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 | hǔ I. | ①哺乳动物,毛黄褐色,有黑色条纹,性凶猛,力大。骨和血及内脏均可入药(通称“老虎”):虎口(a.喻危险境地;b.手上拇指和食指相交的地方)。虎穴(喻危险境地)。虎符(古代调兵的凭证,用铜铸成虎形,分两半)。虎狼(喻凶残的人)。虎头蛇尾。虎踞龙盘。龙腾虎跃。谚语:虎不可离山,鱼不可脱渊。《庄子·盗跖》:“疾走料虎头,编虎须,几不免虎口哉。”②勇猛、威武:虎将。虎势。虎劲。虎威。虎虎。虎气。③古同“唬”,威吓。④古同“琥”,琥珀。II. 参见hù。 |
虎豹 | hǔbào | ①喻指残暴之人。《后汉书·刘陶传》:“陛下不悟,而竞令虎豹窟於麑场,豺狼乳於春囿。”唐 韦应物《京师叛乱寄诸弟诗》:“覉离守远郡,虎豹满西京 。”宋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清 方文《偕蔡芹溪至宛兼赠令弟玉立 诗》:“虎豹当关欲嚙人,季女何能不憔悴?”①比喻勇猛的战士。唐 罗隐《春日投钱塘元帅尚父 诗之一》:“门外旌旗屯虎豹,壁间章句动风雷。”③比喻富有文采。宋 黄庭坚《送谢公定作竟陵主簿诗》:“谢公文章如虎豹,至今斑斑在儿孙。”④形容怪石。宋 苏轼《后赤壁赋》:“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 |
虎背熊腰 | hǔbèixióngyāo | 背宽厚如虎,腰粗壮如熊。形容人身体魁梧健壮。元·无名氏《飞刀对箭》:“这厮倒是一条好汉,狗背驴腰的,哦,是虎背熊腰。”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五回》一个面如重枣,一个脸似黄金,都是虎背熊腰,相貌非凡。 |
虎贲 | hǔbēn | ①勇士之称。贲,通“奔”。《尚书·牧誓 序》:“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与受战于牧野 。”孔传:“勇士称也。若虎贲兽,言其猛也。皆百夫长。”《孟子·尽心下》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战国策·楚策一》:“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疋,粟如山。”《汉书 王莽传》益安汉公宫及家吏,置率更令,庙、厩、厨长丞,中庶子,虎贲以下百余人,又置卫士三百人。《后汉书 袁绍传》二年,使将作大匠孔融持节拜绍大将军,锡弓矢节钺,虎贲百人,兼督冀、青、幽、并四州,然后受之。《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君秉国之钧,正色处中,纤毫之恶,靡不抑退,是用锡君虎贲之士三百人。三国魏 曹丕《策孙权九锡文》:“君忠勇并奋,清除姦慝,是用锡君虎贲之士百人。”清 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上“虎贲”》:“谓牧誓之‘虎贲’为虎贲之卒,非周礼·夏官‘虎贲氏’之官,故非‘百夫长’也。‘三百人’当为‘三千人’,因沿上文‘三百两’而误。”按,王说是。唐人避太祖李虎讳改“武贲”,参见“武贲”。②官名。掌侍卫国君及保卫王宫、王门之官。《周礼·夏官·虎贲氏》:“虎贲氏掌先后王而趋以卒伍。军旅、会同,亦如之。舍,则守王闲。王在国,则守王宫。国有大故,则守王门。大丧,亦如之。”武帝时置期门。平帝时改为虎贲中郎将,领虎贲郎,主宿卫。历代因之,至唐始废。《后汉书 董卓列传》卓迁太尉,领前将军事,加节传斧钺虎贲,更封郿侯。《南史 本纪卷四高帝纪上》(王敬则)仍呼虎贲剑戟羽仪,手自取白纱帽加帝首,令帝即位。③星名。在狮子座。唐 人避太祖李虎讳,改作“武贲”。 |
虎不食儿 | hǔbùshíér | 老虎凶猛残忍,但并不吃自己的孩子。比喻人皆有爱子之心,都有骨肉之情。大家都知道虎不食儿,你却忍心伤害自己的亲生儿子。明·杨珽《龙膏记·藏春》:“你爹爹既往洛阳,一时未归,待异日我自慢慢劝他,虎毒不食儿,孩儿切莫短见。” |
虎步 | hǔbù | ①矫健威武的脚步。这个战士一弓身,几个虎步就蹿到小高地上。②形容举止威武。龙行虎步。《后汉书 袁绍传》雷震虎步,并集虏廷,若举炎火以焚飞蓬,覆沧海而注票炭,有何不消灭者哉?③指称雄于一方。虎步关中。 |
虎步龙行 | hǔbùlóngxíng | 原形容帝王的仪态不同一般。后也形容将军的英武姿态。《宋书 武帝纪上》:“刘裕龙行虎步,视瞻不凡,恐不为人下,宜早为其所。”清 吴趼人《痛史》第十回:只见那人生得面如冠玉,唇若涂朱,眉清目秀,虎步龙行。 |
虎荡羊群 | hǔdàngyángqún | 老虎跑进羊群。比喻强大者冲入柔弱者中间任意横行,以强凌弱。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九十二回 |
虎斗龙争 | hǔdòulóngzhēng | 比喻群雄互相争斗。元 金仁杰《追韩信》第四折:“再休夸桀纣起刀兵,谩说吴越相吞并,也不似这一场虎斗龙争。”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二回:桂林杏苑,空成魂梦之游;虎斗龙争,又见战征之事。 |
虎符 | hǔfú | 古代帝王授予臣下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为虎形。初时以玉为之,后改用铜。背有铭文,剖为两半,右半留中央,左半给予地方官吏或统兵的将帅。调发军队时,朝廷使臣须持符验对,符合,始能发兵。此制盛行于战国、秦,直至隋代。到了唐代始改用鱼符。《史记·魏公子列传》:“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唐 罗隐《送王使君赴苏台诗》:“东南一望可长吁,犹忆王孙领虎符。”明 刘基《卖柑者言》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清 吴伟业《即事诗之七》:“主持朝论垂鱼袋,料理军书下虎符。” |
虎父无犬子 | hǔfùwúquǎnzǐ | 老虎不会生出狗来,比喻出色的父亲不会生出一般的孩子。用于夸奖别人的子辈。真是虎父无犬子,周骧是一个不错的孩子。《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战猇亭先主得仇人 守江口书生拜大将》先主视之,叹曰:“虎父无犬子也!”用御鞭一指,蜀兵一齐掩杀过去,吴兵大败。…… 柳建伟《英雄时代》第二十六章:“即便有血统论这一说,也只讲老子英雄儿好汉,虎父无犬子。” |
虎踞 | hǔjù | ①如虎之蹲踞。比喻人物威武。②喻指地形的雄壮险要。③形容怪石雄伟之状。 |
虎踞龙盘 虎踞龙蟠 | hǔjùlóngpán | 像龙盘着,像虎蹲着,形容地势雄伟险要。今特指南京。亦“龙蟠虎踞”。晋·张勃《吴录》:“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指南京),因睹金陵山阜,叹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唐·雍陶《河阴新城》诗:“高城新筑压长川,虎踞龙盘气色全。”特指南京。宋 辛弃疾《念奴娇 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词:“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茅盾《八百壮士》:“那时正当淞沪沦陷,苏嘉失守,而‘虎踞龙蟠’的首都也危在旦夕。”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
虎口 | hǔkǒu | ①比喻十分危险的处所。才出狼窝,又入虎口。《宋书 本纪武帝上》忠臣碎于虎口,贞良弊于豺狼。②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联结部分。《说岳全传第七十五回》牛皋双锏望上一架,那锤来得狠,把牛皋两手虎口都震开了,叫声:“不好!”回转马头就走。 |
虎口拔牙 | hǔkǒubáyá | 从老虎嘴里拔牙。比喻做十分危险的事情。金·马钰《玩丹砂·赠阎先生》:“猛虎口中敲玉齿,骊龙颔下夺神珠。” |
虎口探头 | hǔkǒutàntóu | 比喻自己送死,自讨苦吃。《红楼梦六二回》香菱方向宝玉道:“裙子的事可别向你哥哥说才好。”说毕,即转身走了。宝玉笑道:“可不我疯了,往虎口里探头而去呢。” |
虎口逃生 | hǔkǒutáoshēng | 从老虎嘴里逃脱出来。比喻从险境中逃出来。也作“虎口余生”。元 无名氏《朱砂担滴水浮沤记》第一折:“我如今在虎口逃生,急腾腾再不消停。”元 无名氏《硃砂担》第一折:我如今在虎口逃生,急腾腾再不消停。 |
虎口余生 | hǔkǒuyúshēng | 从老虎嘴边逃出性命。比喻经历大危险侥幸不死。《庄子·盗跖》:“孔子曰:‘然,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疾走料虎头,编虎须,几不免虎口哉。”清·李汝珍《镜花缘》况我本是虎口余生,诸事久已看破。唐·刘长卿《按复后归睦州赠苗侍御》诗:“羊肠留覆辙,虎口脱馀生。” |
虎窟龙潭 | hǔkūlóngtán | 窟:洞穴;潭:深水池。龙居住的深水潭,虎栖身的巢穴。比喻极其凶险的地方。元 汪元亨《沉醉东风 归田》:“怕筑成传说墙,愁扳折朱云槛,急跳出虎窟龙潭。”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楔子:“大踏步直杀出虎窟龙潭。” |
虎狼之势 | hǔlángzhīshì | 形容极凶猛的声势。《淮南子 要略》:“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 |
虎旅 | hǔlǚ | 虎贲氏与旅贲氏的并称,指勇猛的军队。唐·李白《饯李副使藏用移军广陵序》:“翕振虎旅,赫张王师。”王琦注:“太白所谓虎旅,指有力如虎之众耳,与李氏所解有异。”唐·李商隐《马嵬》诗之一:“空闻虎旅鸣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明·吴承恩《贺周竺墩升都督障词》:“清时建节,控虎旅於风云;壮岁逢辰,近龙光於日月。”宋德富《简明中国通史故事第145篇》在派赴清军求援的使者携带多尔衮的复信返回山海关后,吴三桂马上又致书多尔衮,求其“速整虎旅,直入山海”。 |
虎略龙韬 | hǔlüèlóngtāo | 略:指传说中黄石公所撰的《三略》。韬:指《六韬》。《三略》、《六韬》是古代兵书。泛指兵书、兵法,也指兵家权谋。明·刘基《悲杭城》诗:“一朝奔迸各西东,玉斝金杯散蓬荜。清都太微天听高,虎略龙韬缄石室。”郭化若《奉和陈司令赐诗步原韵》雄图壮志千秋罕,虎略龙韬万众从。 |
虎落平川 虎落平阳 | hǔluòpíngchuān hǔluòpíngyáng | 平阳/平川:地势平坦明亮的地方。老虎离开深山,落到平地里受困。比喻虽然强大但是失去优势。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四回:“虎落平川被犬欺。” |
虎旅 | hǔlǚ | ①虎贲bēn氏与旅贲氏的并称。两者均掌王之警卫。后因以“虎旅”为卫士之称。文选·张衡《西京赋》:“陈虎旅于飞廉,正垒壁乎上兰。”李善注:“周礼:‘虎贲,下大夫;旅贲氏,中士也。’”②指勇猛的军队。《资治通鉴 晋纪十五》今遣司徒导等虎旅三万,十道并进,平西将军邃等精锐三万,水陆齐势;朕亲统诸军,讨(钱)凤之罪。唐 李白《饯李副使藏用移军广陵序》:“翕振虎旅,赫张王师。”王琦注:“太白所谓虎旅,指有力如虎之众耳,与李氏所解有异。” 唐 李商隐《马嵬诗之一》:“空闻虎旅鸣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明 吴承恩《贺周竺墩升都督障词》:“清时建节,控虎旅于风云;壮岁逢辰,近龙光于日月。” |
虎门出犬子 | hǔménchūquǎnzǐ | 形容将相家里长辈非常有成就,其后辈却非常平庸,比喻出色的父亲却生出平常的孩子,主要用于贬低别人的子辈。 |
虎墨沉香 | hǔmòchénxiāng | 虎,老虎;墨,墨汁;沉,沉淀;香,香味。墨汁在一定期限范围内会发出特别的清香味。(可形容男人在一定岁数内越活得老就越有男人味) |
虎貔 | hǔpí | 比喻勇猛的战士。《尚书·牧誓》:“如虎如貔,如熊如羆。”唐 杨巨源《寄申州卢拱使君诗》:“领郡仍闻总虎貔,致身还是见男儿。”唐 李商隐《韩碑诗》:“行军司马智且勇,十四万众犹虎貔。” |
虎入羊群 | hǔrùyángqún | 老虎进入羊群。形容强者在肆意欺凌弱者。海盗攀上了客轮,犹如虎入羊群,杀烧抢掠,无恶不作。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回:“孔融望见太史慈与关、张赶杀贼众,如虎入羊群,纵横莫当,便驱兵出城。” |
虎声虎气 虎里虎气 | hǔshēnghǔqì hǔlǐhǔqì | 形容说话态度粗鲁。 郭沫若《屈原》第五幕:“婵娟:‘我不愿意同你讲话,我不愿意见你。你们走开,不要挨近我!’子兰:‘好的,不要那样虎声虎气的。你不愿意出来也不勉强,我只想同你说几句话,并不多麻烦。’”郭沫若《海寿集·我是中国人》:“同住在一道的时候,秃松是喜欢说话的,而我的耳朵又聋,因此时时受着看守虎声虎气的干涉。” |
虎视 | hǔshì | 贪婪而凶狠地注视。敌寇虎视中原。虎视眈眈。有威严地注视。战士们虎视着山下的敌人,抑制不住满腔怒火。《后汉书 刘表传》顾定疆宇,虎视河外,凡我同盟,莫不景附。 |
虎视眈眈 | hǔshìdāndān | 形容贪婪而凶狠地盯着。《周易·颐》:“虎视眈眈;其欲逐逐”。 清·曹雪芹《红楼梦》:“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姐姐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 |
虎噬 | hǔshì | 虎啮食。比喻勇猛。晋 陆机《高祖功臣颂》:“奋臂云兴,腾迹虎噬。” 晋 陆云《吴故丞相陆公诔》:“委弁总干,振翼虎噬。”《资治通鉴 晋纪三十七》晋自济江以来,威灵不竞,戎狄横骛,虎噬中原。 |
虎兕 | hǔsì | 虎与犀牛。比喻凶恶残暴的人。《论语·季氏》:“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汉 王逸《九思·逢尤》:“虎兕争兮于廷中。”宋 周密《齐东野语·景定彗星》:“董宋臣巨奸宄也,乃优纵之,以出虎兕之柙,人心怨怒,致此彗妖。”《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一》而明公拥之以为爪牙,譬犹驱虎兕以赴犬羊,鼓烈风以扫枯叶,谁敢御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八》得人心莫若示之以诚信,不扰之无如镇之以清净。推是而行,虽虎兕亦当驯狎,况于人乎?《明史·王德完传》:“今出虎兕以噬羣黎,纵盗贼而吞赤子,幽愤沉结,叩诉无从。” |
虎兕出柙 | hǔsìchūxiá | 兕:犀牛一类的野兽。柙:关兽的木笼。虎、兕从木笼中逃出。比喻恶人逃脱或作事不尽责,主管者应负责任。春秋鲁·孔丘《论语·季氏》:“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
虎摉 | hǔsōu | “摉”古同“搜”:“闭门闾,大摉客。”强盗般的搜索。《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 |
虎体熊腰 | hǔtǐxióngyāo | 形容身材魁梧,体格健壮。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回:“为首一将,生得广额阔面,虎体熊腰;吴郡富春人也,姓孙,名坚,字文台,乃孙武子之后。” |
虎头虎脑 | hǔtóuhǔnǎo | 形容壮健憨厚的样子(多指男孩)。这个小男孩长得虎头虎脑,非常可爱。老舍《赵子曰》:“是个年壮力足虎头虎脑的英雄。” |
虎头蛇尾 | hǔtóushéwěi | 原指装着虎头,拖着蛇尾,比喻为人诡诈,言行不一。后来引申指头大如虎,尾细如蛇,比喻做事先紧后松,有始无终。元·康进之《李逵负荆》:“这厮敢狗行狼心,虎头蛇尾。”成语“虎头蛇尾”就提取于此。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零三回:“官府挨捕的事,已是虎头蛇尾,前紧后慢。”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三回:“总算这桩事作得不落虎头蛇尾。” |
虎头上捉虱子 | hǔtóushàngzhuōshīzi | 在老虎头上捉虱子。比喻干危险的事情。也指不懂厉害,冲撞了惹不起的大人物或势力。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八回:“你偏进去,又不就走,还要虎头上捉虱子!” |
虎头燕颔 | hǔtóuyànhàn | 旧时形容王侯的贵相或武将相貌的威武。元 揭傒斯《妻齐国夫人宋氏进封济南王夫人制》:“尚服异恩于永世;虎头燕颔,从怀旧将于当年。”《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从古人才难得,我看你虎头燕颔,封侯万里,况又生得这等的望族。 |
虎尾春冰 | hǔwěichūnbīng | 踩着老虎尾巴,走在春天将解冻的冰上。比喻处境非常危险。《尚书·君牙》:“心之忧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宋·朱熹《择之所和生字韵,极警切,次韵谢之,兼呈伯崇》烦君属和增危惕,虎尾春冰寄此生。 |
虎文 | hǔwén | ①虎身上的斑纹。晋 枣据《杂诗》:“予非荆山璞,谬登和氏场;羊质復虎文,燕翼假凤翔。”唐 李白《天马歌》:“天马来出月支窟,背为虎文龙翼骨。”②代武官服。《后汉书·舆服志下》:“虎賁将虎文絝,白虎文劒佩刀。虎賁武骑皆鶡冠,虎文单衣。”《后汉书·袁绍传》:“幕府輒復分兵命鋭,修完补辑,表行东郡太守、兖州刺史,被以虎文,授以偏师,奬就威柄,冀获秦师一克之报。” |
虎卧龙跳 | hǔwòlóngtiào | 形容字势雄浑超逸。南朝梁 袁昂《评书》:“王右军书,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6回:“写得来虎卧龙跳,钦派阅卷大臣把他优定在前十本以内。” |
虎啸风生 | hǔxiàofēngshēng | 啸:长鸣。猛虎长鸣,则大风四起。比喻英雄人物顺应时代潮流而出现,并且对社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亦指豪杰奋起,大展宏图。《北史·张定和传论》:“虎啸生风,龙腾云起,英贤奋发,亦各因时。”前蜀·杜光庭《虬髯客传》:“虎啸风生,龙吟云萃,固非偶然也。” |
虎啸龙吟 | hǔxiàolóngyín | 啸:兽类大声吼叫;吟:鸣。像龙在鸣,虎在啸。比喻相关的事物互相感应。也比喻声音洪大或英雄豪杰叱咤风云。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72卷:“经云:鹤鸣在阴,其子和之。又云:虎啸龙吟,物类相感,岂谬言哉!”老舍《正红旗下》:“屋中好一片吞面条的响声,排山倒海,虎啸龙吟。” |
虎穴 | hǔxué | 老虎洞,喻危险之地。虎穴追踪。《荆轲歌/易水歌》:“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
虎穴狼巢 | hǔxuélángcháo | 虎和狼的窝巢。比喻极其危险的地方。 |
虎穴龙潭 | hǔxuélóngtán | 龙潜居的深水坑,老虎藏身的巢穴。比喻极险恶的地方。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70回:“抵住孔宣的刀。二将又战在虎穴龙潭之中。”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一回:感谢坐位豪杰不避凶险,来虎穴龙潭,力救残生。 |
虎跃龙骧 | hǔyuèlónɡxiānɡ | 形容威武雄壮的样子。明·方孝孺《尚友五赞·诸葛武侯》:“综核万变,以义而动。虎跃龙骧,天下震恐。” |
虎掷龙拿 | hǔzhìlóngná | 掷:挣扎跳跃。指龙虎互相争斗。比喻激烈的搏斗。金 元好问《楚汉战处》诗:“虎掷龙拿不两存,当年曾此赌乾坤。” |
唬 | hǔ I. | 虚张声势是唬不住人的;用流言唬人。II.xià同“吓”。 |
琥 | hǔ | ①琥珀:黄褐色透明体,是古代松柏树脂落入地下所成的化石,可做香料及装饰品,亦可入药。亦作“虎魄”。②雕刻成虎形的玉器。 |
琥珀 虎魄 | hǔpò | ①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色淡黄、褐或红褐。树脂入地多年,经过石化而成。质优者,用作珍贵装饰品;较差者,用作药物。亦有用作器物,如杯、瓶、枕之类。今写作“琥珀”。《汉书·西域传上·罽宾国》:“(罽宾国)出封牛、水牛、象、大狗、沐猴、孔爵、珠璣、珊瑚、虎魄、璧流离。”晋 郭璞《玄中记》:“枫脂沦入地中,千秋为虎珀。”《宋书·武帝纪下》:“寧州尝献虎魄枕,光色甚丽。时将北征,以虎魄治金创,上大悦,命擣碎以付诸将。”②指美酒。琼浆玉液,琥珀杯流 |
琥珀拾芥 | hǔpòshíjiè | 琥珀摩擦后生电,能吸引细小的东西。比喻互相感应。汉·王充《论衡·乱龙》:“顿牟拾芥,磁石引针。” |
浒 | hǔ I. | 水边:参见“水浒”。II. xǔ 地名:浒墅关,位于苏州城西北、南阳山东北麓当地人多简称作浒关,濒临运河。浒浦,在江苏常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