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ē I.

长出(果实或种子):树上结了不少苹果。这种花结子儿不结?。园地里的南瓜、豆荚结得又大又多。II.jì通髻。发髻。III. 参见jié。

jiē

农作物收割以后的茎:麦。豆。秫

jiē I.

①把盖在上面的东西拿起,或把粘合着的东西分开:揭锅。揭幕。②使隐瞒的事物显露:揭露。揭发。揭底。揭穿。揭短。揭晓。③高举,悬。揭竿而起。《庄子·达生》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汙,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战国策·齐策四 冯谖客孟尝君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聊斋志异 青娥》视天上斜月高揭,星斗已稀。④标示:揭橥(zhū)(本是作标记的小木桩,引申为标志。亦作“揭著”)。揭示。⑤扛,持。见“揭资”。 《庄子·胠箧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聊斋志异 王十》贫人揭锱铢之本,求升斗之息,何为私哉! 《聊斋志异 王十》不得已,而揭十母而求一子。⑥姓。II.提起下衣:揭衣涉水。参见“深厉浅揭”。

揭不开锅

jiēbùkāiguō

指没有粮食或没有伙食钱。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第一回:“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常揭不开锅。”王朔《一点正经没有》:“政府揭不开锅了你一天三顿赞助出一顿行不行?”

揭参jiēcān

弹劾。《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四回》:“不多几天,省里来了委员,把姓朱的上了刑具,提回省里,原来已经揭参出去了。”《官场现形记第三回》后来一打听,倒是从前在江南揭参他的那个知府,现在正做了江西藩司。

揭疮疤

jiēchuāngbā

比喻揭露人的短处。安全管理要敢于揭疮疤,只有这样,才能防微杜渐。陈水扁家庭海外洗钱案,意外演出两位卸任领导人互相揭疮疤的大戏。

揭地掀天

jiēdìxiāntiān

指翻天覆地。清 蒋涟《<于忠肃公集>序》:“公乃以一身支柱其间,扶危定倾,使揭地掀天之日,为苞桑磐石之安。”张西曼《辛亥招募革命骑兵记》安良除暴已足贵,揭地掀天应有心。

揭谛

揭帝

jiēdì

佛教语,去、去经历、去体验的意思。《西游记》中揭谛便是唐僧西行的主要护法神之一,比如八十一难就是揭谛数着的,文中曰:“蒙差揭谛皈依旨 谨记唐僧难数清。”《水浒传》第四回:“直饶揭帝也难当,便是金刚须拱手。”《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禅师勃然大怒,口中念念有词,大喝道:‘揭谛何在?快与我擒青鱼怪来,和白蛇现形,听吾发落!’”后来随着佛教的发展,演变成佛教护法神之一,也称五方揭谛:金光揭谛、银头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摩诃揭谛 ,为佛教五方守护大力神。

揭竿

jiēgān

①举竿;持竿。《庄子·庚桑楚》:“若规规然,若丧父母,揭竿而求诸海也。” 成玄英疏:“似儋揭竿木,寻求大海,欲测深底,其可得乎!” 贾谊《过秦论 上》:“(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②特指武装暴动。《旧唐书·柳璨传论》:“李氏之失驭也……狐鸣鴟啸,瓦解土崩。带河礪岳之门,寂无琨逖;奋挺揭竿之类,唯効敦玄 。”清 昭槤《啸亭杂录·杨诚斋军门》:“公尝入陛见,其署篆者暴虐,激变营兵,乱军蒲大芳揭竿而起。” 陈毅《满江红·黄金海岸词》:“独立非洲西北始,揭竿而起相踵接。” ③竖立旗竿。《野获编·科场·旗竿引明王世贞觚不觚录》:“士子乡会试得雋,郡县始揭竿於门,悬捷旗。”

揭竿而起

jiēgānérqǐ

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汉·贾谊《过秦论》:“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清·范文《沈华阳传》:“张献忠屡出没于楚、蜀之交,所在残破,揭竿而起者,不可制。”《清史稿·戴鸿慈传》:“俄灭波兰而用严法以禁其语言,今揭竿而起要求权力者,即波兰人也。”鲁迅《而已集·谈激烈》:“愤激便有揭竿而起的可能,而'可叹也夫'则瘟头瘟脑,即使全国一同叹气,其结果也不过是叹气。”

揭竿四起

jiēgānsìqǐ

揭:高举;竿:竹竿,代旗帜。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汉·贾谊《过秦论》:“率罢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李大钊《国情》然历代君人者,必以省刑罚,薄税敛为戒,其民始相安无事,否则揭竿四起矣。

揭竿为旗

jiēgānwéiqí

出自西汉文学家兼政论家贾谊的《过秦论》。文中指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施行暴政,以致陈涉(名胜,字涉)能以一介贫贱之士,率领数百个疲累的士卒,以砍下的树枝为兵器,高举竹竿作为号召群众的旗帜,使得天下人群起响应,终于遭到灭亡的命运。后来“揭竿而起”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起义举事。在《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也引用了这一段文字。汉·贾谊《过秦论》:“(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杰并起而亡秦族矣。”

揭箧

jiēqiè

把箱笼扛走。《庄子·胠箧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藤扃鐍之不固也。比喻全部抄袭他人的文字。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指瑕》:“又製同他文,理宜删革,若排人美辞,以为己力,寳玉大弓,终非其有。全写则揭篋,傍采则探囊。”参见“揭篋担囊”。

揭箧担囊

揭箧探囊

jiēqièdānnáng

jiēqiètànnáng

盗窃箱笼等财物。《庄子·胠箧》:“然而巨盗至,则负匱揭篋担囊而趋。”《旧唐书·酷吏传序》:“今夫国家行斧鉞之诛,设狴牢之禁以防盗者,虽云固矣,而犹踰垣掘塚,揭篋探囊,死者於前,盗者於后,何者?”

揭人之短

jiērénzhīduǎn

将别人的短处揭露出来,公之于众,让别人难堪。请不要揭人之短,让人难堪。

揭天

jiētiān

谓声音高入天际。前蜀 尹鹗《金浮图词》:“玉立纤腰,一片揭天歌吹。” 宋 王清惠《满江红 词》:“忽一声,鼙鼓揭天来,繁华歇。”明 陈所闻《懒画眉·燕子矶即事曲之一》:“江城日暮酒船迴,揭天簫鼓中流沸,我笑傲烟霞醉不归。”

揭挑jiētiāo

谓揭露别人的短处。《西游记第三一回》:“八戒道:‘哥啊,救他救儿罢。不要只管揭挑他了。’”《儒林外史第二三回》:“他是程明卿管家,最怕人揭挑他这个事。你必定説出来,他才恼的。”《红楼梦第七一回》:“你未从揭挑我们,你想想你那老子娘,在那边管家爷们跟前,比我们还更会溜呢。”

揭贴

jiētiē

犹张贴。宋 苏辙《论衙前及诸役人不便札子》元佑四年六月九日勑:坊场钱并依上件助役钱,已得指挥,令封桩户房一就置簿揭贴。《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臣因置为都籍,会稽窠名,总为揭贴,事虽方行,簿书草具,而条目详备,固已粲然易考。清 方以智《通雅·器用》宋元丰中,诏中书例写一本,纳执政,分令诸房揭贴。谓揭而贴之。古贴帖通用。

揭橥

jiēzhū

揭示、公布。如:揭櫫民主政治的真諦。参见“橥”。

揭资

jiē

指措办资金。揭:持,负。《聊斋志异 白秋练》独计明岁南来。尚须揭资,于是留子自归。(慕)生益夸张之,谓女自言,能使己富。翁于是益揭资而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