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 | jǐ | ①人和动物背上中间的骨头:脊椎。脊髓。脊柱。脊梁。脊背。脊椎动物。②中间高起的部分:山脊。屋脊。书脊。 |
脊脊 | jǐjǐ | 混乱;互相践踏。《庄子·在宥》:“天下脊脊大乱,罪在攖人心。”陆德明释文:“脊脊,音藉,在亦反,相践藉也。本亦作肴肴。广雅云:‘肴,乱也。’”明 冯梦龙《智囊补·上智·龚遂》:“今则不然,无事弄做有事,小事弄做大事,事生不以为罪,事定反以为功,人心脊脊思乱,谁之过与?” |
脊筋 | jǐjīn | 脊骨。元 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在城有箇蔡家婆子,刚少他二十两花银,屡屡亲来索取,争些捻断脊筋。”元 吴弘道《上小楼·青楼妓怨曲》:“使见识,觅厮离,将咱抛弃,闪的人脊筋儿着地。”《笑林广记 养汉尼》问尼姑:“你是何人?”答曰:“吃素念佛。”王亦判云:“吃素念经,佛口蛇心。一百竹片,打断脊筋。” |
脊梁 | jǐliáng | 脊背。脊梁骨。《封神演义 第三回》黑虎闻脑后金铃响处,回头见全忠赶来不舍,忙把脊梁上红葫芦顶揭去,念念有词。 |
脊杖 | jǐzhàng | 古时一种施于背部的杖刑。韩愈《论变盐法事宜状》引 唐 张平叔《所奏盐法条件》:“连状聚众人等,各决脊杖二十。”宋 孔平仲《孔氏谈苑·云台道士》:“一夕,道士梦为官司所録,送五道将军殿中,并追马勘鞫,狱具,各决脊杖七十。”《水浒传第二回》:“府尹把高俅断了二十脊杖,迭配出界发放。” |
塉 | jǐ | 瘦薄的土地。 |
掎 | jǐ | ①拖住,牵引:掎止(从后截获)。《左传 驹支不屈于晋》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踣之,戎何以不免?《后汉书 袁绍传》“大军乏黄河以角其前,荆州下宛、叶而掎其后。”《晋书 宣帝纪》可喻(孙)权所,令掎其后,则樊围自解。《资治通鉴 魏纪四》此为引贼平地而掎其归路。《资治通鉴 宋纪二》乃分骑为左右队以掎之。《资治通鉴 唐纪四十》盐州刺史李国臣曰:“虏乘胜必犯郊畿,我掎其后,虏必返顾。”《资治通鉴 唐纪八十》进奏吏以白(李)克用,克用笔曰:“贼(朱全忠)欲有事淄青,畏吾掎其后耳!”《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八》然馀党犹盛,王厚虑其或掎我军后。②掎角(分兵牵制或夹击敌人)。《三國志.卷五十八.吳書.陸遜傳》掎角此寇,正在今日。 |
掎角 | jǐjiǎo | 捉兽时拖住兽脚叫"掎",抓住兽角叫"角","掎角"比喻两头牵制或两面夹击:掎角之势。①分兵牵制或夹击敌人。《左传·襄公十四年》:“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掊之。”孔颖达疏:“角之谓执其角也;掎之言戾其足也。”《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又蒋琬守汉中,闻司马懿南向,不出兵乘虚以掎角之,反委汉中,还近成都。《三国志·吴志·陆逊传》:“掎角此寇,正在今日。”唐 陈子昂《上西蕃边州安危事》:“今欲掎角亡叛,雄将边疆,惟倚金山诸蕃,共为形势。”②分兵互相呼应。《资治通鉴 宋纪七》芮芮亦遣间使远输诚款,誓为掎角;《旧唐书·德宗纪下》:“宜令诸道各出师徒,掎角齐进。”清 昭槤《啸亭杂录·书光显寺战事》:“当是时,先修亲王屯归化城,顺承郡王屯贺兰山,互相掎角。”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十六章》:“那天从松山和乳峰山两处撤退时,留下了几千人马和十几门大炮在几座营寨中,以便与松山城互为掎角,抗击清兵。” |
掎角之势 | jǐjiǎozhīshì | 掎:拉住,指拉住腿;角:指抓住角;掎角:夹击敌人。原指从两方面夹攻敌人;现比喻战争中互相配合、夹击敌人的态势,或分出一部分兵力以牵制敌人。《左传·襄公十四年》:“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掊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徐州受敌之地,不可久居;不若分兵屯小沛,守邳城,为掎角之势,以防曹操。 |
掎裳连袂 | jǐchángliánmèi | 裙子牵住裙子,袖子连着袖子。形容人多。看这超市门口掎裳连袂,原来是超市在送鸡蛋,你看这老头儿、老太太,拿着筐就是拣,拣到数也想没拣够似的。宋·刘从乂《重修开元寺行廊功德碑》:“袨服靓妆,继日而掎裳连袂;鲜车怒马,凌晨而结辙并驱。” |
掎裳连襼 | jǐchángliányì | 牵裙连袖。形容人多。晋·潘岳《藉田赋》:“蹑踵侧肩,掎裳连襼。” |
掎挈伺诈 | jǐqièsìzhà | 抓住人家过错,等待机会来陷害。《荀子·富国》:“有掎挈伺诈,权谋倾覆,以相颠倒,以靡敝之。” |
掎摭 | jǐzhí | ①指摘。三国魏 曹植《与杨德祖书》:“刘季绪才不能逮於作者,而好詆訶文章,掎摭利病。”南朝梁 简文帝《与湘东王论文书》:“吾既拙於为文,不敢轻有掎摭。”唐 颜真卿《孙逖文公集 序》:“宰相张九龄欲掎摭疵瑕,沉吟久之,不能易一字。”《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七》先是监察御史刘湜言:“转运使掎摭州县,苛束官吏,人不得骋其材。”《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八》不用苏轼,则掎摭其过。不悦孔文仲,则遣之还任。②摘取;取得。唐 韩愈《石鼓歌》:“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 |
麂 | jǐ | 哺乳动物的一属,像鹿,腿细而有力,善于跳跃,皮很软可以制革。通称“麂子”。狐麂兔狸。《西游记第五八回》手中也拿一条儿金箍铁棒,足下也踏一双麂皮靴。 |
麂鹿 | jǐlù | 即麂。《剪灯馀话·听经猿记》:“等闲不遣僧童扫,借与山中麂鹿眠。”《西游记第二十七回》虎狼成阵走,麂鹿作群行。 |
麂眼疏篱 | jǐyǎnshūlí | 像麂眼一样呈现菱形斜格的稀疏的篱笆。形容农家的田园景色。麂:象鹿、比鹿小的一种动物,性喜跳跃,眼呈斜方形。也作“麂眼方篱”、“麂眼篱方”。参见“疏篱”。 |
丮 | jǐ | 《说文解字》:“丮,持也。象手有所据也。”一说“丮”象高举双手作跪拜祝祷、奉献之形。“夙”、“祝”、“扬”皆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