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 | jiàng I. | ①下落,落下:下降。降旨。降临。降旗。空降。降生。《楚辞 屈原 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②减低,贬抑:降低。降价。降职。降解(jiě)。降心相从(抵制自己心志以服从别人)。③(文言)赐给;给予。《国语·周语下》:“王降狄师以伐郑。”《庄子·在宥》天降朕以德,示朕以默。④(文言)停止;罢退。《庄子·外物》:“天之穿之,日夜无降。”成玄英疏:“降,止也。”⑤姓。II.xiáng①投降,归顺:宁死不降。②降服,使驯服。降龙伏虎。 |
降本流末 | jiàngběnliúmò | 犹言舍本逐末。明·何景明《<武功县志>序》:“人才则由实而虚,文教则由振而委,亡弗降本流末暌正趋弊者矣!” |
降敕 | jiàngchì | 颁发诏书。《宋史·礼志八》:“大观中,尚书省言,神祠加封爵等,未有定制,乃并给告、赐额、降敕。”《水浒传第七八回》再说高太尉在京师俄延了二十余日,天子降敕,催促起军。 |
降除 | jiàngchú | 降授,贬职。《晋书 武帝纪》大赦,降除部曲督以下质任。《金史·侯挚传》:“挚上章论本路财用不实,至是降除焉。”参见“降授”。 |
降调 | jiàngdiào | ①定调时降低半音阶。降调五度音程。②音量减弱;音高下降。他的声音降调了。③降职调动。《官场现形记第六回》大凡革职的人,一保就可以开复原官,降调的人,非一级一级的保升上去不可。 |
降旛 降幡 | jiàngfān | 表示投降的旗帜。唐·刘禹锡 《三阁辞之三》:“回首降幡下,已见黍离离。”唐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诗》:“千寻铁索沉江底,一片降旛出石头。”清·叶廷琯 《吹网录·明潞王画兰石刻》:“降旛早竖阖城全,赢得杭民称佛子。”吕志伊 《读史感赋》:“降旛纵出石城隈,霸气西南尚未衰。” |
降俘 | jiàngfú | 投降的俘虏。《新唐书·突厥传上》突厥扰中国久,今天丧之,非慕义自归,请悉籍降俘,内兗豫闲处,使习耕织,百万之虏,可化为齐人,是中国有加户,而漠北遂空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七》会金降俘具言其主暴虐,(蒙古)乃定议伐金,然未敢轻动也。 |
降附 | jiàngfù | ①投降归附。《后汉书·伏隆传》:“隆招怀绥缉,多来降附。”《南史·齐始兴简王鉴传》:“自是巴西蛮夷凶恶,皆望风降附。”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四章第一节》:“吐蕃以生羌为向导,攻拔安戎城,增兵驻守,西洱河诸‘蛮’相率降附。”②指投降归附的人。《资治通鉴 晋纪三十七》纳其降附,宥其逼略,遣刘藩、孟怀玉轻军追之。《明史·魏学曾传》:“学曾乃易置将吏,招纳降附,釐屯田二千餘顷。” |
降格以求 | jiànggéyǐqiú | 格:规格,标准。降低标准去寻求。鲁迅《坟·灯下漫笔》:“那么,到亲戚朋友那里借现钱去罢,怎么会有?于是降格以求,不讲爱国了,要外国银行的钞票。” |
降乩 | jiàngjī | ①谓扶乩时神灵降下旨意。清 沉曰霖 《晋人麈·异闻·刻阴隲文得中式》:“张氏好扶鸞,忽有玉金仙降乩。”②民间寺庙宫坛做法事时,神明降临附在乩童身上,以传达旨意。溥仪《我的前半生》再如降乩时,可否一问,余身体常不适,及此次肝热,久不能愈。 |
降集 | jiàngjí | ①降落而聚集。《汉书 王莽传》甘露从天下,醴泉自地出,凤皇来仪,神爵降集。②降伏并收容。 |
降鉴 | jiànɡjiàn | 犹俯察。《诗·王风·黍离》“悠悠苍天”毛传:“自上降鉴,则称上天;据远视之苍苍然,则称苍天。”《随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上天降鉴,爰命于朕,用登大位,岂关人力!《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二》冀上穹降鉴,使运祚悠远,大臣亦世守禄位。卿等宜各尽心辅朕(赵光义),无令远夷独享斯庆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一》愿陛下(宋仁宗)深自咎责,详延忠直敢言之士,庶几明威降鉴,善应来集。 |
降阶 | jiàngjiē | 降低级别,降低官位。走下台阶,以示恭敬。《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三回:“秦王降阶迎之,握手为欢,道平生相慕之意。”汉 扬雄《逐贫赋》言辞既磬,色厉目张,摄齐而兴,降阶下堂。清·钮琇《觚賸续编·总戎佳论》:“以中军守备为其属,谒张,张必降堦握手,备致谦抑。” |
降款 | jiàngkuǎn | ①犹降服。《陈书·吴明彻传》:“明彻总统众军十餘万,发自京师,缘江城镇,相续降款。”《晋书 元帝纪》及吴之亡,王濬实先至建鄴,而皓之降款,远归玺于琅邪。《魏书·裴陀传》:“蛮首田盘石、田敬宗等部落万餘家,恃众阻险,不宾王命,前后牧守虽屡征讨,未能降款。”②降书。《三国演义 第一一八回》魏兵将近,父皇已纳降款,明日君臣出降,社稷从此殄灭。宋 陆游《胡无人诗》:“三更穷虏送降款,天明积甲如丘陵。” |
降礼 | jiànglǐ | ①礼节低于常规定例。《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季康子卒。公弔焉,降礼。”杜预注:“礼不备也,言公之多妄。” 杨伯峻注:“二十五年传云‘饮酒不乐,公与大夫始有恶’,则鲁哀与季康子固已恨之矣;于其卒也,弔其丧减于常例,盖合情理。”②跪拜之礼。《晋书·孝友传·颜含》:“于时论者以王导帝之师傅,名位隆重,百僚宜为降礼。”《资治通鉴·晋成帝咸康四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降礼,谓拜之。” |
降虏 | jiànglǔ | 指俘虏。《史记 太史公自序》二世受运,子婴降虏。《汉书·公孙弘传赞》:“衞青奋于奴仆,日磾出于降虏,斯亦曩时版筑饭牛之朋已。”《后汉书·耿弇传》:“子舆弊贼,卒为降虏耳。”东汉 班固《苏武传》武骂(卫)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后汉书 吕布传》顾谓刘备曰:“玄德,卿为坐上客,我为降虏,绳缚我急,独不可一言邪?”唐·白行简《李都尉重阳日得苏属国书》诗:“降虏意何如,穷荒九月初。”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兵部·家丁》:“每当大敌,用以陷阵,其善战者多以首功自奋,间至登坛,亦有以降虏效顺者。”明·高启《张中丞庙》诗:“公卿相率作降虏,草间拜泣如羣羊。” |
降麻 | jiàngmá | 唐、宋任免将相,由翰林学士以白麻纸书写诏书,由宫内颁降执行,称降麻。也称宣麻。《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五》(王)钦若既出,使都知入奏,以无白麻,不敢奉诏,因归私第;有诏,学士院降麻,谓乃除钦若使相,为西京留守。 |
降免 | jiàngmiǎn | 减等赦免其罪。《后汉书·朱儁传》:“后太守尹端以儁为主簿。熹平二年,端坐讨贼许昭失利,为州所奏,罪应弃市。儁乃羸服閒行,轻齎数百金到京师,赂主章吏,遂得刊定州奏,故端得输作左校。端喜於降免而不知其由,儁亦终无所言。”《北齐书·废帝纪》帝幸芳林园,亲录囚徒,死罪已下,降免各有差。 |
降民 | jiàngmín | 指俘虏。《韩诗外传 卷一》:“荆伐陈,陈西门坏,因其降民使脩之。”《魏书 卷四 世祖纪上》二年春正月庚辰朔,南来降民五千余家于中山谋叛,州军讨平之。 |
降名 | jiàngmíng | 贬降名号。谓用谦称。《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天子无出,书曰“天王出居於郑”,辟母弟之难也。天子凶服、降名,礼也。杜预注:“降名,称‘不穀’。”《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五》(郝)经言于皇弟(忽必烈)曰:王宜遣人禀命行在,遣使谕宋,令降名进币,割地纳质,偃兵息民,以全吾力而图后举。 |
降命 | jiàngmìng | 发布下达政令。《礼记·礼运》:“故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是故夫政必本于天,殽以降命。”孔颖达疏:“殽,效也。言人君法效天气以降下政教之命。”《后汉书 光武帝纪上》皇天上帝,后土神祇,眷顾降命,属秀黎元,为人父母,秀不敢当。《晋书·乐志上》:“惟天降命,翼仁祐圣。” |
降年 | jiàngnián | 谓上天赐予人的年龄,寿命。《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而降年不永,其故何哉?岂幽显之涂,别有复报。 |
降輦 | jiàngniǎn | 谓帝王下车。《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七》如宫门降辇,在臣子于君父,礼所当然。太上皇帝(宋高宗)虽曲谕,朕(宋孝宗赵昚)断不敢。明 屠隆《綵毫记·拜官供奉》青藜照夜思刘向,綵笔凌云羡马卿,何妨降輦迎。 |
降情 | jiàngqíng | 犹虚怀,虚心。《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虽德称汪濊,明能普烛,犹复纡己乞言,降情访道。《随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有功之臣,降情文艺,家门子侄,各守一经,令海内翕然,高山仰止。 |
降屈 | jiàngqū | ①降身屈节。《北齐书·封隆之传》:“(封孝琰)性颇简傲,不谐时俗,恩遇渐高,弥自矜诞,举动舒迟,无所降屈。”《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其后右赞善大夫周渭亦知永济,(符)彦卿郊迎,渭揖于马上,就馆,始与彦卿相见,略不降屈。②拜服。宋 叶适《沉仲一墓志铭》:“敬士好文,十室之誉,一咏之工,无不降屈,坐者满堂,酬义侃侃。” |
降辱 | jiàngrǔ | 屈身受辱。晋 桓温《荐谯元彦表》:“身寄虎吻,危同朝露,而能抗节玉立,誓不降辱。”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扬雄德败美新,李陵降辱夷虏。”唐 李益《入华山访隐者经仙人石坛诗》:“鄙哉宦游子,身志俱降辱。” |
降杀 | jiàngshā | 递减。《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自上以下,降杀以两,礼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四》而祭不读祝,仪物一切降杀。《宋史·礼志九》:“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降杀以两。”亦泛指削减。《明史·安惠王楹传》:“亲王、郡王礼乐宜有降杀。” |
绛纱 | jiàngshā | ①红纱。纱,绢之轻细者。《西游记第十二回》绛纱烛,御炉香,霭霭堂堂。②犹绛帐。对师门、讲席之敬称。 |
降身 | jiàngshēn | 降低身份。《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君生於扰攘之际,本有从横之志,降身奉国,以享兹祚。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杜甫的宗教信仰》:“以契稷自比的圣人之徒,为了谄媚皇家,在这里降身为张道陵的小徒孙子了。” |
降授 | jiàngshòu | ①指赏赐。南朝·齐·王融《谢敕赐御裘等启》:“云衣降授,仙裾曲委。”②贬官,贬职。宋·朱彧《萍洲可谈 卷一》:“凡降官与职,并称降授。” |
降榻 | jiàngtà | 犹下榻。谓礼遇宾客。《北史·于翼传》隋开皇初,翼入朝,上降榻握手极欢,数日,拜太尉。《新唐书·突厥传上》高祖降榻与共坐,封归义王,以大珠献帝。《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二》金主(完颜雍)使乌凌阿天锡来贺会庆节,要帝(宋孝宗)降榻问金主起居,帝不许。 |
降替 | jiàngtì | ①犹陵替。纪纲废弛,上下失序。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上》:"於斯时也,臣子自尽之日。将守先王之故典,则元首有降替之忧;欲修封域之旧职,则根本无倾拔之虑。"《资治通鉴 后唐纪七》大理少卿康澄上书曰:“臣闻童谣非祸福之本,妖祥岂降替之源!参见“陵替"。②贬降(官职)。 |
降席 | jiàngxí | ①座席的西头。古代宾主相见,以西为尊,主东而宾西。《韩诗外传 卷六》:“夫倡而不和,动而不僨,中心有不合者矣。夫不降席而匡天下者,求之己也。”②撤除宴席。《晋书·武帝纪》:“帝虽从魏之制,既葬除服,而深衣素冠,降席撤膳。哀敬如丧者。” |
降下 | jiàngxià | 使降服归顺,俯伏称臣等。《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开封尹(赵)光义因侍宴禁中,从容言降下服用太草率,帝(宋太祖赵匡胤)正色曰:“尔不记居夹马营中时邪?” |
降香 | jiàngxiāng | 即“降真香”。旧谓每至朔望,官吏入庙焚香叩拜。也泛指烧香朝拜。《水浒传第五九回》我今特奉圣旨,自去西岳降香,与义士有何商议? |
降心相从 | jiàngxīnxiāngcóng | 降低自己去遵从别人。《左传·隐公十一年》:“唯我郑国之有谒焉,如旧婚媾,其能降心相从也。”高阳《清宫外史》下册:既料中国人必不失和,而孤拔以一水师提督,挟盛气而来,谓闽官必降心相从,船局因垂手可得。 |
降挹 | jiàngyì | 谦退损抑。《后汉书·阴兴传》:“贵人感其言,深自降挹,卒不为宗亲求位。”文选·朱浮《为幽州牧与彭宠书》:“侠游谦让,屡有降挹之言,而伯通自伐,以为功高天下。”李善注:“苍頡篇曰:‘挹,损也。’”《资治通鉴 宋纪三》卿兄弟盛满,当深存降挹。清 黄宗羲《赠编修弁玉吴君墓志铭》:“立本知君有当世才具,深相降挹。” |
降意 | jiàngyì | ①倾心;留意。《后汉书·贾逵传》:“肃宗立,降意儒术,特好古文尚书、左氏传。”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自元暨成,降意图籍,美‘玉屑’之谭,清金马之路。”《南史·袁湛传》:“殿下当降意簫韶,奈何听亡国之响。”②降心相从,屈意。《资治通鉴 宋纪十》吏部尚书顾觊之独不降意于(顾)法兴等。《南齐书·王晏传》:“晏位任亲重,朝夕进见,言论朝事,自豫章王嶷、尚书令王俭皆降意以接之,而晏每以疎漏被上呵责,连称疾久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八》参谋官薛弼每劝(岳)飞调护,而幕中之轻者复教飞勿苦降意,于是飞与(张)俊隙始深矣。明 沉德符《野获编·科场一·师弟相得》:“先人少于焦十四年,而早登第,然每兄事之,焦亦不少降意,至己丑抡大魁,先大父喜甚,遣人贺之。” |
降抑 | jiàngyì | 谦逊退让。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司文郎》:“后以故诣金陵,遇馀杭生於旅次,极道契阔,深自降抑,然鬓毛斑矣。” |
降宥 | jiàngyòu | 减罪宽宥。《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帝感悟之,夜起仿偟,为思所纳,卒多有所降宥。”《后汉书·张敏传》:“建初中,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其子杀之,肃宗貰其死刑而降宥之,自后因以为比。” |
降舆 | jiàngyú | ①将柩车上的灵柩放入墓穴之中。 南朝 宋 颜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降舆客位,撤奠殯阶。”②下车。清 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元旦》:“(士民)路遇亲友,则降舆长揖,而祝之曰新禧纳福。”《官场现形记第七回》抚院降舆进内。那总督着实敬重,立刻脱帽降阶相迎,… |
降志辱身 | jiàngzhìrǔshēn | 降低自己的意志,屈辱自己的身份,指人与世俗同流合污。《论语·微子》:“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后汉书·袁绍传》:“若冀州有不弟之慠,无慙顺之节,仁君当降志辱身,以济事为务。”清·吴趼人《痛史 第二十四回》怪不得我问他做甚事,他不肯说,说怕辱没了师傅。不知你肯降志辱身,做这等事,正是为人所不能为呢! |
降尊临卑 | jiàngzūnlínbēi | 尊贵的人委曲自己的身分与地位较低的人交往。西汉 戴圣《礼记 郊特牲》:“此降尊以就卑也。”元·石子章《竹坞听琴》第二折:“多谢也降尊临卑,屈高屈高就下。” |
降尊纡贵 降贵纡尊 | jiàngzūnyūguì jiàngguìyūzūn | 纡:弯曲、屈抑。降抑尊贵的地位;指地位高的人降低身分俯就。谦以自处。连国王乔治三世也不惜降尊纡贵,以推动新的农业经营为乐事。南朝 梁 简文帝《<昭明太子集>序》:“降贵纡尊,躬刊手掇。”清 梁启超《中国专制政治进化史论》:“乃实由纡尊降贵,自放弃其贵族之特权,以结欢于处士。” 刘斯奋《白门柳·夕阳芳草》引子:“连远近的达官贵人们也不惜降贵纡尊,携眷而至,说是‘与民同乐’。” |
降祚 | jiàngzuò | 赐福。文选·史岑《出师颂》:“茫茫上天,降祚有。”吕向注:“祚,福也。”《三国志 蜀书先主传》伏惟大王出自孝景皇帝中山靖王之胄,本支百世,乾祇降祚,圣姿硕茂。 |
绛 | jiànɡ | 深红色:绛帐(绛帏。红色帷帐;对师长之尊称);绛脂(大红胭脂);绛纱(红色的纱帐);绛烛。作使动词,使染成红色。《南史 本纪卷六梁武帝》(王)肃、(刘)昶单骑走,斩获千计,流血绛野。 |
绛唇 | jiàngchún | ①亦作“絳脣”。朱唇,红唇。扬雄《蜀都赋》:“眺朱颜,离絳脣,眇眇之态,吡噉出焉。”南朝梁 江淹《咏美人春游》:“白云凝琼貌,问珠点絳脣。”唐 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唐 谷神子《博异志·阴隐客》:“絳唇皓齿,鬒髮如青丝。”清 陈维崧《竹枝·粤东词》:“檳榔酒酿鬱林春,鬱林儿女多絳唇。”②借指红色箫孔。文选·王褒《洞箫赋》:“鎪鏤离洒,絳脣错杂。”李善注:“絳脣谓簫孔以朱饰之。” |
绛皓 | jiànghào | 红白相间。清 姚鼐《登泰山记》: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
绛侯 | jiànghòu | 周勃以布衣从高祖定天下,赐爵列侯,剖符世世勿绝。食绛八千一百八十户,号绛侯。勃为人朴质敦厚,高祖以为可托大事。高祖崩,勃与陈平定计诛诸吕,立文帝,以功为右丞相。见《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后用为受遗诏辅国之。《史记 淮阴侯列传》“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史记·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唐 李华《杂诗之五》:“絳侯与博陆,忠朴受遗顾。” |
绛阙 | jiàngquē | 宫殿寺观前的朱色门阙。亦借指朝廷、寺庙、仙宫等。晋 陆机《五等论》:“鉦鼙震於閫宇,锋鏑流乎絳闕。”《资治通鉴 宋纪二》(谢)晦又上表自讼,且自矜其捷,曰:“陛下若枭四凶于庙庭,悬三监于绛阙,臣便勒众旋旗,还保所任。”唐 独孤及《送陈兼应辟诗》:“相逢絳闕下,应道轩车迟。” 宋 苏轼《水龙吟词》:“古来云海茫茫,道山絳闕知何处。” 清 钮琇《觚賸·蛟桥幻遇》:“﹝女﹞迎谓许曰:‘来从絳闕,暂寄红尘,三生夙契,今当与君偿之。’” |
绛纱袍 | jiànɡshāpáo | 深红色纱袍。古代常用为朝服。明代朝服包括梁冠、赤罗衣、青领缘白纱中单、青缘赤罗裳、赤罗蔽膝、赤白二色绢大带、革带、佩绶、白袜黑履。《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大象元年春正月乙丑,受朝于路门,帝服通天冠、绛纱袍,群臣皆服汉魏衣冠。《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七》帝(宋高宗)御通天冠,绛纱袍,诣亲耕位亲耕,九推乃止。 |
绛绡 | jiàngxiāo | 红色绡绢。绡为生丝织成的薄纱、细绢。宋 李清照 《采桑子》词:“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宋 吴文英 《解连环·秋情》:翠冷红衰,怕惊起、西池鱼跃。记湘娥、绛绡暗解,褪花坠萼。《聊斋志异 白于玉》一衣绛绡者,引爵向客,便即筵前,宛转清歌。 |
绛云轩 | jiàngyúnxuān | “绛”是深红色,“绛云”暗合“红楼梦”的“红”。与曹雪芹“悼红轩”遥遥相应。宝玉后来虽然搬到了大观园,住在怡红院,但仍然多次在诗词中提到绛云轩,用绛云轩三个字指代自己的住所。“绣鸳鸯梦兆绛云轩”“绛云轩里召将飞符”,红楼梦中一些重要的情节都发生在绛云轩。 |
绛帻 | jiàngzé | 红色头巾。代宿卫之士著绛帻,传鸡唱。见官仪。后泛指传更报晓者之服色。唐 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絳幘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天雨花第十五回》:“须臾滴尽莲花漏,絳幘鷄人报晓鸣。” |
绛缯 | jiàngzēng | 红色缯帛。应劭《风俗通·怪神·石贤士神》:“輜輦轂击,帷帐絳繒。”《资治通鉴 周纪四》田单乃收城中,得牛千馀,为绛缯衣,画以五采龙文 |
绛帐 | jiàngzhàng | ①《后汉书·马融传》:“融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生,常有千数……居宇器服,多存侈饰。常坐高堂,施絳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以次相传,鲜有入其室者。”后因以“絳帐”为师门、讲席之敬称。②红色帐幕,表示讲究。《晋书 元帝纪》有司尝奏太极殿广室施绛帐,帝曰:“汉文集上书皁囊为帷。” |
洚 | jiàng | 大水泛滥,洪水。洚水。 |
洚水 | jiàngshuǐ | 洪水。《孟子·滕文公下》:“书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孟子·告子下》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宋 王安石《送裴如晦宰吴江诗》:“三江断其二,洚水何由寧。”明 刘元卿《贤奕编·警喻》:“夫天下固无絶流之水,然覩洚水之横流而警予者,古圣人不容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