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 | huì | ①恩,好处:恩惠。惠泽。惠和。惠爱。惠握(恩惠深厚)。仁惠。实惠。施惠于人。②给人财物或好处;(文言)赐予,赠送。:惠政。互惠互利。惠及远人。惠而不费(给人好处自己又没有什么耗费;常用以形容有实利而不多费钱财)。《古诗十九首·凛凛岁云暮》:“良人惟古懽,枉驾惠前绥。”《晋书 文帝纪》公光敷显德,惠下以和,敬信思顺,庶尹允谐。《宋书·庾悦传》:“身今年未得子鹅,岂能以残炙见惠!”《儒林外史 第一回》:“前日小婿来家,带二斤干鹿肉来见惠。”③敬辞,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动:惠赠。惠临。惠顾。惠存。惠允。④古同“慧”,聪明。《列子·汤问 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⑤姓。 |
惠爱 | huìài | 犹仁爱。《韩非子·奸劫弑臣》:“哀怜百姓不忍诛罚者,此世之所谓惠爱也。”《后汉书·冯衍传上》:“惠爱之诚,加乎百姓;高世之声,闻乎羣士。”东晋末南朝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苏舜钦《送杜密学赴并州诗》:“惠爱留关辅,风威入塞垣。”明 归有光《吴山图记》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郭沫若《星空诗》:“永恒无际的合抱哟!惠爱无涯的目语哟!太空中只有闪烁的星和我。” |
惠赐 | huìcì | 称人所赠的敬词。清 吴敏树《与梅伯言先生书》:“伏维矜怜,而终惠赐之,其为感戴,岂可涯量!”第八路军武办事处鸣谢启事:“特将惠赐者之姓名及钱数物数,公诸报端,以伸谢悃。” |
惠而不费 | huìérbùfèi | 给人好处,自己却无所损失。《论语·尧曰篇》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
惠风 | huìfēng | 柔和的风,比喻仁爱惠风和畅。晋 王羲之《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郭沫若《回京途中》诗:“满望农耕春水足,沿途緑化惠风吹。”晋 干宝《搜神记 卷十一》:“﹝王业﹞在州七年,惠风大行,苛慝不作,山无豺狼。” |
惠风和畅 | huìfēnghéchàng | 指柔和的风,使人感到温暖、舒适。晋 王羲之《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
惠顾 | huìgù | ①关心照顾。《左传·成公十三年》:“君若惠顾诸侯,矜哀寡人,而赐之盟,则寡人之愿也。” ②敬称他人的光临。元 关汉卿《金线池 楔子》:“不意今日惠顾,殊慰鄙怀。”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曹操仓亭破本初 玄德荆州依刘表》表大喜曰:“玄德,吾弟也。久欲相会,而不可得。今肯惠顾,实在幸甚!”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宦娘》:“惠顾时,得聆雅奏,倾心向往。” |
惠和 | huìhé | 仁爱和顺。《左传·昭公四年》:“紂作淫虐,文王惠和,殷是以陨,周是以兴,夫岂争诸侯!”《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政非惠和,不图於心;制非旧,不访於朝。”《晋书 惠帝纪》成都王颖温仁惠和,克平暴乱。唐 元稹《夏阳县令陆翰妻河南元氏墓志铭》:“睦族以惠和,煦下以慈爱。”宋 曾巩《枢密迁官加殿学士知州制》:“某忠加惠和,德操惟邵,先帝所遗,以辅朕躬。” |
惠丽 | huìlì | 聪明美丽。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臙脂》:“东昌卞氏,业牛医者。有女,小字臙脂,才姿惠丽。” 《聊斋志异·花姑子》:“安赞其惠丽,称不容口。叟方谦挹,忽闻女郎惊号。叟奔入,则酒沸火腾。” |
惠连 | huìlián | ①柳下惠、少连的并称。皆古节行超逸之士。《论语·微子》:“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晋 左思《招隐诗之二》:“惠连非吾屈,首阳 非吾仁。” ②指南朝宋 谢惠连。惠连幼聪慧,族兄灵运深加爱赏。后诗文中常用为从弟或弟的美称。唐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羣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宋 苏轼《送翟安常赴阙寄子由诗》:“松荒三径思元亮,草合平池忆惠连。”明 袁宗道《暮春即事诗》:“时闻惠连语,苍翠似江南。” |
惠然肯来 | huìránkěnlái | 欢迎客人来临的客气话。《诗经·邶风·终风》:终风且霾,惠然肯来。唐.韩愈《与少室拾遗书》:想拾遗公冠带就车,惠然肯来。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六十七回》你我是患难故交,今复惠然肯来,足见感情,还要说什么套话。 |
惠人 | huìrén | ①施恩惠于他人的人;仁慈的人。《论语·宪问》:“或问子产 ,子曰:‘惠人也。’” 王充《论衡·明雩》:“或賫酒食,请於惠人之前,未出其泣,惠人终不为之陨涕。”②施恩于人。 郭沫若《橄榄·行路难 下篇三》:“山水惠人,原无厚薄, 柳州被谪,未为非福。” |
惠仁 | huìrén | 参见“仁惠”。 |
惠施 | huìshī | ①犹恩惠。《吴子·料敌》:“上爱其下,惠施流布。”②布施;施恩。《百喻经·见他人涂舍喻》:“虚弃稻谷,都无利益。不如惠施,可得功德。” |
惠悟 | huìwù | 聪敏。宋 乐史《杨太真外传》:“时刘晏以神童为秘书省正字,十岁,惠悟过人。”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晚霞》:“龙窝君嘉其惠悟,赐五文袴褶。” |
惠养 | huìyǎng | ①加恩抚养。《汉书·疏广传》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馀日。《新唐书·刘蕡传》念百姓之怨痛,在择良吏以任之,使明惠养之术。《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五年》夫一家之长,必惠养子孙;天下之君,必惠养兆民。《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七》太上皇帝(宋高宗)精择循良,留神惠养,垂及眇躬,其敢怠忽!《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四》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②犹豢养。清 唐孙华《责猫》诗:惠养及二载,肥泽若可悦。 |
惠益 | huìyì | ①谓惠世济民。《晋书 元帝纪》令在事之人,仰鉴前烈,同心戮力,深思所以宽众息役,惠益百姓,无废朕命。②谓恩情与帮助。清 龙启瑞《答罗生书》:“不图足下一旦倾泻肝肺,相爱之甚,至於斯极也。其为惠益,岂可涯量?” |
惠育 | huìyù | 以仁爱抚育。《后汉书·左雄传》:“今之墨綬,犹古之诸侯,拜爵王庭,舆服有庸,而齐於匹竖,叛命避负,非所以崇宪明理,惠育元元也。”《晋书·武帝纪》:“(泰始四年春正月)戊子,詔曰……又律令既就,班之天下,将以简法务本,惠育海内。” |
惠泽 | huìzé | 恩泽。《晋书 元帝纪》:“惠泽侔于有虞,卜世过于周氏。”“先公武王、先考恭王临君琅邪四十余年,惠泽加于百姓,遗爱结于人情。”《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思覃惠泽,被之率土;新集臣庶,皆从荡涤。 |
惠政 | huìzhèng | 仁政,德政。《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上》至是,高祖大崇惠政,法令清简,躬履节俭,天下悦之。 |
惠忠 | huìzhōng | 施惠效忠。墨子《兼爱》: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
惠子知我 | huìzǐzhīwǒ | 惠子指惠施,战国宋人,在先秦诸子中属名家,为庄周契友。惠死后,庄周过其墓,曾借匠石斫垩的寓言,感慨“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见《庄子·徐无鬼》。后因以“惠子知我”喻朋友相知之深。 |
惠兹 | huìzī | 即惠滋。受惠。《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其令有司各修职任,奉遵法度,惠兹元元。”参见“兹⑤” |
僡 | huì | 古同“惠”。 |
蕙葸 | huì | 蕙草:即“佩兰”;蕙兰:多年生草本植物,叶丛生,狭长而尖,初夏开淡黄绿色花,气味很香,供观赏;〔蕙心〕喻女子内心纯美。 |
蕙路 | huìlù | 犹芳径。遍长香草的道路。南朝宋 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巡步檐而临蕙路,集重阳而望椒风。”南朝齐 孔稚珪《北山移文》:“尘游躅於蕙路,污渌池以洗耳。” |
蕙心兰质 蕙质兰心 | huìxīnlánzhì huìzhìlánxīn | 蕙、兰:都是香草名。蕙草样的心地,兰花似的本质。比喻女子心地纯洁,性格高雅。唐·王勃《王子安集·七夕赋》:“金声玉韵,蕙心兰质。” |
蕙心纨质 | huìxīnwánzhì | 心灵如蕙草芬芳,品质似纨素洁白。比喻品行高洁。南朝 宋 鲍照《芜城赋》:“东都妙姬,南国丽人,蕙心纨质,玉貌绛唇。”清·袁于令《西楼记·集艳》:“漫将佳丽推评,尽是蕙心纨质。” |
蕙帐 | huìzhàng | 帐的美称。南朝齐 孔稚珪《北山移文》:“蕙帐空兮夜鵠怨,山人去兮晓猨惊。” 唐 卢鸿一《洞元室诗》:“蕙帐萝筵兮洞元室,秘而幽兮真可吉。”宋 王安石《题定林壁怀李叔时诗》:“燎炉无伏火,蕙帐冷空山。”明 王敬夫《傍妆台·四时怨曲》:“别来蕙帐餘清夜,银缸花落几番红。” |
蕙质 | huìzhì | ①女子美好的仪态和秉性。明 沉鲸《双珠记·遗珠入宫》:“来求蕙质幽闲女,去做椒房左右人。”明 陈汝元《金莲记·弹丝》:“妾身姓王,名朝云,字子霞,钱塘人也,蕙质多奇,兰媌堪画。”②指淑女。 唐 杨衡《征人》诗:“望云愁玉塞,眠月想蕙质。” |
蕙质兰心 | huìzhìlánxīn | 蕙:一种香草;兰:兰花。蕙草样的心地,兰花似的本质。比喻女子心地纯洁,性格高雅。宋·柳永《离别难》:“有天然蕙质兰心,美韶容,何啻值千金。” |
蟪 | huì | 蟪蛄:一种小蝉,青紫色,吻长,身体短。亦称“伏天儿”。 |
蟪蛄 | huìgū | 又名“知了”,昆虫种名。《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唐 骆宾王《在狱咏蝉》:“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 |
橞 | huì | 古书上说的一种树。 |
譓 | huì | ①顺从:《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方欲德绥未服,义征不譓。②多智谋。③辩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