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语和典故:
商鞅变法,围魏救赵,孙膑和庞涓,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先说说“春秋”名字的由来:作为时代,春秋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名。《春秋》经过孔子的修订,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但整个春秋年代却不是以《春秋》编年为标准,因为它只是一个国家的编年史。现在一般以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到周敬王44年(前476年)为春秋时代,共294年。
“战国”是因为各诸侯国之间连年战争而得名,西汉末刘向编了一本《战国策》[1],“战国”就开始作为时代名。战国开始的年代说法不一:现在一般以周元王元年(约公元前476年)到秦始皇26年(前221年)统一中国为止称为“战国时代”,共255年。春秋战国加在一起长达549年。春秋和战国交界期也成为大多史学家们确认的奴隶社会[2]到封建社会[3]的分界线。
春秋到战国发生了一些标志性的历史事件:
公元前481年,齐国大夫田常杀死国君齐简公,取得齐国大权,天下无人干涉过问。所以晋国的“篡臣[4]贼子”们在夺取晋国权利的道路上也越来越肆无忌惮,终于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卿三分国权,晋国国君名存实亡,以至于公元前403年韩、赵、魏终于取得周天子的承认其诸侯地位而各立其国(参阅第17篇)。田氏也终于在公元前386年得周天子承认,沿用齐国国号。历史学家把这两件事情称为“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诸侯国开始称王是战国时期的重要事件。
东周起始只有周天子为王,其余诸侯国的首脑称为国君或公(如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等),但是楚国在周夷王之时(早在公元前913年前后)就曾经称王。公元前704年,楚国第二次称王。楚君熊通打败随国,让随国在周桓王面前说情,让楚国称王。周桓王不同意。熊通就自立为“楚武王”。吴国在前585年称吴王,越王勾践的父亲允常前500年左右为了与吴国对抗也开始称王。
北方诸侯在战国中期才开始称王。最先称王的是魏国。魏国在战国时期率先强大起来,不断击败周围各国,到了魏惠王前期,魏国国势鼎盛,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然而在魏国鼎盛的时期,齐秦两国也积极寻求变法图强,国力不断增强。秦国在商鞅变法[5]领导下不断壮大,在军事上对魏国逐渐转守为攻,并取得胜利。在这种情况下,魏惠王谋划率领其他国家共同伐秦。秦国尚且惧怕魏国的大规模进攻,于是派商鞅到魏国,表示妥协,劝魏君称王。魏君欣然接受,于是公元前344年魏国召集卫、宋、鲁、秦等国在逢泽(今河南开封市南)相会,魏君自立为王,是为魏惠王。
但当时魏国在军事上接连对周围各国作战,其势渐衰。而齐国不断强大并向魏国进攻。魏惠王称王后不久,公元前353年齐国就在桂陵(今山东菏泽)之战中,重创魏国军事主力。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将田忌、孙膑率军救赵,趁魏国都城兵力空虚,引兵直攻魏国。魏军回救,齐军乘其疲惫,于中途大败魏军,解了赵国的危局,这就是“围魏救赵[6]”成语的来历。接着孙膑再次运用“围魏救赵”战法,在魏国进攻韩国的时候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又解了韩国之困。魏国逐渐感到力量不支,于是在公元前334年,魏惠王主动与齐君在徐州相会,尊齐君以王号。于是齐国称王,是为齐威王。齐威王表示答谢,也承认魏惠王的王号。下篇即第20篇将较详叙述孙膑庞涓的故事。
伴随着魏国的衰落,秦国也成功崛起。秦孝公在商鞅的帮助下实现了秦国的改革。到了秦惠文王时,秦国已不断蚕食韩魏的土地,对其他少数民族的战争也不断取得胜利。公元前325年,秦君召韩魏两国国君入秦朝见,在两君同意下自立为王,是为秦惠王或秦惠文王。为示答谢,秦承认魏王王号,也使韩君得以称王。
赵武灵王赵雍公元前323年称王,不久去王号,一生不再称王,赵惠文王赵何接位后给他的谥号是赵武灵王。
各国称王的时间顺序见下表。
国家名 | 第一代王 | 称王时间 | 备注 |
楚国 | 楚武王 | 前704 | 前913年曾经称王。 |
吴国 | 吴兴王 | 前585 | |
越国 | 越王 允常 | 前500 | 允常是越王勾践的父亲 |
魏国 | 魏惠王 | 前344 | |
齐国 | 齐威王 | 前334 | |
秦国 | 秦惠文王 | 前325 | |
赵国 | 赵武灵王 | 前323 | 赵武灵王是谥号。 |
燕国 | 燕易王 | 约前322 |
从公元前476年一晋分三,主要大国有十二个。《汉书·东方朔传》:“夫苏秦、张仪之时,周室大坏,诸侯不朝,力政争权,相禽以兵,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颜师古注:“十二国,谓鲁、卫、齐、楚、宋、郑、魏、燕、赵、中山、秦、韩也。”
战国初期地图
其间,前375年韩国吞并了郑国;楚国在前305年灭掉越国;前256年又吞了鲁国;前296年中山国为赵国所灭;前285年齐国灭宋;前254年魏灭卫是七国形成的标志,即从十二国到七强定型长达222年。七国形成到秦始皇公元前221年消灭齐国统一中国仅用了33年。
注释
序号 | 词条 | 读音 | 释义 |
1 | 战国策 | zhànguócè | 《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之事,作者西汉末刘向。 |
2 | 奴隶社会 | núlìshèhuì | 基本特征是奴隶主占有奴隶和生产资料,奴隶没有自由,为奴隶主进行生产劳动 |
3 | 封建社会 | fēngjiànshèhuì | 特征是地主或领主占有土地,农民或农奴只有很少土地或全无土地,只能租种地主或领主土地。 |
4 | 篡臣 | cuànchén | 谓篡夺君权之臣。 |
5 | 商鞅变法 | shāngyāngbiànfǎ | 秦孝公利用商鞅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 |
6 | 围魏救赵 | wéiwèijiùzhào | 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国救赵,趁魏国都城兵力空虚,引兵直攻魏国。魏军回救,齐军乘其疲惫,大败魏军,遂解赵围。 |
张正立评议:
宋老师把五百多年多国混战纷乱杂章的春秋战国史梳理得泾渭分明,脉络清晰。
宋回复:谢谢南大历史系的“中国古代史概要一览图”,把重要历史事件全部有序的包容其中,抓住了西瓜,不会遗漏重大事件。
张:这段历史纵横交错的事件和战争冲突不断,头绪多,难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