凰 | huáng | 传说中凤凰的雌者。求凰,就是求妻之意。《聊斋志异 婴宁》(王子服)聘萧氏,未嫁而夭,故求凰未就也。凤凰:见“凤”。 |
煌 | huáng | 光明,明亮:辉煌。星火煌煌。 |
煌煌 | huánghuáng | 明亮辉耀貌;光彩夺目貌。显耀;盛美。昭彰;醒目。《诗·陈风·东门之杨》:“昏以为期,明星煌煌。” 朱熹集传:“煌煌,大明貌。”《庄子·骈拇》是故骈于明者,乱五色,淫文章,青黄黼黻之煌煌非乎? 《聊斋志异 孙生》久之无声,而灯煌煌尚未灭也。徐迟《财神和观音》:“他默诵起来了,现在这果真已是篇煌煌的大论文。” 鲁迅《华盖集续编·有趣的消息》:“有些报纸上都用了头号字煌煌地排印着,可以刺得人们头昏。” |
惶 | huáng | 恐惧:惶怖。惶恐。惶惧。惶惶。惶惑(疑惧)。惶窘。惶遽。惊惶。惶惶不可终日。 |
惶怖 | huángbù | 恐惧。《东观记·阳球传》:“权门惶怖股栗,莫不雀目鼠步。”《魏书 卷四 世祖纪下》真君四年,恭宗(拓跋晃)从世祖讨蠕蠕,至鹿浑谷,与贼相遇,虏惶怖,部落扰乱。唐 薛用弱《集异记·王瑶》:“瑶惊骇惶怖,因蒙面匍匐而走。”《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零三》二月,庚戌朔,帝(宋高宗赵构)驾御舟泊河岸,郡人惶怖,莫知所为。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霍女》:“黄惶怖莫知筹计,惟长跪一听女命。”王统照《号声·沉船》:“无穷尽的大水使他起一种惊奇而又惶怖的心理。”群臣惶怖莫敢对 |
惶骇 | huánghài | 惊骇。惶骇失图。《宋书 本纪武帝上》(周)安穆见其(刘迈)惶骇,虑事必泄,乃驰归。《旧唐书·高仙芝传》:“俄而贼骑继至,诸军惶骇,弃甲而走,无复队伍。”《南史 本纪卷四高帝纪上》江州刺史桂阳王(刘)休范举兵于寻阳,朝廷惶骇,帝与褚彦回等集中书省计议,莫有言者。《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六》题既出,(欧阳)冕惶骇,自陈“止应贤良,不应万言,幸假贷!”《明史·忠义传四·李中正》:“骤闻贼至,吏民惶駴,知县金会嘉弃城遁。”鲁迅《故事新编·铸剑》:“‘你怎么认识我?……’他极其惶骇地问。” |
惶惶不安 | huánghuángbùān | 内心害怕,十分不安。《汉书·王莽传下》:“人民正营,无所措手足。”唐·颜师古注:“正营,惶恐不安之意也。”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第三回》董卓屯兵城外,每日带铁甲马军入城,横行街市,百姓惶惶不安。 |
惶惶不可终日 | huánghuángbùkězhōngrì | 亦作“皇皇”,急躁、慌乱、心神不定的样子。词语指心慌意乱,神不守舍,一天也过不下去了。义军进逼京城,吓得朝廷官僚们惶惶不可终日,崇祯上吊,皇城禁军作鸟兽散。 |
惶惑 | huánghuò | ①疑惑畏惧。他整天惶惑不安。《晋书 武帝纪》既而寝疾弥留,至于大渐,佐命元勋,皆已先没,群臣惶惑,计无所从。《南史 本纪卷四高帝纪上》时(刘)休范典签许公与诈称休范在新亭,士庶惶惑,诣垒期赴休范,投名者千数,及至,乃是帝(萧道成)。明 张居正《答贾春宇计俺酋死言边事》:“今日之事,惟当镇静处之,随机应之,勿过为张皇,轻意举动,致令众情惶惑,兴起事端也。”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第四十四回》:“白乙领命而行,心下又惶惑,又凄楚。” 《聊斋志异 长治女子》陈氏失女,举家惶惑。②犹蛊惑。《元典章新集·刑部·杂禁》:“其庙祝师巫之徒,或呼太保,或呼总管,妄自尊大,称为生神,惶惑民众。” |
惶惑不安 | huánghuòbùān | 惘然无措:茫然不知所措惶惑不安:惶恐、迷惑,感到很不安都是形容心态的。 |
惶惑不解 | huánghuòbùjiě | 疑惑不解。那天整个下午他都有着一幅如痴如梦,心事重重的神色,这表明他对这一切惶惑不解。 |
惶悸 | huángjì | 惊恐。王逸《九思·悼乱》:“惶悸兮失气,踊跃兮距跳。”唐 韩愈《顺宗实录五》:“(韦执谊)闻人行声,辄惶悸失色,以致败死。”清 方苞《圣主亲征漠北颂》:“惟时在廷,小大惶悸,交章请留,至于再四。” |
惶惧 | huángjù | 惶惧失色。《汉书 王莽传》莽惶惧不能食,昼夜抱孺子告祷郊庙,放《大诰》作策。《宋书 本纪武帝上》高祖惶惧,诣阙陈请,天子不能夺。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第一百四回》:“次日,樊于期驾车来见成峤曰:‘秦兵势盛,人情惶惧,城旦暮不保,愿同王子出避燕、赵,更作后图。’”《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零一》(张)遇见(王)渊器械精明,惶惧迎拜。 |
惶遽 | huángjù | 亦作“惶懅”。恐惧慌张。《资治通鉴 魏纪一》王(孙权)大怒,手剑欲击之,侍坐者莫不惶遽。《三国志·魏志·夏侯惇传》:“持质者惶遽叩头曰:‘我但欲乞资用去耳!’”《资治通鉴 晋纪三十二》八月,(杨)期、(桓)玄奄至湓口,王愉无备,惶遽奔临川,玄遣偏军追获之。《资治通鉴·唐肃宗至德元年》:“癸巳,国忠集百官于朝堂,惶懅流涕,问以策略,皆唯唯不对。” 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霍筠》:“诚不料被迫至此,不胜惶遽。”《聊斋志异 妾杖击贼》一夜,数十人逾垣入,撞其屋扉几坏。某与妻惶遽丧魄,摇战不知所为。 |
惶恐 | huángkǒng | 指惊恐,害怕;惭愧、难为情,也表示谦恭的用语。《汉书 李广苏建传》惶恐饮药而死。《汉书 王莽传》于是莽为惶恐,不得已而起受策。唐 韩愈《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亦惟少垂察焉。渎冒威尊,惶恐无已。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西游记第九十一回》唐僧笑道:惶恐!惶恐!我弟子乃行脚僧,有何受用!参见“诚惶诚恐”。 |
惶恐不安 | huángkǒngbùān | 惶:恐惧。内心害怕,十分不安。《汉书·王莽传下》:“人民正营,无所措手足。”唐·颜师古注:“正营,惶恐不安之意也。” |
惶恐万状 | huāngkǒngwànzhuàng | 恐:害怕;惶:恐惧;状:情状。形容害怕惊慌到极点。 |
惶恐滩 | huángkǒngtān | 滩名。赣江十八滩之一。在今江西省万安县境内。宋 苏轼《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诗》:“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诗》:“惶恐滩头説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
惶愧 | huángkuì | 惶恐羞愧。《资治通鉴·汉文帝元年》:“又问:‘一岁钱谷入几何?’勃(周勃)又谢不知,惶愧,汗出沾背。”《聊斋志异 考弊司》(闻人)生顾念腰橐空虚,惶愧无声。叶圣陶 《风潮》:“他的脸还是红着……显得他正在惶愧呢。” |
惶悚 | huángsǒng | 惶恐而心中害怕 。《红楼梦 第33回》:贾政见他惶悚,应对不似往日,原本无气的,这一来倒生了三分气。 |
惶灼 | huángzhuó | 惶恐焦急。唐 韩愈《顺宗实录一》:“陛下至性殊常,哀毁之甚,臣等不胜惶灼,伏望为宗庙社稷,割哀强食。”唐 萧仿《蕲州谢上表》:“臣谬掌贡闱,果兹败失……每自咎而惶灼。”《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八年》:“羣下惶灼,莫知所言。” |
隍 | huáng | 没有水的城壕:城隍。修城浚隍。缮城浚隍。浚隍筑垒。浚隍增埤。《说文》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八》走者自相蹈藉,僵尸相枕,争城门而入,门填塞,人人自阻,遂缘城而上,金兵自濠外射之,多坠死隍间。参见“城隍”、“台隍”。 |
隍堑 | huángqiàn | 城壕。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淮水》:“水东注焦陵陂,陂水北出,为鲖陂,陂水潭涨引渎,北注汝阴,四周隍堑,下注颍水。”《新唐书·王方翼传》:“再迁肃州刺史。州无隍堑,寇易以攻。”《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三》愿速分戍镇、定、高阳三路,天雄城壁阔远,请急诏蹙之,仍葺澶州北城,浚德清军隍堑,以为豫备。 |
徨 | huáng | 彷徨pánghuáng:亦作“旁皇”: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彷徨歧途。彷徨失措。 |
湟 | huáng | “人工聚积的池水”、“人工造成的大面积水域”。本义:王者率领大批人徒所造的护城河。特指:水名,在青海省。 |
喤 | huáng | 喤字从口从皇,皇亦声。“皇”意为“大批人群跟随的王者”。“口”与“皇”联合起来表示“王者在群众集会上发表讲话”。①形容洪亮而和谐的声音。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喤喤考钟,坎坎击鼓。” ②小儿啼哭声。 |
喤聒 | huángguō | 形容声音喧腾洪亮。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彭海秋》:“逾刻,舟落水中,但闻弦管敖曹,鸣声喤聒。”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晚霞》:“但闻鼓钲喤聒,诸院皆响。” |
锽鍠 | huáng | 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剑。锽锽:拟声词。钟鼓声。 |
篁 | huáng | 竹林,泛指竹子:幽篁。修篁。篁竹。松簧。《战国策·乐毅报燕王书》蓟丘之植,植于汶篁。王维《鹿柴zhài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水浒传第十五回》四边流水绕孤村,几处疏篁沿小径。 |
篁竹 | huángzhú | ①竹名。晋 戴凯之《竹谱》:"篁竹坚而促节,体圆而质坚,皮白如霜粉,大者宜行船,细者为笛。"明 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跨马行,则篁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②竹丛,竹林。伏隐篁竹。《汉书·严助传》:"臣闻闵非有城郭邑里也,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唐 柳宗元《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资治通鉴·唐僖宗光启元年》:"(王)潮为之(前锋将)谋,伏壮士数十人于篁竹中,伺(王)绪至,挺剑大呼跃出,就马上擒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