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 | jiē | ①文言叹词:嗟乎。嗟叹。唐 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唐 李白《蜀道难》:“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尔”指“你”)唐 韩愈《石鼓歌》:“嗟余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沱。”宋 欧阳修《戏答元珍诗》:“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宋 秦观《望海潮·洛阳怀古词》:“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宋 李清照《渔家傲词》:“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参见“自嗟”。②一般用来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嗟来(来,语助)嗟来之食;嗟嗟(表示招呼)。③参见“叱嗟”。 |
嗟恻 | jiēcè | 悲叹悱恻。《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七》奏至,帝(赵光义)嗟恻久之,录(秦)传序次子煦为殿直,以钱十万赐其家。宋·蔡绦《铁围山丛谈 卷四》:"始时宗尧将登舟,则寄所赍玩好琴书於相识故人家而迈,及是传也,其故人者嗟恻。" |
嗟悼 | jiēdào | 哀伤悲叹。晋 王羲之《兰亭集序》:“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怀。”《贵妃艳史演义 第十八章》:话说鹦鹉既死,杨妃十分嗟悼,命内侍殓以银器,葬于苑内,名鹦鹉坟。(易州刺史贺惟忠)及卒,帝(赵匡胤)甚嗟悼,即录其子昭度为供奉官。《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八》(辽)太后闻之嗟悼,赠鲁国夫人,遣使赐祭。《续资治通鉴 元纪六》(刘)宣忠义节操为世所重,闻者莫不嗟悼,其后(刘)自诚以宣行实上闻,赠御史中丞,谥忠宪。 |
嗟夫 | jiēfū | 犹嗟乎。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
嗟悔无及 | jiēhuǐwújí | 叹息和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尚书·盘庚上》:“汝悔身何及。”毛泽东《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否则,因循坐误,责有攸归;全国丧亡,嗟悔无及。 |
嗟乎 | jiēhū | 亦作“嗟呼”。亦作“嗟虖”。叹词。表示感叹。《韩非子·内储说下》:“嗟乎!臣有三罪,死而不自知乎?”《史记·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汉书·龚胜传》:“嗟虖!薰以香自烧,膏以明自销。” 汉 司马迁《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唐玄宗《孝经 序》:“嗟乎!夫子没而微言絶,异端起而大义乖。”清 余怀《板桥杂记·雅游》:“嗟乎!不復见乎!”田北湖《与某生论韩文书》:“誉美失实,毋亦以耳代目之蔽歟?嗟呼!” |
嗟来 | jiēlái | ①叹词。来,语助。《庄子·大宗师》:“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②“嗟来之食”的略语。桓宽《盐铁论·孝养》:“夫嗟来而招之,投而与之,乞者犹不取也。”晋 陶潜《有会而作诗》:“嗟来何足吝,徒没空自遗。” 明 冯梦龙《智囊补·闺智·乐羊子妻》:“志士不饮盗泉,廉士不食嗟来,况拾遗金乎!”参见“嗟来之食”。 |
嗟来之食 | jiēláizhīsh | 春秋时齐国发生饥荒,有人在路上施舍饮食,对一个饥饿的人说“嗟,来食”,饥饿的人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终于不食而死(见于《礼记·檀弓》)。后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 |
嗟美 | jiēměi | 赞叹称美。《后汉书·丁鸿传》:“鸿以才高,论难最明,诸儒称之,帝数嗟美焉。”《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一》帝(宋真宗赵恒)尝观书龙图阁,得王禹偁章奏,嗟美切直,因访其后。 |
嗟泣 | jiēqì | 嗟叹悲泣。晋 葛洪《抱朴子·嘉遯》:“嗟泣靡及,宜其然也。”《资治通鉴 后周纪二》李氏即引斧自断其臂,见者为之嗟泣。 |
嗟赏 | jiēshǎng | 犹赞赏;叹赏。 南朝陈 徐陵《答李颙之书》:“君山西盛族,素挺风流,河北辞林,本所嗟赏。”《北齐书·斛律羌举传》:“高祖以其忠於所事,亦加嗟赏。” 宋 王谠《唐语林·补遗一》:“有殷红牡丹一丛,婆娑数百朵,初日照辉,朝露半晞,众共嗟赏。”《明史·文苑传二·李濂》:“一日作理情赋,友人左国璣持以示李梦阳,梦阳大嗟赏。”《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三》有女弟,复召入,姿性尤粹,左右见之,皆啧啧嗟赏。 |
嗟叹 | jiētàn | 吟叹;叹息。《礼记·乐记》:“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东观记·牟融传》:“帝数嗟嘆,以为才堪宰相。”《世说新语·文学》“晏闻弼名”刘孝标 注引王弼别传:“弼之卒也,晋景帝嗟叹之。”《太平广记卷二○四》引 唐 袁郊《甘泽谣·许云封》:“(韦应物)夜泊灵璧驛。时云天初莹,秋露凝冷,舟中吟讽,将以属词。忽闻云封笛声,嗟叹良久。”宋 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二刻拍案惊奇 卷十四》:“今日既承不弃到此,如何只是嗟嘆?” 丁玲《莎菲女士日记·三月二十七》:“他听见明天我要上山时,他显出的那惊诧和一种嗟叹,又很安慰到我,于是我真的笑了。” |
嗟惜 | jiēxī | 嗟叹惋惜。《资治通鉴 后唐纪八》王(潞王李从珂)醒,怒(刘)延朗,嗟惜者累日。《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五》对曰:“(郭)守文得俸禄,皆市牛酒以犒军士,卒之日,家无馀财。”帝(赵光义)嗟惜良久,即赐其家钱五百万,仍录其子。宋·洪迈《夷坚甲志·净居岩蛟》:“祖渊即日发狂,嗟惜数月,亦死。”清 汤之旭《皇清州同知尹思袁公(袁可立曾孙)墓志铭》:“年甫及壮,遽罹二竖之凶,闻者莫不嗟惜。” |
嗟欷 | jiēxī | 欷嘘悲叹。《聊斋志异 念秧》少年因咨嗟欷,如不自胜。 |
嗟讶 嗟呀 | jiēyà | 惊叹;叹息。孔明闻之,嗟讶不已。《三国演义第四五回》操虽心知中计,却不肯认错,乃谓众将曰:“二人怠慢军法,吾故斩之。”众皆嗟呀不已。 |
嗟异 | jiēyì | 赞叹称异。《三国演义 第94回》关兴亦说前事,共相嗟异。宋·曾巩《本朝政要策·学校》:"淳化中,上(宋太宗赵光义)始视学,命孙奭讲《说命》之篇,天子嗟异久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六》(僧宝真)临刑,色不变,北人嗟异。《明史·忠义传二·徐朝纲》:"(徐朝纲)御贼战死,有虎守其骸不去,蛮人嗟异。" |
嗟吁 | jiēyù | 伤感长叹。唐 元稹《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耽眠稀醒素,凭醉少嗟吁。”元 张可久《一半儿·落花曲》:“枝上翠阴啼鷓鴣。谩嗟吁,一半儿因风,一半儿雨。”明 王守仁《瘗旅文》又以只鸡、饭三盂,嗟吁涕洟而告之…清 秋瑾《精卫石弹词》:“婚姻已定难更改,空自嗟吁气恼添。” |
嗟怨 | jiēyuàn | 嗟叹怨恨。朝政愈坏,人民嗟怨。细民嗟怨。《东周列国志第三回》:太宰阻奏曰:“今宫门焚毁,营建不易,劳民伤财,百姓嗟怨。西戎乘衅而起,何以御之?迁都于洛,实为至便。”《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四》时征役既频,加之疫疬,死者什四五,百姓嗟怨。《资治通鉴 随纪一》(隋朝)苏威复作《五教》,使民无长幼悉诵之,士民嗟怨。元·关汉卿《窦娥冤》:可怜我孤身只影无亲眷,则落的吞声忍气空嗟怨。 |
嗟哉 | jiēzāi | 叹词。马援《武溪深行》:“滔滔武溪一何深,鸟飞不度,兽不敢临,嗟哉五溪兮多毒淫。”《后汉书·耿弇传论》:“嗟哉,义重于生,以至是乎!” 唐 韩愈《嗟哉董生行》:“嗟哉董生朝出耕,夜归读古人书,尽日不得息。”唐 韩愈《山石》:“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
嗟咨 | jiēzī | 慨叹。《水浒传第六十回》嗟咨叹惜,进退无措。 |
节節 | jiē I. | ①节骨。庄周《庖丁解牛》: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②节骨眼儿:(方言)比喻紧要的、能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或时机。骨gu。II.参见jié。 |
疖癤 | jiē | 一种化脓性毛囊及毛囊深部周围组织的感染,相邻近的多个毛囊感染、炎症融合形成的叫痈。 |
痎 | jiē | 古称两天一发的疟疾。痎疟,是疟疾的通称,亦指经久不愈的老疟。 |
鞂 | jiē | 古同“秸”。《续资治通鉴 元纪十三》又,古者器用陶匏,席用藁鞂,以祀天。 |
䕸 | jiē | 庄稼秸秆。《聊斋志异 荞中怪》麦既登仓,禾䕸杂遝,翁命收积为垛,而亲登践实之,高至数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