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 | jiāng | ①仆倒:僵尸。《汉书 王莽传下》昭宁堂池东南榆树大十围,东僵,击东阁,阁即东永巷之西垣也。《晋纪总论》圜颅尽仆,方趾咸僵。②直挺挺,不灵活:冻僵。僵硬。僵直。僵化。僵卧。僵死。僵冷。僵滞。③双方相持不下,两种意见不能调和:弄僵。僵持。僵局。 |
僵踣 | jiāngbó | ①倒毙。亦指倒毙的野兽尸体。《文选·张协<七命>》:“殒胔挂山,僵踣掩泽。”李善 注:“《周礼》注曰:四足死者曰胔zì。《尔雅》曰:僵,仆也。”吕延济 注:“僵踣,毙也。”杨笃生《新湖南》第三篇:“而吾国民则如中蛊毒,脏腑蚀尽,终必死亡;如遇鬼妻,精髓日枯,立见僵踣。”②跌倒。《资治通鉴·唐穆宗长庆四年》:“上(敬宗李湛)视朝每晏,戊辰,日绝高尚未坐,百官班於紫宸门外,老病几至僵踣。” |
僵劲 | jiāngjìn | 僵硬。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
僵李代桃 | jiānglǐdàitáo | 比喻代人受罪过或以此代彼。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胭脂》:“彼逾墙钻隙,固有玷夫儒冠;而僵李代桃,诚难消其冤气。”《冷眼观》第二八回:遂密斩来使,行僵李代桃之计。 |
僵仆 | jiāngpū | ①倒下。《战国策·秦策四》:“刳腹折颐,首身分离,暴骨草泽,头颅僵仆,相望於境。”鲍彪注:“僵,僨;仆,倒也。” 宋 苏轼《墨妙亭记》:“(古文遗刻)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於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於此亭。” 清 施补华《戴子高墓表》:“君闻,仰天长号,僵仆数四。”《资治通鉴 汉纪六十》今(关)羽所以未便东向者,以至尊圣明,(吕)蒙等尚存也。今不于强壮时图之,一旦僵仆,欲复陈力,其可得邪!《资治通鉴 宋纪七》坐散,俱出,(刘)劭使班剑及左右排(江)湛,湛几至僵仆。②死亡。《后汉书·班超传》:“臣超犬马齿歼,常恐年衰,奄忽僵仆,孤魂弃捐。” 宋 王安石《感事诗》:“况是交冬春,老弱就僵仆。” 清 吴伟业《赠家侍御雪航 诗》:“扣马忽上陈,挺身艰难际。丈夫持国是,僵仆无所避。”《资治通鉴 汉纪十六》吏咸愿为用,僵仆无所避。《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九》臣敞谬与机密,言所不宜,罪名明白,当填牢狱,先寿僵仆,万死有余。《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一》右千牛卫上将军吴虔裕,时年已八十馀,语人曰:“我纵僵仆殿阶下,断不学王彦超七十便致仕。”人传以为笑。 |
僵卧 | jiāngwò | ①躺卧不起。宋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清《睢阳袁氏(袁可立)家谱序》:“晋有邵公,闭户僵卧,不阿权贵。”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东曦既驾,僵卧长愁。”《红楼梦第五十回》湘云忙笑联道:(因雪)僵卧谁相问,… ②指物体横躺着。宋 欧阳修《菱溪石记》:“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其最大者,偃然僵卧於溪侧,以其难徙,故得独存。” |
疆 | jiāng I. | ①地域,领域,边界:疆土。疆宇(国土)。疆界。疆场(战场)。疆陲(边境)。边疆。海疆。②极限:万寿无疆。③划分界限:“楚子疆之”。II.qiáng古同“彊(强)”,强大。 |
疆场 | jiāngchǎng | 战场。《晋书·宣帝纪》:“帝曰:‘边城受敌而安坐庙堂,疆埸骚动,众心疑惑,是社稷之大忧也。’”《晋书 武帝纪》冬十月,听士卒遭父母丧者,非在疆场,皆得奔赴。 |
疆陲 | jiāngchuí | 疆,边境。南朝梁 任昉《奏弹曹景宗》:"窃寻獯猃xūnxiǎn(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侵轶,蹔扰疆陲,王师薄伐,所向风靡。"《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四》帝(宋真宗赵恒)谓宰臣曰:“近日疆陲肃静,民亦安阜。”明 宋濂《杨氏家传》:"奋身轩陛,效命疆陲,均甘苦而得士心,袵金革而从王事。"《清史稿·睿忠亲王多尔衮传》:"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疆陲。"参见"疆垂"。 |
疆垂 | jiāngchuí | 边疆;边境。《荀子·臣道》:“边境之臣处,则疆垂不丧。”杨倞注:“垂,与‘陲’同。”汉 蔡邕《故太尉乔公庙碑》:“抚柔疆垂,戎狄率从。”《宋书·袁豹传》:“蕞尔譙纵 ……招聚逋叛,共相封殖,侵扰我蛮獠,摇荡我疆垂。” |
疆理 | jiānglǐ | ①划分,治理。语本《诗·小雅·信南山》:“我疆我理,南东其亩。”毛传:“疆,画经界也;理,分地理也。”高亨注:“疆,划田界。”《左传·成公二年》:“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杜预注:“疆,界也;理,正也。” 杨伯峻注:“疆,画分经界。理,分其地理。”《宋书·索虏传》:“夫王者之兵,以义德相济,非徒疆理土地,恢广经略,将以大庇苍生,保全黎庶。” 宋 叶适《取燕一》:“因时拯乱, 汤武之业也;疆理天下,舜禹之政也。” ②境界;界限。唐 刘知几《史通·本纪》:“然迁之以天子为本纪,诸侯为世家,斯诚讜矣。但区域既定,而疆理不分,遂令后之学者罕详其义。”浦起龙《通释》:“疆理,犹言界画。”周素园《贵州民党痛史第四篇第七章》:“行政区域,虽出於人为之计划,但疆理一经确定,甲乙皆为独立之个体,土地、人民、主权即此个体必备之条件。” ③犹疆域。《隋书·高祖纪下论》:“职方所载,并入疆理,禹贡所图,咸受正朔。”《元史·刑法志一》:“及世祖平宋,疆理混一。” 明 刘基《覆瓿集 序》:“汎扫腥膻,廓清寰宇,復先王之疆理,开万世之太平。” |
疆畔 | jiāngpàn | ①田界。《国语·周语上》民用莫不震动,恪恭于农,修其疆畔,日服其鎛,不解于时。韦昭注:“疆,境也。畔,界也。”三国魏 吴质《在元城与魏太子笺》使农夫逸豫於疆畔,女工吟咏於机杼,固非质之能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七》(姜)彧言于行省,遣官分画疆畔,捕其强猾者置之法,乃课民种桑。②引申为农田。③边界;边境。《三国志·吴志·吴主传》昔隽不疑汉之名臣,於安平之世而刀剑不离於身……况今处身疆畔,豺狼交接,而可轻忽不思变难哉?④界限。《法苑珠林 卷四》尔时众生,懊恼悲泣,各封田宅粇米以为疆畔。 |
疆埸 | jiāngyì | ①指边界。原义:田边。《诗·小雅·信南山》中田有庐,疆埸有瓜。毛传:"埸,畔也。"孔颖达疏:"以田之疆畔至此而易主,名之为易。"《左传 吕相绝秦》郑人怒君之疆埸,我文公帅诸侯及秦围郑。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奉疆埸之任。《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尚虞疆埸之臣,未谕朝廷之意。宋 苏辙《六国论》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明 茅坤《青霞先生文集序》君既上愤疆埸之日弛,而又下痛诸将士之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歔。②指战场。《晋书·孝武帝纪》:“狡寇纵逸,藩守倾没,疆埸之虞,事兼平日。”《随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重以背德违言,摇荡疆埸。 |
疆宇 | jiāngyǔ | 疆域;领土。班固《东都赋》:“系唐统,接绪,茂育羣生,恢復疆宇。”《后汉书 刘表传》顾定疆宇,虎视河外,凡我同盟,莫不景附。明 李东阳《西北备边事宜状》:“唐疆宇虽广,而和亲岁币所费不訾。”范文澜 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六节》:“在内战中取得的经验,对付境外落后国,确是绰有馀裕,唐前期大拓疆宇,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
疆圉 | jiāngyǔ | ①边境,边界。宋 司马光《论屈野河西修堡状》:"伏望陛下察庞籍本心,欲为国家保固疆圉,发于忠赤。"《明史·王守仁传》臣恐劳臣灰心,将士解体,后此疆圉有事,谁复为陛下任之!《清史稿卷五·世祖纪二》朕缵承鸿绪,十有一年,治效未臻,疆圉多故,水旱叠见,地震屡闻,皆朕不德之所致也。②犹边防。圉,抵御。《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三》(陈)执中又言:“兵尚神密,千里禀命,非所以制胜,宜属四路各保疆圉。”明 归有光《贺戚总戎平倭序》:"诏书数下,饬励边帅,凡任疆圉之责者,莫不人思效命。"清 昭梿《啸亭杂录·太宗伐明》:"城中痴儿,取之若反掌耳,但其疆圉尚强,非旦夕可溃者。" |
缰 | jiāng | 拴牲口的绳子:缰绳。脱缰。信马由缰。清 李密庵《半半歌》:“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
礓 | jiāng | 砂礓,砂姜的旧称。砂土中的不规则姜形钙质结核体。 |
橿 | jiāng | ①古书上说的一种树,木材坚韧,可做车轮:“其木则柽松楔稷,槾柏杻橿。”《山海经·中山经》其上多“王雩”琈之玉,其下多垩,其木多杻橿。②锄柄,锄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