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盡/儘 儘管;盡力 | jìn I. | ①完毕:用尽。说不尽。取之不尽。月尽即阴历每月最后一天,大尽三十天,小尽二十九天。唐 韩愈《圬者王承福传》听其言,约而尽。《水浒传第六十九回》原来那个三月却是大尽。②达到极端,死,枯萎等:尽头。山穷水尽。尽情。自尽(自杀)。同归于尽。杀尽。《庄子·齐物论》:“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唐 戴叔伦《调笑令 边草》:“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宋 苏轼《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金 元好问《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二首》:“惨澹龙蛇日斗争,干戈直欲尽生灵。”③全部用出,竭力做到:尽心。尽力。尽瘁。尽职。尽忠。尽责。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唐 李白《与韩荆州书》:“(白)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跡,安敢不尽於君侯哉?”④都,全:尽然。尽是白的。尽收眼底。尽释前嫌。《孟子·尽心上》孟子自范之齐,望见齐王之子。喟然叹曰:“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夫非尽人之子与?”⑤火熄灭。《庄子·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⑥绝,竭也。终也。消失。《庄子·庚桑楚》不能容人者无亲,无亲者尽人。唐·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II.jǐn①极,最:尽底下。②力求达到最大限度:尽量(liàng)。尽管。 |
尽哀 | jìnāi | 竭尽哀思。《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 唐 杜甫《承闻故房相公灵榇自阆州启殡归葬东都有作》诗之二:“尽哀知有处,为客恐长休。”唐 韩愈《祭十二郎文》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聊斋志异 乔女》居无何,孟暴疾卒,女往临哭尽哀。 |
尽辞 | jìncí | 说尽要说的话。《国语·晋语四》:“郑人以詹予晋,晋人将烹之。詹曰:‘臣愿获尽辞而死,固所愿也。’” 《周文 诸稽郢行成于吴》敢使下臣尽辞,唯天王秉利度义焉!汉 扬雄《逐贫赋》:“貧曰唯唯。主人見逐,多言益嗤。心有所懷,願得盡辭。” |
尽瘁 | jìncuì | 尽心尽力,全身心投入。鞠躬尽瘁。《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三》朕(宋真宗赵恒)之用人,岂以亲疏为间,苟能尽瘁奉公,有所植立,何患名位之不至也!《聊斋志异 席方平》虽则职居下列,而尽瘁者不辞折腰。 |
尽规 | jìnguī | ①竭力谋划。《国语·周语上》:“近臣尽规。”韦昭注:“尽规,尽其规计以告王也。” 晋 陶潜《感士不遇赋》:“商尽规以拯弊,言始顺而患入。”南朝齐 王俭《褚渊碑文》:“戮力尽规,克寧祸乱。” 宋 王安石《上时政书》:“此臣所以不敢避进越之罪,而忘尽规之义。” ②指竭力谏诤。《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且近臣有尽规之谏,亲戚有补察之箴,所以匡君正主明忠信也。蔡邕《太尉乔公碑》:“公性质直,不惮强御,在宪臺则有尽规之忠,领州郡则有虎胗之威。” |
尽欢 | jìnhuān | 尽情欢乐。尽欢而散。唐 李白《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
尽欢而散 | jìnhuānérsàn | 尽情欢乐之后,才分别离开。多指聚会、宴饮或游乐。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九回:“命酒更酌,尽欢而散。”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二回:他还吃了封顶大杯,才尽欢而散。 |
尽节 | jìnjié | 尽心竭力,保全节操。多指赴义捐生。《管子·形势》:“入则务疾作,以实仓廩;出则尽节死敌,以安社稷。”《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方事之殷,国家多难,凡在官司,宜各尽节。《晋书 宣帝纪》当谓竭诚尽节,伊傅可齐。三国蜀西晋·李密《陈情表》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祖母)之日短也。《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五》阖府三百馀人,唯君侯择其中,与尽节转凶。桓宽《盐铁论·非鞅》:“人臣尽节以徇名,遭世主之不用。”《旧唐书·突厥传上》:“赏罚既明,将士尽节,此擒敌之术也。”《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三》以苟容为贤,尽节为愚。清 蒋士铨《桂林霜·烈殉》:“大奶奶已经尽节,我与你就此效顰何如?”许地山《女儿心》:“马不晓得这是它尽节的时候,连踢带跳,用尽力量来躲开他底剑。” |
尽境 | jìnjìng | ①止境。 郭沫若《沸羹集·今日新文字运动所应取的路向》:“学习本来是没有尽境的,何况新文字是还在发展途上的东西,值得研究的地方一定很多。”②出境,到边境。《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九》命将征之,尽境而还。 |
尽敬 | jìnjìng | 竭尽敬意。《庄子·让王》:“昔者神农之有天下也,时祀尽敬而不祈喜。”王充《论衡·非韩》:“孟賁怒而童子脩礼尽敬,孟賁不忍犯也。”《资治通鉴·魏元帝咸熙元年》:“相王尊重,何侯与一朝之臣皆已尽敬,今日便当相率而拜,无所疑。” |
尽礼 | jìnlǐ | 竭尽礼仪。《论语·八佾》:“事君尽礼,人以为諂也。”《孟子·尽心上》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汉书 王莽传》(孔)休谒见莽,莽尽礼自纳,休亦闻其名,与相答。《后汉书·张湛传》:“父母之国,所宜尽礼,何谓轻哉!”《晋书 武帝纪》一曰忠恪匪躬,二曰孝敬尽礼,三曰友于兄弟,四曰洁身劳谦,五曰信义可复,六曰学以为己。《警世通言·钝秀才一朝交泰》:“马万羣本是个清官,闻知此信,一口气得病,数日身死。马德称哀戚尽礼,此心无穷。” |
尽力而为 | jìnlìérwéi | 用全部的力量去做。《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清·吴趼人《痛史》第八回:但我看得目下决难挽回,丞相可去尽力而为。 |
尽美尽善 尽善尽美 | Jìnměijìnshàn jìnshànjìnměi | 极其完善,极其美好,形容事物完无缺,同“尽善尽美”。 《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八·歌哀皇帝》於穆哀皇,圣心虚远。雅好玄古,大庭是践。道尚无为,治存易简。化若风行,民犹草偃。虽曰登遐,徽音弥阐。愔愔《云》《韶》,尽美尽善。唐·韩愈《与崔群书》比亦有人说足下诚尽善尽美。 |
尽年 | jìnnián | 终其天年。《庄子·养生主》:“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王先谦集解:“天所与之年,任其自尽,勿夭折之,则有尽者无尽。” |
尽其所长 | jìnqísuǒcháng | 尽:全部用出;长:特长,擅长。把所擅长的东西全部发挥出来。用人要做到尽其所长。《北史·齐本纪上》:“每山园游宴,必见招携;执射赋诗,各尽其所长,以为娱适。” |
尽气 | jìnqì | ①谓空费气力。《东观记·桓荣传》:“初荣遭仓卒困厄时,尝与族人桓元卿俱捃拾,投閒輒诵诗。元卿谓荣曰:‘卿但尽气尔,当安復施用时乎?’”②用尽气力。唐 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虽有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狂奔尽气,濡手足,焦毛发,救之而不辞也。清 薛福成《庸盦笔记·轶闻·死生有命》:“(季怀)自云梦与人斗,其人执梃将击之。一人在后大呼曰:‘汝被击即死,胡不速走!’乃始怵然尽气而奔,而不知自梦中跃起也。” |
尽让 | jǐnràng | 任由、听凭;谦让。清·曹雪芹《 |
尽人 | jìnrén | ①人人;所有的人。宋 王禹偁《五福先后论》:“夫贫富夭寿,人之定数,天之常道,尽人不能易之。”《花月痕 第四六回》:“民生颠沛,国帑空虚,尽人能言其实,尽人不敢言其所以然之故。”管桦《井台上》:“(担水的人)唧唧喳喳咬着耳朵,谈些尽人皆知的秘密。”②为人们所弃绝,自绝于人。《庄子·庚桑楚》不能容人者无亲,无亲者尽人。 |
尽人皆知 | jìnrénjiēzhī | 尽:全部,所有。人人都知道。同“人尽皆知”。比喻一件事流传很广泛。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一回:“老少男女,俗语口头,人人皆知皆说的。” |
尽人事 | jìnrénshì | 谓尽人力所能为之事。宋 胡寅《致堂读书管见》:“尽人事而待天命。”《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老爷也忒虑得远,我只説万事都是尽人事,听天命,自有个一定。” 郭沫若《孔雀胆第二场》:“我看,我们也只好尽人事,听天命。” |
尽日 | jìnrì | ①犹终日,整天。《淮南子·氾论训》:“尽日极虑而无益於治,劳形竭智而无补於主。”唐 郑璧《奉和陆鲁望白菊》:“终朝疑笑梁王雪,尽日慵飞蜀帝魂。”唐 白居易《长恨歌》:“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明 陈子龙《南乡子词》:“儘日对红颜,画阑深深半掩关。”明 袁宏道《感事》:“湘山晴色远微微,尽日江头独醉归。”清 魏源《武林纪游诗之六》:“尽日不逢人,终年无啟关。”②指农历月末最后一天。清 褚人穫《坚瓠续集·大尽小尽》:“月满三十日为大尽,少一日为小尽,月之尽日犹年之除夜也。” |
尽如人意 | jìnrúrényì | 尽:全;如:依照,符合。事情完全符合人的心意。宋·刘克庄《后村全集·李艮翁礼部墓志铭》:“然议者但以为恩泽侯挟贵临民,安得尽如人意。”矛盾《子夜》十:他稍稍感到天下事不能尽如人意了。 |
尽如所期 | jìnrúsuǒqī | 尽:完全。完全同所希望的一样。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十九:“但是不能尽如所期的,她肚子却有点二天比一天地不听她的约束了,这个使她非常地苦恼。” |
尽入彀中 | jìnrùgòuzhōng | 彀中:弓箭射程以内,比喻牢笼、圈套。尽数网罗,全部就范。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 述进士》:“(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蔡东藩、许厪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二十二回欲使天下英雄,尽入彀中。 |
尽善 | jìnshàn | 十分完善。《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晋书 宣帝纪》尽善之方,以斯为惑。金 王若虚《论语辨惑四》:“(孟庄子)之不改,意者,其政虽未尽善,而亦不致悖理害事之甚,故有取其不忍改也。”明 刘基《春秋明经·会于萧鱼秦人伐晋莒人伐我东鄙围台》:“屡盟而屡叛,屡叛而屡伐,公亦知服人以威之未尽善矣。”《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自此九妈将瑶琴改做王美,一家都称为美娘,教他吹弹歌舞,无不尽善。”参见“尽善尽美”。 |
尽善尽美 | jìnshànjìnměi | 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唐朝·韩愈《与崔群书》“比亦有人说足下诚尽善尽美,抑犹有可疑者。”老舍《鼓书艺人》:“宝庆的表演,把说、唱、做配合得尽善尽美。” |
尽觞 | jìnshāng | 谓饮尽杯中之酒。三国魏 曹植《送应氏诗》:“中馈岂独薄,宾饮不尽觴。”唐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诗》:“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
尽是 | jìnshì | 到处是,很多很多。这儿尽是石头。宋 周邦彦《瑞龙吟·大石词》:“事与孤鸿去。探春尽是,伤离意绪。” |
尽室 | jìnshì | ①全家。《左传·成公二年》:"共王即位,将为阳桥之役,使屈巫聘于齐,且告师期,巫臣尽室以行。"杜预注:"室家尽去。"《晋书 谢安传》及镇新城,尽室而行,造泛海之装,欲须经略粗定,自江道还东。唐 杜甫《寄高使君岑长史三十韵》:"无钱居帝里,尽室在边疆。"《新唐书·循吏传·贾敦颐》:"入朝,常尽室行,车一乘,弊甚。"《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三》是举也,金人决意入蜀,自完颜杲已下,皆尽室以来,既不得志,遂还凤翔,授甲士田,为久留计,自是不复图蜀矣。②满座;一室。晋 潘岳《笙赋》:"乐声发而尽室欢,悲音奏而列坐泣。"唐 姚鹄《题终南山隐者居》诗:"夜吟明雪牖,春梦闭云房;尽室更何有,一琴兼一觞。" |
尽收眼底 | jìnshōuyǎndǐ | 指可以把景物全部看在眼里。站在山顶上,整个市景尽收眼底。孔羽《睢县文史资料·袁氏陆园》:“袁家山(袁可立)尚有大殿三间,……外有短墙围护,游览者可凭墙远眺,城内景色尽收眼底。” |
尽态极妍 | jìntàijíyán | 尽:极好;态:仪态;妍:美丽。容貌姿态美丽娇艳到极点。唐·杜牧《阿房宫赋》:“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而望幸焉。”朱自清《短诗与长诗》这里必有繁音复节,才可尽态极妍,畅所欲发;于是长诗就可贵了。 |
尽心 | jìnxīn | 多指为别人用尽心思。形容(人)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心态。尽心尽力 。尽心竭力;对老人你们也算尽到心了。《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后汉书·杜诗传》:“诗身虽在外,尽心朝廷,谠言善策,随事献纳。”《宋书 本纪武帝上》且桓玄虽以雄豪见推,而一朝便有极位,晋氏四方牧守及在朝大臣,尽心伏事,臣主之分定矣。 |
尽心竭力 尽心尽力 | jìnxīnjiélì jìnxīnjìnlì | 意为费尽心思,使出全力。形容做事十分认真。秦·吕不韦《吕氏春秋·不侵》贤主必自知士,故士尽力竭智。《晋书 王坦之传》:“且受遇先帝,绸缪缱绻,并志竭忠贞,尽心尽力,归诚陛下,以报先帝。”南朝梁·沈约《宋书·卷八三·宗越传》帝凶暴无道,而越及谭金、童太壹并为之用命,诛戮群公及何迈等,莫不尽心竭力,故帝凭其爪牙,无所忌惮。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尽心竭力”。叶圣陶《倪焕之》:“别人不懂教育,忘了教育;我不能尽心竭力懂得教育,不忘教育么?”魏巍《东方》:“当然,我也想过,他这么尽心竭力地教我,是不是还有别的意思?”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48章:“不过,他实在是尽心尽力在抢救。” |
尽心知性 | jìnxīnzhīxìng | 孟子主张的一种反省内心的认识方法和修养方法。《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
尽信书,不如无书 | jìnxìnshūbùrúwúshū | 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宋·陆九渊《政之宽猛孰先论》:“呜呼,尽信书不如无书。”孙犁《我的史部书》历史可信吗?我们只能说:大体可信。如果说完全不可信,那就成了虚无主义。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古训, 还是有道理的。 |
尽行 | jìnxíng | 全部,全都。《三国演义 第75回》将紧要去处墩台之军,尽行捉入船中,不曾走了一个 |
尽兴而归 | jìnxìngérguī | 兴趣尽量得到了满足才回来。玩够了再回来。出自《世说新语》里面有一个故事,讲述一个人很想念他的朋友,于是在月夜乘一条船前去拜访,当他到达朋友住处的门口,看到房间里面亮着灯,就在他的手碰到门环,还没有扣门的时候,他突然觉得自己已经达到目的了,于是没有见那个朋友,他就很开心地返回了,这就是“兴之所至,尽兴而归”的由来。 |
尽言 | jìnyán | 把话都说完。无保留的话;直言。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唯善人能受尽言。三国魏 嵇康《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之十五》:“嘉彼钓叟,得鱼忘筌。郢人逝矣,谁可尽言?”《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尽言直谏,所望诸君。唐 韩愈《争臣论》好尽言以招人过,国武子之所以见杀于齐也,吾子其亦闻乎? 参见“言无不尽”。 |
尽意 | jìnyì | ①充分表达心意、情感。他这首诗尽意地抒发了思乡之情。②尽情;尽兴。星期天尽意地玩了一天。宋 陈与义《雨晴》:“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 |
尽忠 | jìnzhōng | ①竭尽忠诚。尽忠尽力。《汉书 王莽传》前公宿卫孝成皇帝十有六年,纳策尽忠。《晋书 谢安传》安与(王)坦之尽忠匡翼,终能辑穆。宋 苏轼《晁错论》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②指竭尽忠诚而牺牲生命。为国尽忠。 |
尽忠报国 | jìnzhōngbàoguó | 忠:赤诚无私,竭诚尽力,指竭尽忠诚,不惜牺牲一切报效国家。唐·李大师、李延寿《北史·颜之仪传》:“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尽忠报国”。 元·脱脱《宋史·岳飞传》:“初命何铸鞫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明·郭勋《英烈传》第三回:“尽忠报国,乃臣子之责。” |
浕 | jìn | 浕水,古水名,即今沙河,在湖北。 |
赆 | jìn | 临别时赠送给远行人的路费、礼物:赆道。赆仪。赆行;进贡的财物:纳赆。《孟子·公孙丑下》行者必以赆,辞曰:‘馈赆。’予何为不受?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第四十四回》:"乃使老大夫烛武,先见杞子、逢孙、杨孙,各以束帛为赆。"《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四》及还,保忠(李继捧)以土物为赆,(王)杲拒而不纳,帝知之,赐白金百两。(李)文贵顿首曰:“此固西人日夜之愿也。”(庞)籍乃厚赆遣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四》又明日,(宋徽宗)诏梁师成临赐御筵,供具皆出禁中,仍以绣衣、龙凤茶为赆。《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今合具薄赆,十姊可检收,或长途空乏,亦可少助。《聊斋志异 成仙》周弟赆之,则去已久矣。参见“馈赆”。 |
赆敬 | jìnjìng | 送行时为表敬意而赠的礼物。《醒世姻缘传第六七回》:“狄员外见他坚意不收,只得收回那十二两的原封,另送了四两贐敬。”《花月痕第二回》:“荷生此行,是明经略敦请去的,自然有许多大老官,及同年故旧,送贐敬,张筵席。” |
赆礼 赆仪 | jìnlǐ jìnyí | 送行的礼金。《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七》(程)松亟趋米仓山而遁,自阆州顺流至重庆,以书抵(吴)曦丐赆礼,称曦为蜀王。明 刘元卿《贤奕编·廉淡》或曰:行以赆礼也,柰何拒之?《西游记第八七回》那一郡人民,知久留不住,各备赆仪,分文不受。《初刻拍案惊奇 卷二九》袖中摸出词来,并越州太守所送赆礼一两,转送与杨老妈做脚步钱。" |
烬 | jìn | 物体燃烧后剩下的东西:灰烬。烛烬。余烬。唐 李商隐《无题诗》:“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资治通鉴 晋纪五》自此之后,余烬不尽,小有际会,辄复侵叛,中世之寇,惟此为大。宋 王安石《春夜》:“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
荩藎 | jìn | ①一年生草本植物,茎很细,叶卵状披针形,茎和叶可做黄色染料,纤维可做造纸原料。通称“荩草”;亦称“黄草”。②古同“进”:荩臣(原指帝王所进用的臣子,后称忠诚之臣)。《清史稿卷二十 文宗本纪》若使张国樑尚在,苏、常一带,何至糜烂若此。追念荩劳,益深怆恻。参见“忠荩”。③古同“烬”,没有烧尽的柴草。 |
荩箧 | jìnqiè | 用荩草编织的箱子。唐 元稹《三遣悲怀诗之一》:“顾我无衣搜藎篋,泥他沽酒拔金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