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 | jí | ①群鸟栖止于树上:“黄鸟于飞,集于灌木”。亦可表示停落某处。《晋书 载记第十三章符坚传》有一大苍蝇入自牖间,鸣声甚大,集于笔端,驱而复来。②聚合,会合:聚集。集合。集会。集体。集团。集训。集散。集资。集中。集大成。集腋成裘。③会合许多著作编成的书:集子。文集。诗集。选集。全集。④大型图书中可以相对独立的一部分,或一部小说、一部电影、电视剧中相对独立的段落:上集。第五集。⑤定期交易的市场:集市。赶集。⑥中国古代图书的四部分类法:集部。经史子集。⑦成就,成功;成全:大业未集。《左传 吕相绝秦》亦悔于厥心,用集我文公。《史记 淮阴侯列传》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资治通鉴 唐纪四十八》崔造改钱谷法,事多不集。⑧数学基本概念之一,指若干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的总体:子集。交集。⑨ 古同“辑”,和睦。⑩姓。 |
集大成 | jídàchéng | 谓融会各家思想、学说、风格、技巧等而自成体系或自成一格。《孟子·万章下》:“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 孔子之谓集大成。”孙奭疏:“盖集大成,即集伯夷、伊尹、柳下惠三圣之道,是为大成耳……其时为言,以谓时然则然,无可无不可,故谓之集其大成,又非止於一偏而已。”宋 陈师道《后山诗话》:“子美之诗,退之之文,鲁公之书,皆集大成者也。” 明 宋濂《答章秀才论诗书》:“杜子美復继出,上薄风雅,下该沉宋,才夺 苏李 ……真所谓集大成者。” |
集凤 | jífèng | ①谓凤停于树。南朝陈 贺循《赋得夹池修竹诗》:“来风韵晚逕,集凤动春枝。”后因以比喻聚集贤才。 唐 杜甫《夔府书怀四十韵》:“议堂犹集凤,贞观是元龟。”南北朝庾信《枯树赋》将雏集凤,比翼巢鸳。②谓时世清平。《太平御览卷九一五引礼斗威仪》:“君乘土而王,其政太平,则凤集於林菀。” 宋 范仲淹《上张侍郎书》:“闻相出守,遽彰集凤之仁;蜀客寓言,适起攀鸿之志。” |
集句 | jíjù | 辑前人诗句以成篇什。辑取前人文句。《花月痕第三回》痴珠又瞧那泥金集句楹联云:“秋月春风等闲度,淡妆浓抹总相宜。” |
集灵台 | jílíngtái | ①唐时台名。在长生殿侧。《旧唐书·玄宗纪下》:“新成长生殿,名集灵臺,以祀天神。”唐 张祜《集灵台·其一》“日光斜照集灵台,红树花迎晓露开。昨夜上皇新授箓,太真含笑入帘来。”②时台名。唐 李商隐《宫词》:“青雀西飞竟未迴,君王长在集灵臺。”冯浩笺注:“三辅黄图:集灵宫、集仙宫、存仙殿、望仙臺,皆武帝宫观名,在华阴县界。按:唐亦有集灵臺,即华清宫长生殿侧,见旧书纪。此则用事。” |
集思广益 | jísīguǎngyì | 指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三国·蜀·诸葛亮《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后人据此引申出成语“集思广益” 宋·魏了翁《跋晏元献公帖》:“先朝一政一令必集思广益,孰复而后行之,其审重盖若此。”明·吴郡、何汝宾《兵录·论将》:“主将必集思广益,而后可以致胜。伺者?一己之见有限,众人之智无穷。” |
集腋成裘 集腋为裘 | jíyèchéngqiú jíyèwéiqiú | 狐狸腋下的皮虽很小,但聚集起来就能制一件皮袍。比喻积少成多。同“集腋成裘”。《慎子 知忠》:“故廊庙之材,盖非一木之枝也;粹白之裘,盖非一狐之皮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自志》:“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回:如今弄多少是多少,也只好是集腋成裘了。 |
集义 | jíyì | 犹积善。谓行事合乎道义。《孟子·公孙丑上》:“其为气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朱熹集注:“集义,犹言积善,盖欲事事皆合於义也。”明 王守仁《传习录卷上》:“澄问:‘有人夜怕鬼者,奈何?’先生曰:‘只是平日不能集义,而心有所慊,故怕。若素行合乎神明,何怕之有!’” |
集萤映雪 | jíyíngyìngxuě | 集萤:晋代车胤少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映雪读书。形容家境贫穷,勤学苦读。南朝梁 任昉《为萧扬州荐士表》:“既笔耕为养,亦拥书成学,至乃集萤映雪,编蒲辑柳。” |
集苑集枯 | jíyuànjíkū | 有些鸟栖于茂盛的树木,有些鸟栖于枯树。比喻人的志趣不同,趋向各异。《国语·晋语二》:“暇豫之吾吾,不如鸟乌;人皆集于苑,己独集于枯。”近义词:人各有志。 |
集子 | jízǐ | 许多单篇著作或单张作品汇集编成的书。《孽海花第三回》我现在要给他刻集子,看见里头很多不通的、欺人的、错误的,我要给他大大改削,免得贻误后学。 |
急 | jí | ①焦燥:急燥。着急。焦急。②气恼,发怒:急眼。③使着急:这件事真急人。④匆促:急促。急功近利(急于求目前的成效和利益)。⑤迅速,又快又猛:急流。急进。急先锋。急风暴雨。⑥迫切,要紧:急切。急诊。急事。宋 朱熹:“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⑦严重:告急。⑧对大家的事情或别人的困难尽快帮助:急人之难。 |
急兵 | jíbīng | 指突然发生的战乱。《南史·宋元凶劭传》:“始文帝未崩前一日甲夜,太史奏:‘东方有急兵,其祸不测,宜列万人兵於太极前殿,可以销灾。’”《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六》顷之,上(睿宗李旦)谓侍臣曰:“术者言五日中当有急兵入宫,卿等为朕备之。”宋 司马光《范景仁传》:“景仁上执政书,言继嗣不定,将有急兵。” |
急不及待 急不可待
| jíbùjídài jíbùkědài | 急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或形势紧迫。只能用于形容人的心情。小明在写作业时,有一题不会写,于是就去问妈妈,妈妈说:“等我做好饭再告诉你。”小明急不可待。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44回:“但他顽心太重,同时就急不及待把那盒子开了开来。”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青蛾》:“逆害饮食,但思鱼羹,而近地则无,百里外始可购致。时厮骑皆被差遣,生性纯孝,急不可待,怀赀独往。”清·袁枚《新齐谐·骗术巧报》:“其人不料此船仍回,急不及待将行李先付水手,身跃入舱。”曲波《林海雪原十七》八大金刚有点急不可待。 |
急不暇择 | jíbùxiázé | 意为在紧急的情况下来不及选择。近义词:饥不择食、饥肠辘辘、急不暇择、急功近利、饮鸩止渴。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八回:“三人急不暇择,从窦中鱼贯而出,外面正是一条逼狭的胡同,还静悄悄的没人阻住。” |
急不择路 急不择途 | jíbùzélù jíbùzétú | 慌不择路。势急心慌,顾不上选择道路。形容非常紧迫。他有些急不择路地乱跑。《聊斋志异 张鸿渐》张是夜越莽穿榛,急不择途。 |
急不择言 | jíbùzéyán | 急得来不及选择词语。形容说话十分急迫或紧张。他急不择言,这句话说重了。鲁迅《华盖集 忽然想到》:“‘急不择言’的病源,并不在没有想的工夫,而在有工夫的时候没有想。” |
急赤白脸 | jíchìbáiliǎn | 心里着急,脸色难看。形容非常焦急的神情。浩然《艳阳天》第60章:“韩小乐见焦淑红急赤白脸,好像要吵架的样子。”老舍《离婚》六:她把气咽下去,丈夫是好意,可是,何必那么急扯白脸的呀! |
急风暴雨 | jífēngbàoyǔ | 形容急剧而猛烈的风雨,多用来比喻声势浩大的革命运动或激烈的斗争。我军的攻势,如急风暴雨,使敌军来不及抵抗。强烈台风过境,急风暴雨导致农作物损失重大。《淮南子·兵略训》:“何谓隐之天?大寒甚暑,疾风暴雨,大雾冥晦,因此而为变者也。” |
急公好义 | jígōnghàoyì | 急:急于。热心公益,见义勇为。形容热心公益事业,爱帮助人。汉·刘向《新序·节士》:“楚昭王有士曰石奢,其为人也,公正而好义。”鲁迅《集外集拾遗·破恶声论》急公好义之心萌,独立自存之志固,言议波涌,为作日多。 |
急功近利 | jígōngjìnlì | 指急于追求成效,贪图眼前利益。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对胶西王》: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急功近利”。清·恽敬《三代因革论》:“而又日见贡之简路易从,争趋之以为便我。便我,于是急功好利之君之大夫,徇其民而大变之。”胡永洲《当前医学科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但也不能急功近利,忽视了基础学科的研究”。 |
急管 | jíguǎn | 亦作“急筦”。节奏急速的管乐。南朝宋 鲍照《代白紵曲之一》:“古称渌水今白紵,催絃急管为君舞。”唐 杜甫《夜闻觱篥诗》:“积雪飞霜此夜寒,孤灯急筦復风湍。”唐 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宋 王安石《渔家傲词之一》:“一弄松声悲急筦,西看牕日犹嫌短。”宋 辛弃疾《鹧鸪天词》:“只愁画角楼头起,急管哀弦次第催。”清 吴懋谦《燕京秋怀诗》:“万里天涯真梦寐,征笳急管意茫茫。” |
急管繁弦 | jíguǎnfánxián | 形容节奏急促、旋律丰富的管弦乐。也泛指音乐旋律华丽,节奏明快。也说“繁弦急管”。宋 周邦彦《满庭芳 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 |
急聒 | jíguō | 吵嘴,争吵。元 无名氏《村乐堂第二折》:“姐姐,我才和他急聒了几句,相公有些怪我,你拿这汤去。”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 卷二》潘父潘母看见媳妇这般模样,时常急聒,骂道:“这婆娘想甚情人?害相思病了!” |
急脚递 | jíjiǎodì | 一种旧时快速的邮驿制度,多用于传递军机。宋 沈括《梦溪笔谈 卷十一 官政一》驿传旧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则用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九》己酉,发陕西、河东兵五千人赴汾阴给役,置急脚递铺,出厩马,增驿传递铺卒至八千馀人。 |
急就章 | jíjiùzhāng | 为了应付需要,匆忙完成的作品或事情。原为书名,也叫《急就篇》,汉代史游作。 |
急来抱佛脚 | jíláibàofójiǎo | 比喻事到临头才慌忙准备。原指临时求佛保佑。后用以比喻事先无准备,临急才张罗。宋·刘攽《中山诗话》王丞相嗜谐谑。一日,论沙门道,因曰:‘投老欲依僧。’客遽对曰:‘急则抱佛脚。’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六回》只有三年大阅是他们的一重关煞,那一种急来抱佛脚情形,比起那些秀才们三年岁考还要急。 |
急流勇进 | jíliúyǒngjìn | 在急流中要勇于前进。形容在险境中积极进取,不退缩。宋·邵伯温《邵氏见闻录》:“以火箸画灰,作‘做不得’三字,徐曰:‘急流勇退人也’。”何为《美的留影》:“人们站在这幅照片前,感到一种急流勇进的撼人力量,一种足以征服任何艰险的英雄气概。 |
急流勇退 | jíliúyǒngtuì | 指在急流中勇敢地立即退却。旧时比喻仕途顺利的时候毅然退出官场,现在也比喻在复杂的斗争中及早抽身。宋·苏轼《赠善相程杰》诗:“火色上腾虽有数,急流勇退岂无人。”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八回:我亦久思急流勇退,奈朝廷未得其人耳。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一:官人宜急流勇退,为山林娱老之计。 |
急脉缓灸 | jímàihuǎnjiù | 比喻用和缓的办法应付急事。也比喻诗文在进行中,故意放松一笔,以造成抑扬顿挫之势。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5回:“要不急脉缓受,且把邓翁的话撇开,先治他这个病源,只怕越说越左。” |
急难 | jínàn | 指危难;解救危难。如:他人真好,看我钱包忘带,付不出饭钱,二话不说,急难于我,倾囊相助。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张鸿渐》:“今势力世界,曲直难以理定,君又孤,脱有翻覆,急难者谁也!”《管子·问》:“士之急难可使者几何人。” |
急起直追 | jíqǐzhízhuī | 立即行动起来,努力追赶上去。宋·孙觌《鸿庆居士文集》:“故今日之乱,且置无丰,元佑勿论,宜度时之所宜为者,急起而趋之,如拯焚救罔,不然,袭常祖故,以乱救乱,天下纷纷,何时而定也。”蔡东藩、许厪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三十五回》值此建设时代,内乱外患,险象环生,各行政官力负责任,急起直追。 |
急人之难 | jírénzhīnán | 指热心主动帮助别人解决困难。《诗经·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史记·魏公子列传》:“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明·归有光《吴纯甫行状》笃于孝友,急人之难,大义落落,人莫敢以利动。 |
急如星火 | jírúxīnghuǒ | 像流星的光从空中急闪而过。形容非常急促紧迫。晋·李密《陈情表》:“州司临门,急于星火。”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四回》闺臣心内虽急如星火,偏偏婉如同田凤翾的哥哥田廷结了婚姻。 |
急湍 | jítuān | 犹急流。指水势湍急。南北朝 吴均《与朱元思书》: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
急景凋年 | jíyǐngdiāonián | 景:通“影”,光阴;凋:凋零。形容光阴迅速,一年将尽。也指年终的时候。南朝宋 鲍照《舞鹤赋》:“于是穷阴杀节,急景凋年,凉沙振野,箕风动天。”高阳《清宫外史》上册:想起长叙,同为户部侍郎而荣枯不同,急景凋年,谪居寂寞,应该去探头一望。 |
急于求成 | jíyúqiúchéng | 形容急着要取得成功。她怎样呢?还是那样急于求成,不甘寂寞吗?明 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二都督道:'急切不得下手!'” |
急于事功 | jíyúshìgōng | 指做事急于求成。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我对于她终于很隔膜,我疑心她有点罗曼缔克,急于事功……”鲁迅《南腔北调集 为了忘却的记念》我对于她终于很隔膜,我疑心她有点罗曼缔克,急于事功。 |
急于星火 | jíyúxīnghuǒ | 星火:流星。像流星的光从空中急闪而过。形容非常急促紧迫。晋·李密《陈情表》:“州司临门,急于星火。”宋·王明清《挥薼后录 第四卷》:“官户根括,急于星火。” |
急张拘诸 | jízhāngjūzhū | 形容局促不安、紧张慌乱的样子。《元曲选 李逵负荆》他这般急张拘诸的立。 |
急中生智 | jízhōngshēngzhì | 智:智谋。紧急的时候,猛然想出办法。形容事态紧急的时候,突然想出办法。在这千钧一发之刻,他急中生智带领大家逃出了密林。唐·白居易《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序》:“今足下果用所长,过蒙见窘,然敌则气作,急则生智。” |
急转直下 | jízhuǎnzhíxià | 形容形势或文笔等突然转变,并且很快地顺势发展下去。清·梁启超《论各国干涉中国财政之动机》:“事变之来,急转直下,其相煎迫者未知所纪极。”叶剑英《伟大的战略决战》:“由于迅速而顺利地取得了辽沈战役的胜利,就使全国战局急转直下,使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大为缩短。”茅盾《子夜》十七:“伯韬,时局到底怎样;各人各看法,也许会急转直下。” |
急卒 | jízú | 仓促。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迫有急卒,密戚至交,尽无相见之理:盖不知礼意乎!唐 韩愈《河南少尹李公墓志铭》:“贼急卒不暇走死,民抱扶迎尽出。”元 王伯成《贬夜郎第一折》:“觉来时都汗尽江湖量,急卒着甚的润枯肠。”明 谢肇淛《五杂俎·人部一》:“今之炙艾,惟施之风痺急卒之症。” |
革 | jí I. | (文言)病革即病急。II.参见g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