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的动乱造就了众多英雄人物,除了已经在前面的篇章中提到的政治家、军事家、纵横家、思想家等以外,还出现了很多文学家、诗人以及世代称颂的草根英雄。本篇叙述的几个经典故事都发生在战国时期。
爱国诗人屈原
公元前302年,齐、魏、韩三国联军攻打楚国,楚怀王派太子“横”到秦国为人质,请求秦出兵援救。秦王出兵救楚,击退了三国联军。次年,秦国一大夫与太子横因私事争斗被杀死。太子横惧怕秦昭王怪罪,私自逃回楚国。此事使秦、楚两国关系恶化,导致了后来秦国对楚国的频繁进攻。
公元前299年,秦国攻占楚国八城之后,秦昭王写信约请楚怀王到秦国武关(今陕西商南)相会结盟交好。屈原认为秦是虎狼之国,不可信任,劝楚怀王不要前去。但楚怀王的幼子子兰主张赴会。怀王刚到武关就被劫往咸阳。太子横从齐国归来,立为顷襄王,公子子兰为令尹。后秦又发兵大败楚军,斩首5万,取16城,秦楚两国绝交。楚国大夫包括屈原在内都认为怀王被扣子兰罪责难逃,子兰闻知后,让上官大夫到顷襄王前谗言,致使屈原被放逐到江南荒僻地区,时间长达18年。其间屈原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最为著名就是“离骚”。 “离,别也;骚,愁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屈原放逐,乃赋《离骚》”鼓舞世代遭遇政治迫害的志士仁人发奋不息,坚持抗争。
请看屈原离骚的图片
楚顷襄王21年(前278),秦国再次攻楚,占领郢都(今湖北江陵),楚顷襄王被迫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消息传来,屈原重返郢都的希望彻底破灭,于是作诗篇《怀河》,再次抒发忠贞爱国的情怀,倾诉了郁积于心头的苦闷,然后投汩罗江而死。《春秋战国门·顷襄王》有诗为证:“顷襄还信子兰语,忍使江鱼葬屈原。”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用苇叶包米投入江里寄托哀思,这就是后来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由来。
完璧归赵,负荆请罪
战国时期赵惠文王得到了一块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愿以十五城换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商量:把壁给秦,秦城恐不可得,白白遭遇欺侮;如果不给,秦兵就会借口向赵发动进攻。赵王想找一个合适的使者去秦国处理此事。宦官头目缪贤举荐自己的舍人蔺相如,说他的这个舍人智勇双全,可以担当出使秦国的重任。
赵王召来蔺相如,相如主张应该答应把和氏璧送秦,秦国不给城池,它就理亏了,并自告奋勇,愿意奉璧往使。相如允诺,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相如判断秦王无意给城,就走前一步说:“璧有瑕疵,请让我指给大王瞧。”相如得壁后靠着柱子,怒发冲冠,要求秦王信守诺言,斋戒五日,举行献璧仪式。秦王觉得不可强夺,答应了他的要求。相如估计秦王虽斋,一定负约不偿城,便让随从人员怀璧抄近路回到赵国。
请看完璧归赵图片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接待蔺相如。相如对秦王实话实说,要求秦先割十五城给赵,秦强赵弱,只需一个通知,赵国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呢?秦王无奈只好让相如归赵。后来秦不给城,赵也终不予秦璧。为表彰相如的功劳,赵王拜相如为上大夫。
前边说到廉颇为赵国大将,蔺相如后来居上,当上了上大夫,廉颇不服,找机会就想羞辱蔺,蔺为了赵国的利益,处处退让。廉颇听说后,肉袒负荆,至蔺相如门谢罪。两人遂为刎颈之交。负荆,背负荆条,谓愿受杖。后以“负荆请罪”为向人赔礼道歉之意。
请看负荆请罪将相和图片
毛遂自荐
公元前258年秦国进攻赵国首都邯郸,赵孝成王派平原君赵胜到楚国去求救。赵胜准备挑选门下食客中文武双全的二十个人一起前往,但只挑出十九个,剩下的都不足取。这时有个叫毛遂的人自我推荐。赵胜瞧不起毛遂,不想让他参加。毛遂认为平原君不用他,怎么能知道他的本领呢。赵胜决定让毛遂赴楚一试,另外十九个人都相视嘲笑他。赵胜到了楚国,向楚孝烈王阐述联合抗秦的必要性,从太阳升起时开始谈,一直谈到中午,楚王仍是犹豫不决。毛遂于是手按宝剑顺着台阶走上去,大声说:“联合抗秦对我们双方有利,从日出谈到中午还不能决断,是什么原因?”楚王怒斥毛遂道:“滚下去,我和你的主人说话,你算是什么东西?”毛遂按着剑又上前几步说:“大王你之所以斥责我,是仗着楚国人多势众。现在咱们相距在十步以内,你不可能依仗楚国人多势众了!你的性命在我的手中。我毛遂听说商朝开国的汤王以七十里地方为开端,终于称王天下;周朝创业的周文王仅凭着一百里土地,使诸侯臣服。他们难道是仗着兵多将广、人多势众吗?只不过是顺应历史大势、振奋扬威而已。毛白起,不过是个小人物,带着几万兵,兴师动众与楚国作战,一战就夺去鄢、郢两城,再战便火烧夷陵,三战已将楚国宗庙平毁,侮辱楚王祖先。这是百世难解的仇怨,连赵国都替你羞愧,而大王却不以为难堪。现在提倡联合抗秦,实在是为了楚国,不是单为赵国啊!”楚王只好说:“是的是的,正像先生指教的那样,我愿意以全国的力量与你们合作。”毛遂当场请楚王歃血宣誓订立同盟。平原君回到赵国,叹息说:“从今后我不敢再说能识别天下人才了!”于是奉毛遂为上等宾客。后因以“毛遂自荐”为自告奋勇自我推荐之典。
请看毛遂智斗楚孝烈王的图片
鸡鸣狗盗
再说说战国时代齐国的田文孟尝君的故事。孟尝君养了食客三千多人,个个都有特殊的才能。一旦孟尝君遭遇困难,食客们一定全力相助,帮他解决困难。
秦昭王一向很仰慕孟尝君的才能,派人请他到秦国作客。孟尝君为了报答秦王的赏识,送上一件名贵的纯白狐裘,作为见面礼。两人十分投机,秦昭王想拜他为宰相。秦王对孟尝君的宠幸,引起了秦国大臣的嫉妒,许多大臣反复向秦王进谗言,致使孟尝君被软禁了起来。孟尝君遭到软禁后,就派人去求秦王的宠妾燕妃帮忙,但是燕妃想得到一件和皇上一样的白狐裘。孟尝君不禁暗暗叫苦:“白狐裘就这么一件,现在到哪里再去找一件呢?”就在这时候,有一位食客自告奋勇地对孟尝君说:“我有办法,明天以前我一定可以弄回一件白狐裘来。”这天晚上,这位食客偷偷进入皇宫,学着狗叫把卫士引开,顺利地偷回当初献给秦王的那件白狐裘。孟尝君利用白狐裘收买了燕妃,燕妃果然替孟尝君说了不少好话,秦王释放了孟尝君。孟尝君害怕秦王临时反悔,一被释放就马上乔装改扮,趁着月黑风高的夜晚,来到了秦国的边界—函谷关。通过了这道关口,秦王就无可奈何他了。可是现在是深夜,城门必须等到鸡鸣才会开放,这该如何是好呢?就在这时候,忽然有位食客拉开嗓子,学着鸡鸣“喔—喔喔”,一时之间,全城的鸡都跟着一起鸣叫。守城门的将兵以为天亮了,就按规定把城门打开了。孟尝君一行人平安通过了函谷门,离开了秦国。鸡鸣狗盗这个成语一直沿用下来,说明有卑微技能的人在关键时刻照样能发挥重要作用。清 赵翼《坐守》诗:“始觉孟尝门下客,鸡鸣狗盗亦奇才。”
请看孟尝君的门客图片
张正立评议:
春秋战国时期史实丰富,典故奇多,值得宋老师浓墨重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