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敲打,或做类似敲打的动作:击打。击鼓。击中(zhòng)。击破。击毙。击水(a.拍打水面;b.指游泳)。旁敲侧击。②攻打:击败。击毁。打击。声东击西。③碰,接触:撞击。目击。肩摩毂()击(亦作“摩肩击毂”)。

击鞭锤镫

jībiānchuídèng

谓驱马疾行。指急行军。清·李渔《奈何天·攒羊》:“破釜焚舟,击鞭锤镫,休怕风寒雪冷。”

击钵催诗

jībōcuīshī

指限时成诗。比喻诗才敏捷。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7回:“七步八叉,具有成例,古人击钵催诗,我要击钵了。”

击搏

jībó

攻击;弹劾。《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九》且台谏为天下耳目,今则尽为宰相肘腋,宰相所恶,则捃以微瑕,公行击搏。《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元年》:“确(蔡确)以击搏进,吴充素恶其为人。”②谓以严刑峻法治理。唐 元稹《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若憯断击搏之,则将转移於沟壑。” ③斗争,奋斗。宋 苏轼《霍光论》:“夫欲有所立於天下,击搏进取,以求非常之功者,则必有卓然可见之才,而后可以有望於其成。”④指相打,相斗。明 张居正《杂著》:“雷亦非阴阳击搏之气。”《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说罢便两相击搏,滚入水中。”

击搏挽裂

jībówǎnliè

攻打撕裂。形容争斗激烈。唐·陆龟蒙《五歌·水鸟》:“则有觜铍爪戟劲立直视者,击搏挽裂图膻腥。”勇立《论排外不宜有形迹》上古之时,人物杂处,其间击搏挽裂,人与禽兽争命者,不知更几何年。

击刺jīcì

用戈矛劈刺。谓击刺之术。引申为攻伐,诛杀。《尚书·牧誓》“不愆於四伐五伐六伐七伐” 孔传:“伐谓击刺。”孔颖达疏:“戈,谓击兵;矛,谓刺兵。故云伐谓击刺。”宋 曾巩《菊曩二右班殿直制》:“尔能击刺丑类,献其首级,宜升位序,以奬尔劳。”《史记·日者列传褚少孙论》:“齐张仲、曲成侯以善击刺学用剑,立名天下。”三国魏 阮籍《咏怀之四七》:“少年学击刺,妙伎过 曲城 。”宋 苏轼《上皇帝书》:“授以却仞刀槊,教之击刺。” 宋 沉括《梦溪笔谈·辩证一》以至击刺驰射,皆尽夷夏之术;器仗铠胄,极今古之工巧。王闿运《李仁元传》:“仁元居河北,习击刺,马上运一丈矛,直衝寇。”

击断

jīduàn

①打断。《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石乞、壶黶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②专断;决断。《战国策·秦策三》:“今太后擅行不顾,穰侯出使不报,涇阳华阳 击断无讳:四贵备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汉书 王莽传》甄丰、甄邯主击断,平晏领机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六》(薛)奎为政严敏,击断无所贷,人畏惮之,目为“薛出油”。宋王安石 司农卿分司南京陈公神道碑:“劾公擅击断,不听用佐吏。”明 归有光《归氏世谱》:“年少精敏,能击断。”《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二》大将军秉事用权,五侯骄奢僭盛,并作威福,击断自恣,行污而寄治,身私而托公。③果敢坚决。宋 司马光《送聂之美任鸡泽令 诗》:“椎埋吏难禁,击断世称贤。”

击鼓鸣金

jīgǔmíngjīn

古时两军作战时用鼓和金发号施令,击鼓则进,鸣金则退。击鼓鸣金的做法在现代战争中已经不用了。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张辽可使击鼓鸣金,许褚可使牧羊放马。”

击楫/击檝

jījí

指晋祖逖统兵北伐,渡江中流,拍击船桨,立誓收复中原的故事。后亦用为颂扬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壮志之。宋 张孝祥《水调歌头·和庞佑父词》:“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元 戴良《怀宋庸庵诗》:“祖逖念时空击檝,仲宣多难但登楼。”宋 文及翁《贺新郎 西湖》:“簇乐红妆摇画舫,问中流、击楫何人是?千古恨,几时洗?”清 顾炎武《京口即事诗之一》:“祖生多意气,击楫飞中流。”清 徐釚《晚发京口诗》:“已从击楫悲荒垒,更想沉舟听鼓鼙。”参见“击楫中流”。

击楫中流

jījízhōngliú

参见“中流击楫”。

击节

jījié

指打拍子。《晋书·乐志下》:“魏晋之世,有孙氏善歌旧曲,宋识善击节唱和。”唐 白居易《琵琶行》:“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聊斋志异 林四娘》再强之,乃俯首击节,唱伊凉之调,其声哀婉。后用来形容对别人的诗、文或艺术等的赞赏。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叶生》:“闱后,索文读之,击节称叹。” ③谓出使。晋 袁宏《后汉纪·光武帝纪八》:“古之君子,遇有为之时,不能默然而止,击节驱驰,有事四方者,盖为斯也。”

击节称赏

击节称叹

jījiéchēngshǎng

jījiéchēngtàn

节:节拍;击节:打拍子;叹:赞叹。赏:赞赏。指打着拍子欣赏诗文或艺术作品。晋·左思《蜀都赋》:“巴姬弹弦,汉女击节。”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叶生》:“公期望綦切,闱后索文读之,击节称叹,不意时数限人,文章憎命,及放榜时,依然铩羽。”刘斯奋《白门柳·鸡鸣风雨》第五章:“要在平时,钱谦益心折之余,自必击节称赏一番。”

击节叹赏

jījiétànshǎng

节:节拍;赏:赞赏。形容对诗文、音乐等的赞赏。他的钢琴演奏如此优美,听的人无不击节叹赏。晋·左思《蜀都赋》:“巴姬弹弦,汉女击节。”宋·吕本中《东莱吕紫微师友杂志》人常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故安国康侯闻之,击节叹赏。

击鞠

jījū

亦作“击踘”。亦作“击掬”。我国古代一种在马上打球的运动,即马球。盛行于唐宋。唐 皇甫枚《三水小牍·王知古》:“有王知古者……退处於三川之上,以击鞠飞觴为事,遨游於南邻北里间。”《资治通鉴 唐纪十五》(唐高宗李治):朕闻胡人善为击鞠之戏,尝一观之。昨初升楼,即有群胡击鞠,意谓朕笃好之也。《旧唐书·德宗纪上》:“寒食节,上与诸将击鞠於内殿。”

击钧jūn攻击势均力敌的敌人。钧,通“均”。《孙膑兵法·威王问》威王曰:“击钧奈何?”

击戾

jīlì

抵触;乖忤。荀子·修身》:“行而俯项,非击戾也。”王念孙《读书杂志·荀子一》:“‘击戾’者,谓有所抵触也;‘行而俯项非击戾也’者,谓非惧其有所抵触而俯项以避之也。”

击壤

jīrǎng

壤:据论是古代儿童玩具,以木做成,前宽后窄,长一尺多,形如鞋。玩时,先将一壤置于地,然后在三四十步远处,以另一壤击之,中者为胜。先秦有《击壤歌》。②艺文类聚卷十一引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五十老人击壤於道。”后因以“击壤”为颂太平盛世的故。

击石拊石

击拊

jīshífǔshí

敲打石磬。《尚书·益稷》:“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蔡沉《集传》:“重击曰击,轻击曰拊。石,磬也。”

击碎唾壶

jīsuìtuòhú

《晋书.王敦传》:"(王敦)每酒后辄咏魏武帝乐府歌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为节﹐壶边尽缺。"原形容对文学作品的极度赞赏﹐后亦用以形容抒发壮怀或不平之情。参见“唾壶击碎”。

击柝

jītuò

打更。敲梆子巡夜。亦喻战事,战乱。重门击柝,以待暴客。《汉书 王莽传中》重门击柝,以待暴客。唐 杜甫《暮归诗》:“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復乌啼。”《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九》(段)秀实因留宿军中。(郭在州)通夕不解衣,戒候卒击柝卫秀实。《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六》守门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使击柝如故。明 高启《中秋翫月张校理宅得南字 诗》:“关山几处未解兵,击柝不寐愁丁男。”郭沫若《喀尔美萝姑娘》:“市头的电灯发出苍黄的冷光,击柝的声音三下,电车早已停了。”参见“抱关击柝”。

击丸

jīwán

古时的一种杂技表演。亦指这种杂技的表演者。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元宵》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馀里,击丸蹴踘,踏索上竿。金 元好问《续夷坚志·京娘墓》他日寒食,元老为友招击丸於园西隙地。《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六》平章拜甡,固权市恩,击丸外百无一能。

击瓮

jīwèng

①敲击瓦瓮发声以和歌。《史记·李斯列传》:“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②指宋司马光幼时击破大瓮救小儿之事。

击鲜

jīxiān

宰杀活的牲畜禽鱼,充作美食。《汉书·陆贾传》数击鲜,毋久溷女为也!颜师古注:鲜谓新杀之肉也。《陈书·始兴王叔陵传》未及十日,乃令庖厨击鲜,日进甘膳。《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一人蔬食,而嫔御不废于击鲜;边事方殷,而桩积反资于妄用。

击中要害

jīzhòngyàohài

正打中致命的部位。引申为重要部门或问题的关键。他被这话击中要害后,垂头丧气。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来歙传》:“臣夜入定后为何人所贼伤,中臣要害。”

击柱

jīzhù

刺柱。《汉书·叔孙通传》:“羣臣饮,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南朝宋 鲍照《拟行路难诗之六》:“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南朝梁 江淹《恨赋》:“拔剑击柱,弔影慙魂。”后亦用以指臣下争功无礼。《隋书·经籍志一》:“氏诛除秦项,未及下车,先命叔孙通草緜蕝之仪,救击柱之弊。”

击筑

jīzhù

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形似,有十三条弦,弦下边有柱。演奏时,左手按的一端,右手执竹尺击弦发音。筑在战国时代是一种很流行的乐器。“击筑”源于《战国策·燕策》。击筑与荆轲有关。荆轲的好友高渐离亲自击筑,荆轲和着拍子唱起《易水歌》。在悲壮的歌声中,荆轲扬鞭西去。可是,刺杀未遂,荆轲最后被秦王所杀。《史记 高祖本纪》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晋 陶渊明《咏荆轲》:“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宋 陆游《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击筑悲歌

jīzhùbēigē

击:敲击;筑:古乐器名。敲击着筑,唱着悲壮的歌。形容慷慨悲歌。《战国策·燕策》:“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