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ǐ I.


供应:①供给。补给。给养。自给自足。②富裕,充足:家给人足。③敏捷:言论给捷。荀子·修身》: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II.参见“给gěi”。


给舍

jǐshè

给事中及中书舍人的并称。宋 朱弁《曲洧旧闻 卷六》近来给舍封驳太多,而晁舍人特甚。《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四》若乃御笔之降,庙堂不敢重违,台谏不敢深论,给舍不敢固执,盖以其事关贵幸,深虑乘间激发而重得罪也。续资治通鉴·宋理宗淳佑六年》帝曰:“台谏、给舍之言,朕无不行。”《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四》给舍纪纲之地,岂容此辈行私于其间!明 王鏊《震泽长语·官制》六曹不厘本务,给舍不领本职。

给视

jǐshì

犹速视,快速地看一眼。《庄子·山木》:“鸟莫知於鷾鴯,目之所不宜处,不给视,虽落其实,弃之而走。”

给事

jǐshì

①处事;办理事务。《国语·周语中》:“恭所以给事也,俭所以足用也……以恭给事则宽於死,以俭足用则远於忧。”《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八》黄门、常侍但当给事省内门户,主近署财物耳 ②供职。《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其父郑季,为吏,给事平阳侯家。”唐 苏鹗《杜阳杂编卷上》:“而朝恩幼子曰令徽,年十四五,始给事於内殿。上以朝恩故,遂特赐緑焉。”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天聪已前,钧衡帷幄,悉任懿亲,异姓儒臣,但令给事文馆。”③引申为侍奉。明 谢肇淛《五杂俎·事部四》:“东坡读阿房宫赋,至夜分犹不寐……有二老兵,皆陕人,给事左右,坐久,甚苦之。”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白于玉》:“有四丽人,敛袵鸣璫,给事左右。”④官名。给事黄门侍郎。给事中的省称。唐 韩愈《答刘正夫书》:“愈於足下,忝同道而先进者,又常从游於贤尊给事,既辱厚赐,又安得不进其所有以为答也。”《古今小说·沉小霞相会出师表》:“只有一个马给事,天性絶饮。”

给事中

jǐshìzhōng

官名,秦始置。西汉因之,为加官,位次中常侍,无定员。《汉书 霍光传》光薨,上始躬亲朝政,御史大夫魏相给事中。《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九》丙寅,参知政事寇准罢为给事中。先是郊祀行庆,中外官吏皆进秩,准遂率意轻重,其素所喜者多得台省清秩。所恶及不知者即叙退之。明 归有光《吴山图记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

古代一种合戈、矛为一体的长柄兵器:钩指。铁。青铜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西汉·贾谊《过秦论》: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资治通鉴 晋纪二》蜀之为国,非不险也,皆云一夫荷戟,千人莫当。《资治通鉴 晋纪四》(晋武帝时期)贾后之为太子妃也,尝以妒,手杀数人,又以戟掷孕妾,子随刃堕。《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九》狭隘相遇,则纯用干戟。

戟楯/戟盾jǐdùn

戟和盾。《六韬·林战》:使吾三軍,分爲衝陳,使兵所處,弓弩爲表,戟楯爲裏。《孙子兵法 作战篇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汉书·李陵传》:“陵引士出營外爲陳,前行持戟盾,後行持弓弩。”

戟手

jǐshǒu

徒手屈肘如戟形。指点人或怒骂人时常如此。戟手大骂。《左转·二十五年》:“诸师出,公戟其手,曰‘必断而足!’”《资治通鉴 后唐纪三》史彦琼戟手大骂曰:“群死贼,城破万段!”《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零一》金帅坐城上,欲降之,酌酒于前,左右案令屈膝,(向)子韶直立不动,戟手骂,遂杀之。清《睢州志·袁枢传》:“城中健儿,各戟手奋跃,愿与贼从事。”

戟支

jǐzhī

亦作“戟枝”。戟上横出的刃。《后汉书·吕布传》:“布即一发,正中戟支。”北周 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非有心於蜓翼,岂留情於戟枝?”唐 刘禹锡《春日退朝诗》:“戟枝迎日动,阁影助松寒。”

戟指

jǐzhǐ

伸出食指和中指。《聊斋志异 梅女》封(云亭)从之(作交线之戏),促膝戟指,翻变良久,封迷乱不知所从。伸出食指和中指指人,其形像一样,表示愤怒或勇武的情状。《聊斋志异 焦螟》戟指咒移时,婢忽起,长跪。道士诘其里居。

戟指嚼舌

jǐzhǐjiáoshé

戟指:伸出食指、中指指人;嚼舌:咬破舌头。形容愤怒之极。鲁迅《华盖集 “碰壁”之余》:“或则戟指嚼舌,喷血而亡。”

戟指怒目

jǐzhǐnùmù

指着人,瞪着眼;形容大怒时斥责人的神态。他戟指怒目,义正辞严,出了胸中恶气。马辂《国共和谈演义》第四十六回:“张学良还要解释,蒋早气得七窍生烟,戟指怒目。抗日,抗日,等我死了以后,你再去抗日好了!”

戟幢

jǐzhuàng

门戟和饰以毛羽的旗帜。泛指仪仗。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梦狼》:“翁入,果见甥,蝉冠豸绣,坐堂上,戟幢行列,无人可通。”

①过滤。②古地名,在今中国河南省浚县。③古同“”,济水,古河名。《清史稿卷八 圣祖本纪三》泲水伏流,黄河未到积石亦是伏流,蒙古人有书言之甚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