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粗心,不注意:忽视。疏忽。忽略。玩忽职守。《战国策·秦策一》: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忽乎哉?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唐 李白与韩荆州书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宋 贺铸《六州歌头·少年侠气》:“鶡弁如云众,供粗用,忽奇功。”②迅速,突然;顿悟:忽而。忽然。忽地。忽高忽低。战国楚 屈原《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三国魏 曹植《白马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唐 杜甫《赠卫八处士诗》:“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渺茫,不分明。屈原《国殇》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④长度和重量单位(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忽微(极言细微)。微忽其微。

忽忽


hūhū

①倏忽,急速貌。宋 王安石《骅骝诗》:“怒行追疾风,忽忽跨九州岛。”清 戴名世《戴母唐孺人寿序》:“忽忽遂至四五十年,恍如昨日,而余亦老矣。”胡国梁《黄花岗之役》:“我在教练所,忽忽已有一个多礼拜了。”②迷糊,恍忽。忽忽若失。文选·宋玉《高唐赋》:“悠悠忽忽,怊怅自失。”李善注:“忽忽,迷也。”司马迁《报任安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晋 张华《博物志卷二》:“后其人忽忽如失魂,经日乃差。”宋 陈师道《示三子》:“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明 何景明《还至别业诗之一》:“宁知非梦寐,忽忽心未安。”《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一》上疾稍侵,意忽忽不平,数问尚书以景帝时立胶东王故事。③失意貌,精神恍惚。《史记·韩长孺列传》:“乃益东徙屯,意忽忽不乐。数月,病欧血死。”东汉 班固《苏武传》(李)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南史·刘孝绰传》:“(孝绰)晚年忽忽不得志。”《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尧咨性刚戾,数被挫辱,忽忽无聊。”《聊斋志异 阿绣》刘忽忽遂减眠食。母忧思无计,念不如从其志。④模糊不清。《管子·内业》:“折折乎如在于侧,忽忽乎如将不得,渺渺乎如穷无极。”王粲《伤夭赋》:“昼忽忽其若昏,夜炯炯而至明。”《隋书·天文志中》:“鬼质欲其忽忽不明则安,明则兵起,大臣诛。”清 龚自珍《己卯自春徂夏在京师作诗之十二》:“凭君且莫登高望,忽忽中原暮霭生。”⑤不经意,轻率。刘向《说苑·谈丛》:“忽忽之谋不可为也,惕惕之心不可长也。”

忽忽不乐


hūhūbùlè

形容若有所失而不高兴的样子。《史记·梁孝王世家》:“三十五年冬,复朝。上疏欲留,上弗许。归国,意勿勿不乐。”宋·曾敏行《独醒杂志 卷五》秦少游谪古藤,意忽忽不乐。参见“闷闷不乐”“郁郁不乐”。

忽冷忽热


hūlěnghūrè

指时而冷静,时而感情冲动,情绪不稳定。鲁迅《而已集·读书杂谈》:“研究是要用理智,要冷静的,而创作须情感,至少总得发点热,于是忽冷忽热,弄得头昏。”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一章:“老阎喜爱梁建的精神强干,也深知那忽冷忽热的毛病。”

忽漫hūmàn

忽而;偶然。唐 杜甫《送路六侍御入朝诗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水浒传第三九回》兴狂忽漫题新句,却被拘挛狴犴中。明 刘基《和李子庚》:“夜阑忽漫闻啼鸟,肠断天边信使稀。”沉昌直《修分湖志忆及家乘得诗之三》:“乐善家风翁最贤,小桥忽漫遇神仙。”

忽然

hūrán

突然地,动作、行为的发生或情况的变化来得迅速又出乎意料地。天气忽然冷了起来。《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忽然抚尺一下。清 袁枚《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忽若

hūruò

①恍若,好像。战国楚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於是处子怳若有望而不来,忽若有来而不见。”三国魏 曹植《七启》:“於是逍遥暇豫,忽若忘归。”晋 徐干《室思》:“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②倘或,假使。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冥迹》:“其子听之感慟,因自誓:忽若作人,当再为顾家子。”《敦煌变文集·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讲经文》:“可中修善到诸天,居处生涯一切全……忽若共君生那里,寻常自在免忧煎。”蒋礼鸿通释:“这段文章,‘可中’和‘忽若’并用,都是‘倘或’的意思。”《敦煌变文集·目连缘起》:“伏愿世尊慈悲,少借威光,忽若得见慈亲,生死不辜恩德。”

忽悠忽悠

hūhūyōuyōu

晃悠。不怕秋千忽悠你就玩吧。

忽喇喇hūlàlà

象声词。《水浒传》第十七回:禪杖起如虎尾龍筋,朴刀飛似龍鬐虎爪。崒嵂嵂,忽喇喇,天崩地塌。

忽哨hūshào

即唿哨。撮口作声或把手指放在嘴里用力吹响。齐声打了一个忽哨。《杨家将 第七回》忽哨军报入第一队中:前有伏兵拦路,不知是谁。

忽微

hūwēi

微小的事。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十的百万分之一。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 伶官传》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参见“祸积忽微”。

忽焉

hūyān

快速貌。《左传·庄公十一年》:“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论语·子罕篇》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孔融《论盛孝章书》:“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史记·伯夷列传》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宋 梅尧臣《四月二十八日记与王正仲及舍弟饮诗》:“仲氏又发霍,洞下忽焉甚。”

忽隐忽现

hūyǐnhūxiàn

灯光等的闪烁时而消失时而出现。清 张岱《陶庵梦忆·刘晖吉女戏》:“十数人手携一灯,忽隐忽现,怪幻百出,匪夷所思,令唐明皇见之,亦必目睁口开,谓氍毹场中那得如许光怪邪。”《儒林外史.第一四回》:“又遥见隔江的山,高高低低,忽隐忽现。”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八回:“只见里面轻云冉冉,薄雾漫漫,远峰忽隐忽现,疏林旋露旋藏。”

hū I.

古同“”,忽然。②恍恍惚惚。《庄子·天下》芴乎若亡,寂乎若清。II. wù①一年生草本植物,似芜菁,花紫红色,可供观赏,兼作蔬菜。亦称“菲”。 ②有机化合物,白色片状晶体,由煤焦油制得。

芴芒

máng

恍惚,形容不可辨认或不可捉摸。《庄子·至乐》:“芒乎芴乎,而无从出乎?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鹖冠子·世兵》:“浑沌错纷,其状若一,交解形状,孰知其则,芴芒无貌,唯圣人而后决其意。”

①天将明而未明之时;清晨曶,尚冥也。从日,勿声。《说文》郭璞三苍解诂;昒,旦明也。《广雅·释诂》昒,冥也。《汉书·郊祀志》冬至昒爽。又如:昒爽(黎明;拂晓);昒昕(拂晓;黎明)② 昏暗。昒黑(昏暗);昒漠(冥昧的样子)③昏昧,不明白昒恍(恍忽);昒幽(犹渺茫);昒穆(深微的样子)

昒爽

hūshuǎng

指黎明、拂晓。《汉书·郊祀志上》:“十一月辛巳朔旦冬至,昒爽,天子始郊拜泰一。”颜师古注:“昒爽,谓日尚冥,盖未明之时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曶爽闇昧,得耀乎光明。”王先谦补注:“曶爽,犹昧旦。”唐 刘禹锡《大鉴禅师第二碑》:“华人始闻其言,犹夫重昏之见曶爽。”清 弘历《万树园赐都尔伯特亲王伯什阿噶什及土尔扈特来使观灯》:侈观讵为夸遐属,曶爽光明示别权。参见“昧爽mèishuǎng”。

恍惚,精神不集中或一种方言。《庄子·至乐篇》芒乎芴乎。《注》与惚同。又通作忽。《史记·司马相如传》芒芒恍忽。《汉书·音义》慌忽,眼乱似有无也。

惚恍

hūhuǎng

混沌不分,隐约不清;迷迷糊糊,多指神志。《老子·第十四章》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文选·潘岳》:“古往今来,邈矣悠哉,寥廓惚恍,化一气而甄三才。”李善注:“寥廓、惚恍,未分之貌也。”唐·杨炯《李舍人山亭诗序》:“寥廓兮惚恍,似蓬岭之难行;深邃兮眇然,若桃源之失路。”明·宋濂《赣州圣济庙灵迹碑》:“休咎有徵神所持,委以惚恍邈难知。”晋·葛洪《抱朴子·酒诫》:“夫风经府藏,使人惚怳。”唐·张说《东山记》:“云木虚吟,惚恍疑梦。”

手指放在嘴里用力吹出哨音。唿哨:用手指放在嘴里吹出的高尖音,如“打唿哨”。亦作“呼哨”。 ②象声词 如:唿噜;唿唿(风声);唿搭。

唿喇喇

吻啦啦

hūlàlà

①象声词。风声。《红楼梦第八七回》:“正説着,忽听得唿喇喇一片风声,吹了好些落叶打在窗纸上。”《西游记第十五回》三藏在马上,遥闻唿喇喇水声聒耳,回头叫:“悟空,是那里水响?”②形容气势磅礴。谢雪畴 “老虎团”的结局:“唿啦啦,刘邓大军,四方八面,遮天盖地,一拥而上,把他的十二万人马,全打在里了。”

唿哨hūshào

①把手指放在嘴里用力吹时发出的尖锐的声音。《水浒传 第八十九回》宋江教众军人等断芦为笛,衔于口中,唿哨为号。②呼啸。《三国演义 第四十二回》在船中正诉情由,江西南上战船一字儿摆开,乘风唿哨而至

《龙龕》同猱。

hū I.

古通“忽”(a.迅速:“如神。”b.忽略;忽视:“时人皆之。”c.极微小的数量单位)。古同“旸”。③古剑名。II.hù古通“笏”。

拍打;推击,去尘。你别㧾小孩儿的脸!㧾你一巴掌。快把他身上爬的虫子㧾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