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ào

呼喊:叫喊。叫嚣(呼喊,吵闹)。叫阵。叫座(戏曲或演员能吸引观众,看的人多)。叫苦不迭。鸣冤叫屈。

叫局jiàojú

旧时叫妓女来陪席,称为“叫局”。《官场现形记第七回》:“自己拿定主意,到了上海,不叫局,不吃花酒。”《官场现形记第八回》一时菜上八道,酒过三巡,叫的局陆续都来了,只有陶子尧的局没有来。《负曝闲谈第十三回》:“单幼仁见诸事妥帖,便请诸位叫局。”参见“叫条子”。

叫苦不迭

jiàokǔbùdié

不迭:不停止。形容连声叫苦。宋·无名氏《大宋宣和遗事》享集:“徽宗叫苦不迭,向外榻上忽然惊觉来,吓得浑身冷汗。”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卷二八 吴衙内邻舟赴约》:只见靠壁一个蓬头孩子,曲著身子,睡得好不自在。夫人暗暗叫苦不迭。

叫苦连天

jiàokǔliántiān

指的是因过分辛苦而连连发出抱怨的声音,形容苦恼至极而诉苦不已。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六回:“你看那众和尚,搬箱抬笼,抢桌端锅,满院里叫苦连天。”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一一回:“众人叫苦连天,跪地哀求。”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五回:“今番受了轮船火车上下劳顿,早害得他叫苦连天。”

叫条子jiàotiáozi犹叫局。叫妓女来陪席。蒋光慈《少年飘泊者十五》:“他把我喊到面前,叫我去替他叫条子--找一个姑娘来。”《孽海花第五回》肇廷提议叫条子,唐卿、珏斋也只好随和了。

叫嚣

jiàoxiāo

大声喧叫吵闹。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jiào I.

睡眠(从睡着到睡醒):午觉。睡了一大觉。唐 王昌龄《长信怨诗》:“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II.参见Jué

jiào I.

教导,现作“教”。张揖广雅·释诂四》:学,教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参见“学学半jiàoxuébàn”。②接受教育。顾野王玉篇·子部》:学,受教也。知晓,觉悟。顾野王《玉篇·子部》:学,觉也。④互相讨论。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元帝建昭四年》:哀王者,帝之少弟也,与太子游学相长大。⑤注释,笺疏。张揖《广雅·释诂二》:学,识也。效法,模仿。《墨子·贵义》:贫家而学富家之衣食多用,则速亡必矣。⑦讲述,说。唐·陆龟蒙奉和袭美添渔具五篇·背蓬》:见说万山潭,渔童尽能学。⑧描画;书写。江淹空青赋》:写云图气,学灵状仙。⑨如,像。何逊与虞记室诸人咏扇诗》:如珪信非玷,学月但为轮。II.同敩xiào敩习,模仿习气,习惯。后同教。上所施,下所效是为教也。III.参见xué。

学学半

jiàoxuébàn

第一个“学”念jiao,第四声,动词,第二个“学”是名词。第一个指教人,第二个指学习,实际是指“教学相长”这条教学原则。《礼记 学记》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jiào I.

①指导,训诲:教习。教头。教正。教师。教导。管教。请教。教学相长。因材施教。②使,令,让:风能教船走。唐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簫?”唐·白居易《琵琶行》曲罢曾教善才服。《周文 里革断罟匡君》鱼方别孕,不教鱼长,又行网罟,贪无艺也。唐 李商隐《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宋 刘克庄《落梅》:“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五代 李煜《后庭花破子·玉树》莫教偏,和月和花,天教长少年。宋 苏轼《西江月 顷在黄州》:“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金 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宋 宋自逊《蓦山溪 自述》:“青山可买,小结屋三间,开一径,俯清溪,修竹栽教满。”宋 张炎《清平乐 候蛩凄断》:“暗教愁损兰成,可怜夜夜关情。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③指“宗教”:教士。教主。教皇。教堂。④姓。II.参见jiāo。

教敕

jiàochì

教诫;教训。《汉书·江充传》:“非爱车马,诚不欲令上闻之,以教敕亡素者。”《世说新语·排调》“攀龙附凤,并登天府” 南朝梁 刘孝标注:“张敏集载头责子羽文曰:‘……於是子羽愀然深念而对曰:“凡所教敕,谨闻命矣。”’”《资治通鉴·唐代宗大历九年》:“宝臣谢教敕不谨,封杖授承嗣,使挞之;承嗣遂杖杀宝正,由是两镇交恶。”

教道

jiàodào

同“教导”。《礼记·月令》:“(仲冬之月)山林藪泽,有能取蔬食、田猎禽兽者,野虞教道之。”《汉书·郑崇传》:“朕幼而孤,皇太太后躬自养育,免于襁褓,教道以礼,至於成人,惠泽茂焉。”颜师古注:“道读曰导。”宋 李觏《袁州州学记群雄相视,不敢去臣位,尚数十年。教道之结人心如此。明 罗贯中《风云会第二折》:“尊太后如母呵,您百官顿首听教道。”

教坊

jiàofāng

唐高祖置内教坊于禁中,掌教习音乐,属太常寺。唐 白居易《琵琶行》:“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南唐 李煜《破阵子词:“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妓院。《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公子道:“我非无此心。但教坊落籍,其费甚多,非千金不可。我囊空如洗,如之奈何!”

教父

jiàofù

①在婴儿或幼儿受洗礼时,赐以教名,并保证承担其宗教教育的人。每个受洗礼的男孩应该有两个教父和一个教母。②犹言教戒的开始。《老子·第四十二章》:“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河上公注:“父,始也。”“父“通“甫”,开始。

教诲

jiàohuì

教导训戒。谆谆教诲。《孟子·告子下》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史记·货殖列传序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 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教禁

jiàojìn

教化和禁令。《宋书·蔡廓传》:“贞一以闲其邪,教禁以检其慢。”唐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

教令

jiàolìng

①由宗教会议或有头衔的人制定的有关教义或教规的法令。②古代由皇太子所发布的命令或文书称之为教,或者教令。一些组织教派内部人员识别的特定口号。《续资治通鉴 元纪五》江南新附,教令未孚,且相去数千里,欲遥制其刑狱,得无冤乎!③谓禁忌。《史记 太史公自序》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④军事名词。一种近似条令的或带试验性的原则规定。《史记孝文本纪》帝亲自劳军,勒兵申教令,赐军吏卒。

教民

jiàomín

①教育人民。《论语·子路》:“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孟子·告子下》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②清末泛称信奉天主教或基督教的中国人。鲁迅《热风·随感录三十九》:“又一转眼,便连他的影子,也同拳民时代的教民一般,竟犯了与众共弃的大罪了。”徐特立《纪念“五四”对青年的希望》:“那时候,不仅外国人在中国犯了法可以不受中国法律的制裁,就连教民也仗着帝国主义的势力为非作歹,法律不敢过问。”

教命

jiàomìng

佛教术语,教诫命令。《长阿含经 十五曰》:‘侍者即承教命,往语诸人。’大日经义释二曰:‘随闻善友等如法教命,便即不生疑惑。’《聊斋志异 绛妃》臣饮少辄醉,惧有愆仪。教命云何?幸释疑虑。

教尼

jiàonì

教:教育,指导。尼:阻止;阻拦。教学受阻。李觏《袁州州学记》 “倡而不和,教尼不行。”

教授

jiàoshòu

①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师的最高级学衔。②对私塾老师的敬称。《水浒传》教授不知,这厮夜来赤条条地睡在灵公庙里,被我们拿了这厮。③古时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学官。《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七》建宁府学教授谢枋得考试宣城及建康,摘贾似道政事为问,极言权奸擅国,天心怒,地气变,民心离,人才坏,国有亡证。讲解传授知识、技能。唐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诗》“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红楼梦 第十七、十八回》那宝玉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了。

教条主义

jiàotiáozhǔyì

不对具体事物进行调查研究,只是生搬硬套现成原则、概念来处理问题的思想作风。毛泽东《矛盾论》:“我们的教条主义者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就是,一方面,不懂得必须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认识各别事物的特殊的本质。”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两片落叶,偶尔吹在一起》:“那样的话,我们的盟就要变成教条主义者。”

教无常师

jiàowúchángshī

受教不必有固定的老师。《尚书 咸有一德》:“德无常师,主善为师。”晋·潘岳《归田赋》:“教无常师,道在则是。”

教习

jiàoxí

教练;教授。教师。《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以海内未康,锐情教习,至于校兵阅武,步行山谷,履涉勤苦,皆人所不堪。学官名。掌课试之事。明代选进士入翰林院学习,称“庶吉士”,命学士一人(后改为礼、吏两部侍郎二人)任教称为“教习”。清代沿用此制:翰林院设庶常馆,由满大臣各一人任教习,选侍讲、侍读以下官任小教习。官学中亦有设教习者。

教刑

jiàoxíng

古代学校所用的刑罚。以戒尺责打不遵守教令的人。后多用以戏称责打。《尚书·舜典》:“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孔颖达疏:“官刑鞭扑俱用,教刑惟扑而已,古属扑于教。”蔡沉集传:“扑作教刑者,夏楚二物,学校之刑也。”《史记·五帝本纪》:“五岁一巡狩,群后四朝。遍告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肇十有二州,决川。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过,赦;怙终贼,刑。”

教学相长

jiàoxuéxiāngzhǎng

指教和学的相互促进。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教训

jiàoxùn

教育训练。教导训戒。③古义,教养。汉 佚名《古诗 孔雀东南飞》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惩罚。⑤从失败或错误中取得的经验或认识。

教亦多术

jiàoyìduōshù

指教诲人有多种方法。《孟子·告子下》: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教谕

jiàoyù

教导训诫;宗教上的命令、指示。《资治通鉴 后梁纪一》蜀王(王建)乃谋称帝,下教谕统内吏民。②官名,元、明、清县学的教官,主管文庙祭祀,教诲生员。《聊斋志异 鬼令》教谕展先生,洒脱有名士风。

教阅

jiàoyuè

教练;训练。《李卫公问对 卷上》教阅既成,众知吾法。宋 范仲淹《奏乞拣选往边上屯驻兵士》及到边上,不堪披带教阅,虚破禁军诸般受请支赐。《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五》军士皆好身手,教阅甫三数月,事艺已精熟,弓弩手自可比殿司之数。明 李东阳《夏公行状》教阅之法,以百人为率,择其能者十人,以教其九十人。

教旨

jiàozhǐ

①上对下的告谕。《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九》(庞)籍言:“祖宗以来,未有美人称教旨下府者。”北宋·司马光《太子太保庞公墓志铭》:"(庞公)寻授开封府判官,尚美人方有宠,遣宦者称教旨,免工人市繇。公上言:'祖宗以来,未有美人敢称教旨干挠府政者。'"②教皇的旨意。鲁迅《坟·文化偏至论》:"林林之民,咸致同情于不平者,凡有能阻泥教旨,抗拒法皇,无问是非,辄与赞和。"

教子有方

jiāozǐyǒufāng

教育自己的孩子有合理、正确、有效的方法,使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jiào

同“滘”。多用于地名,如东漖(在广州)。

jiào

河道分支或会合的地方。多用于地名,如道滘(在广东)。又玉滘、沥滘、赤沙滘等都在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