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ān I.

浸:渐渍。渐洳(浸湿)。渐染。渐仁摩谊(用仁义之道感化教育人)。《诗经·卫风·氓》:“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荀子《劝学》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②流入:东渐于海。II.jiàn慢慢地,一点一点地:逐渐。渐进。渐渐。渐次。渐悟。渐冉(逐渐)。可作名词表示逐渐的变化。防微杜渐。《史记·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旧唐书 礼仪三》既表重慎之深,兼示行事有渐。②加剧:疾大渐。③疏导:渐九川 

渐靡

jiānmí

①浸润感化。 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天道施》:“外物之动性,若神之不守也,积习渐靡,物之微者也。”《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赞》:“此非独王也,亦其俗薄,臣下渐靡使然。”清 王念孙《读书杂志·书九》:“渐读如渐渍之渐,靡与摩同。渐靡即渐摩。”参见“渐摩”。②谓依水的流势。《晋书·刘颂传》:“譬由行舟,虽不横截迅流,然俄向所趣,渐靡而往,终得其济。”《资治通鉴·晋武帝太康十年》:“然当渐靡而往,稍向所趋,然后得济也。” 胡三省注:“济大川者,虽曰横絶大川,乱流而渡,然必因水势渐靡,而行舟向其所趋,以登陆之路,然后汔济。

渐渍

jiānzì

浸润。引申为渍染;感化;逐渐。渐渍习洽。《史记·礼书》:“而况中庸以下,渐渍於失教,被服於成俗乎?”《汉书 王莽传》(安汉)公女渐渍德化,有窈窕之容,宜承天序,奉祭祀。(王莽女儿)三国吴 韦曜《博奕论》:“渐渍德义之渊,栖迟道艺之域。”宋 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二书》:“未尝不以前古圣人之至德要道,可行於当今之世者,使巩薰蒸渐渍,忽不自知其益,而及於中庸之门户。”《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八》公女渐渍德化,有窈窕之容。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仇大娘》:“奈魏日以微言相渐渍,福惑焉,直以己意告母。”李大钊《现代史学的研究及于人生态度的影响》:“这种求真的态度,熏陶渐渍,深入于人的心性,则可造成一种认真的习性。”

jiān

①牢固,结实,硬:坚固。坚实。坚如磐石。②不动摇,不改变:坚决。坚信。③牢固、结实的东西或阵地:中坚。攻坚。披坚执锐。④顽固,硬拼。《孙子·谋攻》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姓。

坚白

jiānbái

语出论语·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言至坚者磨之而不薄,至白者染之於涅而不黑。”谓君子虽在浊乱而不能污。后因以“坚白”形容志节坚贞,不可动摇。荀子《修身篇》:夫“坚白”、“同异”、“有厚无厚”之察,非不察也,然而君子不辩,止之也。倚魁之行,非不难也,然而君子不行,止之也。《庄子·齐物论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庄子·德充符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

坚白同异

jiānbáitóngyì

指战国时名家公孙龙的“离坚白”和惠施的“合同异”之说。对“坚白石”这一命题, 公孙龙认为“坚”、“白”是脱离“石”而独立存在的实体,从而夸大了事物之间的差别性而抹杀了其统一性;惠施看到事物间的差异和区别,但以“合同异”的同一,否定了差别的客观存在。两者都只强调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否定其他方面。《庄子·骈拇》:“骈于辩者,累瓦结绳,窜句游心于坚白同异之间,而敝跬誉无用之言词非乎?而杨墨是已。”荀子·礼论》:“礼之理诚深矣,坚白同异之察,入焉而溺。”《庄子·天下》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以奇偶不仵之辞相应,以巨子为圣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赵亦有公孙龙为坚白同异之辩。”

坚壁

jiānbì

①加固壁垒。《史记·高祖本纪》:“项羽闻王在宛,果引兵南。王坚壁不与战。”《南史 本纪卷六梁武帝》魏军来胁,帝坚壁不进。宋 秦观《边防下》:“坚壁不战,自养其锋。”②坚固的壁垒。《后汉书 袁绍传》(曹)操军不利,复还坚壁。唐 许天正《和陈元光平潮寇诗》:“四野无坚壁,群生未化融。”茅盾《子夜五》:“这是能够射穿任何坚壁的枪弹似的眼光,即使屠维岳 那样的镇定,也感得些微的不安了。”③隐藏物资不使落到敌人手里。《后汉书·陈俊传》:“俊言於光武曰:‘宜令轻骑出贼前,使百姓各自坚壁,以絶其食,可不战而殄也。’”明 唐顺之《赠督府张半洲兼柬周中丞石崖诗》:“计藏处女深坚壁,势激惊雷迅擣巢。” 杨朔《铁流的故事》:“凡是多余的东西,都要坚壁起来,免得累赘。”

坚壁清野

jiānbìqīngyiě

坚,坚固;壁,堡垒;清,清除,收清;野,粮食,因为粮食长在野外之意。是坚固堡垒和收清粮食以困敌人,从而不攻自退的策略转移或隐藏人口和物资,清除野外可资敌的各种设施,使敌人毫无所得。《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二》遗民往往聚为营保,各坚壁清野。《三国志·魏书·荀彧传》“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掠之无获,不出一旬,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矣。”宋 秦观《鲜于子骏行状》:“远斥堠,谨烽火,坚壁清野,使寇无所获。”《明史·范济传》:“毋贪小利,毋轻远求,坚壁清野,使无所得。”茹志鹃《澄河边上》:“家里都坚壁清野了,还有几亩地,反动派要,就让他们扛了走吧。”

坚冰

jiānbīng

喻积过成祸,困难重重。《易·坤》初六,霜坚冰至。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王弼注:“始於履霜,至于坚冰,所谓至柔而动也。刚阴之为道,本於卑弱而后积著者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六》(宋宁宗赵扩)下罪已诏曰:临民怀朽索之危,履位凛坚冰之惧。

坚不可摧

jiānbùkěcuī

形容非常坚固,摧毁不了。清·叶燮《原诗·内篇上》:“惟力大而才能坚,故至坚而不可摧也。”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八十二回》二十年闺阁,养成拘墟笃时之见,牢不可破,坚不可摧。

坚陈

jiānchén

同“坚阵jiānzhèn”。坚固的阵势。坚守阵脚或营垒。参见“坚阵jiānzhèn

坚城

jiānchéng

坚固的城池。《韩非子·五蠹》:“万乘之国,莫敢自顿於坚城之下,而使强敌裁其弊也,此必不亡之术也。”《史记 淮阴侯列传》今将军欲举倦弊之兵,顿之燕坚城之下,欲战恐久力不能拔。宋 文天祥《平原诗》:“一朝渔阳动鼙鼓,大河以北无坚城。”清 倪瑞璿《过凌城庙谒古戴二公忠义冢诗》:“所过无坚城,苍生任凌暴。”

坚持不懈

jiānchíbùxiè

形容做事持之以恒,比喻有恒心,有毅力。做任何事都要坚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废,这样才能把事做好。《清史稿·刘体重传》:“煦激励兵团,坚持不懈,贼穷蹙乞降,遂复濮州。”

坚持不渝

jiānchíbùyú

坚守约章或诺言,决不改变。不放弃初衷不转移自己当初的志向和想法。我们将坚持不渝地支持你的正义行动。

坚持己见

jiānchíjǐjiàn

各持己见;各执所见,各自坚持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坚定不移

jiāndìngbùyí

移:改变,变动。稳定坚强,毫不动摇。不放弃,不改变自己的想法。《资治通鉴·唐记·文宗开成五年》:“推心委任,坚定不移,则天下何忧不理哉。”浩然《杏花雨》三:“宋春林把那句话,用坚定不移的声调重说一遍:‘同志,我跟你过河去送饭。’”茹志娟《澄河边上》:他们走得很慢,然而是坚定不移地向前走。

坚甲利兵

jiānjiǎlìbīng

坚固的盔甲,锐利的兵器。比喻兵力精锐。《墨子·非攻下》:“於此为坚甲利兵,以往攻伐无罪之国。”《孟子·梁惠王上》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宋 范仲淹《乞修京城札子》:“六军万民,血属尽在,无金城汤池可倚,无坚甲利兵可御。”《明史·王直传》:“国家备边最为谨严。谋臣猛将,坚甲利兵,随处充满,且耕且守,是以久安。”亦作“坚甲利刃 ”。《汉书·晁错传》:“坚甲利刃,长短相杂。”

坚劲

jiānjìn

①劲健有力。②坚强不屈。清 郑燮《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艰苦卓绝

艰难竭蹶

jiānkǔzhuójué

jiānnánjiéjué

形容收入少,生活艰难。指坚忍刻苦的精神超过寻常。《荀子·儒效》:“故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蹶而趋之。”元·脱脱《宋史·邵雍传》:“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席者数年。”后人据此引申出成语“艰苦卓绝”。近代·沈从文《焕乎先生》:“疾恶如仇艰苦卓绝他勇于自保的一种好方法,前进既有了阻碍,则急流勇退不失其为明哲。”

坚垒

jiānlěi

①坚固的营垒。《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渡渭为坚垒,虏至不出,所以骄之也。”②固守营垒。《三国志·魏志·于禁传》:“将军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三国志·魏志·王基传》:“时大军在项,以贼兵精,詔基歛军坚垒。”

坚凝

jiānníng

①牢固。《荀子·议兵》:“兼并易能也,唯坚凝之难焉。” 清 魏源《圣武记 卷八》:“其城乱石疉砌,火煅成灰,融为石城,坚凝不受炮。”②凝固,凝结。 宋 何薳《春渚纪闻·瓢内出汞成宝》:“一日,德翁须汞为用,任欣然取器分取,既倾器中,则坚凝成宝矣。”③坚定。 明 方孝孺茹《荼斋记》:“先受天下之大患,涉天下之至苦,故其志坚凝而不慑,气充盛而不衰。” 明 宋濂《苏公墓志铭》:“识量坚凝,不为威武所迁。”④凝练。 清 平步青《霞外攟屑·论文下·言大非夸》:“玉峰之神,有其简洁,而无其雄厚;毘陵之才,有其快利,而无其坚凝。”

坚朴jiānpiáo

坚定而质朴。明 冯梦龙《智囊补·兵智·用间》:“有紫山寺僧法崧,世衡察其坚朴可用,延致门下。”《花月痕第二十三回》山中人有立志者,则肌肤实而心地坚朴,视轻挑便利者,不啻霄壤。

坚强不屈

jiānqiángbùqū

屈:屈服。坚韧刚毅,毫不屈服。《荀子·法行》:“坚强而不屈,义也。”艾青《他死在第二次》:“我们的生命,必须在坚强不屈的斗争中,才能冲击奋发。”

坚确

jiānquè

①犹坚定。明 方孝孺《送解元振先生还庐陵序》:"其自守坚确不可变迁。"李大钊《中山主义的国民革命与世界革命》:"信念愈益坚确。"②坚硬。北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蓝》:"栽时既湿,白背不急锄,则坚确也。"《辽史·圣宗纪三》:"轻万乘之贵,逐广场之娱,地虽平,至为坚确;马虽良,亦有惊蹶。"清 李楷《<嵞山集>序》:"予观草木之华,香艳沁人,结而为果,坚确可举。"

坚忍不拔

坚韧不拔

jiānrěnbùbá

jiānrènbùbá

拔:动摇;改变。谓意志坚强,不可动摇。不管在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我们要有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宋 苏轼《晁错论》:“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清 王韬《言战》:“一战不胜则再战,再战不胜则三战,务有坚忍不拔之志。”方毅《读 攻关》:“入门既不难,深造也是办得到的。需要的是要刻苦学习,刻苦钻研,始终不懈,坚韧不拔。”丁玲《杜晚香·根深叶茂》:“什么人是最使人景仰的人?是开天辟地、艰苦卓绝、坚韧不拔、从斗争中取得胜利、从斗争中享受乐趣的北大荒人。”方毅《读 攻关》:“需要的是刻苦学习,刻苦钻研,始终不懈,坚韧不拔。”

坚如磬石

坚如磐石

jiānrúpánshí

形容极坚固,不可动摇。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后人据此引申出成语“坚如磐石”南朝梁·徐陵《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南朝·萧统《文选·古诗十九首》:“良无磐石固,虚名复何有?”参见“安如磐石”。

坚守不渝

jiānshǒubùyú

坚守约章或诺言,决不改变。他对自己的誓言坚守不渝。

坚完

jiānwán

①坚固完好;壮盛充沛。晋 葛洪《抱朴子·广譬》:“寸裂之锦黻,未若坚完之韦布。”宋 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一》:"今邢州城,乃进所筑,其厚六丈,至今坚完。"宋 苏轼《上韩魏公论场务书》:"以向之民力坚完百倍,而不能支,以今之伤残之馀,而能办者,轼所不识也。"宋 沈辽《赠桃源大师还剡》诗:"道人自怡悦,形神愈坚完。"②固定完整。章炳麟《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二者并兼,则音母几将二百。然皆坚完独立,非如日本五十假名,删之不过二十音也。"

坚卧

jiānwò

谓按兵不动。谓坚不出仕,隐居。③笔直地躺着。《晋书 宣帝纪》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坚卧不动。

坚营

jiānyíng

加固营垒。《史记·淮阴侯列传》:“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后汉书·荀彧传》:“坚营固守,徼其军实。”《晋书 宣帝纪》贼坚营高垒,欲以老吾兵也。

坚贞不屈

坚贞不渝

jiānzhēnbùqū

jiānzhēnbùyú

坚定而有尊严,绝不向邪恶势力屈服。坚守节操,决不改变。《荀子·法行》:“坚强而不屈,义也。”《后汉书·王龚传》:“王公束修厉节,敦乐爇文,不求苟得,不为苟行,但以坚贞之操,违俗失众,横为谗佞所构毁。”徐迟《牡丹》:“她们不屈不挠、坚贞不渝,任何考验不足以动摇她们。”冯德英《山菊花》上部第13章:“这老实的雇工却主意不变,对萃女坚贞不渝。”

坚阵

jiānzhèn

同“坚陈jiānchén”。坚固的阵势。《六韬·军用》:“陷坚陈,败强敌。”晋 干宝 《晋纪·世祖武皇帝》:“沉莹领丹阳鋭卒刀楯五千,号曰‘青巾兵’,前后屡陷坚阵。”宋 梅尧臣《次答黄介夫七十韵》:“破敌必拉朽,不见坚阵横。”坚守阵脚或营垒。《吴子·料敌》:“此坚陈之士,可与持久。”《宋书 本纪武帝上》我案兵坚阵,勿与交锋。彼求战不得,自然散走。谓部署军队。

坚重

jiānzhòng

坚定而从容。扬雄《羽猎赋》:“曲队坚重,各按行伍。”《资治通鉴·唐肃宗乾元二年》:“及日暮,光弼秉炬徐行,部曲坚重,贼引兵躡之,不敢逼。”太平天囯 洪秀全《茶地移营诏》:“今行营,其令各军各营,队伍宜整齐坚重。”坚硬沉重。清·纪昀《河中石兽》: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jiān

把烧红的铁浸入水中淬火,今称“蘸火”。

jiān

鱼,身体纺锤形,侧扁,两侧有数条浓青色纵线,头大,吻尖。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海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