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
| jí | ①病,身体不舒适:疾病。目疾。残疾。讳疾忌医。祸害,灾难。《论语·为政篇》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左传 吴许越成》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②一般的痛苦:疾苦。③疼痛:疾首蹙额。④恨:疾恶如仇。《孟子·梁惠王上》: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孟子·梁惠王下》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资治通鉴 汉纪七》丞相嘉自绌所言不用,疾(晁)错。《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四》世子(慕容)令请曰:“尊比者如有忧色,岂非以主上幼冲,太傅疾贤,功高望重,愈见猜邪?”明 茅坤《青霞先生文集序》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疾之。《聊斋志异 遵化署狐》公可云‘疾之已甚’者矣。抑使关西(杨震)为此,岂百狐所能优哉!”⑤古同“嫉”,妒忌。《资治通鉴 唐纪十八》初,(裴)行俭许(那)伏念以不死,故降。裴炎疾行俭之功…⑥弊病,缺点:“寡人有疾”。⑦快,迅速:疾步。疾走。疾进。疾驰。疾足先得。《战国策·齐策四 冯谖客孟尝君》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⑧忌讳。《礼记·檀弓 杜蒉扬觯》(李)调也,君之亵臣也。为一饮一食忘君之疾,是以饮之也。⑨担心;害怕;讨厌;感到痛心。《论语·卫灵公篇》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庄子·田子方》草食之兽,不疾易薮;水生之虫,不疾易水。《史记·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参见“病⑤”。 |
疾病相扶 | jíbìngxiāngfú | 有病的互相扶助。指患难时互相关心帮助。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上》:“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马烽《吕梁英雄传》第五回:邻家邻舍的,总要守望相助,疾病相扶。 |
疾不可及 | jíbùkějí | 疾:快,迅速;及:比得上。快得别人比不上。郭沫若《月蚀》:“可望而不可及的古之人,你们的鼓声透过了几千万重的黑幕,传达到我耳里来了!” |
疾不可为 | jíbùkěwéi | 疾:病;为:治。病已不可医治。《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巧娘》巧娘曰:“疾不可为,魂已离舍。” |
疾驰 | jíchí | 飞快地奔驰。警车疾驰而过。唐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 |
疾瘳 | jíchōu | 病愈。《左传·文公十六年》“公有疾……请俟君间”晋杜预注:“间,疾瘳。”《晋书 武帝纪》帝疾瘳,赐王公以下帛有差。唐 韩愈《鄠人对》:“鄠有以孝为旌门者,乃本其自於鄠人曰:彼自剔股以奉母疾瘳。”清 魏源《默觚上·学篇二》:“幸一遇焉,心夷疾瘳。” |
疾动 | jídòng | 疾病发作。《艺文类聚 卷五三》引孔融《与韦林甫书》:“闻僻疾动,不得復与足下岸幘广坐,举杯相於,以为邑邑。”《后汉书·方术传下·华佗》:“广陵太守陈登忽患匈中烦懣,面赤,不食…… 佗曰:‘此病后三朞当发,遇良医可救。’登至期疾动,时佗不在,遂死。”《宋书·武帝纪上》:“至是桓脩还京,高祖托以金创疾动,不堪步从,乃与(何)无忌同船共还,建兴复之计。”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宠礼》:“卞范之为丹阳尹,羊孚南州暂还往卞许,云下官疾动,不堪坐。” |
疾笃 | jídǔ | 病势沉重。《东观汉记·吴汉传》汉疾笃,车驾亲临,问所欲言。《晋书 宣帝纪》及天子(魏文帝曹丕)疾笃,帝与曹真、陈群等见于崇华殿之南堂,并受顾命辅政。晋 干宝《搜神记 卷五》不幸疾笃,死在旦夕。《晋书 谢安传》雅志未就,遂遇疾笃。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父母疾笃,医虽贱虽少,则涕泣而拜之,以求哀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二》(嘉定十七年八月)壬辰,帝(宋宁宗赵扩)疾笃。(史)弥远称诏,以贵诚为皇子,改赐名昀,授武泰军节度使,封成国公。 |
疾妒 | jídù | 妒忌。《史记·项羽本纪》:“今战能胜,高(赵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於死。”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往者缀学之士……或怀疾妒,不考情实,雷同相从,随声是非。”《后汉书·宦者传·吕强》:“节(曹节)等宦官祐薄,品卑人贱,谗諂媚主,佞邪徼宠,放毒人物,疾妒忠良。” |
疾恶如仇 疾恶若雠 | jíèrúchóu jíèruòchóu | 指憎恨坏人坏事就象憎恨仇人一样。亦“嫉恶如仇”。汉 孔融《荐祢衡表》:“见善若惊,疾恶若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六六·陈蕃传》:“奉公不挠,疾恶如雠。”唐·房玄龄等《晋书·傅咸传》:“识性明悟,疾恶如仇。” |
疾风 | jífēng | ①急剧而猛烈的风。《庄子·天下》:“(禹)沐甚雨,櫛疾风,置万国。” 南朝宋 鲍照《出自蓟北门行》:“疾风衝塞起,沙砾自飘扬。”唐 元稹《授刘悟检校司空幽州节度使制》:“劲草可以受疾风,盘根然后见利器。”《旧唐书·萧瑀传》:“(太宗)赐瑀诗曰:‘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清 孙枝蔚《雨诗》:“久雨眠荒寺,疾风吹晚鐘。”②比喻剧烈的变故、变乱。三国魏 曹冏《六代论》:“是以圣王安而不逸,以虑危也;存而设备,以惧亡也。故疾风卒至而无摧拔之忧,天下有变而无倾危之患矣。”③气象学术语。指蒲福风级七级风。 |
疾风劲草 疾风知劲草 | jífēngjìngcǎo jífēngzhījìngcǎo | 原义是经过猛烈大风的吹袭,才知道坚韧的草挺立不倒;比喻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才能考验出人的坚强意志和节操。东汉·班固等《东观汉记·王霸传》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始验疾风劲草。后人据此提炼为成语“疾风劲草”。 现代作家峻青《瑞雪图》:“俗语说:‘疾风劲草。’经过这一段不平凡的日子,人们对于前进的道路是看得更加清楚了,信心也更加坚定了。” [ |
疾风扫落叶 | jífēngsǎoluòyè | 疾:猛烈。比喻力量强大、行动迅速,象暴风扫除落叶一样。力量强大、行动迅猛。《三国志·魏志·辛毗传》以明公之威,应困穷之敌,击疲弊之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 |
疾风迅雷 | jífēngxùnléi | 形容事情的发生和发展,象暴风急雷那样猛烈而迅速。西汉 戴圣《礼记 玉藻》:“君子之居恒当户,寝恒东首,若有疾风、迅雷、甚雨,则必变,虽夜必兴,衣服冠而坐。”瞿秋白《饿乡纪程》二:“疾风迅雷,清阴暖日,就是平平常常一时一节的心绪,也有几多自然现象的反映。” |
疾革 | jígé jíjí | 指病情危急。郑玄注:“革,急也。”皇太后杜氏疾革,召(赵)普入受遗命。宋 苏辙《龙川别志》卷上:“八王疾革,上亲往问。”《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五》及疾革,(朱熹)以深衣及所著书授门人黄幹而卒。明 宋濂《故资善大夫方公神道碑铭》:“公疾革,上遣中使问所欲言。”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叶生》:“疾革难遽瘥chài,请先发。” |
疾固 | jígù | 谓憎恶世俗固塞鄙陋。《论语·宪问》:“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何晏集解引包咸曰:“疾世固陋,欲行道以化之。”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孔子栖栖,疾固也;墨子遑遑,閔世也。” |
疾苦 | jíkǔ | ①指(人民生活中的)困难和痛苦。党的领导干部要关心群众的疾苦。《史记·滑稽列传》:“(西门)豹往到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宋书 卷九 后废帝》可遣大使分行四方,观采风谣,问其疾苦。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②憎恶,厌恨。《汉书·萧望之传》:“又诸盗及杀人犯不道者,百姓所疾苦也,皆不得赎。”③因病引起痛苦;患病的痛苦。宋 袁褧《枫窗小牍》卷上:“足疾惟葳灵仙、牛膝二味为末,蜜丸空心服……此効屡尝目击,知君疾苦,故详以奉白。” |
疾雷 | jíléi | ①急遽发出的雷声。《庄子·齐物论》:“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旧唐书·高祖纪论》:“决神机而速若疾雷,驱豪杰而从如偃草。”《红楼梦 第九六回》:“黛玉听了这句话,如同一个疾雷,心头乱跳。”鲁迅《坟·摩罗诗力说》:“(修黎)偕其友乘舟泛海,而暴风猝起,益以奔电疾雷,少顷波平,孤舟遂杳。”②比喻汹涌的波涛声。文选·枚乘《七发》:“(涛)似神而非者三:疾雷闻百里;江水逆流,海水上潮;山出内云,日夜不止。”李善注:“言声似疾雷,而闻百里。” |
疾雷不及掩耳 | jíléibùjíyǎněr | 比喻事情来得突然,使人不及防备。《六韬·军势》:“善者从而不择,巧者一决而不犹豫,故疾雷不及掩耳,卒电不及瞬目。”《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一旦击之,所谓疾雷不及掩耳,兵之变化,固非一道也。《旧唐书·李靖传》:“今兵始集,铣尚未知,若乘水涨之势,倏忽至城下,所谓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明 沉采《千金记·破赵》:“暗度陈仓者,将燕、齐、赵、魏掠兵战将一鼓而下,正所谓疾雷不及掩耳,预使万军背水为阵。”参见“迅/捷雷不及掩耳” |
疾吏 | jílì | ①憎恨狱吏。《汉书·路温舒传》:“是以狱吏专为深刻,残贼而亡极,媮为一切,不顾国患,此世之大贼也。故俗语曰:‘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 ②指病困的小官吏。清 顾炎武 《赠路舍人》诗:“穷交义重千金许,疾吏情深一上书。” |
疾忙 | jímáng | 急忙。《初刻拍案惊奇第十卷》已有人通风与公孙楚知道,疾忙执着长戈起出。 |
疾裘妒枕 | jíqiúdùzhěn | 夫妻间对双方有外遇的嫉妒。《红楼梦第七十七回》又见他(晴雯姑舅哥吴贵)器量宽宏,并无嫉衾妒枕之意;这媳妇遂恣情纵欲… |
疾如雷电 | jírúléidiàn | 快提就像雷鸣闪电。形容形势发展很迅速。汉·荀悦《汉纪·高祖纪》:“项羽用兵疾如雷电。” |
疾如旋踵 | jírúxuánzhǒng | 旋踵:转动脚跟。快得就像转动一下脚跟。形容变化很快。唐·冯用之《机论上》:“一得一失,易于反掌,一兴一亡,疾如旋踵,为国家者可不务乎?” |
疾声厉色 | jíshēnglìsè | 言语急促,神色严厉。形容对人发怒。明 马愈《马氏日抄 胡宗伯》:“虽盛怒,未尝疾声厉色。”清·梁启超《收回干线铁路问题》惟疾声厉色,以违制相胁下。 |
疾时 | jíshí | 憎恶时世。《晋书·惠帝纪》:“及居大位,政出羣下,纲纪大坏,货赂公行…… 高平王沉作释时论,南阳鲁褒作钱神论,庐江杜嵩作任子春秋,皆疾时之作也。” |
疾视 | jíshì | 怒目而视。《孟子 梁惠王下》夫扶剑疾视。《庄子·达生》未也,犹疾视而盛气。 |
疾首蹙额 | jíshǒucùé | 疾,名词用作使动,使……疾,在这里指“使……痛”;蹙,形容词做使动用法,使……蹙,在这里指“皱着眉”;额(頞),鼻梁。头痛皱眉、恨怒愁苦的样子,常用来形容对坏人坏事的憎恨厌恶。《孟子·梁惠王下》:“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
疾痛 | jítòng | ①疾病痛苦。《尹文子·大道下》:“今万民之望人君……盖欲料长幼,平赋敛,时其饥寒,省其疾痛,赏罚不滥,使役以时。”《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宋 曾巩《尚书都官员外郎陈君墓志铭》:“其为民去害兴利,若疾痛嗜欲在己。”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一·司徒公历仕录》:“闻予病,书来,若疾痛之在其身。”章炳麟《文学总略》:“身有疾痛,闻幼眇之音,则感慨随之矣。”②疼痛。《孟子·告子上》:“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淮南子·修务训》:“夫七尺之形,心知忧愁劳苦,肤知疾痛寒暑,人情一也。”清 谭嗣同《以太说》:“疾痛疴痒,一触即知。” |
疾恶 | jíwù | 憎恶。疾:憎恨;恶:指坏人坏事。憎恨坏人坏事就象憎恨仇人一样。疾恶反动势力。汉·孔融《荐祢衡表》见善若惊,疾恶如仇。《汉书 王莽传下》有不同心并力,疾恶黜贼,而妄曰饥寒所为,辄捕系,请其罪。《晋书 载记第十三章符坚传》清修疾恶、劝课农桑。 |
疾言 | jíyán | ①急遽地说话。《论语·乡党》:“车中不内顾,不疾言。”邢昺疏:“疾,急也。”《韩诗外传卷九》:“小人之论也,专意自是,言人之非,瞋目搤腕,疾言喷喷,口沸目赤。”清 恽敬《与姚秋农书》:“敬行年五十有五,止一嗣子,才虽中人,颇能孝谨,非但不加责备,且未尝厉色疾言。”②指轻率而不合理的话。《韩非子·说疑》:“人臣有五姦……去此五者,则譟诈之人不敢北面立谈,文言多、实行寡、而不当法者不敢诬情以谈説。是以羣臣居则修身,动则任力,非上之令,不敢擅作疾言诬事,此圣王之所以牧臣下也。”③急促的语音。 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夫声律之始,本乎声音:发喉引声,和言中宫,危言中商,疾言中角,微言中徵、羽。” |
疾言遽色 疾言厉色 | jíyánjùsè jíyánlìsè | 疾:快,急速;遽:仓猝,急。说话急躁,脸色严厉。言语神色粗暴急躁。形容对人发怒说话时的神情。《后汉书·刘宽传》:“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第三十三》回襄公把个盟主捏在掌中,临时变卦,如何不恼。包着一肚子气,不免疾言遽色。《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一》(吕)公著自少讲学,即以治心养性为本,平居无疾言遽色,于声利纷华,泊然无所好。清 汤之旭《皇清太学生武修袁公(袁可立曾孙)墓志铭》:“入言,与人交,冲然退让,从无疾言厉色。”邹韬奋《经历》:“我易于疾言厉色,似乎予人以难堪,事后往往懊悔。”邹韬奋《经历·一种有趣的工作》对于这种学生,我易于疾言厉色,似乎予人以难堪,事后往往后悔。 |
疾养 | jíyǎng | 痛痒。《荀子·荣辱》:“鼻辨芬芳腥臊,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荀子·正名》:“香臭、芬鬱、腥臊、漏庮、奇臭,以鼻异,疾养、凔热、滑鈹、轻重,以形体异。” 杨倞注:“疾,痛也;养,与痒同。” |
疾疫 | jíyì | 疫病;瘟疫。汉文帝《文帝议佐百姓诏》间者数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灾,朕甚忧之。《晋书 武帝纪》(咸宁)二年春正月,以疾疫废朝。《宋书 本纪武帝上》(孙)恩自是饥馑疾疫, 死者太半,自浃口奔临海。 |
疾疹 | jízhěn | ①泛指疾病。《北史·艺术传下·姚僧垣》:“尝婴疾疹歷年,乃留心医药。”唐 韩愈《祭郑夫人文》:“疾疹水火,无灾及身。” 宋 司马光《辞左仆射第一札子》:“加以近婴疾疹,久不朝参。”《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一》不幸践阼数日,遽婴疾疹,虽殿下抚视之慈,无所不至,然医工不精,药食未效。②引申为困苦。 明 唐顺之《建陈渡石桥记》:“如此,则彼长民者,固众之所跂而望以庇焉者,耽耽而居,饱禄以嬉,其於人之疾疹阽苦,则瞀瞀而莫知。”③患病。 唐 元结《为吕荆南谢病表》:“臣自去秋疾疹,以至今日,转加羸弱,庶事不理。” |
疾置 | jízhì | 古时为供紧急传递公文的使人途中停宿、换乘马匹等而设置的驿站。《汉书·刘屈氂传》:“其秋,戾太子为江充所譖,杀充,发兵入丞相府,屈氂挺身逃,亡其印綬。是时上避暑在甘泉宫,丞相长史乘疾置以闻。” 颜师古注:“置,谓所置驛也。”《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二年》:“詔始下,人情訩訩,河北转运使李昭述乘疾置日行数舍,开諭父老,众始安。”明 王志坚《表异录·宫室二》:“急递曰疾置。” |
疾足 | jízú | 足力健,奔跑快。《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新五代史·杂传十一·王进传论》:“五代之君,皆武人崛起,其所与俱勇夫悍卒,各裂土地封侯王……至如进者,徒以疾足善走而秉旄节,何其甚歟!”宋 司马光《圉人传》:“汧侯有马,悍戾不可乘服,以为无用,将弃之野;爱其疾足,募有能驯之者,禄以百金。”明 高启《鹿诗》:“几人逐走向中原,输与吾皇称疾足。” |
疾足先得 | jízúxiāndé | 比喻行动迅速的人首先达到目的。《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
疾足先登 | jízúxiāndēng | 参见“捷足先登jiézúxiāndēng” |
疾作 | jízuò | ①努力劳作。《庄子·至乐》:“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韩非子·显学》:“耕者则重税,学士则多赏,而索民之疾作而少言谈,不可得也。”《艺文类聚卷三五》引 王褒《僮约》:“勤心疾作,不得遨游。”②谓疟疾发作。《孟子·离娄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孙奭 疏:“今日我疟疾发作,不可以执弓而敌之,我必死矣。” |
蒺 | jí | 蒺藜: a.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亦称“蒺藜”,有刺。种子可入药; b.像“蒺藜”的东西,如“铁蒺藜”,“ 蒺藜骨朵”(古代一种兵器)(“藜”均读轻声)。 |
蒺藜 | jílí | ①一年生草本植物。茎平铺在地,羽状复叶,小叶长椭圆形,开黄色小花,果皮有尖刺。种子可入药,有滋补作用。这种植物的果实,也称蒺藜。《晋书 宣帝纪》关中多蒺藜,帝使军士二千人著软材平底木屐前行,蒺藜悉著屐,然后马步俱进。《三慧经》不学者无有苦者。譬如地不犁续自生蒺藜诸恶物。是为不学无有苦。②古代用木或金属制成的带刺的障碍物,布在地面,以阻碍敌军前进。因与蒺藜果实形状相似,故名。《孙膑兵法·陈忌问垒》孙子曰:“蒺藜者,所以当沟池也。唐 王维《老将行》:“汉兵奋迅如霹靂,虏骑崩腾畏蒺藜。” |
嫉 | jí | ①因别人比自己好而怨恨:嫉妒。嫉恨。嫉羡。《广雅》嫉,妒也。唐 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②憎恨:嫉恶如仇。《史记·荀卿列传》荀卿嫉浊世之政。《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二》如辽之海滨王,以国人爱其子,嫉而杀之,所为如此,安得不亡! |
嫉恶如仇 | jíèrúchóu | 指对坏人坏事如同对仇敌一样憎恨。亦作“疾恶如仇”。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蔡木龛》:“嫉恶如仇,有所白眼者,出一语必刺入骨。”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八章》有万的绝对公正、嫉恶如仇、见公共事一马当先,使得生宝感到互助组有这个人。 |
嫉贤傲士 | jíxiánàoshì | 嫉妒和轻慢有才德的人。《水浒传第十九回》:“独据梁山志可羞,嫉贤傲士少宽柔。” |
嫉贤妒能 | jíxiándùnéng | 嫉恨比自己强比自己好的人,嫉妒有才德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