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ā I.

①从两旁钳住:使劲儿夹住。②两旁有物限制住,在两者之间:两山夹一水。夹峙。③搀杂:夹生饭。夹杂。④夹东西的器具:竹夹子。夹剪。卷(juǎn)夹。⑤通“铗”。剑把。《庄子·说剑》天子之剑,以……周、宋为镡, 韩、魏为夹。诸侯之剑,…以豪桀士为夹。II.jiá两层的衣服:夹衣。夹被。

夹岸

jiā’àn

水流的两岸;堤岸的两边。晋 陶潜《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繽纷。”南朝梁 吴均《与朱元思书》: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唐 杜牧《隋堤柳诗》:“夹岸垂杨三百里,祇应图画最相宜。”宋 徐俯《春游湖》:“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许地山《桥边》:“夹岸遍是桃林:桃实、桃叶映入水中,更显出溪边底静谧。”

夹袋人物

jiādàirénwù

旧指当权者的亲信或存记备用的人。《宋史·施师点传》:“师点惓惓搜访人才,手书置夹袋中。谓蜀去朝廷远,人才难以自见。”鲁迅《伪自由书 后记》因周所编的刊物,总是几个夹袋里的人物,私心自用,以致内容糟不可言。

夹单jiādān

夹片。夹在手本里信函,指那些下级向上级官员报告事情,在公事之外或不便于写在手本里的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回》:“还有给上司的禀帖呢,夹单咧,双红咧,只怕不容易罢。”《官场现形记第九回》:“忽然想起王观察是本省上司,论规矩应得写张夹单禀覆他纔是。”

夹辅

jiāfǔ

辅佐。《左传·僖公四年》:“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三国志·魏志·齐王芳传》:“大将军、太尉奉受末命,夹辅朕躬。”《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周监二代,并建诸姬,实赖晋、郑夹辅之福。《三国志 吴书。吴主传》故叔旦有夹辅之勋,太公有鹰扬之功。《晋书 惠帝纪》以司空(司马)越为太傅,与太宰(司马)颙夹辅朕躬。《北史 本纪卷九北周明帝宇文毓昔汉献蒙尘,曹公成夹辅之业;晋安播荡,宋武建匡合之勋。宋 沉初《周以宗强赋》:“任先宗子,协图夹辅之勋;本固王家,益植太平之趾。”明 徐复祚《一文钱》:“我想做人家虽要家主勤俭,也须妻儿奴僕夹辅纔好。”

夹路

jiālù

列在道路两旁。《晋书 符坚载纪上》自长安至于诸州,皆夹路树槐柳。晋 孙绰《游天台山赋》:“双闕云竦以夹路,琼臺中天而悬居。”唐 岑参《稠桑驿喜逢严河南中丞便别诗》:“駟马映花枝,人人夹路窥。”宋 苏轼《同王胜之游蒋山诗》:“夹路苍冉古,迎人翠麓偏。”

夹幕

jiāmù

古代厅堂廊庑中悬挂的帷幕。《聊斋志异 聂小倩》歘有一物,如飞鸟堕。女惊匿夹幕间。

夹七夹八

jiāqījiābā

指说话东拉西扯,混杂不清。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一顿夹七夹八,骂的范进门摸不着。”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十回:“那汉一头吃酒吃肉,一头夹七夹八的说出几句话来。”明·冯梦龙《醒世恒言》:“朱世远原有怕婆之病,凭他夹七夹八,自骂自止,并不敢开言。”

夹枪带棒

夹枪带棍

jiāqiāngdàibàng

jiāqiāngdàigùn

指言语中暗藏讽刺。形容说话带刺,并牵涉旁人。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一回:“姑娘倒寻上我的晦气。又不像是恼我,又不像是恼二爷,夹枪带棒,终久是个什么主意?”张恨水《金粉世家第一百三回》敏之究竟持重一点,她怕太说得明白了,二姨太夹枪带棒一阵乱嚷嚷,就更是不好收拾。因之找了别的几件事来谈着,把这话扯了开去。

夹裙

jiáqún

里面两层的衣裙。《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

夹衫

jiāshān

犹夹衣。宋 李清照《蝶恋花 词》:“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


jiā

①湿透,浸透。汗流浃背。《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马鞭鞭其背,流血浃袍。《聊斋志异 咬鬼》相与检视,如屋漏之水,流枕浃席。《聊斋志异 林四娘》狎亵既竟,流丹浃席。《聊斋志异 颠道人》张差游山,厌气浃于骨髓。《聊斋志异 韦公子》生骇极,汗下浃体,盖其母即生家婢也。②周匝:浃日(古代以干支为“浃日”)。浃辰(称自子至亥一周十二日为“浃辰”)。③深入,融洽:浃洽。《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金皇太子允恭)在东宫十五年,恩德浃人者深。

浃背汗流

jiābèihànliú

解释同“汗流浃背”,形容十分惭愧或惶恐。郭沫若《文艺论集 论诗三札》:“当其方成的时候,总觉得满腔高兴,及到过了两日,自家反复读读看时,又不禁浃背汗流了。”

浃辰

jiāchén

古代以干支纪日,称自子至亥一周十二日为“浃辰”。《左传·成公九年》:“浃辰之间,而楚克其三都。”杜预注:“浃辰,十二日也。”《后汉书 袁绍传》虎吆群司,奋击凶丑,曾不浃辰,罪人斯殄。三国魏 曹植武帝诔》:“欃枪北扫,举不浃辰。绍遂奔北,河朔是宾。”晋 刘琨《劝进表》虚之一日,则尊位以殆;旷之浃辰,则万机以乱。《聊斋志异 吴门画工》泱辰之间,累数巨万。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连琐》:“毉师投药,下恶物如泥,浃辰而愈。” 

浃洽


jiāqià

①普遍沾润。《汉书·礼乐志》:"於是教化浃洽,民用和睦;灾害不生,祸乱不作。"颜师古注:"浃,彻也;洽,沾也。"唐 李德裕《唐故刘公神道碑铭》恩礼浃洽,要荒宴如。②遍及。《文选·司马相如<封禅文>》:"休列浃洽,符瑞众变。"刘良注:"浃,及;洽,徧。"《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一》前奉特降诏书,尽释臣僚往咎,自此内外反侧皆安,上下人情浃洽,盛德之事,诚宜久行。③贯通。《朱子语类 卷十一》读书法下:看经传有不可晓处,且要旁通。待其浃洽,则当触类而可通矣。《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九》使诸生以次诵习,俟其通贯浃洽,然后次第以及诸经。④和谐;融洽;欢乐。唐 权载之《宣州响山新亭新营记》:“威惠交修,上下浃洽。”《玉娇梨 第一回》:“三人因平日往来惯了,情意浃洽,全无一点客套。” 《聊斋志异 花姑子》浃洽终夜,谓安(幼舆)曰:“此宵未会,乃百年之别。”

浃髓沦肌

jiāsuǐlúnjī

浸透肌肉,深入骨髓。比喻感受极深。宋 范成大《谢江东漕杨廷秀》:“浃髓沦肌都是病,倾囷倒廪更无诗。”清·薛福成《应诏陈言疏》:“加以我国家二百余年,深仁厚泽,浃髓沦肌……故能馈数十万嗷嗷待食之军而灭方张之寇。”

浃旬


jiāxún

一旬,十天。《隶释·汉卫尉衡方碑》:“受任浃旬,庵离寝疾,年六十有三。”《宋书·武帝纪论》:“(高祖)曾不浃旬,夷凶翦暴。”《资治通鉴·后汉隐帝乾祐三年》:“比皇帝到阙,动涉浃旬,请太后临朝听政。”胡三省注:“十日为浃旬。”《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七》乌蛮乞弟遁去,林广乃率众深入。会大雨雪,浃旬,始次老人山。《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四》(李宝)退泊明州关澳,追集散舟,不浃旬复故。明 许自昌《水浒记·闺晤》:“近则浃旬,远几一月,纔到家中料理一番。”龚尔位《己酉三月送春麓山作》诗:“浃旬苦风雨,闭户不知春。” 《聊斋志异 九山王》浃旬之间,果归命者数千人。


jiā I.

古同“”,从物体两边钳住。II.参见xié。

挟策

jiācè

亦作“挟筴”。 ①手拿书本。喻勤奋读书。《庄子·骈拇》:“问臧奚事,则挟筴读书。” 陆德明释文:“筴字又作策,李云:‘竹简也。古以写书,长二尺四寸。’” 宋 苏轼《次韵王郎子立风雨有感》:“后生不自牧,呻吟空挟策。”②胸怀计谋、建议。 明 宋濂《桂氏家乘 序》:“周末有季楨者,与其弟眭挟策以干诸侯。” 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二一》:“书生挟策成何济,付与维南织女愁。”李大钊《国情》:“将亦为天下挟策干时之士裂矣。”③持鞭,扬鞭。亦以喻奔走;行动。唐 蒋防《霍小玉传》:“长安有媒鲍十一娘 者……性便辟,巧言语,豪家戚里,无不经过,追风挟策,推为渠帅。”宋 曾慥《高斋漫录》:“度支金郎中君卿,年十九时,与其兄君祜郊居,挟策野外,遇田家有醉斗而伤者,仇人尤而执之。”明 汤显祖《紫箫记·假骏》:“自家鲍四娘,调丝品竹,蚤谢同心;挟筴追锋,还推老手。” 周咏《去国吟》:“中原到处不可居,何如挟策出国身还慊。立马斯须别亲友,离情又触长亭柳。”

挟忿


jiāfèn


犹怀恨。明 沈德符《野获编补遗·台省·台疏讥谑》房乃再疏攻之,以鄙臣挟忿妄辨,大肆鸱张为名。《清史稿·世祖纪二》诸臣毋歧方隅,毋立门户,毋挟忿肆诬,毋摭嫌苛讦,庶还荡平之治。


挟生jiāshēng

犹言不待烧煮,活吃,生吃。《西游记第二九回》:“若是大王拿住,还审问审问;只恐小妖儿捉了,不分好歹,挟生儿伤了你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