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 | jiǎo I. | ①纠正,把弯曲的弄直:矫正。矫形。矫治。矫世(矫正世俗)。矫情(故意违反常态,表示与众不同)。矫除积习。矫枉过正。《庄子·天下》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②假托,伪造:矫命。矫诏。矫虔(官吏假托上命掠夺百姓的财物)。汉 司马迁《史记 陈涉世家》:因相与矫王令以诛吴叔,献其首于陈王。《资治通鉴 秦纪三》因矫以王命杀武平君畔。《资治通鉴 汉纪十四》可矫以节收捕充等系狱,穷治其奸诈。《后汉书 袁绍传》(审)配等恐(袁)谭立而(辛)评等为害,遂矫绍遗命,奉(袁)尚为嗣。《资治通鉴 魏纪八》春,正月,(毌丘)俭、(文)钦矫太后诏,起兵于寿春,移檄州郡以讨司马师。《资治通鉴 晋纪二》正以刘禅初降,远郡未附,(邓艾)矫令承制,权安社稷。《资治通鉴 晋纪四》贾(皇)后矫诏,使后军将军荀悝送太后于永宁宫,特全太后母高都君庞氏之命,听就太后居。《魏书 卷四 世祖纪上》中常侍宗爱矫皇后令,杀东平王翰,迎南安王余入而立之。《资治通鉴 梁纪六》然(徐纥)无经国大体,专好小数,见人矫为恭谨,远近辐凑附之。③强壮,勇武;坚强:矫健。矫捷。矫矫(a.勇武的样子;b.出众的样子)《礼记·中庸》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II. 参见jiáo。 |
矫诞 | jiǎodàn | 诡诈虚妄。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正纬》:“但世夐文隐,好生矫诞,真虽存矣,伪亦凭焉。”《旧唐书·文苑传下·王仲舒》:“裴延龄领度支,矫诞大言,中伤良善,仲舒上疏极论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贾(琬)能先意希旨,(窦)偁常疾之。帝(赵光义)与诸王宴射,贾(琬)侍帝侧,称赞德美,词多矫诞,偁叱之曰:“贾氏子巧言令色,岂不愧于心哉!”《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一》(王)钦若性倾巧,敢为矫诞,知节薄其为人,未尝诡随。宋 苏轼《议学校贡举状》:“通经学古者,莫如孙复、石介;使孙复、石介尚在,则迂阔矫诞之士也,又可施之於政事之间乎?” |
矫夺 | jiǎoduó | ①谓假托君命以夺取。《晏子春秋·谏上八》:“故内宠之妾,迫夺于国;外宠之臣,矫夺于鄙。”《史记·魏公子列传》:“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②强行夺取。《汉书·严安传》:“故搢绅者不惮为诈,带剑者夸杀人以矫夺,而世不知媿,故姦轨浸长。” |
矫激 | jiǎojī | ①犹诡激。奇异偏激,违逆常情。《后汉书·第五伦传论》君子侈不僭上,俭不逼下,岂尊临千里而与牧圉等庸乎?讵非矫激,则未可以中和言也。宋 苏轼《应制举上两制书》东汉之衰也,时人莫不矫激而奋厉,故贤不肖不相容,以至於乱。《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一》朱熹论:一有刚毅正直守道循理之士出乎其间,则群议众排,指为道学,而加以矫激之罪。②指诗文风格特异而激切。唐 李肇《唐国史补 卷下》元和以后,歌行则学流荡於张籍,诗章则学矫激於孟郊。③激励。唐 韦皋《鹦鹉舍利塔记》因可以矫激流俗,端严梵伦。 |
矫矫不群 | jiǎojiǎobùqùn | 矫矫:翘然出众的样子;群:与众不同。形容高超出众,不同一般。唐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飘逸》:“落落欲往,矫矫不群。”陶曾佑《中国文学之概观》:“至于诗界,则李杜诸家,岂非矫矫不群,阐扬《风》《雅》者哉?” |
矫举 | jiǎojǔ | ①诈称;谎说。《左传·桓公六年》:“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 杜预注:“诈称功德,以欺鬼神也。” 唐 颜真卿《谢兼御史大夫表》:“况列曹尚书,古之常伯,如天之有斗,岂易其人?昨以表辞,非敢矫举。”《明史·丘禾嘉传》:“廷议大凌荒远不当城,撤班军赴蓟,责抚镇矫举,令回奏。” ②谓展翅高飞。 清 黄鷟来《送田月枢归隐王屋 诗》:“矫举鸿已冥,凝寒龙渐蛰。” |
矫厉 | jiǎolì | ①矫情厉色。假装严厉。《逸周书·官人》:“矫厉以为勇,内恐外夸,亟称其説,以诈临人。”朱右曾校释:“矫厉,矫情厉色也。”②造作勉强。晋 陶潜《归去来兮辞》:“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③勉力磨练。三国魏 阮籍《达庄论》:“矫厉才智,竞逐纵横。”宋 周密《癸辛杂识前集·荐杨诚斋》:“若朝廷之亦得如此三数辈,可以逆折奸萌,矫厉具臣,为益非浅。”清 吴敏树《与朱伯韩书》:“其才之与学,虽已薄陋,而其矫厉自直之气,差欲不后於古人。” ④高昂激越。文选·成公绥《啸赋》:“时幽散而将絶,中矫厉而慨慷。”李善注:“矫,举也。”吕向注:“厉,高也。” |
矫命 | jiǎomìng | ①假托受命以行事。《战国策·齐策四》:“券徧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鲍彪注:“矫,託也。託言孟尝之命。”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封三娘》:“即以所赠金凤釵,矫命赠之。”②特指假托君命。汉魏 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操又矫命称制,遣使发兵。”《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景》:“景以觉为宣諭使,召仁达朝金陵,仁达不从。觉惭,还至建州,矫命发汀、建、信、抚州兵攻仁达 。” |
矫情 | jiáoqíng | ①掩饰真情。矫情饰诈。克制自己的感情。西汉 董仲舒《士不遇赋》:“虽矫情而获百利兮,復不如正心而归一善。”《后汉书·董卓传》:“卓素闻天下同疾阉官诛杀忠良,及其在事,虽行无道,而犹忍性矫情,擢用羣士。”《宋书·武帝纪上》:“今方是玄矫情任算之日,必将用我辈也。”宋 陈岩肖《庚溪诗话 卷下》:“明皇之褊而不容,幸无人君之量,然则开元之初,亦矫情强勉而为之者也。”《资治通鉴 陈纪六》太子畏帝威严,矫情修饰,由是过恶不上闻。《隋书 帝纪卷四炀帝杨广下》初,上自以籓王,次不当立,每矫情饰行,以钓虚名,阴有夺宗之计。明 刘元卿《贤奕编·闲钞上》:“儒生家类誚安石围棋赌墅,若不事事忘国戚者,又多即折屐事证其矫情云,是迂腐之谈也。” 夏衍《两个座谈会书面回答》:“我们也不必矫情,说每一部苏联电影都好。”②谓故违常情以立异。《后汉书·逸民传·高凤传论》:“或高栖以违行,或疾物以矫情,虽轨迹异区,其去就一也。”《宋书 本纪武帝上》今方是(桓)玄矫情任算之日,必将用我辈也。宋 苏轼《刘恺丁鸿孰贤论》:“安、顺、桓、灵之世,士皆反道矫情,以盗一时之名,盖其弊始於西之世。”《老残游记 第八回》:“东造便将看老残身上着的仍是棉衣,故赠以狐裘,并彼此辩论的话述了一遍,道:‘你看,他临走到底将这袍子留下,未免太矫情了。’”③方言。强词夺理,找麻烦。张寿臣《小神仙》:“他那意思是等着,哪怕进去一个串门儿的哪,回头我好跟他矫情矫情啊,我好有说的。” |
矫情饰貌 矫情饰行 | jiǎoqíngshìmào jiǎoqíngshìxíng | 矫情:掩饰实情。掩饰实情,故作姿态。《魏书·恩涬传序》:“夫令色巧言,矫情饰貌,邀眄睐之利,射咳唾之私,此盖苟进之常也。”《隋书 炀帝纪下》:“每矫情饰行,以钓虚名,阴有夺宗之计。” |
矫情饰诈 | jiǎoqíngshìzhà | 以虚假的现象伪装欺骗别人。宋 朱熹《与宰执札子》:“伏念熹昨以蒙思进职,辄具辞免,非敢矫情饰诈,罔上盗名。”明 沈德符《野获编 台省 房心宇侍郎》至谓海瑞矫情饰诈,种种奸伪,卖器皿以易袍,用敝靴以易带,此真公孙弘布被中梦想所不能到者。 |
矫情镇物 | jiǎoqíngzhènwù | 故意抑制情感,表示镇定,使人不测。《晋书·谢安传》:“(谢)玄等既破(苻)坚,有驛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牀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资治通鉴·晋穆帝升平四年》“谢安少有重名”元 胡三省注:“史氏谓其能矫情镇物,盖因屐齿之折、白鸡之梦而知之耳。”明 冯梦龙《智囊补·上智·乔白岩》:“即矫情镇物,亦自难得。胸中若无经纬,如何矫得来。” |
矫然 | jiǎorán | ①坚劲貌。汉 桓宽 《盐铁论·褒贤》:“文学高行,矫然若不可卷。”清 沉德潜 《古诗源·例言》:“隋煬帝 艳情篇什,同符后主,而边塞诸作,矫然独异。”②矫情饰行貌。晋 陶潜《感士不遇赋》:“推诚心而获显,不矫然而祈誉。” |
矫揉 | jiǎoróu | 矫正;整饬。矫,使曲的变直;揉,使直的变曲。《资治通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 |
矫揉造作 | jiǎoróuzàozuò | 矫:使弯的变成直的;揉:使直的变成弯的。比喻故意做作,不自然。《周易·说卦》:坎,为矫揉,为引轮。《孟子·离娄下》“故者,以利为本” 宋 朱熹集注:“然其所谓故者,又必本其自然之势,如人之善,水之下,非有所矫揉造作而然者也。”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五一回: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回》:若唐花不过矫揉造作,更何足道。 |
矫若惊龙 | jiǎoruòjīnglóng | 矫:强劲。强劲得像惊龙一样。常用于形容书法笔势刚健;或舞姿婀娜。人们夸他的书法笔势矫若惊龙。《晋书 王羲之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
矫杀 | jiǎoshā | 谓假托君命以杀人。《史记·魏公子列传》:“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汉书·高帝纪上》:“王数羽曰……‘羽矫杀卿子冠军,自尊,罪二也。’”颜师古注:“矫,託也,託怀王命而杀之也。”宋 苏轼《范增论》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 |
矫时慢物 | jiǎoshímànwù | 矫时,矫正时俗。慢,傲慢。指对现实不满,态度傲慢。青年才子难免矫时慢物,多经磨练之后将会成为栋梁之材的。《后汉书·弥衡传》:“少有才辩,而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 |
矫饰 | jiǎoshì | ①整饬;整改。《荀子·性恶》:“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资治通鉴 随纪三》晋王(杨)广弥自矫饰,唯与萧妃居处,后庭有子皆不育,后由是数称广贤。《新唐书·杨炎传》:“初,炎矫飭志节,颇得名。”②造作夸饰,掩盖真相。《后汉书·章帝纪》:“俗吏矫饰外貌,似是而非。”《隋书 帝纪卷三炀帝杨广上》上尤自矫饰,当时称为仁孝。《新唐书·朱朴传》:“与朴皆相者孙偓 …… 偓性通简,不矫饰。”明 屠隆《昙花记·遍游地狱》:“只因近日士大夫迷真逐假,矫饰欺人。”马南邨《燕山夜话·艺术的魅力》:“难道每个时代的本有的特质不是在儿童的天性中毫不矫饰地复活着吗?” |
矫首 | jiǎoshǒu | ①昂首;抬头。晋 陶潜《归去来兮辞》:“策扶老以流憇,时矫首而遐观。”唐 杜甫《又上后园山脚诗》:“穷秋立日观 ,矫首望八荒。”金 元好问《出京诗》:“矫首孤云飞,西南路何永。”清 金农《寄丁敬诗》:“何年共幽览,矫首海鸥群。” ②昂昂然自得貌。晋 葛洪《抱朴子·名实》:“至於駑蹇矫首於琱輦,駥驥委牧乎林坰,彼已尸禄,邦国殄瘁。”宋 范仲淹《祭蔡侍郎文》:“初矫首於王庭,冠天下之英雄。”《明史·李植江东之等传赞》:“李植、江东之 诸人,风节自许,矫首抗俗,意气横厉,抵排羣枉。” |
矫首昂视 | jiǎoshǒuángshì | 形容人很高傲的样子。明 魏学洢《核舟记》: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
矫俗 | jiǎosú | ①矫正世俗。《汉书 王莽传》克心履礼,拂世矫俗,确然特立。《后汉书·祭遵传》:“矫俗厉化,卓如日月。”《南史·顾宪之传》:“庄周、澹臺,达生者也;王孙、士安,矫俗者也。吾进不及达,退无所矫。”唐 司空图《丁巳元日诗:“自乏匡时略,非沽矫俗名。”②谓故意违俗立异。清 昭槤〈啸亭杂录·黄雅林〉:“诗画仿郑板桥,有意矫俗,反使性灵汩没。”《老残游记第六回》:“东造道:‘你那串铃本可以不摇,何必矫俗到这个田地呢!’” |
矫枉 | jiǎowǎng | 矫正弯曲。比喻纠正偏邪。《孟子·滕文公下》“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赵岐注:“人当以直矫枉耳。”《后汉书·朱祐景丹传论》:“光武鉴前事之违,存矫枉之志。” 李贤注:“矫,正也。枉,曲也。”《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八》(宋璟)闻之,牒吏部云:“既不敢缘尊辄隐,又不愿以私害公。向者无言,自依大例,既有声听,事须矫枉;请放。”唐 元希声《赠皇甫侍御赴都诗之四》:“刺邪矫枉,非贤勿居。” 宋 秦观《送洪景之循州参军诗》:“寒梅不自重,輒花桃李先。矫枉有佳菊,最后众芳妍。” |
矫枉过正 | jiǎowǎngguòzhèng | 矫:扭转,纠正。枉:弯曲。把弯曲的东西扭直,超过了正常限度,反而弯向另一边。比喻纠正谬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同“矫枉过直”。纠正错误要实事求是,掌握好分寸,尽量避免矫枉过正。亦“挢往过正”。《汉书 王莽传》故国奢则视之以俭,矫枉者过其正,而朕不身帅,将谓天下何!唐·李延寿《南史·王琨传》琨避违过甚,父名恭怿母名恭,心并不得犯,时咸谓矫枉过正。宋·秦观《财用上》士大夫矫枉过直,邈然以风裁自持,不复肯言财利之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七》帝(宋孝宗)曰:“赏罚自是欲当。然朕有一言:夫矫枉而过直,则复归枉矣;故矫枉至于直可也,过于直亦不正也。” |
矫伪 | jiǎowěi | 作伪;虚假。《汉书·贾谊传》矫伪者出几十万石粟,赋六百馀万钱,乘传而行郡国,此其无行义之尤者也。颜师古注:言诈为文书,以出仓粟近十万石耳。宋 司马光《辞知制诰第五状》意者朝廷以臣所言皆为矫伪,不足听察邪?《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五》朝廷不可无直谅之士,近有郑鉴,议论亦甚切直,观其所言,似出肝胆,非矫伪为之者。 |
矫尾厉角 | jiǎowěilìjiǎo | 形容逞强好胜、趾高气扬的模样。清·钱谦益《冯巳苍诗序》:“宾筵客座,辩论锋起,援古证今,矫尾厉角,自以为冯氏一家之学,论者无以难也。” |
矫诬 | jiáowū | 谓假借名义以行诬罔;虚妄。假托君命,诬陷无辜。《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八》(石)待问乃以祖宗制度所无之事,恣为矫诬,是不可恕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帝(宋真宗赵恒)多行矫诬之事,心不自安,故有是论。 |
矫言伪行 | jiǎoyánwěixíng | 虚假的议论行为。《庄子·杂篇》:“缝衣浅带,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而欲求富贵焉。”宋·秦观《论议下》:“矫言伪行之人,弊车羸马窜伏宕冗,以幸上之爵禄。” |
矫诏 | jiǎozhào | 假托的皇帝诏书。《汉书·佞幸传·石显》:“后果有上书告 显顓命矫詔开宫门。”《三国演义 第三回》:“(张让等)入告何太后曰:‘今大将军矫詔召外兵至京师,欲灭臣等,望娘娘垂怜赐救。’”《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四》矫诏收缚腾、贲于省中。《晋书 惠帝纪》贾后矫诏废皇太后为庶人,徙于金墉城,告于天地宗庙。《魏书 献文帝拓跋弘纪》车骑大将军乙浑矫诏杀尚书杨保年、平阳公贾爱仁、南阳公张天度于禁中。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瑯琊王)后嫌宰相,遂矫詔斩之。”《资治通鉴 宋纪三》宋夫人矫诏绝内外,遣阍寺传问而已,(冯)翼及诸子、大臣并不得见,唯中给事胡福独得出入,事掌禁卫。清 李渔《玉搔头·媲美》:“一不该冶容惑主,二不该矫詔全贞,三不该惧罪奔亡。” |
矫制 | jiǎozhì | ①指假托君命行事。制,制书。《汉书·终军传》:“元鼎中,博士徐偃使行风俗。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颜师古注:“矫,託也。託言受詔也。”《汉书 霍光金日磾dī传》何罗与通及小弟安成矫制夜出,共杀使者,发兵。《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董遇等,亦歷注经传”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建安)二十二年,许中百官矫制,遇虽不与谋,犹被録诣鄴,转为冗散。”《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宣皇帝宇文赟》御正下大夫刘昉与内史上大夫郑译矫制以隋公杨坚受遗辅政。《新唐书·王无竞传》:“(无竞)眨广州,仇家矫制杀之。”《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四》中书舍人崔说(武)三思曰:“(敬)晖等异日北归,终为后患,不如遣使矫制杀之。”清 李渔《奈何天·焚券》:“只要我行权市义心无忝,怕甚么矫制开仓蹟可疑。”②指假托君命之人。三国魏 曹植《魏德论》:“荡鬼区於白水,擒矫制於遐川。” |
矫罪 | jiǎozuì | 谓假托君命之罪。《三国志·蜀志·先主备传》:“羣下上先主为汉中王,表於帝曰……‘夫权宜之制,苟利社稷,专之可也。然后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矫罪,虽死无恨。’” |
饺 | jiǎo | 包成半圆形的有馅的面食:饺子。水饺儿。 |
绞 | jiǎo | ①拧,扭紧,挤压:绞车。绞痛。绞心。绞肠痧(霍乱病的俗称)。绞尽心力。②用绳子把人勒死:绞刑。绞杀。《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废布泉钱。(建德五年春正月)戊申,初令铸钱者至绞,从者远配。③缠绕:绞缠。绞结。④量词,用于纱或毛线等。⑤说话尖刻,出口伤人。《论语·泰伯篇》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阳货篇》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 |
绞肠痧 | jiǎochángshā | 霍乱病的俗称。中医指不吐不泻而有剧烈腹痛者。 清 陆以湉《冷庐杂识·干霍乱》:“乾霍乱,心腹绞痛,欲吐不吐,欲泻不泻,俗名绞肠痧,不急救即死。”《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五回》:“近来外面闹绞肠痧闹得利害呢,你倒是给他点痧药也罢了。”《花月痕第三十五回》才知道秋香是正月十二陡然发起绞肠痧,医药不及,就死了。 |
绞家星 | jiǎojiāxīng | 形容那些在家庭中制造矛盾、挑起事端、破坏和谐的人。《红楼梦第八十回》薛蟠此时,亦无别法,惟日夜悔恨不该娶这绞家星罢了,都是一时没了主意。 |
绞尽脑汁 | jiǎojìnnǎozhī | 形容苦思积虑,费尽脑筋,想尽办法;费尽心思去思考一件事情。碰到这个难题,小明绞尽脑汁也想不出解决的办法来。老舍《四世同堂·偷生》三七:“唯其如此,他才更能显出绞尽脑汁的样子,替他思索。” |
绞杀 | jiǎoshā | 用绳子缠在人的脖子上使人致死。《汉书 王莽传》是故董贤丧其魂魄,遂自绞杀。 |
绞缢 | jiǎoyì | 绞刑。清·方苞《狱中杂记》其绞缢,曰:“顺我,始缢即气绝;否则,三缢加别械,然后得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