劲 | jìn I. | ①力气,力量:劲头。费劲。干劲。②精神,情绪,兴趣:干活儿起劲儿。这部电影真没劲。II.参见jìng。 |
劲果 | jìn’guǒ | 刚毅果敢。《后汉书·袁绍传》:“北兵虽众,而劲果不及南军。”《陈书·周敷传》:“敷形貌眇小,如不胜衣,而胆力劲果,超出时辈。”《宋史·杨业传》:“独以孤军,陷於沙漠;劲果猋厉,有死无回。” |
劲翮 | jìnhé | ①矫健的翅膀。汉末 刘桢《斗鸡诗》:“长翘惊风起,劲翮正敷张。”《晋书 葛洪传》犹欲戢劲翮于鹪鷃之群,藏逸迹于跛驴之伍。②借指猛禽。文选·张协《七命》:“剪刚豪,落劲翮。”张铣注:“刚豪,兽也;劲翮,鸟也。”③喻勇力。唐 杜甫《八哀诗·赠司空王公思礼》:“司空出东夷,童稚刷劲翮。”仇兆鳌注:“劲翮,比其勇力。” |
劲健 | jìnjiàn | ①强健有力。《后汉书·西域传·鲜卑》:“(鲜卑)称兵十万,才力劲健,意智益生。”《新唐书·北狄传·黑水靺鞨》:“人劲健,善步战,常能患它部。”叶圣陶 《倪焕之》二三:“几句话象天空的鹰隼一样,突然劲健地掠过他的胸次。”②谓艺术风格刚劲雄健。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有“劲健”之目。宋 严羽《答吴景仙书》:“坡谷诸公之诗,如米元章之字,虽笔力劲健,终有子路事夫子时气象。”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三一:“茅盾的不愧为‘洗练’,鲁迅的应号作‘劲健’。”宋德富《简明中国通史故事第160篇》他(曾国藩)的楷书劲健刚拔,刚柔相济;行书劲健遒俊而华美。 |
劲弩 | jìnnǔ | 刚劲锐利的弓箭。汉 贾谊《过秦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
劲正 | jìnzhèng | 刚正。《礼记·乐记》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而民肃敬。《旧唐书·裴度传》度劲正而言辩,尤长於政体,凡所陈谕,感动物情。《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一》帝(宋孝宗)锐意恢复,(辛)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正,不为迎合。明 方孝孺《送徐思勉之山东按察司佥事诗序》思勉敏劲正,所奏举皆切时事。 |
禁 | jìn I. | ①不许,制止:禁止。禁绝。禁书。禁令。禁赌。禁欲。禁锢。《孟子·梁惠王上》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②法律或习惯上制止的事:犯禁。违禁品。③拘押:囚禁。监禁。禁闭。④古代称帝王的地方:宫禁。禁苑。禁卫。禁军(古代指保卫京城或宫廷的军队)。⑤不能随便通行的地方:禁地。禁区。⑥避忌:禁忌。II. 参见jīn。 |
禁暴 | jìnbào | 亦作“禁虣”。制止暴乱;制止强暴。《周礼·地官·司市》:“以刑罚禁虣而去盗。”贾公彦疏:“以刑罚禁虣乱之人。”《礼记·乐记》:“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史记·张仪列传》:“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史记 孝文本纪》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宋 孔平仲《续世说·言语》:“臣久主兵,不能禁暴,军士残人之墓,固亦多矣。”明 刘基《官箴上》:“疾病颠连,我扶我持,禁暴戢姦,损赢益亏。” |
禁暴诛乱 | jìnbàozhūluàn | 禁除暴行,诛杀叛乱。汉·贾谊《过秦论》:“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 明·刘基《郁离子·蛇蝎》:“于是乎立之君,付之以生杀之权,使之禁暴诛乱,抑顽恶而扶弱善也。” |
禁兵 | jìnbīng | ①帝王宫中御用的武器。②犹禁军。《晋书 武帝纪》又恐杨氏之逼,复以佑为北军中候,以典禁兵。《晋书 总论》国政迭移于乱人,禁兵外散于四方,方岳无钧石之镇,关门无结草之固。 |
禁从 | jìncóng | 帝王侍从。特指翰林学士之类的文学侍从官。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东坡三》:"然东坡自此脱谪籍,登禁从,累帅方面。"宋 王明清《挥麈录》张耆既贵,尝欲置酒邀禁从,上许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一》汤鹏举言:“西清次对,超躐禁从,所以褒有德而显有功也。” |
禁断 | jìnduàn | ①禁止,使不再发生;禁绝。《三国志·魏志·武帝纪》:“禁断淫祀,姦宄逃窜,郡界肃然。”《晋书 武帝纪》诏聘公卿以下子女以备六宫,采择未毕,权禁断婚姻。《宋书 卷十顺帝纪》凡工丽雕镌,伤风毁治,一皆禁断。《北史·魏纪三·高祖孝文帝》:“又诸巫覡假称神鬼,妄説吉凶,及委巷诸非坟所载者,严加禁断。”《魏书 孝文帝元宏纪》诏介山之邑,听为寒食,自余禁断。《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其雕文刻镂,锦绣纂组,一皆禁断。《南史·陈纪上·世祖文皇帝》:“詔非兵器及国容所须,金银珠玉衣服杂玩,悉皆禁断。”②谓阻隔(交通)。《三国志·吴志·孙霸传》:“顷之,和霸不穆之声闻於权耳,权禁断往来,假以精学。”《宋书·百官志上》:“制,公卿御史中丞以下,遇尚书令、僕、丞、郎,皆辟车豫相回避,臺官过,乃得去。今尚书官上朝及下,禁断行人,犹其制也。”宋 欧阳修《玉楼春词》:“翠屏魂梦莫相寻,禁断六街清夜月。” |
禁遏 | jìn’è | 犹禁阻;遏止。《东观记·马防传》:“上不喜之,数加谴责,所以禁遏甚备。”徐干《中论·务本》:“大道远数者……义足以阜生财用,威足以禁遏姦非。”唐 韩愈《论佛骨表》:“若不即加禁遏,更歷诸寺,必有断臂臠/脔身以为供养者。”清 魏源《圣武记卷二》:“即与其党聚谋,阴勒士马,禁遏邮传,惟许入不许出。” |
禁方 | jìnfang | 珍秘的药方或其他配方。《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汉书·郊祀志上》:“大见数月,佩六印,贵震天下,而海上燕齐之间,莫不搤捥而自言有禁方能神僊矣。”清 王士禛《香祖笔记卷十一》:“王安石常患偏头痛,神宗赐以禁方。”清 朱彝尊《送杨侍御还东湖诗》:“秋鸟炙来乡味好,月波酿就禁方传。” |
禁锢 | jìn’gù | ①谓禁止做官或参与政治活动。《史记·平準书》:“议令民得买爵及赎禁錮、免减罪。”《汉书·云敞传》:“初,章为当世名儒,教授尤盛,弟子千餘人,莽以为恶人党,皆当禁錮,不得仕宦。”《后汉书·党锢传序》:“帝意稍解,乃皆赦归田里,禁錮终身。”《晋书 武帝纪》:“除旧嫌,解禁锢,亡官失爵者悉复之。”“除魏氏宗室禁锢。”晋 袁宏《后纪·献帝纪一》:“举孝廉贤良,党事禁錮,隐于海上。”《魏书 卷四 世祖纪上》于是除禁锢,释嫌怨,开仓库,赈穷乏,河南流民相率内属者甚众。②监禁;关押。《汉书·刑法志》:“前令之刑城旦舂岁而非禁錮者,如完为城旦舂岁数以免。”《后汉书·鲍昱传》:“先帝詔言,大狱一起,冤者过半……宜一切还诸徙家属,蠲除禁錮,兴灭继絶,死生获所。”唐 沉亚之《学解嘲对》:“禁錮连岁不解,岁千餘人,虽赦宥,而狱死者不可胜多矣。”唐 元稹《叙奏》:“百司皆牢狱,有栽接吏械人逾岁而臺府不得而知之者,予因飞奏絶百司专禁錮。”宋 欧阳修《文惠陈公神道碑铭》:“每岁正月,夜放灯,则悉籍恶少年禁錮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八》至汴,(完颜)崇浩怒(方)信孺不曲折建白,遽以誓书来,有诛戮禁锢语,信孺不为动。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一民 知与行》:“如狱囚既被禁錮,虽知游散之有益于卫生,而不能出狱。”叶圣陶《倪焕之二三》:“所有黑铁板窗都紧紧地关上,好像中间禁锢着不知多少死囚。”③封闭;束缚限制。鲁迅《南腔北调集·为了忘却的记念》:“可是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冰心《繁星诗》:“云彩在天空中,人在地面上--思想被事实禁锢住,便是一切苦痛的根源。”艾思奇《民族的思想上的战士--鲁迅先生》:“从来天才的思想家都常常要跳出形而上学方法的禁锢,而对于辩证法的发展多少贡献一些东西。” |
禁鼓 | jìn’gǔ | 设置在宫城谯楼上报时的鼓。《水浒传 第五六回》:“早听得谯楼禁鼓,却转初更。”《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咸平五年》:“(谢)权德因条上衢巷广袤及禁鼓昏晓,皆复长安旧制。” |
禁过 | jìn’guò | 省察过失。《庄子·天地》彼(指啮缺)审乎禁过,而不知过之所由生。晋 皇甫谧《高士传·啮缺》:“彼审乎禁过而不知过之所由生。” |
禁火天 | jìnhuǒtiān | 指寒食节。宋 万俟咏《三台·清明应制词》:“禁火天已是试新妆,岁华到三分佳处。” |
禁戢 | jìnjí | 禁止;杜绝。申严禁戢。禁戢军士剽掠。《东周列国志 第三回》申伯辞曰:“赏罚不明,国政不清,镐京亡而复存,乃众诸侯勤王之功。臣不能禁戢犬戎,获罪先王,臣当万死!敢领赏乎?”坚辞三次。平王令复侯爵。《资治通鉴·唐武宗会昌三年》李德裕奏:“……闻党项分隶诸镇,剽掠於此则亡逃归彼,节度使各利其驼马,不为擒送,以此无由禁戢。”宋 陈亮《吏部侍郎章公德文行状》私意胜而公法为虚文,不严加禁戢,则公道荡然矣。《续资治通鉴 元纪九》自今禁戢军官,无从禽扰民,违者论罪。 |
禁忌 | jìnjì | ①被禁止或忌讳的言行。犯皇帝的禁忌。《魏书 孝文帝元宏纪》诸有禁忌禳厌之方非典籍所载者,一皆除罢。②指医药上应避免的事物。 |
禁奸 | jìnjiān | ①惩治奸邪。《韩非子·备内》:“今夫治之禁姦,又明於此。然守法之臣,为釜鬵之行,则法独明於胸中,而已失其所以禁姦者矣。”《汉书 王莽传下》公府士驰传天下,考覆贪饕,开吏告其将,奴婢告其主,几以禁奸,奸愈甚。《后汉书·百官志五》:“皆掌治民,显义劝善,禁姦罚恶,理讼平贼。”②谓案察隐蔽的邪恶。《汉书·张敞传》:“其治京兆,略循赵广之迹,方略耳目,发伏禁姦,不如广。” |
禁军 | jìnjūn | 封建时代直辖属于帝王,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首都警备任务的军队。 |
禁里 | Jìnlǐ | 宫内。唐 王维《酬郭给事诗》:“禁里疎鐘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 |
禁林 | Jìnlín | ①皇家园林。汉 班固《西都赋》:“命荆州使起鸟,詔梁野而驱兽,毛羣内闐,飞羽上覆,接翼侧足,集禁林而屯聚。”南朝梁 何逊《九日侍宴乐游苑》诗:“禁林终宴晚,华池物色曛。”五代 和凝《小重山》词:“禁林鶯语滑,蝶狂飞。”②翰林院的别称。唐 元稹《寄浙西李大夫》诗:“禁林同直话交情,无夜无曾不到明。”《旧唐书·郑畋传》:“禁林素号清严,承旨尤称峻重。”《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五》帝(宋神宗)手诏谕(司马)光曰:“朕以卿经术行义,为世所推,今将开迩英之度,欲得卿朝夕讨论,敷陈治道,以箴遗阙,故换卿禁林,复兼劝讲,非为前日论奏张方平也。”宋 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上:“太常寺,国初以来皆禁林之长主判。”《聊斋志异 蒋太史》为人笃嗜内典,一意台宗,虽早登禁林,常有出世之想。 |
禁令 | jìnlìng | 禁止某种活动的法令。《晋书 武帝纪》田畴辟,生业修,礼教设,禁令行,则长吏之能也。 |
禁旅 | Jìnlǚ | 犹禁军。《南史·刘怀珍传》:"怀珍年老,以禁旅辛勤,求为闲职。《旧唐书·宪宗二十子等传论》:"自天宝以降,内官握禁旅,中闱纂继,皆出其心。"《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七》(赵)昌言率卒负土填之,数不及千,乃索禁旅佐其役。宋苏辙《上皇帝书一封》:"而今世之惰兵莫如内郡之禁旅。"《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四》至是禁旅与诸道之师皆至,(叶)梦得被命,兼总四路漕计以给馈饷,军用不乏,故诸将得悉力以战,由是朝廷益嘉之。 |
禁脔 | jìnluán | 比喻独自占有,不容别人分享的东西。东晋孝武帝替自己的女儿求婿谢混。孝武帝死后,袁山松想让谢混作自己女婿,人戏说:“卿莫近禁脔。”《贵妃艳史演义第十二章》:只以虢国与自己有连枝同气之情,不得不暂且含忍,惟有暗中留意,事事提防,不使虢国得尝禁脔。《聊斋志异 青蛙神》神告姜日:“薛昆生,吾婿也,何得近禁脔!”《炎黄春秋创刊二十周年感言》中共党史被中共视为不容官学之外人士置喙的禁脔,其文屡屡犯禁,被整肃几乎是这本杂志的宿命。 |
禁门 | jìnmén | ①宫门。《汉书·霍光传》:“皇太后乃车驾幸未央承明殿,詔诸禁门毋内昌邑羣臣。”晋 潘岳《西征赋》:“终童山东之英妙,贾生洛阳之才子,飞翠緌,拖鸣玉,以出入禁门者众矣。”唐 沉徽《古兴诗之二》:“戚里 笙歌发,禁门冠盖趋。”唐 张祜《赠内人》“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宋 苏轼《上神宗皇帝书》:“以为此等朝辞禁门,情态即异;暮宿州县,威福便行。”清 昭槤《啸亭续录·赐朝马》:“国朝定制,王、贝勒、贝子皆乘马入禁门。”②指宫廷。南朝梁 沉约《封李居壬等诏》:“尽力禁门,诚著夷险。”《旧唐书·刘子玄传》:“而近代史局,皆通籍禁门,幽居九重,欲人不见。” |
禁切 | jìnqiè | 限制。禁令烦苛。《汉书.郑崇传》:“上责崇曰‘君门如市人,何以欲禁切主上?’”《汉书.元帝纪》:“至今有司执政,未得其中,施与禁切,未合民心。” |
禁情割欲 | jìnqínggēyù | 制约感情和欲望。汉 王充《论衡 本性》:“长大之后,禁情割欲,勉励为善矣。” |
禁省 | jìnshěng | 禁中,省中。指皇宫。《后汉书·桓荣传》:“父子给事禁省,更歷四世。”《后汉书 袁绍传》及臻吕后,禄、产专政,擅断万机,决事禁省,下陵上替,海内寒心。文选·潘岳《西征赋》:“禁省鞠为茂草,金狄迁於灞川 。”李善注引如淳书注:“本名禁中,仪注:‘孝元皇后父名禁,避之,故曰省。’”唐 皇甫曾《和谢舍人雪夜寓直》:“禁省夜沉沉,春风雪满林。”宋 李格非《洛阳名园记·赵韩王园》:“赵韩王宅园,国初詔将作营治,故其经画製作,殆侔禁省。”清 严有禧《漱华随笔·李太青》:“李官礼曹,当入直,輒私携妾扮童入宿禁省。”《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六》冀专擅威柄,凶恣日积,宫卫近侍,并树所亲,禁省起居,纤微必知。 |
禁闼 | jìntà | 宫廷门户。亦指宫廷、朝廷。《史记·汲郑列传》:“臣常有狗马病,力不能任郡事,臣愿为中郎,出入禁闥,补过拾遗,臣之愿也。”《汉书 霍光金日磾传》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北史·李弼等传论》:“魏广陆王欣,元氏懿戚,从容禁闥而已。”《资治通鉴 唐纪四十》胡僧不空,官至卿监,爵为国公,出入禁闼,势移权贵,京畿良田美利多归僧寺,敕天下无得棰曳僧尼。唐 王翰《相如歌辞·蛾眉怨》:“琳琅禁闥遥相忆,紫翠巖房昼不开。”《明史·后妃传二·神宗孝靖王太后》:“朕昔在青宫,莫亲温凊;今居禁闥,徒痛桮棬。” 清 平步青《霞外攟屑·斠书·启祯野乘》:“况尔久歷边陲,即当召还禁闥。” |
禁推 | jìntuī | 谓拘禁犯人加以推究审问。《北齐书·琅邪王俨传》:“儼乃令子宜表弹(和)士开罪,请付禁推。”《资治通鉴·晋武帝太康元年》:“又奏濬/浚赦后烧贼船百三十五艘,輒敕付廷尉禁推。”诏勿推。 |
禁网 禁罔 | jìnwǎng | 张布如网的禁令法律。《汉书·游侠传序》:“及至兴,禁疏阔,未之匡改也。”《晋书·文帝纪》:“诸禁网烦苛及法式不便於时者,帝皆奏除之。”《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若有智周政术,心练治体,救民俗之疾苦,辩禁网之疏密者,各进忠谠,无所隐讳。唐 元稹《处分幽州德音制》:“刘总素以清静理人,固当开释,尚恐自罹禁。”明 刘若愚《明宫史·宫殿规制》:“神庙万历年间,临御久稀,禁疎濶。”蒋维乔《中国教育会之回忆》:“清廷禁严密,革命二字,士人不敢出诸口,从事进行,更难著手。” |
禁闱 | jìnwéi | 宫廷门户。指宫内或朝廷。唐杜甫《送卢侍御二十韵》:“戎狄乘妖气,尘沙落禁闱。”《旧唐书·裴度传》:“河朔逆贼,祇乱山东;禁闱奸臣,必乱天下。” 宋 苏辙《臣事》:“京师,宗庙禁闱之所在,而使不义之徒周环布列于左右,而尚何以为安?”明 陆采《明珠记·伪敕》:“此身虽在外,心长在禁闱。” |
禁卫 | jìnwèi | 古时指保卫京城或宫廷。指宫禁的防卫。指帝王的卫兵,即禁卫军。《晋书·元帝纪》:“将出奔,其夜月正明,而禁卫严警,帝无由得去。”《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禁卫九重之余,镇守四方之外,戎旅军器,皆宜停罢。《宋史·李刚传》:“复决意南狩,纲趋朝,则禁卫擐甲,乘舆已驾矣。”《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一十》时禁卫寡弱,兵权不在朝廷。 |
禁系 | jìnxì | 监禁。《旧唐书·越王系传》:"丙寅夜,元振、辅国勒兵於三殿前,收捕越王及同谋内侍朱光辉、段恒俊等百馀人禁系。"宋 范仲淹《再奏辩滕宗谅张亢》:"其干连人党,盛寒之月,久在禁系,皆是非辜。"《元典章·朝纲一·政纪》:"有禁系累年疑不决者,另具始末及其疑状,申御史台呈省详谳。"《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州县胥吏,皆欲多禁系人,或以根穷为名,恣行追扰。"《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四》惟陛下(宋神宗)圣度,免其禁系,以全始终之赐,虽重加谴谪,敢不甘心! |
禁祥去疑 | jīnxiángqùyí | “禁祥”指的是禁止一切迷信活动,如占卜、问筮等,这些活动可能会让人心生疑惑,影响军心士气。曹操注:禁妖祥之言,去疑惑之计。“去疑”则是通过正确的领导和决断,消除部属的疑惑和恐惧,使他们能够坚信必胜,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孙子·九地》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 |
禁严 | jìnyán | ①谓门禁森严。《后汉书·李通传》:"今关门禁严,君状貌非凡,将以此安之?"②指帝王宫禁。宋 苏轼《杭州谢上表》:"伏念臣起自废黜,骤登禁严,毕命驱驰,未偿万一。"《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二》(沈该)徒以谄谀秦桧,遂蒙提挈,滥厕禁严。 |
禁掖 | jìnyè | 谓宫中旁舍。亦泛指宫廷。宋 张实《流红记》:"因念御沟水出禁掖,此必宫中美人所作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九》(蔡)挺自以有劳,久留边,郁郁不得志,寓意词曲,有“玉关人老”之句,中使至,使优伶歌之以达于禁掖。帝闻而闵之,故有是拜。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王建》:"建初与枢密使王守澄有宗人之分,守澄以弟呼之,谈间故多知禁掖事,作宫词百篇。"《明史·王治传》:"人主深居禁掖,左右便佞窥伺百出。" |
禁苑 | jìnyuàn | ①帝王的园林。史记·平準书:“是时禁苑有白鹿而少府多银锡。”文选·班固<西都赋>:“西郊则有上囿禁苑,林麓藪泽陂池,连乎蜀,繚以周墻,四百餘里,离宫别馆,三十六所,神池灵沼,往往而在。”李善 注:“上囿禁苑,即林苑也。”《资治通鉴 梁纪五》时(北)魏宗室权幸之臣,竞为豪侈,高阳王(元)雍,富贵冠一国,宫室园圃,侔于禁苑。唐 卢贞《和白尚书赋永丰柳序》:“永丰坊西南角有垂柳一株……近有詔旨取两枝植於禁苑。”明 梅鼎祚《玉合记·标目》:“柳夫人章臺名擅,韩君平禁苑诗传。”清 黄宗羲《陈伯美七十寿序》:“内侍引入禁苑,徧观玉堂、神明、渐臺、太液之胜。”②指宫廷。清 周亮工《题汪湛若临摹黄素黄庭后》:“真跡将归禁苑时,湛若汪子 操舴艋穷数百里,毕旬日之力追寻临摹,不尽不止。”③指宫廷文学侍从官署。南宋 陈鹄《耆旧续闻卷五》:“自此禁苑闕人,上谓少年轻薄,不足为馆阁重。” |
禁制 | jìnzhì | 控制;约束。《庄子·说剑》:“子之剑何能禁制?” 西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保位权》:“无以权,无以畏,则君无以禁制也。”《汉书·沟洫志》:“恐议者疑河大川,难禁制。”《后汉书·董卓传》:“争赴舡者,不可禁制,董承以戈击披之,断手指於舟中者可掬。”《晋书 武帝纪》罢山阳公国督军,除其禁制。《新唐书·宦者传下·田令孜》:“由是益自肆,禁制天子,不得有所主断。” 明 陈子龙《晋论》:“小人不胜其约束禁制之艰,而愤然跳於外,极其为恶之怀而不反。”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我这时一面盼望,一面却感到了两重禁制。” 郭沫若《后悔》:“我还要上人家的当,我怎么能够禁制得住不冒火呢?” |
禁中 | jìnzhōng | ①禁令所及范围之内。《墨子·号令》:“有匿不言人所挟藏在禁中者断。”②指帝王所居宫内。《史记·秦始皇本纪》:“於是二世常居禁中,与高决诸事。”《汉书·孔光传》:“上於是召丞相翟方进、御史大夫 光 ……皆引入禁中,议中山、定陶王谁宜为嗣者。”蔡邕《独断 卷上》:“天子正号曰皇帝……所居曰禁中,后曰省中。”蔡邕《独断 卷上》:“禁中者,门户有禁,非侍御者不得入,故曰禁中。”《资治通鉴 汉纪四》帝有疾,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晋书 载记第十三章符坚传》禁中无耳属之理,事何从泄也?《魏书 献文帝拓跋弘纪》车骑大将军乙浑矫诏杀尚书杨保年、平阳公贾爱仁、南阳公张天度于禁中。唐 王昌龄《萧驸马宅花烛诗》:“青鸞飞入合欢宫,紫凤衔花出禁中。” |
禁子 | jìnzǐ | 旧时称监狱中看守罪犯的人。《水浒传第五一回》这一班禁子人等,都是和雷横一般的公人,如何肯掤扒他。 |
禁卒 | jìnzú | 牢房看守。书吏狱官禁卒。清·方苞《狱中杂记》禁卒居中央,牖其前以通明,屋极有窗以达气。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涕泣谋于禁卒。 |
噤 | jìn | ①闭口不说话:噤口。噤声。噤若寒蝉。《聊斋志异 秦生》(秦)生伏地而牛饮之。少时,腹痛口噤,中夜而卒。②因寒冷而咬紧牙关或牙齿打战:噤战。寒噤。 |
噤口 | jìnkǒu | ①闭口不言、不叫。《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四》臣(孙抃)恐缘此之后,朝廷事事尽由柄臣,台谏之官,噤口结舌,畏不敢言,陛下深居九重,何从而知之!②痢疾患者不想进饮食的症状。《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痢疾总括》:“噤口饮食俱不纳。”注:“噤口痢者,下利不食或呕不能食也。”参见“口噤”。 |
噤若寒蝉 | jìnruòhánchán | 冬天的蝉,一声不响。现在常用来比喻有所顾忌,不敢吭声。 |
噤战 | jìnzhàn | 咬紧牙关打颤。晋 法显《佛国记》:"雪山冬夏积雪,山北阴中,遇寒风暴起,人皆噤战。"明 陈继儒《珍珠船》卷一:"南人养鹦鹉,发瘴噤战,以徐柑饲之则愈,不然必死。"《续资治通鉴·宋钦宗靖康元年》:"乙巳,大寒,士卒噤战,不能执兵,有僵仆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