被旌显,一门六闕相望。”明 方孝孺《与采苓先生书》:“盈天下之民以百万计,以义见旌显者惟一家。” |
旌恤 | jīngxù | 表彰死者的功德并抚恤其遗族。如:“这次任务中殉职的人员,政府将会从优旌恤。”《清史稿卷二十三 德宗本纪一》予上元、江宁两县一门殉难三十五家百九十五人旌恤建坊。 |
旌异 | jīngyì | 旌表或褒奖。《陈书·文学传·阮卓》阮卓素不同逆,宜加旌异。唐 元结《九疑图记》故图九峰,略载山谷,传於好事,以旌异之。宋 王明清《挥麈三录 卷二》仍乞寻访子孙,重加旌异。《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一》殿中侍御史谢方叔,左司谏汤中,请旌异朱熹门人胡安定、吕焘、蔡模,以劝后学。 |
旌直 | jīngzhí | 表彰忠直。唐 柳宗元《国子司业阳城遗爱碣》旌直优贤,道光师儒。明方孝孺 《孝思堂记》出莅大藩,则绣衣持斧;按行所部,纠枉而旌直。 |
旌擢 | jīngzhuó | 表彰提拔。《北齐书·辛术传》:"其所旌擢,后亦皆致通显。"《新唐书·窦建德传》:"琮,谊士也,吾方旌擢以励事君者。"《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六》诸路转运使、副、提点刑狱,察所部知州、军、知县、县令有治状者,以名闻,议旌擢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一》若恬退守道者稍加旌擢,躁求者庶几知耻。《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八》馀正等四十人,悉加旌擢。其邪等五百四十二人,降责有差。明 归有光《送夹江张先生序》:"朝而为善,夕以闻於朝,而旌擢之命加焉 |
旍 | jīng | 为“旌”的讹字,解释为①古同“旌”。屈原《九歌·少司命》:“孔盖兮翠旍,登九天兮抚彗星。”②表彰。《三国志·吴书·贺邵传》:“旍贤表善,以康庶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