茭 | jiāo | ①喂牲畜的干草:“峙乃刍茭”。②茭白:菰的嫩茎经某种病菌寄生后膨大,可做蔬菜。③用竹篾或芦苇编成的缆索。 |
茭白 | jiāobái | 又名菰笋、菰手、茭笋。蔬菜。菰的花茎经黑穗菌侵入后,刺激其细胞增生而形成的肥大嫩茎。可食用。见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八·菰》。 |
茭葑 | jiāofēng | 菰根,亦泛指水草。唐 元稹《酬乐天早春闲游西湖》诗:柳条黄大带,茭葑绿文茵。宋 杨万里《湖天暮景》诗:湖面黏天不见堤,湖心茭葑水周围。《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明州东钱湖溉田五十馀万亩,昨缘茭草延蔓,开淘茭葑,堆积沿湖山湾,遂成葑地,资教院僧承佃,垦成田三百馀亩。《初刻拍案惊奇 卷二七》此间小院,僻在荒滨,人迹不到,茭葑为邻,鸥鹭为友,最是个幽静之处。 |
轇 | jiāo | 参见轇轕 |
轇轕 | jiāogé | 纵横交错。《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置酒乎昊天之台,张乐乎轇輵之宇。”司马贞索隐引郭璞 曰:“言旷远深貌。”汉·王延寿 《鲁灵光殿赋》:“迢嶢倜傥,丰丽博敞,洞轇轕乎,其无垠也。”唐·杨炯《少室山少姨庙碑》:“东西轇轕,南北峥嵘。”《水浒传第六十六回》游人轇輵尚未绝,高楼顷刻生云烟。 |
姣 | jiāo I. | 美好的意思,容貌体态美好。姣人(美人)。姣美。姣好。姣冶(艳丽)。姣艳。《说文》姣,好也。段玉裁注:“姣谓容体壮大之好也。” 徐灏笺:“凡从交声之字其义多为长…壮佼亦谓其壮而高长,非谓大也。”II. xiáo,指淫乱。《左传·襄公九年》有记载:弃位而姣,不可为贞。意思是:不恪守自己的妇道本分而放荡淫乱,这不能称为“贞”。 |
姣好 | jiāohǎo | 形容容貌美丽。汉·刘向《说苑·修文》:“貌者,男子之所以恭敬,妇人之所以姣好也。”《汉书·东方朔传》:“ 偃(董偃)年十三,随母出入主家,左右言其姣好。”颜师古注:“姣,美丽也。” 《聊斋志异 男妾》惟一媪寄居卖女,女十四五,丰姿姣好,又善诸艺。 |
姣丽 | jiāolì | 漂亮;美丽。汉 张衡《思玄赋》:“咸姣丽以蛊媚兮,增嫮眼而蛾眉。”汉 应劭《风俗通·穷通》:“淮阴少年有侮信者,曰:‘君虽姣丽,好带长剑,怯耳。能死,刺我;不能,则出我跨下。’”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阿绣》:“见杂货肆中一女子,姣丽无双。” |
娇生惯养 | jiāoshēngguànyǎng | 指从小受到太多的娇宠和溺爱,以至养成脆弱、凡事缺乏毅力的脾性。明代·许仲琳著《封神榜》四回:老夫只有这子女,娇生惯养在家中,岂能肯,将女纳与昏君去,招惹诸侯耻在中?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七回:宝玉冷笑道:“原是想他自幼娇生惯养的,何尝受过一日委屈。” |
娇声娇气 | jiāoshēngjiāoqì | 形容说话娇滴滴的声气。又娇里娇气。鲁迅《热风·随感录二十五》:“穷人的孩子蓬头垢面的在街上转,阔人的孩子妖形妖势娇声娇气的在家里转。”高玉宝《高玉宝》第十章:王凤子一回头见保长来了,就娇声娇气地叫开了。 |
㚣 | jiāo/xiáo | 同“姣”,相貌美好。引申义有妖媚、侮辱等义。 |
胶膠 | jiāo | ①黏性物质,有用动物的皮或角等熬成的,亦有植物分泌的和人工合成的:胶质。胶原。鳔胶。乳胶。万能胶。如胶似漆。胶合板。②用橡胶树的分泌物制成的有弹性的物质:橡胶。胶鞋。胶皮。胶布。③有黏性像胶的:胶泥。胶水。④粘着,粘合:胶合。胶着(zhuó)。胶柱鼓瑟。《庄子·内篇 逍遥游》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
胶澳 | jiāoào | 青岛地区昔称胶澳。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清朝政府议决在胶澳设防,青岛由此建置。翌年,调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率部移驻胶澳。1897年11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强占胶澳,并强迫清政府于1898年3月6日签订《胶澳租界条约》。《清史稿卷二十四 德宗本纪二》光绪二十三年十月戊寅,德以兵轮入胶澳。 |
胶船 | jiāochuán | 用胶黏合的船。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周》“昭王在位五十一年,以德衰南征,及济于汉,楚人恶之,乃以胶船进王。王御船至中流,胶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没于水中而崩。”后用为比喻无济于事或无所作为之典。 |
胶鬲 | jiāogé | 胶鬲(生卒年不详),商周之际时期人物。胶鬲正是孟子所谓“举于鱼盐之中”的人,胶鬲原为贩卖鱼、盐的,后周文王把他举荐给商纣王,以作为内应。《孟子·告子下》: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
胶輵 轇輵 | jiāogé | ①交错纷乱貌。《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三》昨来并命,往往各分朋党,互持己见,交相捭阖,阴肆倾排,是以猜忌成风,众弊胶轕。②深远广大貌。 |
胶固 | jiāoɡù | 牢固。密相勾结。《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四》李绛对曰:成德则不然,内则胶固岁深,外则蔓连势广,其将士百姓怀其累代煦妪之恩,不知君臣逆顺之理,谕之不从,威之不服,将为朝廷羞。 |
胶胶扰扰 | jiāojiāorǎorǎo | 纷乱不宁。《庄子·天道》:“尧曰:‘胶胶扰扰乎!子,天之合也,我,人之合也。’”成玄英疏:“胶胶扰扰,皆扰乱之貌也。”《朱子语类 卷一一三》:“问:当官事多胶胶扰扰,柰何?曰:他自胶扰,我何与焉!”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夫人在世途,胶胶扰扰,缘不知此生如梦耳。”《饮冰室诗话 二七》引严复《辛丑三月和熊季廉作》:“胶胶扰扰何时已,新旧二党方相攻。” |
胶结 | jiāojié | 胶性材料干燥后硬结成块。文选·干宝《晋纪总论》:“基广则难倾,根深则难拔,理节则不乱,胶结则不迁,是以昔之有天下者之所以长久也。” |
胶戾 | jiāolì | ①回环曲折。《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穹隆云挠,蜿灗胶戾。” 司马贞 索隐引司马彪曰:“蜿灗,展转也;胶戾,邪曲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上》、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作“宛潬胶盭”。文选·木华《海赋》:“状如天轮胶戾而激转。” 吕向注:“胶戾,环旋貌。”②乖戾。《汉书·刘向传》:“朝臣舛午,胶戾乖剌,更相谗愬,转相是非。” 颜师古注:“言志意不和,各相违背。” |
胶漆 | jiāoqī | ①胶与漆。亦指黏结之物。《孙子·作战》:“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庄子·骈拇》待绳约胶漆而固者,是侵其德者也。唐 杜甫《夔府书怀四十韵》:“田父嗟胶漆,行人避蒺藜。” ②比喻事物的牢固结合。《韩非子·安危》:“尧无胶漆之约於当世而道行,舜无置锥之地於后世而德结。”《韩诗外传 卷四》:“夫习之於人微而著,深而固,是畅於筋骨,贞於胶漆。”唐 刘知几《史通·杂说中》:“编简一定,胶漆不移。” ③比喻情谊极深,亲密无间。邹阳《狱中上书》:“感於心,合於意,坚如胶漆,昆弟不能离,岂惑於众口哉!” 唐 白居易《和寄乐天》:“贤愚类相交,人情之大率;然自古今来,几人号胶漆?” 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白居易》:“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 李光《将游燕蓟留别秋叶仍用前韵之二》:“两点金焦双血泪,悠悠胶漆説雷陈。”参见“如胶似漆”“以胶投漆”。 |
胶庠 | jiāoxiáng | 周代学校名。周时胶为大学,庠为小学,后世通称学校为"胶庠"。《礼记·王制》:" 周人养国老於东胶,养庶老於虞庠。"《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七》胶庠之士欲有吐露,恐之以去籍,谕之以呈稿,谁肯披肝沥胆,冒触威尊! |
胶续 | jiāoxù | 指续娶。旧时以琴瑟谐和比喻夫妇,因此俗谓丧妻为断弦,再娶曰续弦。《十洲记》谓海上凤麟洲,多仙人,以凤喙麟角合煎作膏,名“续弦胶”,能续弓弩的断弦。后来因称男子续娶为“胶续”或“鸾胶再续”。《聊斋志异 小翠》公大忧,急为胶续以解之,而公子不乐。 |
胶执 | jiāozhí | 固执,坚持。 宋 欧阳修 《论杨察请终丧制乞不夺情札子》岂可不通人情,胶执旧弊,推禄利之小惠,废人臣之大节。明 刘若愚《酌中志·见闻琐事杂记》(郑之惠)且替名下官人何东凤报二十一年夙雠,当道者多为讲解,竟胶执不息,大为舆情所薄。 清 纪昀 《戴氏<考工记图>序》余独虑守章句之儒,不知引伸,胶执旧闻,沾沾动其喙也。《清史稿卷二十四 德宗本纪二》毋缘饰经术,附会古义,毋胶执成见,隐便身图。杨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记 第九章第七节》若参议院诸公必欲胶执成见,事久变生,诚恐以一时未审之谋,贻全国无穷之祸。 |
胶舟 | jiāozhōu | 用胶黏合之舟。《旧唐书·李密传》主上南巡,泛胶舟而忘返;匈奴北炽,将被发於伊川。按,此喻处境危殆。参见“胶船”。 |
胶柱鼓瑟 胶柱调瑟 | Jiāozhùgǔsè jiāozhùtiáosè | 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三国魏 邯郸淳《笑林》:“齐人就赵人学瑟,因之先调,胶柱而归,三年不成一曲。”《资治通鉴 梁纪十六》上(梁武帝)曰:“虽然,得(侯)景则塞北可清;机会难得,岂宜胶柱!”《资治通鉴 随纪七》以婴城胶柱之兵,当巨猾豕突之势,必不全矣。《十二笑·第二笑》:宁可胶柱鼓瑟,闺阁之中,不容相见。唐·刘知畿《史通·断限》:“举一反三,岂其若是,胶柱调瑟,不亦谬欤?”《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五》时变有所不同,人情有所不便,岂得不损益!如此,则是胶柱而鼓瑟也。《文子·五·道德》:“老子曰:‘执一世之法籍,以非传代之俗,譬犹胶柱调瑟。’”《警世通言第三卷》:东坡暗想道:“荆公胶柱鼓瑟。三峡相连,一般样水,何必定要中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