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 | jiē | ①连成一体:接合。接骨。接壤。衔接。②继续,连续:接力。接替。接班。接二连三。再接再厉。③靠近,挨上;接触:接近。邻接。接吻。《庄子·齐物论》与接为构,日以心斗。④承受,收取:接受。接收。接纳。接管。⑤迎:接风。接生。接待。唐 李白《与韩荆州书》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⑥通“结”,结交。唐 王勃《滕王阁序》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⑦姓。 |
接伴 | jiēbàn | ①谓接待外国使臣。宋 司马光《乞免北使第二状》臣不惟名犯北朝讳,及性不耐寒,兼臣不经接伴,未能谙练南北事体,资性拙讷,恐辱王命。②接伴使的省称。宋 司马光《涑水记闻 卷九》以右正言知制诰富弼假中书舍人充接伴。《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五》金谕有司:“凡馆接伴并奉使者,毋以语言相胜,务存大体,奉使者务得其人。” |
接伴使 | jiēbànshǐ | 同“接伴官”。接待外国使臣的官员。《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接伴官范同言金使已至常州。宋 庞元英《文昌杂录》卷六:“北人谓住坐处曰捺钵……不晓其义。近者彼国中书舍人王师儒来修祭奠,余充接伴使,因以问。师儒答云:是契丹家语,犹言行在也。”明 陈继儒《读书镜》卷九:“宣和时,傅忠肃公察为结伴使。” |
接对 | jiēduì | 接待应对。 《晋书·谢万传》:“(谢安)谓(谢)万曰:‘汝为元帅,诸将宜数接对,以悦其心,岂有傲诞若斯而能济事也!’”晋 葛洪《抱朴子·讥惑》:“趋步升降之节,瞻视接对之容,至於三千。”《周书·韦夐传》:“至有慕其闲素者,或载酒从之,夐亦为之尽欢,接对忘倦。”《初刻拍案惊奇 卷六》:“见男人问讯,称呼礼数,毫不异僧家,接对无妨。”清 曾国藩《槐阴书屋图记》:“屏居外乡,罕与接对。” |
接耳交头 | jiēěrjiāotóu | 接耳:嘴凑近耳朵;交头:头靠着头;形容靠得很近,低声交谈。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二回:“便是那些服侍的,无不一个个接耳交头,颂扬赞赏。”参见“交头接耳”。 |
接二连三 | jiēèrliánsān | 一个接着一个,接连不断。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官场现形记》第三三回:“谁料后来接二连三的,竟其弄了好几个长差使在身上,一天到晚,忙个不了。” |
接风洗尘 | jiēfēngxǐchén | 指设宴款待远来的客人,以示慰问和欢迎。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二十六卷》:“虽也送他两把俸金,几件人事,恰好侄儿也替他接风洗尘,只好直退。”参见“洗尘接风”。 |
接欢 | jiēhuān | 交接欢会。汉 扬雄《逐贫赋》贫无宝玩,何以接欢? |
接跡 接蹟 | jiējì | 足迹前后相接。形容人多。唐 赵璘《因话录徵》:“铜乳之臭,并肩而立,接跡而趋。”金 王若虚《太一三代度师萧公墓表》:“声望既隆,求教者接跡而至。”清 顾炎武《日知录·微子之命》:“后之经生不知此义,而抱器之臣、倒戈之士接迹于天下矣。”亦谓相继。唐 韩愈《伯夷颂》:“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跡于后世矣。”《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张)俊葬无锡县,比葬,自行朝至无锡,将相、州郡祭之者接迹,江左以为荣。太平天囯 洪秀全《原道觉世训》:“歷汉文、武、宣、明、桓、梁武、唐宪,接跡效尤於后,至宋徽又更改皇上帝尊号。” |
接连不断 | jiēliánbùduàn | 一个接着一个而不间断。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三回:“陈设兵卫,自王宫起,直至光家之门,街衢皆满,接连不断。”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一回:只见人烟辏集,作买作卖,接连不断。 |
接刃 | jiērèn | ①兵刃相接触。谓交战。《汉书·赵充国传》:“臣闻战不必胜,不苟接刃;攻不必取,不苟劳众。”《汉书·蒯通传》:“今天下大乱,秦政不施,然则慈父孝子将争接刃於公之腹,以復其怨而成其功名。”《后汉书 袁绍传》令臣骨肉兄弟,还为仇敌,交锋接刃,构难滋甚。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温水》:“驱象前锋,接刃城下。”《晋书·谯刚王休之传》:“若大军相临,交锋接刃,兰艾杂揉,或恐不易。”②插刃。清 王念孙《读书杂志·书四》:“接读为‘插’。説文:‘插,刺内也。’内与入同,谓以刃刺入公腹。作‘接’,借字耳。” |
接三 | jiēsān | 旧时死了人,三天之夕必须"接三",也叫"迎三","送三"。也有的说法是古代人死后,家里要摆设灵堂,去世的人入殓,要在灵堂家人守候三天。 |
接三连四 | jiēsānliánsì | 接连不断。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9回:“我又没逃了,这么接三连四的叫人来找。”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九回:我又没逃了,这么接三连四的叫人来找。 |
接天 | jiētiān | 像与天空相接。宋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接物 | jiēwù | 指接触外物;交往,交际。待人接物。《太平御览 卷七四引》《尹文子》盲者不观,无以接物。《汉书·司马迁传》教以慎於接物,推贤进士为务。《三国志·吴志·虞翻传》翻一见之,便与友善,终成显名。裴松之注引晋虞预《会稽典录》倾心接物,士卒皆为尽力。《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五》(汪)应辰接物温逊,而遇事特立不回,流落岭峤十七年,秦桧死,始还朝,正直敢言。 |
接淅 | jiēxī | 捧着已经淘湿的米。语出《孟子·万章下》:“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朱熹集注:“接,犹承也;淅,渍米也。渍米将炊,而欲去之速,故以手承米而行,不及炊也。”后以“接淅”指行色匆忙。宋 苏轼《归朝欢词》:“此生长接淅,与君同是江南客。”清 钱陆灿《周亮工墓志铭》:“三仕三已,如传舍接淅,不及有所裨益,故莫得而书焉。”王闿运《老子注 序》:“见不行则接淅也。” |
接引 | jiēyǐn | ①引进;接待。接引后学。《晋书 怀帝纪》在东宫,恂恂谦损,接引朝士,讲论书籍。②佛教指佛引导信佛的人到西天去。接引众生。 |
接舆 | jiēyú | 春秋楚隐士,佯狂不仕。亦以代指隐士。《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 。”邢昺疏:“接舆,楚人,姓陆名通,字接舆也。昭王时,政令无常,乃被髮佯狂不仕,时人谓之‘楚狂’也。”邹阳《狱中上书自明》:“是以箕子佯狂,接舆避世。”唐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诗》:“渡头餘落日,墟里上孤烟。復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宋 韩淲《涧泉日记卷下》:“(陆羽)独行野中,诵诗击木,裴徊不得意,或慟哭而归,故时谓之‘今接舆’也。”章炳麟《国故论衡·原道下》:“道与尧舜俱智,与接舆俱狂,与桀紂俱灭,与汤武俱昌。” |
接遇 | jiēyù | 犹接待。《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南史·王懿传》:“愉接遇甚薄,因至姑孰投桓玄。”唐 刘肃《大唐新语·谀佞》:“(姚崇)忿其諛媚……自兹不復接遇。”宋 王谠《唐语林·补遗一》:“宋昌藻,考工员外郎元问之子。天寳中,为滏阳尉。刺史 琯以其名父之子,常接遇之。” |
接援 | jiēyuán | ①援引,引荐。晋 葛洪《抱朴子·交际》始如形影,终为参辰,至欢变为笃恨,接援化成雠敌。《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三》(完颜守贞)又喜推毂士类,接援后进,金主(完颜景)疑其有党,又为胥持国所间,遂出知济南府,仍命即辞。元 刘祁《归潜志 卷十》完颜守贞相章宗,屡正者,有重望,自号冷岩,接援士流。②接应支援。毛泽东《关于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若这些敌人再敢西进接援三十五军,则可以直接切断其后路或直接攻北平。 |
接轸 | jiēzhěn | ①车辆相衔接而行。形容其多。张衡《西京赋》:“冠带交错,方辕接軫。”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宝光寺》:“雷车接軫,羽盖成阴。”②形容人才济济。《宋书·顺帝纪》:“然犹正士比轂,奇才接軫。”《旧唐书·则天皇后纪》:“观夫武氏 称制之年,英才接軫,靡不痛心於家索,扼腕於朝危,竟不能报先帝之恩,卫吾君之子。”③喻接近,靠近。《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胡越起于轂下,而羌夷接軫也。”清夏燮《中西纪事 后序》:“长沙忧国,惧足首之倒悬;臣朔上书,戒羌戎之接軫。” |
接踵 | jiēzhǒng | 接触到前面人的足跟。意谓相继、相从、连续不断或紧接着。《战国策·秦策四》:“韩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於 秦 者百世矣。”《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徒欲与吴王接踵而死,孤之愿也。”《夜谭随录》崔秀才:婢仆逃散,并有心作罪以求去者接踵,仅存一老仆。 参见“摩肩接踵” |
接踵比肩 | jiēzhǒngbǐjiān | 踵:脚后跟。脚跟相接,肩膀相碰。形容人很多,相继不断。唐·韦嗣立《论职官多滥疏》:“而今务进不避侥幸者,接踵比肩,布于文武之列。”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100回:“最恨小人女子,每接踵比肩而起,搅乱天家父子意。” |
接踵而来 接踵而至 | jiēzhǒngérlái jiēzhǒngérzhì | 踵:脚后跟;接踵:足跟与足尖相接。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形容人接连而来或事情持续发生。《战国策·齐策三》:“子来,寡人闻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也,今子一朝而见七士,则士不亦众乎!”《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二回:“卫之使者接踵而至,见孔子曰:‘寡君新立,敬慕夫子,敢献奇味。’”清 曾朴《孽海花》第25回:“当此内忧外患接踵而来,老夫子系天下人望,我倒可惜他多此一段闲情逸致!”章炳麟《箴新党论》:“台湾之割,旅顺之割,青岛之割,威海之割,接踵而至。”邹韬奋《经历 新饭碗问题》整个的“新饭碗”一时虽未找到,零碎的小事却接踵而来。 |
椄 | jiē I. | ①椄槢xí:连接桎梏两孔的木梁。②嫁接(花木)。II.qiè古书上说的一种树。 |
椄槢 | jiēxí | 接合之木,小梁。《庄子·在宥》:“吾未知圣知之不为桁杨椄槢也。”陆德明 释文:“椄槢,桎梏梁也。”宋 王安石《游土山示蔡天启秘校诗》:“予虽天戮民,有械无椄槢。”清 王念孙《读书杂志·淮南内篇九“揖楔”》:“淮南曰:‘大者为柱梁,小者为椄槢也。’案:小梁谓之椄槢,故桎梏之梁,亦谓之椄槢。”按,今本淮南子·主术训“椄槢”作“揖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