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 | huī | ①物体燃烧后剩下的东西,经烧制后形成的产品:纸灰。灰烬。洋灰。灰飞烟灭。②尘土:灰尘。③特指“石灰”:灰墙。灰膏。④黑白之间的颜色:灰色。灰质(脑和脊髓的灰色部分)。灰沉沉。⑤志气消沉:心灰意懒。 |
灰飞烟灭 | huīfēiyānmiè | 比喻人亡或事物迅速消失。《圆觉经 卷上》:“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元 关卿《单刀会第四折》:“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郭小川《痛悼敬爱的周总理诗》:“考茨基早已灰飞烟灭。” |
灰烬 | huījìn | ①物体燃烧后的剩余物。《三国魏 曹冏六代论》:“宗庙焚为灰烬,宫室变为蓁zhēn数。”晋 干宝《搜神记卷一》:“封子积火自烧,而随烟气上下,视其灰烬,犹有其骨。”唐 柳宗元《兴州江运记》:“由是转巨石,仆大水,焚以炎火,沃以食酰,摧其坚刚,化为灰烬。”宋 李格非《洛阳名园记 跋》:“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郭沫若《中国史稿 第一编第一章第一节》:“在北京人居住过的山洞里发现了火烧过的灰烬、石块和兽骨。”②谓烧成灰。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序》:“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唐 杜甫《火诗》:“青林一灰烬,云气无处所。”宋 苏轼《次韵滕大夫沉香石》:“早知百和俱灰烬,未信人言弱胜强。” |
灰灭 | huīmiè | 如灰烬之消散泯灭。《后汉书·陈龟传》:“或举国掩户,尽种灰灭,孤儿寡妇,号哭空城。”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故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伟,天下知名,直言正色,论不阿諂,身首被梟悬之诛,妻孥受灰灭之咎。”南朝宋 谢惠连《祭古冢文》:“刻木为人……初开见,悉是人形,以物棖橃之,应手灰灭。”宋 苏辙《黄楼赋》:“山高水深,草生郊墟。盖将问其遗老,既已灰灭而无餘矣,故吾将与子弔古人之既逝,閔河决於畴昔。”太平天囯 洪仁玕《诛妖檄文》:“妖崽今尚未满五岁,行见权奸得志,祸变寻生,餘烬虽存,不久自灰灭矣。” |
灰灭无余 | huīmièwúyú | 灰灭:人或事物像灰烬般消灭。比喻人或物已经不复存在。《后汉书·陈龟传》:“或举国掩户,尽种灰灭,孤儿寡妇,号哭空城。” |
灰身 | huīshēn | 犹言粉身碎骨。 三国魏 曹植《改封陈王谢表》:“茅土既优,爵赏必重,非臣虚浅所宜奉受,非臣灰身所能报答。”《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臣虽灰身破族,犹生之年也。”《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使义诚着于所天,玄风扇于九壤,殉命灰身,陨越慷慨。”《资治通鉴 晋纪十六》(温)峤等与公并受国恩,事若克济,则臣主同祚;如其不捷,当灰身以谢先帝耳。 |
灰身灭智 | huīshēnmièzhì | 指断除一切身心烦恼,为小乘阿罗汉果的境界。隋·智顗《四教仪》:“若灰身灭智,名无余涅盘。” |
灰死 | huīsǐ | ①火灰熄灭。《史记·韩长孺列传》:“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復然乎?’”后因用以为。唐 骆宾王《帝京篇》:“灰死韩安国,罗伤翟廷尉。”②火灰熄灭。《庄子·知北游》:“心若死灰。”谓心境枯寂不动。后因以“灰死”形容失意的心情。唐 白居易《送兄弟回雪夜诗》:“对雪画残灰,残灯明復灭。灰死如我心,雪白如我髮。”③烧死。元 刘祁《归潜志卷十一》:“北兵遇之,火起,亦数人灰死。”④谓灰白无人色。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马介甫》:“(妇)徒跣而归,面色灰死。”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促织》: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 |
灰头草面 | huītóucǎomiàn | 佛教语,指菩萨为度化众生而随机应现各种混同凡俗的化身。也指面容污秽或讨了没趣懊丧的样子。元·杨景贤《西游记第一本第一出》:“娘子,灰头草面不打扮,倘或江上遇着相知朋友,怎生厮见。” |
灰头土面 灰头土脸 | huītóutǔmiàn huītóutǔliǎn | 满头满脸沾满尘土的样子;也形容懊丧或消沉的神态。他扬完了场,闹了个灰头土脸。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二十》:“灰头土面,带水拖泥,唱九作十,指鹿为马,非唯孤负先圣,亦乃埋没己灵。”《醒世姻缘第十四回》晃大舍送了珍奇到监,自己讨了保,灰头土面,瘸狼渴疾,走到家中。 |
灰心槁形 | huīxīngǎoxíng | 形容意志消沉,形体枯槁。庄周《庄子 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宋·苏轼《乞加张方平恩礼札子》:“今已退老南都,以患眼不出,灰心槁形,与世相忘。” |
灰心丧气 | huīxīnsàngqì | 灰心:心如熄灭了的死灰;丧:失去。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失去信心,意志消沉。即使事情失败了,也不能灰心丧气。明·吕坤《呻吟语·下·建功立业》:“是以志趋不坚,人言是恤者,辄灰心丧气,竟不卒功。” |
恢 | huī | ①恢复:变成原来的样子,如“健康已经恢复”。②弘大,发扬:恢张。恢弘。恢廓。《晋书文帝纪》敦五品以崇仁,恢六典以敷训。《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四》愚谓国之旧人,宜恢江海之量,有以慰结其心,以立覆篑之基,成九仞之功… |
恢崇 | huīchóng | 犹言发扬光大。汉 扬雄《剧秦美新》:“恢崇祇庸烁德懿和之风,广彼搢绅讲习言谏箴诵之涂。”《三国志·魏志·蒋济传》:“陛下方当恢崇前绪,光济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晋书·刘元海载记》:“左贤王元海姿器絶人,干宇超世,天若不恢崇单于,终不虚生此人也。”《资治通鉴 汉纪六十》(贾)诩曰:“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 |
恢诡 | huīguǐ | 荒诞怪异。 明 归有光《题 瀛涯胜览》:“其日月风云山水之殊异,惜无以极其恢诡之辞也。”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罗刹海市》:“扮唱不知何词,腔拍恢诡。” |
恢恑憰怪 | huīguǐjuéguài | 离奇怪异。《庄子·齐物论》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清·钱谦益《书瞿有仲诗卷》凡天地之内恢恑憰怪,身世之间交互纬繣,千容万状,皆用以资为状,夫然后谓之有诗。 |
恢弘 | huīhóng | ①宽阔;博广。气度恢弘。苏轼《次韵程正辅游碧落洞》胸中几云梦,余地多恢弘。②发扬。诸葛亮《出师表》:恢弘志士之气。可缩略成“恢弘士气”。 |
恢宏大度 | huīhóngdàdù | 恢:宽广;大。心胸开阔;气量宏大。他遇事恢宏大度,深得同事尊敬。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放着这等一位恢宏大度的何箫史,一位细腻风光的张桐卿,还怕帮助不了一个安龙媒。” |
恢恢 | huīhuī | 宽阔广大貌。《庄子·养生主 庖丁解牛》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形容作恶者一定会受到惩罚。《史记·滑稽列传》天道恢恢,岂不大哉!唐 杜甫《梦李白 其二》:“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明史 卷十四 宪宗二》宪宗早正储位,中更多故,而践阼之后,上景帝尊号,恤于谦之冤,抑黎淳而召商辂,恢恢有人君之度矣。 |
恢恢有余 | huīhuīyǒuyú | 恢恢:形容宽广。指宽广而有余裕。庄周《庄子 养生主》:“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清·戴名世《<蔡瞻民文集>序》:“苟其得志也,持是而往,恢恢有余也。” |
恢廓 | huīkuò | ①宽宏;宽阔。邹阳《狱中上书自明》:“今欲使天下恢廓之士……回面污行,以事谄谀之人,而求亲近于左右,则士有伏死堀穴岩薮之中耳。” 三国魏 曹植《释愁文》:“吾将赠子以无为之药……安子以恢廓之宇,坐子以寂寞之床。”宋 张齐贤洛阳搢绅旧闻记·少师佯狂:“襟量恢廓,居常自负。”《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三》今见陛下恢廓大度,同符高祖,乃知帝王自有真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七)盖(杜)衍为人清审而谨守规矩,(范)仲淹则恢廓自信而不疑,(韩)琦则纯正而质直,(富)弼则明敏而果锐,四人性既不同,所见各异,故议事多不相从。清 昭槤《啸亭杂录·善待外藩》:“纯皇恢廓大度,尤善抚绥。”②扩展。《汉书·吾丘寿王传》:“至于陛下恢廓祖业,功德愈盛,天瑞并至,珍祥毕见。”《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再稽查田宅之数,比前恢廓数倍。”章炳麟《代议然否论》:“夫欲恢廓民权,限制元首,亦多术矣。” |
恢廓大度 | huīkuòdàdù | 恢廓:宽大,开阔。心胸开阔,气量宏大,不计较个人的利害得失。《后汉书·马援传》:“今见陛下,恢廓大度,同符高祖,乃知帝王自有真也。”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一百零五回:秦王恢廓大度,屈己下贤,于人无所不容。 |
恢隆 | huīlóng | 犹振兴。《魏书·序纪论》:“昭成以雄杰之姿,包君子之量,征伐四克,威被荒遐,乃立号改都,恢隆大业,终於百六十载。”《魏书 献文帝拓跋弘纪》尔虽冲弱,有君人之表,必能恢隆王道,以济兆民。 |
恢拓 | huītuò | ①拓展,开拓扩展。恢拓境宇。班固《封燕然山铭》:“恢拓境宇,振大之天声。”《明史·土司传序》:“迨有明踵元故事,大为恢拓,分别司郡州县,额以赋役,听我驱调,而法始备矣。”②发扬;弘扬。唐 刘禹锡《为淮南杜相公论西戎表》:“择奉义之臣,恢拓皇威;选谨边之将,积粟塞下。”清 刘大櫆《方庭粹六十寿序》:“尝竭力以养其两弟,幸其成长,俾得同心以恢拓先人之遗业。” |
恢谑 | huīxuè | 诙谐戏谑。恢,同“诙”。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顾况》:“善为歌诗,性恢谑,不修检操,工画山水。” 明 袁宗道《答同社书》:“浄自宜雄壮整齐,丑末自宜跳躂恢谑。” 《聊斋志异 冤狱》朱生,阳谷人。少年佻达,喜诙谑。 |
诙 | huī | 开玩笑,说话富于风趣:诙谐。诙诽(诙谐,戏谑)。 |
诙嘲 | huīcháo | 诙谐嘲弄。《资治通鉴·唐玄宗先天元年》琚曰:“能飞炼、诙嘲。”胡三省注:《旧书》载琚之言曰:‘飞丹炼砂,诙谐嘲咏,可与优人比肩。’《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贾耐儿者,本岐路小说人,俚语诙嘲以取衣食,制运粮车千辆,是时材木甚艰,所费浩大,观者皆窃笑之。清 唐孙华《偕同年吴元朗游西泾次友人韵》清言杂诙嘲,胜引异征逐。 |
诙谲 | huījué | 诙谐怪诞。《聊斋志异》书中作品构思奇幻委曲,记事诙谲曼妙,行文典雅纯熟,风调寒峭高古。 |
咴 | huī | ①骡马等叫声。②嘶叫声。③咴儿咴儿huīrhuīr象声词,形容马叫的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