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公名任好,在位39年(公元前659-前621年),39年里,晋国经历了献公、惠公、文公、襄公四君。秦穆公即位后,一直力图东进,年青时向晋献公求婚,娶了献公的女儿为妻。后来他又将自己的爱女怀赢嫁给晋国太子圉(晋怀公),后又改嫁给重耳(晋文公),继承了秦晋之好的世代传统。但是秦晋之好没有不散的宴席,两国一起进攻郑国的时候,郑国外交官的智慧开启了秦晋之间的罅隙。
公元前630年,晋文公会同秦穆公围攻郑国,讨伐郑国对晋有二心。晋军从东、北方面围郑;秦军从西面围郑。郑文公为挽救国家危机,派特使烛之武劝说秦穆公,大意说:晋、秦围郑,郑国知道要灭亡了。但是郑国灭亡对于秦国来说并无好处,它只会增强晋国的力量。如果不灭郑国,留下它供奉秦国往来的使臣,这对于秦不是更好吗?何况,贵君曾有恩于晋君,晋君答应割地给秦,但晋君早晨渡河归国,晚上就对秦国设防。晋如果向东并吞了郑国,那么向西不侵掠秦国,土地从哪里取得?所以灭郑其实是损害秦国以利于晋国的下策。烛之武一席话使秦穆公如梦初醒,他不但不再助晋灭郑,反而与郑国单独结盟,并留下三位大夫助郑戍守,自己则率兵归国了。这就是左丘明在《左传》里描述的著名的历史故事“烛之武退秦师”。千钧一发之际,郑臣烛之武仅凭口舌说服秦伯,使秦转变对郑的态度,化敌为友,对晋以友为敌。如今此篇成为高中生的必修古文篇。
秦军撤退后,晋大夫狐偃等对穆公的背信弃义行径大为不满,主张攻击秦军。晋文公则从大处着眼,认为秦有恩于晋,攻击秦军是不仁的行为。同时,晋为保持中原霸权,失去秦国这样一个盟友也是不智行为。所以,晋也与郑国媾和,然后退了兵。晋、秦伐郑事件虽然这样结束了,但它却为秦、晋交兵种下了远因。
公元前628年,郑文公、晋文公先后谢世。当时有一个名叫杞子的秦国大夫在郑国向穆公密报,说他掌握着郑国都城的城防,建议穆公派兵偷袭郑国,由他作内应,可灭郑国。秦穆公多年以来处心积虑谋求向东发展,这个建议正中下怀,如能袭取郑国,即可进入中原,分享晋国的霸权。穆公命令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个将领率兵东进。由于间谍密报,郑国有了准备,秦军处于“攻之不克,围之不继”的不利局面,决定退兵。晋国得到了秦国撤退的消息就在崤函地区和当地的少数民族姜戎联合,在东、西崤山之间设下埋伏。公元前627年4月,秦军进入埋伏圈,在晋与姜戎夹击下,全军覆没,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等三帅被俘,这就是著名的崤之战,或崤山战役。
崤山战役,秦三帅被俘,秦军覆没。晋国控制了秦军东进之路,穆公于是向西发展。他用计将从晋国投奔到戎人中的由余招来作谋士。由余长期生活在戎人中,对他们的情况熟悉。秦国根据由余的计划,逐渐灭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十二个国家(有说二十个),开辟国土千余里,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秦穆公“称霸西戎”。
再说晋军大胜秦穆公,十分高兴,准备将秦军的三员大将杀了,用他们的头颅来祭祖先、庆胜利。晋文公的接班人是晋襄公,他是晋文公的儿子,但不是秦穆公的女儿怀赢所生,怀赢是其后母。怀赢听说这件事非常着急,就对襄公说:“秦、晋两国原是亲戚,关系很好,可别为杀这几个人坏了两家的和气。现在秦军战败,秦君肯定怨恨他们。不如放他们回去,让秦君自己来处置他们,免得我们落个杀人的坏名声。”晋襄公听她说得在理,就把孟明视等人放了,可后来又后悔了,派人赶到黄河边,孟明视三人坐的船才离岸。追兵没船,只得作罢。这样,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回到了秦国。
秦穆公得知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人侥幸逃回,亲自到城外迎接他们。孟明视等人看到秦公,急忙跪下请罪。而秦穆公不但没责备他们,并自己承担了责任,希望他们勿忘国耻,以图再起。孟明视等人十分感激,决心立功赎罪。他们操练士卒,演练阵法,为报仇做不懈努力。又过了一年,孟明视认为秦国军队已具有打败晋军的实力了。公元前625年,孟明视向秦穆公请示,率兵攻打晋国。得到秦穆公同意后,三位将军带领四百辆兵车出发了。
晋君料到秦国是不会甘心的,抓紧备战,秦国果然来攻,就派出大军迎战。两军相逢斯杀一场,秦军再次败下阵来。孟明视觉得这回秦穆公不会饶过他了。万没想到,穆公仍然没有责备他,还让他继续执掌兵权,这使他对穆公感恩不已,决心拼死一搏。孟明视变卖家财,抚恤伤亡将士家属,亲自训练军队,和士兵朝久相处,同甘共苦。就在他正紧张训练部队的时候,晋襄公联合宋、陈、郑,共四国军队攻打秦国。面对士气昂扬的四国联军,孟明视沉着冷静,认为秦军尚未做好充分准备,不可应战,就命令紧闭城门,加紧训练。许多秦国人都认为孟明视输怕了,成了胆小鬼,建议解除他的指挥权。秦穆公大度在胸,用人不疑,向大家说:“孟明视肯定能打败晋军,咱们等着瞧吧。”
秦穆公三十六年(前624年),孟明视认为征伐晋军的时候到了,他请求秦穆公挂帅亲自出征。秦穆公命令给出征的军队五百辆兵车、装备精良的兵器和充足的粮食,又拨给出征兵士家属粮食和钱财,以解士兵后顾之忧。经过充分的精心准备,秦穆公、孟明视率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奔晋国。
秦军渡过了黄河,烧毁渡船,断绝后退之路。孟明视亲自担任先锋,秦军一路势如破竹,没几天就把过去被晋军攻占去的城池收了回来。尽管晋军采用了坚守策略,不与秦军交锋,但秦军在晋国的土地上,往来驰骋,为所欲为,犹入无人之境。
秦穆公之所以取得了称霸的成功在于他爱将如子,将军打了败仗他不责怪,不惩罚,自己勇敢承担责任,感天动地,军人们死心塌地为国献身。另外他四方招募,广罗能人,为国家强大准备了充分的人力资源。世代相传的伯乐相千里马的故事就发生在秦穆公时期。
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军事的需要,马的作用已十分凸显。相马遂成为一门重要学问。孙阳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选择了相马作为自己终生不渝的事业。少有大志的孙阳,认识到在地面狭小的郜国难以有所作为,就离开了故土。历经诸国,最后西出潼关(陕西省潼关县),到达秦国,成为秦穆公之臣。孙阳在秦国富国强兵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并以其卓著成绩得到秦穆公信赖,被秦穆公封为“伯乐将军”,随后以监军少宰之职随军征战南北。伯乐在工作中尽职尽责,在做好相马、选马工作外,还为秦国举荐了九方皋这样的能人贤士,传为历史佳话。伯乐和九方皋所选之马表面看来都很一般,甚至让人看不上眼,但经过精心饲养训练之后却成了千里之马,这对秦穆公启发很大,使他选拔人才不拘一格,为他的称霸准备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
请看范曾《伯乐相马》国画
张正立评议:
战国时期诸国混战称霸中原,一般人只知混沌轮廓,宋老师在这章梳理得眉目清晰。回看历史称雄称霸者大多是利重于义,背信弃义司空见惯。从来没有西方的契约精神。
宋回复:还没到战国呢,春秋三百年,时间漫长。称霸非易事,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要说违规违约,政府这方面的例子枚不胜举。
张:宋老师说的是!我过去总是把春秋和战国混为一谈,春秋更乱,战国只剩七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