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饿:饥饿。饥民。饥驱(旧指为衣食而奔走)。饥餐渴饮。饥寒交迫。饥不择食(喻急需的时候顾不得细加选择)。画饼充饥。②庄稼收成不好或没有收成:饥荒。饥馑(灾荒)。

饥不遑食

饥不暇食

jībùhuángshí

jībùxiáshí

 

肚子饿了也没空吃饭。形容全神贯注地忙于事务。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虽有糇粮,饥不遑食。”晋·葛洪《神仙传·阴长生》:“饥不暇食,思不敢归,劳不敢息。”宋·李觏《强兵策》:“日不为暑,风不为寒,渴不暇饮,饥不暇食,孳孳焉从于王事者,赏使之然也。”

饥不择食

jībùzéshí

择:挑拣。不管什么都吃,比喻需要急迫,顾不得选择。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三十:“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饥不择食。’”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回:自古有几般:饥不择食,寒不择衣,慌不择路,贫不择妻。元·施惠《幽闺记·山寒巡逻》:“陀满兴福来到此间,所谓慌不择路,饥不择食,只得结集亡命,哨聚山森。”

饥弊

jībì

飢饿疲惫。饥,通“飢”。《晋书宣帝纪》是时大修宫室,加之以军旅,百姓饥弊。《宋书·沉庆之传》:“去岁蛮言大稔,积穀重巖,未有饥弊,卒难禽剪。”《北史·魏纪四·宣武帝》:“频年水旱,百姓饥弊。”

饥飡渴饮

饥餐渴饮

jīcānkěyǐn

饿了吃饭,渴了喝水。形容根据需要安排起居。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十一卷 赴伯升茶肆遇仁宗于路饥餐渴饮,夜住晓行,不则一日,约莫到成都府地面百余里之外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且说许宣在路,饥飡渴饮,夜住晓行,不则一日,来到镇江。”

饥肠辘辘

枵肠辘辘

jīchánglùlù

xiāochánglùlù

枵:空虚。辘辘:车轮滚动的声音。肚子饿得辘辘叫,形容十分饥饿。指肚子饿得咕咕直响。·蒲松龄《聊斋志异·西湖主》:“而肠辘辘,饥不可堪。”

饥冻

jīdòng

飢饿寒冷。饥,通“飢”。《汉书·赵充国传》:“先零羌精兵今餘不过七八千人,失地远客,分散飢冻。”《三国志·魏志·毌丘俭传》:“诚使二贼不灭,士民飢冻,虽崇美宫室,犹无益也。”晋 陶潜《归去来兮辞 序》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唐 杜甫《别赞上人诗》:“天长关塞寒,岁暮饥冻逼。”

饥乏

jīfá

飢饿困乏。《史记·平準书》:“其明年,山东被水菑,民多飢乏。”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止足》:“人生衣趣以覆寒露,食趣以塞飢乏耳。”宋 洪迈《夷坚丁志·邓城巫》:“巫亦藉此自给,无飢乏之虑。”宋 苏辙《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清 叶廷琯《鸥陂渔话·倪云林纳粟补官》:“应时君之詔,以济飢乏,非求贵也。”

饥附饱飏

jīfùbǎoyáng

附:依附,归附;扬:飞扬。不得志时即来依附,得志时便远走高飞。南朝宋 范晔《后汉书 吕布传》:“譬如养鹰,饥即为用,饱则飏去。”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1卷:“满少卿饥附饱飏,焦文姬生雠死报。

饥寒交凑

饥寒交迫

jīhánjiāocòu

jīhánjiāopò

指饥饿与寒冷交相逼迫;形容无衣无食,生活困苦不堪。东晋·陶潜《劝农》:“宴安自逸,岁暮奚冀?担石不储,饥寒交至。”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饥寒交迫”。 《宋书·袁湛传》:“不敦其本,则末业滋章;饥寒交凑,则廉耻不立。”宋·陈著《答白廷玉》:“巢居穴处者数年,饥寒交迫。”宋·王谠《唐语林·政事上》:“高祖时,严甘罗,武功人,剽劫,为吏所拘。上谓曰:‘汝何为作贼?’对日:‘饥寒交迫,所以为盗。’”

饥棘

jījí

饥荒贫瘠。棘,通“瘠”。《南齐书·顾宪之传》:“案吴兴频岁失稔,今兹尤饉,去之从丰,良由饥棘。”

饥俭

jījiǎn

饥荒。《百喻经·伎儿着戏罗刹服共相惊怖喻》:“昔乾陀衞国有诸伎儿因时飢俭,逐食他土。”《三国志·魏志·蒋济传》:“景初中,外勤征役,内务宫室,怨旷者多,而年穀饥俭。”《晋书·怀帝纪》:“百姓饥俭,米斛万餘价。”唐 罗隐《秋江诗》:“兵戈村落破,饥俭虎狼骄。”

饥馑

jījǐn

灾荒,荒年。五谷收成不好叫“饥”。蔬菜和野菜吃不上叫“馑”。饥馑荐臻。《汉书 王莽传下》是岁,赤眉力子都、樊崇等以饥馑相聚,起于琅邪,转抄掠,众皆万数。《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四》失道妄行,逆天暴物,则咎征著邮,妖孽并见,饥馑荐臻。《晋书 武帝纪》(咸宁五年三月)乙亥,以百姓饥馑,减御膳之半。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六(司马)光对曰:“饥馑之岁,金帛无所用,惟食不可一日无耳,宜多漕江、淮之谷以济之。”

饥窘

jījiǒng

飢饿困窘。饥,通“飢”。《资治通鉴 晋纪八》邓定等饥窘,诈降于(张)燕,且赂之,燕为之缓师。定密遣訇氐求救于成。《旧五代史·晋书·范延光传》:“及经岁受困,城中饥窘。” 清 赵翼《瓯北诗话·杜少陵诗》:“天宝六载,召试至长安,报罢之后,则日益饥窘。观其诗可知也。”

饥渴

jīkě

①腹饿口渴。饥,通“飢”。《诗·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苟无飢渴。”《商君书·战法》:“民倦且饥渴。”《孟子·尽心上》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唐 韩愈《顺宗实录二》:“此蛇所以致鸟雀而捕之者,今留付汝,幸善饲之,勿令飢渴。”艾青《春诗》:“而这古老的土地呀,随时都像一只飢渴的野兽,舐吮着年轻人的血液,顽强的人之子的血液。”②比喻期望殷切,如飢似渴。《孔丛子·公仪》:“君若飢渴待贤,纳用其谋,虽蔬食水饮, 伋亦愿在下风。”清 李渔《风筝误·遣试》:“小生方在惊疑之际,彼妇正在飢渴之中。”郭沫若《洪波曲 第五章二》:“对于飢渴着胜利的老百姓,即使小败已经就是好消息了,何况还是‘大捷’。”

饥劬

jīqú

饥饿劳累。韦应物《观田家》: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饥馁

Jī’něi

飢饿。《资治通鉴·隋炀帝大业五年》:“山路隘险,鱼贯而出,风雪晦冥,文武饥馁。” 谢树琼《咏怀》:“腹中虽饥馁,饮啄犹自閒。”

饥歉

jīqiàn

“饥嗛”。缺粮;庄稼收成差。南朝齐 萧子良陈时政密启》谷价虽和,比室饥嗛,缣纩虽贱,骈门躶质。宋 秦观《越州请立程给事祠堂状》吾州更饥歉札疠之后,程公实抚养而教诲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八》帝(宋孝宗)曰:“连年饥歉,朕甚以为忧。州县检放,多是不实。”元 无名氏《合同文字》楔子:只因年岁饥歉,难以度日。

饥色

jīsè

飢饿的面色。饥,通“飢”。《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晏子春秋·谏上十四》:“天不雨久矣,民且有饥色。”《庄子·让王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举头忽见一人,行步獐狂,精神愰惚,面带飢色,腰剑而行。”宋 秦观《送少章弟赴仁和主簿诗》:“道山虽云佳,久寓有饥色。”

饥疫

jīyì

飢饿无粮并患疫病。《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士卒飢疫,死者大半。” 宋 苏辙《学士院端午帖子·太皇太后阁诗之一》:“青黄今接夏,飢疫免忧春。”

饥鹰饿虎

jīyīngèhǔ

比喻凶残贪婪。《魏书·宗室晖传》:“侍中卢昶,亦蒙恩眄,故时人号曰:‘饿虎将军,饥鹰侍中。’”

饥者易为食

渴者易为饮

jīzhěyìwéishí

kězhěyìwéiyǐn

饥饿的人什么食物都可以吃,口渴的人什么饮品都可以喝。比喻需要急迫的人容易满足。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上》:“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