际際 | jì | ①交界或靠边的地方;时间的变换:无边无际。天际。春夏之际。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唐 綦毋潜《春泛若耶溪》:“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宋 苏轼《放鹤亭记》春夏之交,草木际天…宋 陆游《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②彼此之间:校际互助。人际关系。《史记·外戚世家序》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③时候:值此生死存亡之际。④当,适逢其时:际此盛会。⑤交接,接近;交际:善于交际。《庄子·则阳》田猎毕弋,不应诸侯之际。⑥遭遇(多指好的):遭际。际遇。⑦中间,里边:胸际。脑际。 |
际地蟠天 | jìdìpántiān | 形容遍及天地间。庄周《庄子 刻意》:“上际于天,下蟠于地。”清·郑观应《盛世危言·电报》:“盖电之为用,际地蟠天,今所用者未及一万分之一,约而言之,生力、生光二事而已矣。” |
际会 | jìhuì | ①聚首;聚会。《礼记·大传》:“异姓主名,治际会。”郑玄注:“际会,昏礼交接之会也。”孔颖达疏:“际会,所以主此母妇之名,正昬姻交接会合之事。”孙希旦集解:“际会,谓於吉凶之事相交际而会合也…… 郑氏专以昏礼言,非是。盖同姓族属渐众,惧其离,有宗以统之,则不至於离。异姓男女相聚,惧其乱,有名以别之,则不至於乱。”②引申为配合呼应。遇合。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其控引情理,送迎际会,譬舞容回环,而有缀兆之位。”周振甫注:“际会,遇合,犹配合。”唐 杜甫《古柏行》:“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③机遇;时机。《汉书·王莽传上》:“安公莽辅政三世,比遭际会,安光室,遂同殊风,至于制作,与周公异世同符。”《晋书 宣帝纪》天地开辟,日月重光。遭遇际会,毕力遐方。《旧唐书·马怀素传论》:“马怀素、禇无量好古嗜学,博识多闻,遇好文之君,隆师资之礼,儒者之荣,可谓际会矣。”姜可生《将之南田梦非诗》:“人生际会有如此,山川寂寥按剑起。”艾青《向太阳诗》:“这时候,我对我所看见,所听见,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宽怀与热爱,我甚至想在这光明的际会中死去。”④缝隙。两物体相接的中缝。《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棺但漆际会三过,饭含无以珠玉,无施珠襦玉匣,诸愚俗所为也。” |
际可 | jìkě | 谓接遇以礼。《孟子·万章下》:孔子有见行可之仕,有际可之仕,有公养之仕……於卫灵公,际可之仕也。赵岐注:际,接也。卫灵公接遇孔子以礼,故见之也。朱熹集注:际可,接遇以礼也。 |
际涯 | jìyá | 边际。渺无际涯。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
际遇 | jìyù | 遭遇或时运,一段时间内的整体情况。小明十三岁的际遇非常的悲惨。风云际遇,风云:指难得的好机会;际遇:遭遇。(多指好的)比喻有能力的人遇上好机会。《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二》(何)执中对曰:“昔张士逊亦以旧学际遇,用太傅致仕,与臣适同。”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
际会风云 际遇风云 | jìhuìfēngyún jìyùfēngyún | 遭逢到好的际遇。《旧五代史·晋书·赵莹传论》:“赵莹际会风云,优游藩辅。”宋·陈亮《廷对应制》:“际遇风云凡事别,识功日月壮心愆。”郁达夫《感伤的行旅》:“这几年来际会风云,已经步步高升成了党国的要人了。” |
技 | jì | ①才能,手艺:技术。技巧。技艺。技能。技法。能力。战力。黔驴技穷。雕虫小技。宋 苏洵《心术》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②技经,据清俞樾考证,当是“枝”字之误。技经:犹言经络。指支脉。经,经脉。《庄子·养生主》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
技击 | jìjī | 战斗的技巧;搏斗的武艺。《荀子·议兵》:“齐人隆技击,其技也,得一首者则赐赎錙金,无本赏矣。”杨倞注:“齐人以勇力击斩敌者,号为技击。”《汉书·刑法志》:“齐愍以技击强,魏惠以武卒奋,秦昭以鋭士胜。”颜师古注引孟康曰:“兵家之技巧。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新唐书·淮阳王道玄传》:“淮阳壮王道玄,性谨厚,习技击,然进止都雅。”清 恽敬《罗台山外传》:“臺山少好技击,兼治兵家言。”清 魏禧《大铁追传》宋,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拳术与拳匪》:“技击术的‘起死回生’和‘至尊无上’,我也不能相信。东瀛的‘武士道’,是指武士应守的道德,与技击无关。” |
技经肯綮 | jìjīngkěnqìng | 技经:犹言经络。技,据清俞樾考证,当是“枝”字之误,指支脉。经,经脉。肯:紧附在骨上的肉。綮(qìng):筋肉聚结处。庄周《庖丁解牛》:“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牛体内筋肉骨头联结比较复杂之处。技经肯綮之未尝,即“未尝技经肯綮”的宾语前置。) |
技系 | jìxì | 谓为技术所系累。《庄子·应帝王》:“是於圣人也,胥易技係,劳形怵心者也。”成玄英疏:“技术工巧,神虑劬劳,故形容变改;係累,故心灵怵惕也。”郭庆藩集释:“技係,若王制‘凡执技以事上者,不贰事,不移官’,谓为技所係也。” |
技痒 技养 | jìyǎng | 亦作技懩、技养、技痒。有某种技艺的人遇到机会急欲表现。宋 文天祥《慧和尚说》:“然技养,卒不能自禁。”元沉禧《一枝花 套曲序》:“其辞气雄伟,风调清越,不觉使人技痒。”《水浒传 第一零四回》:“当下王庆闲看了一回,看得技养。”《聊斋志异 武技》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聊斋志异 王子安》无何,日渐远,气渐平,技又渐痒。 |
伎 | jì I. | ①技巧,才能:伎痒(人擅长某种技艺,一遇机会,急欲表现,好像皮肤发痒不能自忍,亦作“技痒”)。《资治通鉴 宋纪十四》(垣)荣祖曰:“昔曹公父子上马横槊,下马谈咏,此于天下,可不负饮食矣。君辈无自全之伎,何异犬羊乎!”伎俩(liāng)。唐 柳宗元《梓人传》犹众工之各有执伎以食力也。②美景。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II.qí伎伎:奔走的样子,如“鹿斯之奔,惟足伎伎”。 |
伎坊 | jìfāng | 教坊。唐 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序》:“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舞女,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仇兆鳌注:“伎,一作教。” |
伎乐 | jìlè | ①音乐舞蹈。②指歌舞女艺人。 |
伎女 | jìnǚ | 古代指女歌舞艺人。《后汉书·千乘贞王伉传》:“悝自杀。妃妾十一人,子女七十人,伎女二十四人,皆死狱中。”《南史·曹武传》:“(曹武)叹曰:‘诸人知我无异意,所以杀我,政欲取吾财货伎女耳。’”鲁迅《南腔北调集》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然而伎女的装束,是闺秀们的大成至圣先师,这在现在还是如此。” |
伎巧 | jìqiǎo | ①技术,技艺。亦指小聪明,不当技巧。《老子·第五十七章》人多伎巧,奇物滋起。《鬼谷子·捭阖》:“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陶宏景注:“伎巧,谓百工之役。”《后汉书·宦者传·单超》:“皆竞起第宅,楼观壮丽,穷极伎巧。”清 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一》:“驃骑者一人,骑而持帜前行,后骑继之,各于马上呈弄伎巧,盖以习骑乘云。”②指精美奇巧的工艺品。《东观记·刘般传》:“时五校尉官显职闻,府寺宽敞,舆服光丽,伎巧毕给,故多以宗室肺腑居之。”《旧唐书·后妃传上·贤妃徐氏》:“夫珍玩伎巧,乃丧国之斧斤;珠玉锦绣,实迷心之酖毒。” 宋 苏舜钦《谘目二》:“终日嬉游廛市间,以鬻伎巧绣画为业。”③指工艺匠人。《魏书·太祖纪》:“徙山东六州民吏及徒何高丽杂夷三十六万,百工伎巧十万餘口,以充京师。”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酒楼》:“北去杨楼以北,穿马行街,东西两巷谓之大小货行,皆工作伎巧所居。” |
伎人 | jìrén | 指女歌舞艺人。三国魏 曹操《遗令》:“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臺,善待之。”《晋书·宣帝纪》:“九年春三月,黄门张当私出掖庭才人石英等十一人,与曹爽为伎人。” |
伎数 | jìshù | 方伎/技数术。《后汉书·桓谭传》:“今诸巧慧小才伎数之人,增益图书,矫称讖记。” 李贤注:“伎谓方伎,医方之家也。数谓数术,明堂、羲和、史、卜之官也。”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正纬》:“於是伎数之士,附以诡术。”参见“方技” |
伎术 | jìshù | 技艺方术。《鬼谷子·中经》:“摄心者,谓逢好学伎术者,则为之称远。” 汉 荀悦《汉纪·平帝纪》:“传募有伎术者,待以不次之位。”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古人云,多为少善,不如执一;鼯鼠五能,不成伎术。”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婆罗痆斯国》:“数百年前,有一隐士,于此池侧结庐屏迹,博习伎术,究极神理,能使瓦砾为宝,人畜易形。”《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三》(元)稹又以贞元中王伾、王叔文以伎术得幸东宫,永贞之际几乱天下,上书劝上早择修正之士使辅导诸子。《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三》丁亥,(宋真宗)诏:“伎术人虽任京朝官,审宫院不在磨勘之例。” |
芰 | jì | 古书上指菱:芰荷(出水的荷)。《资治通鉴 齐纪三》昔屈到嗜芰,屈建去之,以为不可以私欲干国之典,况子为天子,而以庶人之礼祭其父,违礼甚矣! |
芰荷 | jìhé | 指菱叶与荷叶。宋 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西游记第九十六回》他师徒们西行,正是春尽夏初时节:清和天气爽,池沼芰荷生。 |
芰制 | jìzhì | 《楚辞·离骚》:“製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后以“芰製”指隐居者的服装。南朝齐 孔稚珪《北山移文》:“焚芰製而裂荷衣,抗尘容而走俗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