狡 | jiǎo | ①诡诈:狡猾。狡诈。狡黠。狡辩。狡赖。②多力,壮健:壮狡。 |
狡愎 | jiǎobì | 蛮横执拗。《续资治通鉴·元泰定帝致和元年》都尔苏狡愎自用,人心不附,(雅克特穆尔)遂谋立武宗之子以徼大功。 |
狡害 | jiǎohài | 狡猾为害;狡猾祸害。贾谊《过秦论中》:“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北史·薛辩传》:“有韩马两姓各二千餘家,恃强凭险,最为狡害,劫掠道路,侵暴乡閭。” |
狡猾 | jiǎohuá | 指诡诈不可信,狡诈刁钻。亦指诡诈刁钻之人。《再生缘》卷十下:“天生狡猾聪明性,他的那应变言词随口来。”老舍《自传》:“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喜。”唐寒山《诗》之一一五:“夫妻共百年,相怜情狡猾。” |
狡捷 | jiǎojié | 灵活敏捷。三国魏 曹植《白马篇》:“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
狡譎 | jiǎojué | 唐 杜牧《题 荀文若传 后》:“(司马懿)残虐狡譎,岂可与操比哉。”《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八》(温)益仕宦无片善可纪,至其狡谲傅会,盖天性也。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 卷十四》:“顾夷性狡譎,恃其机器舟械之利,出语骄横不可制。”周素园《贵州民党痛史》第四篇第十一章:“狐埋狐搰,狡譎万端,能得一和平结果,君等尚足图晚盖。” |
狡狯 | jiǎokuài | ①诡诈:《聊斋志异 仇大娘》里人魏名,夙狡狯,与仲家积不相能,事事思中伤之。李大钊 《大哀篇》:“民权者,少数豪暴狡獪者之窃权,非吾民自得之权也。”②谓机灵:女人的心思加上狡狯,也含了卖弄。③儿戏;游戏。《太平广记卷三六○》引《魏书·萧昭业传》:“与羣小共作鄙艺,掷涂赌跳,放鹰走狗诸杂狡獪。” 宋 陆游《示子遹诗》:“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獪。”自注:“晋人谓戏为狡獪,今闽语尚尔。”④戏言;玩笑。故弄狡狯。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我尝与诸人道江北事,特作狡獪耳,彦伯遂以箸书。” 宋 范成大《游灵石山寺诗》:“仙人昔来游,笔墨上朱甍。举臂寻丈高,聊得儿童惊。老矣谢狡獪,题诗记吾曾。”清 袁枚《新齐谐·观音作别》:“余想佛法全空,焉得作如此狡獪,必有鬼物凭焉。”《孽海花 第四回》:“我老子听了家人的话,才明白昨夜的事,果然是太清弄的狡獪,心里自然得意。”刘半农《读 海上花列传》:“作者偏要故弄狡狯,说她预先置办嫁装,平白的拖上数千金的债,到后来是一场无结果。” |
狡佞 | jiǎonìng | 狡诈谄媚。《新五代史·杂传一·王处直》:“都为人狡佞多谋,处直以为节度副使。”《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八》(萧)革狡佞喜乱,一朝大用,必误国家。元 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二折:“我葫芦提你无支持,则为您奸滑狡佞将心昧。” |
狡数 | jiǎoshù | 狡诈的权术。《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七年》:"房玄龄以淹多狡数,恐其教导建成,益为世民不利。"《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吏部侍郎李林甫,柔佞多狡数,深结宦官及妃嫔家,伺候上(玄宗李隆基)动静,无不知之,由是每奏对,常称旨,上悦之。 |
狡童 | jiǎotóng | 美貌少年。狡,同“姣”,美好。一说为狡猾,如口语说“滑头”之类,是戏谑之语。《聊斋志异 道士》甫坐,行酒下食,皆二八狡童,锦衣朱履。酒馔芳美,备极丰渥。 |
狡兔三窟 | jiǎotùsānkū | 狡猾的兔子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战国策·齐策四 冯谖客孟尝君》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第六十回》:尝思鹪鹩尚存一枝,狡兔犹藏三窟,何况人乎?参见“冯谖三窟” |
狡黠 | jiǎoxiá | 狡猾,诡诈:设下圈套和陷井的狡黠的诡计。曹禺 《日出》第二幕:“他原来是大丰银行一个小职员,凭着狡黠和逢迎的本领现在升为 潘月亭 的秘书。” |
狡险 | jiǎoxiǎn | 狡诈阴险。《资治通鉴 唐纪十六》(李)义府容貌温恭,与人语,必嬉怡微笑,而狡险忌克,故时人谓义府笑中有刀;又以其柔而害物,谓之李猫。唐 韩愈《顺宗实录一》:“延龄尤狡险,判度支,务刻剥聚敛,以自为功。” 明 沉德符《野获编·刑部·权臣述史》:“其倾危狡险,颠倒是非,亦已极矣。” 陶成章《浙案纪略附录江督苏抚会奏平枭电》:“夏竹林 悍狡险,专事抢杀。” |
狡性 | jiǎoxìng | 谓猜疑的心性。《西游记第二八回》:“唐僧听信狡性,纵放心猿。” |
狡穴 | jiǎoxué | 指狡兔之穴。宋 范成大《次韵李子永雪中长句》:“犬骄鹰俊马蹄快,狡穴未尽须穷追。湖海粗豪今岂在?但忆鸣哮如饿鴟。”宋 贺铸《六州歌头 少年侠气》:“闲呼鹰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 |
狡焉思逞 | jiǎoyānsīchěng | 怀贪诈之心图谋侵人之国。中国之在天下,见夫四夷之则效上国,革面来宾者有之;或野心怒发,狡焉思逞者有之。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诸夷以中国之易欺也,法人将问滇桂,英人将问藏粤,俄人将问新疆,德、奥、意、日、葡、荷皆狡焉思逞。”同“狡焉思启”;“狡焉思肆”。参考:《宋书 本纪武帝上》夫治乱相因,理不常泰,狡焉肆虐,或值圣明。 |
皎 | jiǎo | ①洁白,明亮:皎白。皎洁(明亮洁白,如“皎洁的月光”)。皎月。皎皎。宋 欧阳修《秋声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②姓。 |
皎皎 | jiǎojiǎo | ①洁白貌;清白貌。《诗·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三国魏 曹植《蝉赋》:“皎皎贞素,侔夷节兮。帝臣是戴,尚其洁兮。”三国魏 曹丕《短歌行》:“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文选·孔稚珪《北山移文》:“若其亭亭物表,皎皎霞外,芥千金而不盼,屣万乘其如脱。”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宋 曾巩《明妃曲之一》:“喧喧杂虏方满眼,皎皎丹心欲语谁?”明 杨珽《龙膏记·邪萌》:“美目娟娟,涵着一泓秋水;芳颜皎皎,带着几度清风。”②明亮貌。《楚辞·远游》:“时髣髴以遥见兮,精皎皎以往来。”《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两汉 佚名《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敦煌曲子词·菩萨蛮》:“盈盈江上女,两两溪边舞。皎皎綺罗光,轻轻云粉粧。”明 许潮《南楼月曲》:“皎皎银蟾如昼,看扶疎丹桂,影落金甌。”②明白貌;分明貌。 晋 葛洪《抱朴子 自叙》:“不为皎皎之细行,不治察察之小廉。”唐 孟郊《秋怀诗之六》:“单牀寤皎皎,瘦卧心兢兢。”宋 曾巩《祭王平甫文》:“何堂堂而山立,忽泯泯而颷驰。讣皎皎而犹疑,泪汍汍而莫制。” |
皎皎者易污,峣峣者易折 | jiǎojiǎozhěyìwū yáoyáozhěyìshé | 比喻刚直清廉的人容易受到诋毁。峣峣:高而尖耸。皎皎:明亮洁白。高耸的东西容易倒塌,洁白的东西容易被玷污。比喻刚直清廉的人容易受到诋毁。贾平凹《文竹》她们都是心性儿天似的清高,命却似纸一般的贱薄,皎皎者易污,峣峣者易折啊! |
皎洁 | jiǎojié | 明亮洁白,多形容月光。秋月皎洁。唐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花月痕第十五回》话说荷生别了痴珠,轿子沿堤走来,仰观初月弯环,星河皎洁… |
皎厉 | jiǎolì | 清高自持。《晋书·魏舒传》:“不修常人之节,不为皎厉之事,每欲容才长物,终不显人之短。”明 宋濂《文说赠王生黼》:“听乎其言,温恭而不卑,皎厉而不亢。” 明 刘元卿《贤奕编·官政》:“新昌有士人某者,少年负气,英迈皎厉,筮仕得岩邑。” |
皎然 | jiǎorán | ①明亮洁白貌。《汉书·天文志》:“元延元年四月丁酉日餔时,天暒晏,殷殷如雷声,有流星头大如缶,长十餘丈,皎然赤白色,从日下东南去。” 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偟,咏左思招隐诗。”唐 陆龟蒙《皮日休寒夜联句》:“况闻风篁上,摆落残冻雪。寂尔万籟清,皎然诸靄灭。” 明 谢谠《四喜记·佳期重会》:“冰轮乍皎然,正中天,懽娱不觉宵光半。”②高洁貌。《后汉书·王畅传》:“蘧伯玉耻独为君子,府君不希孔圣之明训,而慕夷齐之末操,无乃皎然自贵於世乎?” 《资治通鉴 晋纪十七》石勒:大丈夫行事,宜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效曹孟德、司马仲达欺人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明 方孝孺《袁安卧雪图赞》:“烈烈司徒,处困不折。志行皎然,与雪俱洁。” |
皎日 | jiǎorì | 明亮的太阳。有如皎日。《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二》(张)彖tuàn曰:“君辈倚杨右相(杨国忠)如泰山,吾以为冰山耳!若皎日既出,君辈得无失所恃乎!”遂隐居嵩山。明 沉鲸《双珠记·遇淫持正》:“我和你同享富贵,决不有负,指皎日昭昭为证。” |
皎如日星 | jiǎorúrìxīng | 像太阳、星星一样洁白光亮。非常洁白。形容十分明显。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后录 第五卷》:“春秋大义数十,皎如日星,不容遗忘。” |
皎阳似火 | jiǎoyángsìhuǒ | 皎:白而亮。太阳像火一样燃烧;多形容夏日的炎热。 |
佼 | jiǎo | 美好。佼佼者:美好、突出的人物。指某领域上优秀的人。 |
佼黠 | jiǎoxiá | 狡猾奸诈。 |
铰 | jiǎo | ①用剪子剪:铰开。铰纸。②机械工业上的一种切削法:铰孔。 |
挢 | jiǎo | ①伸,举起,翘起。挢首。挢舌。参见“舌挢不下shéjiǎobùxià”。②通“矫”。纠正。挢邪防非。《汉书·诸侯王表》可谓挢枉过其正矣。 |
挢舌 | jiǎoshé | 舌翘起不能出声。形容畏葸难言或惊讶的样子。《聊斋志异 王司马》启帘,见司马坦卧,皆望榻伏拜,挢舌而退。参见“口呿舌挢”。 |
挢枉过正 | jiǎowǎngguòzhèng | 挢通“矫”。纠正。指纠正偏差而超过必要的限度。东汉 班固《汉书 诸侯王表序》:“而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谓挢往过其正矣。” |
蟜 | jiǎo | 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虫:“蚑、蟜、蝼、蚁闻之,拄喙而不能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