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 | hóng I. | ①像鲜血的颜色:红色。红叶。红灯。红尘。红包。红烧。红润。红艳艳。红口白牙。红绳系足(旧指男女前生注定的姻缘)。宋 姜夔《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词》:“红乍笑,绿长嚬。与谁同度可怜春。”(指朱红色的嘴唇)②象征顺利或受人宠信:红人。红运。红角(jué)儿(受观众欢迎的演员)。走红。③喜庆:红媒(媒人)。红蛋。红白喜事(结婚和喜丧合称)。④象征革命:红军。红色根据地,红色政权。⑤指营业的纯利润:红利。分红。⑥特指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研究:红学。⑦可指花。唐 白居易《长恨歌》:“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II.gōng古同“工”,指妇女的生产作业,纺织、缝纫、刺绣等。 |
红白喜事 | hóngbáixǐshì | 红指结婚做寿,白指丧事,并到一起说就是红白喜事。清·杨静亭《都门杂咏·时尚门·知单》:“居家不易是长安,俭约持躬稍自宽;最怕人情红白事,知单一到便为难。” |
红尘 | hóngchén | ①车马扬起的飞尘。②指繁华之地。③佛教、道教等称人世为“红尘”。宋 朱敦儒《好事近摇首出红尘》:“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秋瑾《满江红 小住京华》:“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
红愁绿惨 | hóngchóulǜcǎn | 比喻愁思满怀,容易伤感。元·无名氏《村乐堂》第四折:“我则见绿惨红愁减了精神,为何因,背地里将啼痕来揾。”元 顾大典《青衫记 蛮素闻捷》画眉人去,兰闺深掩。羞见差池双燕,红愁绿惨。 |
红得发紫 | hóngdefāzǐ | 形容某人极受信任、重视,有如日中天之意,也表示古代极受皇帝宠爱的人。他在公司红得发紫。严嵩在朝廷里已经红得发紫了。 |
红灯绿酒 | hóngdēnglǜjiǔ | 指欢乐的生活。形容奢侈糜烂的生活。清·黄遵宪《邻妇叹》诗:“遥闻长官高堂上,红灯绿酒欢未足。”冰心《寄小读者》:“今日何在,正是故国的岁除,红灯绿酒之间不知有多少盈盈的笑语。” |
红豆 | hóngdòu | ①相思子树的种子,色鲜红,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来象征相思,也叫“相思子”。唐 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 牛希济《生查子》:“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圞意。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②红豆树属植物的泛称。 |
红豆相思 | hóngdòuxiāngsī | 红豆:又叫相思子;古人用以象征爱情。比喻男女相爱但又无法会面而引起的思念。他们天南地北,只能凭信遥寄红豆相思之情。唐 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
红萼 | hóng’è | 红花。可女子自指。萼,花蒂。南朝宋 谢灵运《酬从弟惠连诗》:“山桃发红萼,野蕨渐紫苞。”唐 韩愈《感春诗之二》:“蜂喧鸟咽留不得,红萼万片从风吹。”宋 姜夔《一萼红·人日登长沙定王台词》:“古城阴,有官梅几许,红萼未宜簪。”宋 姜夔《长亭怨慢 渐吹尽》:“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韦郎指唐韦皋,其游江夏,与玉箫女有情,别时留玉指环,约以少则五载,多则七载来娶,后八载不至,玉箫绝食而死。参见“玉箫”②)宋 姜夔《暗香词 旧时月色》:“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 |
红飞翠舞 | hóngfēicuìwǔ | 红、翠:指服装的色彩,泛指各种各样的颜色。形容妇女们穿着各种颜色的漂亮衣服,尽兴嬉戏,热闹非凡的情景。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2回:“呼三喝四,喊七叫八,满厅中红飞翠舞,玉动珠摇,真是十分热闹。” |
红粉 | hóngfěn | ①妇女化妆用的胭脂和铅粉。②借指美女。③指火药。《水浒传第二一回》常言道:佳人有意村夫俏,红粉无心浪子村。 |
红粉青蛾 红粉佳人 | hóngfěnqīng’é hóngfěnjiārén | 红粉:原指红色的铅粉,为女子化妆用品,后借指美女;青蛾:青色蛾眉。指美人。唐·杜审言《戏赠赵使君美人》诗:“红粉青蛾映楚云,桃花马上石榴裙。” |
红粉青楼 | hóngfěnqīnglóu | 红粉:原指红色的铅粉,为女子化妆用品,后借指美女;青楼:妓院。泛称有女色或可寻欢的场合。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一回:“若舞衫歌扇,转瞬皆非,红粉青楼,当场即幻,还讲甚么情呢?”清 魏子安《花月痕》第一回:若舞衫歌扇,转瞬皆非,红粉青楼,当场即幻,还讲甚么情呢? |
红拂 | hóngfú | 相传为隋唐时的女侠,姓张,名出尘,是隋末权相杨素的侍妓。 |
红腐贯朽 | hóngfǔguànxiǔ | 红腐:粮食经久腐坏,颜色变成红赤色。贯朽:穿铜线的绳索因天长日久而朽烂。形容资财充足,钱粮无数。东汉·班固《汉书·贾捐之传》:“太仓之粟红腐而不可食,都内之钱贯朽而不可校。”宋·朱熹《与刘子澄》:“如仓库无红腐贯朽之积,军士无超距投石之勇,只是旋收旋支,或鼓或罢,终是不成头绪。” |
红光满面 | hóngguāngmǎnmiàn | 形容人的气色好,脸色红润。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三十七回》:“嘴边衔著牙嘴香烟,鼻端架著墨晶眼镜,红光满面,气象不同,直上楼头,东张西望。” |
红红绿绿 | hónghónglǜlǜ | 形容缤纷热闹或光鲜夺目的景象。唐 王建《宛转词》:宛宛转转胜上纱,红红绿绿苑中花。《儒林外史.第六回》:新人房在楼上,张见摆的红红绿绿的,来富不敢上去。 |
红红火火 | hónghónghuǒhuǒ | 形容旺盛或经济优裕的生活。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30章:“把事办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没钱?借!”张平《抉择》:“曾一度大显风采,着实轰轰烈烈、红红火火了一番。” |
红笺 | hóngjiān | 红色笺纸。多用以题写诗词或作名片等。唐 白居易《江楼夜吟元九律诗成三十韵》:“斜行题粉壁,短卷写红牋。”五代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风流薮泽》:“长安有平康坊,妓女所居之地,京都侠少,萃集于此。兼每年新进士以红牋名纸,游謁其中,时人谓此坊为风流藪泽。”宋 晏殊《清平乐词》:“红笺小字,説尽平生意。”清 黄景仁《感旧杂诗之四》:“非关惜别为怜才,几度红笺手自裁。” |
红蕉 | hóngjiāo | 指红色美人蕉。唐 皇甫松《忆江南词》:“兰烬落,屏上暗红蕉。”宋 孙道绚《如梦令·宫词词》:“翠柏红蕉影乱,月上朱栏一半。”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四·甘蕉(集解)》引苏颂曰:“渐大则花出瓣中,极繁盛。红者如火炬,谓之红蕉。”清 赵翼《题 岭南物产图 六十二韵》:“红蕉宜綺疏,幽兰称空谷。” |
红口白牙 | hóngkǒubáiyá | 指一口咬定或指某句话确实说过。清·郭小亭《济公全传》第56回:“红口白牙,吃了东西,要甜的不敢给咸的,要辣的不敢给酸的,吃完了不给钱?”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十章:“你不要红口白牙枉说我的娃娃!金富不是那样的人!他是我的小子,是好是坏碍不着两旁世人。” |
红兰 | hónglán | 兰草的一种。南朝梁·江淹《别赋》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 |
红勒 | hónglè | 谓以朱笔勾涂文字。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陆判》:“朱(尔旦)献窗稿, 陆 辄红勒之,都言不佳。” |
红泪 | hónglèi | ①晋 王嘉《拾遗记·魏》:“文帝所爱美人,姓薛名灵芸,常山人也……灵芸闻别父母,歔欷累日,泪下霑衣。至升车就路之时,以玉唾壶承泪,壶则红色。既发常山,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后因以“红泪”称美人泪。宋 贺铸《石州慢 薄雨收寒》:“将发。画楼芳酒,红泪清歌,顿成轻别。”②犹血泪。 |
红莲 | hónglián | ①红色荷花。南朝 梁元帝《采莲赋》:“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唐 王维《山居即事诗》:“緑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宋 辛弃疾《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词》:“红莲相倚深如怨,白鸟无言定是愁。”②指女子的红鞋。宋 秦观《满庭芳·咏茶词之三》:“娇鬟,宜美盼,双擎翠袖,稳步红莲。”《花月痕 第八回》:“一个十四五岁的,身穿一件白纺绸大衫,二蓝摹本缎的半臂,头上挽了个麻姑髻,当头插一朵芍药花,下截是青縐镶花边裤,微露出红莲三寸。”③早稻名。唐 陆龟蒙《别墅怀归诗》:“遥为晚花吟白菊,近炊香稻识红莲。”宋 范成大《吴郡志·土物下》:“红莲稻,自古有之……此米中间絶不种,二十年来农家始復种,米粒肥而香。” 宋 范成大《再到虎丘诗》:“觉来饱喫红莲饭,正是塘东稻熟天。”④指荷花灯。欧阳修《蓦山溪·元夕》:“纤手染香罗,剪红莲满城开遍。”宋 周邦彦《解语花·元宵词》:“风消焰蜡,露浥红莲,花市光相射。” |
红蓼 | hóngliǎo | 开红花的蓼。多生水边,花呈淡红色。唐 薛昭蕴《浣溪沙》:“红蓼渡头秋正雨,印沙鸥迹自成行,整鬟飘袖野风香。” |
红楼 | hónglóu | ①红色的楼。泛指华美的楼房。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寺塔记上》:“长乐坊安国寺红楼,睿宗在藩时舞榭。”唐 韦庄《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宋 史达祖《双双燕词》:“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清 洪昇《长生殿·偷曲》:“人散曲终红楼静,半墙残月摇花影。”②富贵人家女子的住房。唐 白居易《秦中吟》:“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唐 李商隐《春雨》:“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宋 王庭珪《点绛唇词》:“花外红楼,当时青鬢颜如玉。”③犹青楼。妓女所居。清 袁枚《随园诗话 卷二》:“当时红楼中有某校书尤艷。”清 周友良《珠江梅柳记卷二》:“二卿有此才貌,误落风尘,翠馆红楼,终非结局,竹篱茅舍,及早抽身。” |
红炉点雪 洪炉点雪 | hónglúdiǎnxuě | 大火炉里放进一点雪,立即融化。比喻领悟、接受迅速,思想改变快。《高子遗书·会语》:“颜子克己,若红炉点雪,不必言难,天下归仁。”宋·王质《雪山集·大慧禅师正法眼藏序》:“余夜宿金山之方丈,不得寤,信手而抽几案文书,得此阅之,至洪炉点雪,恍然非平时之境。”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二:他原是明悟禅师转世,根气不同,所以出儒入墨,如洪炉点雪。 |
红鸾 | hóngluán | ①神话传说中的红色仙鸟。②旧时星命家所说的吉星,主婚配等喜事。《水浒传第一○四回》目下红鸾照临,应有喜庆之事。 |
红罗 | hóngluó | 红色的轻软丝织品。《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复,双层。斗帐,帐子像倒置的斗的样子,所以叫做“斗帐”。)唐 王昌龄《长信怨诗》:“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 |
红袂 | hóngmèi | 犹红袖。宋 秦观《八六子 倚危亭》:“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 |
红绵/红棉 | hóngmián | ①木棉的别称。以开花红色得名。北宋 周邦彦《蝶恋花》:“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绵冷。”②亦作“红绵”。红丝棉的粉扑。妇女化妆用品。 |
红男绿女 | hóngnánlǜnǚ | 亦绿女红男。指穿着各种漂亮服装的青年男女。清·舒位《修箫谱传奇》:“红男绿女,到如今野草荒田。”《四世同堂三十五》没有人这么早来逛庙,他自己也并不希望看见什么豆汁摊子,大糖葫芦,沙雁,风车与那些红男绿女。 |
红女白婆 | hóngnǚbáipó | 红妆的少女和白发的老妇。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神卜。成(名)妻具赀诣问。见红女白婆,填塞门户。” |
红藕 | hóng’ǒu | 红莲的别称,也叫红菡萏。唐·裴说《旅次衡阳》诗:“晚秋红藕里,十宿寄渔船。”唐·李商隐《赠荷花》诗:“唯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唐 吴商浩《秋塘晓望》:西风一夜秋塘晓,零落几多红藕花。后蜀·顾夐《醉公子》词之一:“漠漠秋云澹,红藕香侵。”齐己《寄李洞秀才》:野水翻红藕,沧江老白禽。相思未相识,闻在蜀中吟。宋·李清照《一翦梅》词:“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清 袁枚《夜过借园见主人在月下吹笛》:“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
红旗报捷 | hóngqíbàojié | 清代军队出征,打了胜仗,派专人手持红旗,急驰进京报捷。现用作报喜的意思。你一定会红旗报捷,凯旋而归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2回:“先生此去,何异登仙。指日红旗报捷,甚么司马黄堂,都是指顾间事。” |
红情绿意 | hóngqínglǜyì | 形容艳丽的春天景色。宋 文同《约春》诗:“红情绿意知多少,尽入泾川万树花。” |
红裙 | hóngqún | ①红色裙子。南朝 陈后主《日出东南隅行》:“红裙结未解,緑綺自难徽。” 唐 万楚《五日观妓诗》:“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唐 皇甫松《采莲子词》:“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鸭儿。”②指美女。唐 韩愈《醉赠张秘书诗》:“不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裙。”宋 施彦执《北牕炙輠卷下》:“或人厚我,使红裙传觴,盘列珍羞。”明 陈汝元《金莲记·湖赏》:“尊有緑蚁,座有红裙,与你痛饮一回何如?”《三国演义第九回》:“司徒妙算托红裙,不用干戈不用兵。” |
红日三竿 | hóngrìsāngān | 指日高三竿;天已大亮;时候不早了;也作“日上三竿”。《南齐书 天文志上》:“日出高三竿,朱色赤黄,日晕。”元 吴昌龄《东坡梦》第三折:我笑你个殢酒色的东坡,直睡到红日三竿,恁时节懂。 |
红绳系足 | hóngshéngjìzú | 旧指男女双方经由媒人介绍而成亲。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固问囊中何物,曰:‘赤绳子耳!以系夫妻之足,及其生则潜用相系,虽仇敌之家,贵贱悬隔,天涯从宦,吴楚异乡,此绳一系,终不可绾。’” |
红树 | hóngshù | ①盛开红花之树。唐 王建《调笑令词》:“红树,红树,燕语鶯啼日暮。”唐 张祜《集灵台·其一》“日光斜照集灵台,红树花迎晓露开。昨夜上皇新授箓,太真含笑入帘来。”唐 王维《桃源行》:“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宋 欧阳修《丰乐亭游春诗》:“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緑无涯。”宋 徐元杰《湖上》:“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②指经霜叶红之树,如枫树等。唐 韦应物《登楼诗》:“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元 张可久《沉醉东风·秋夜旅思曲》:“青山去路长,红树西风冷。”清 王士禛《真州绝句之四》:“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
红衰翠减 | hóngshuāicuìjiǎn | 红花衰败,绿叶减少。形容春尽花残或初秋百花凋谢的景象。宋·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
红丝 | hóngsī | ①五代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牵红丝娶妇》:“郭元振少时,美风姿,有才艺。宰相张嘉贞欲纳为婿。元振曰:‘知公门下有女五人,未知孰陋,事不以仓卒,更待忖之。’张曰:‘吾女各有姿色,即不知谁是匹偶,以子风骨奇秀,非常人也。吾欲令五女各持一丝,幔前使子取便牵之,得者为婿。’元振欣然从命。遂牵一红丝綫,得第三女,大有姿色。后果然随夫贵达也。”又传说月下老人以赤绳系夫妻之足,虽仇家异域,此绳一系,终不可避。后因以“红丝”为婚姻或媒妁的代称。《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自古姻缘皆分定,红丝岂是有心牵。”明 王錂《春芜记·瞥见》:“这罗帕呵,就倩你做红丝繫足缘。”清 孔尚任《桃花扇·拒媒》:“两处红丝千里繫,一条黑路六人忙。”②指眼球因微血管充血而造成的血丝。茅盾《子夜》:“他们那些失眠的脸上都罩着一层青色,眼珠上是红丝,有兴奋的光彩。”林建征《莺歌海》:“老孙头经常来去匆忙的在草原上奔跑,眼睛熬满了红丝。”③一种名贵的石砚。亦作砚的别名。宋 陆游《秋雨初霁试笔诗》:“墨入红丝点漆浓,闲将倦笔写秋容。”清 姚鼐《题刘云房少宰 涤砚图 诗》:“松煤竹管行抛弃,蕉白红丝尘自封。”④红线。唐 林杰《乞巧》:“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
红酥 | hóngsū | 亦作“红苏”。形容红润柔腻。唐 元稹《离思诗之一》:“须臾日射燕脂颊,一朵红苏旋欲融。”宋 陆游《钗头凤 词》:“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明 徐渭《寄赵君时将买妾戏赠之诗之三》:“宫髻一鬟堆燕雏,胭脂两朶晕红酥。” |
红素 | hóngsù | ①指红的落花和白的飞絮。唐 杜甫《春远诗》:“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宋 卫元卿《谒金门词》:“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故巢无觅处。”②白晳中透现红晕。唐 王琚《美女篇》:“浓纤得中非短长,红素天生谁饰妆。” |
红粟 | hóngsù | 储藏过久而变为红色的陈米。亦指丰足的粮食。唐 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宋 王禹偁《赠吕通秘丞诗》:“闻君公事苦喧卑,红粟堆边独敛眉。”清 唐孙华《南巡扈跸诗为宋药洲太史赋》:“红粟千车助饱腾,紫臺万里亲输送。” |
红头文件 | hóngtóuwénjiàn | 党、政机关下发的文件,刊头的名称常印成红字。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四章:“这是中央的‘红头文件’,还是田专员的信口开河?”张平《抉择》:“现在即便是一份一份的红头文件不断地往下发,即便是三令五申、正言厉色……” |
红香 | hóngxiāng | 谓色红而味香。宋 韩琦《北堂春雨诗》:“风前芳杏红香减,烟外垂杨緑意多。”《花月痕第八回》长日烦人,又见芍药盛开,庭外丁香海棠,红香腻粉,素面冰心,独自玩赏一回。 |
红绡 | hóngxiāo | ①红色薄绸。唐·白居易《卖炭翁》:“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唐·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五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②人名。唐代传奇中人物。唐大历中,有崔生者,其父为显僚,与盖世之勋臣一品者熟。其父使往视一品疾,一品命歌舞妓红绡以匙为崔生进食,又命送崔生出院,二人遂相爱慕。崔生既归,神迷意夺。家有昆仑奴磨勒于月圆夜负崔生入一品宅,与红绡相会,复负崔生与红绡潜出,促成二人结合。后以红绡为侠义女子的型。③人名。唐白居易的歌女。 |
红杏出墙 | hóngxìngchūqiáng | 红色的杏花穿出墙外。指春天一派繁荣景象;也喻指大好形势。后比喻妇女偷情、不守妇道。宋 叶绍翁《游小园不值》诗:“春风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公园里柳树婀娜,红杏出墙,该是孩子们换上春装,游园的好季节了。 |
红袖添香 | hóngxiùtiānxiāng | 红袖:指女子的艳色衣裳。指美女伴读。清·魏秀仁《花月痕》第31回:“从此绿鬟视草,红袖添香;眷属疑仙,文章华国。” |
红颜 | hóngyán | ①指年轻人的红润脸色。唐 杜甫《暮秋枉裴道州手札诗》:“忆子初尉永嘉去,红颜白面花映肉。”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之四》:“此去东山又北山,镜中强半尚红颜。”②指少年。南朝梁 沉约《君子有所思行》:“共矜红颜日,俱忘白髮年。”唐 李白《赠孟浩然 诗》:“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宋 王安石《客至当饮酒诗之二》:“自从红颜时,照我至白首。”③特指女子美丽的容颜。傅毅《舞赋》:“貌嫽妙以妖蛊兮,红颜曄其扬华。”南朝陈 徐陵《和王舍人送客未还闺中有望》:“倡人歌吹罢,对镜览红颜。”唐 李白《长干行》:“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清 李渔《玉搔头·讯玉》:“青眼难逢,红颜易改。”《红楼梦·葬花吟》:“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④指美女宫女。唐 白居易《后宫词》:“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明 王世贞《客谈庚戌事诗》:“红颜宛转马蹄间,玉筯双垂别关。”清 吴伟业《圆圆曲》:“慟哭六军俱縞素,衝冠一怒为红颜。” |
红颜暗老 | hóngyánànlǎo | 指青春焕发的容貌在不知不觉中消逝。比喻年龄增大,容颜衰老。唐·白居易《上阳白发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 |
红颜白发 | hóngyánbáifà | 颜:面容,脸色。头发花白,面色红润。形容老年人身体健康。指红颜少女和白发老翁。明·张伯纯《收江南·寿康对山太史》曲:“看了这红颜白发老风流,觑的那今来古往似蜉蝣。”朱自清《温州的踪迹》:“有些主人自己收婢作妾的;但红颜白发,也只空断送了她的一生!” |
红颜薄命 | hóngyánbómìng | 红颜:少女美丽的容颜。薄命:命运不好。旧时指女子容貌美丽但遭遇不好(多指早死、寡居或丈夫不好)同“佳人薄命”。《汉书·孝成许皇后传》:“其余诚太迫急,奈何?妾薄命,端遇竟宁前。”元·无名氏《鸳鸯被 第三折》:“总则我红颜薄命。”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卷三》这都是刘四妈这个花嘴,哄我落坑堕堑,致有今日,自古红颜薄命,亦未必如我之甚。 |
红颜祸水 | hóngyánhuòshuǐ | 红为胭脂之色,颜为面庞;古女子以胭脂润面,远看如红色面庞,所以代称女子为红颜。比喻漂亮女人是祸害的根源。“祸水”原指汉成帝所宠信的赵飞燕、赵合德姐妹,据署名伶玄的《飞燕外传》一书记载,赵飞燕、赵合德姐妹迷惑汉成帝,分别成为皇后与昭仪,披香博士淖方成惊叹道:“此祸水也,必灭火矣!”按五德终始之学说,汉朝为火德,称其为“祸水”是指赵飞燕会带来汉朝灭亡的厄运。后因以“祸水”称惑人败事的女子。 |
红药 | hóngyào | 红药,别名芍药,多年生草本。属五桠果目,芍药科芍药属芍药组多年生草本。宋·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
红叶题诗 | hóngyètíshī | 唐代宫女良缘巧合的故事。比喻姻缘的巧合。唐朝年间,后宫的宫女人数众多,而身处行宫的大多数宫女,却只能一生遂向空房宿。相传彼时无数的上阳宫女题诗红叶,抛于宫中流水寄怀幽情。 |
红衣 | hóngyī | ①红色衣裳。②喻指红色羽毛。③荷花瓣的别称。宋 贺铸《踏莎行 杨柳回塘》:“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
红椅子 | hóngyǐzǐ | 指榜末。俗称名列榜末为坐红椅子。《镜花缘第六七回》紫芝把臉紅一紅道:“舅舅還説不屈,單單把我考在紅椅子上!我還要同舅舅不依哩。” |
红英 | hóngyīng | 红花。南朝齐 谢脁《王孙游》:“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南唐 李煜《采桑子词》:“亭前春逐红英尽。”宋 秦观《满庭芳词》:“古臺芳榭,飞燕蹴红英。”宋 寇准《踏莎行 春暮》:“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元 本高明《琵琶记·蔡宅祝寿》:“还愁,白髮蒙头,红英满眼,心惊去年时候。” |
红玉 | hóngyù | ①红色宝玉。古常以比喻美人肌色。《西京杂记 卷一》:“赵后体轻腰弱,善行步进退,女弟昭仪,不能及也。但昭仪弱骨丰肌,尤工笑语。二人并色如红玉。”唐 施肩吾《夜宴曲》:“被郎嗔罚琉璃盏,酒入四肢红玉软。” 宋 吴文英《醉落魄·题藕花洲尼扇词》:“春温红玉,纤衣学翦娇鸦緑。” 清 纳兰性德《鬓云松令·咏浴词》:“鬢云鬆,红玉莹。”②比喻红色而有光泽的东西。明 李东阳《张亚卿等领武官诰草事奉赠一首诗》:“书函御宝开红玉,酒出宫壶泻碧涛。”③红玉阶:红色的台阶,可代指宫殿。宋 吴潜《满江红 送李御带珙》:“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 |
红谕 | hóngyù | 旧时官吏上任时,用红纸缮写定期接任的布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八回》:“新道臺择了接印日期,颁了红諭出去,到了良时吉日,便具了朝衣朝冠,到衙门接印。”《官场现形记 第五回》将到玉山的头一天,先有红谕下去,便见本县书差前来迎接。 |
红麈 | hóngzhǔ | 麈:古书上指鹿一类的动物,其尾可做拂尘。古人清谈时必执麈尾,相沿成习,为名流雅器,不谈时,亦常执在手。《资治通鉴 晋纪十一》(王)浚遗(石)。勒麈尾,勒阳不敢执,悬之于壁,朝夕拜之。《资治通鉴齐纪四》(陈)显达曰:“麈尾蝇拂是王、谢家物,汝不须捉此!”因此“红麈”成为了富贵和地位的象征。《封神演义 第一百回》凡红麈富贵、功名、爵禄,亦非臣等之所甘心者也。 |
红妆 | hóngzhuāng | 亦作红粧,指女子的盛妆;指美女;比喻艳丽的花卉等。古乐府《木兰诗》:“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唐 李白《子夜吴歌·春歌》:“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宋 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把海棠比拟成美女)宋 文及翁《贺新郎 西湖》:“簇乐红妆摇画舫,问中流、击楫何人是?千古恨,几时洗?”清 洪升《长生殿·传概》:“马嵬驿,六军不发,断送红妆。”曹靖华《飞花集·艳艳红豆寄相思》:“红妆满树,四季娇艳。”《聊斋志异 西湖主》无何,红妆数辈,拥一女郎至亭上坐。 |
红装素裹 红妆素裹 | hóngzhuāngsùguǒ | 红妆:妇女的红色装饰;素裹:淡雅装束。指妇女艳丽和淡雅装束。用以形容雪过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美丽景色。早晨雪停了,好一派红妆素裹的绚丽景象。毛泽东《沁园春·雪》词:“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
红紫 | hóngzǐ | ①红色与紫色。古代以青、赤、白、黑、黄为正色,红紫则是正色以外的间色。《论语·乡党》红紫不以为亵服。朱熹集注:“红紫,闲色不正,且近于妇人女子之服也。亵服,私居服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六》丝竹乱耳,红紫眩目,良心善性,皆本有之。②红花与紫花。唐 韩愈《晚春》诗:“草树知春久不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宋 韩维 《送孔先生还山》诗:东风吹百花,红紫满岩谷。宋 欧阳修《画眉鸟诗》:“百囀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
红紫乱朱 | hóngzǐluànzhū | 古以朱为正色,紫为杂色。红紫乱朱指杂色混乱正色。比喻邪道取代正道。《论语 阳货》:“子曰:恶紫之夺朱也。”《孟子注疏 赵岐 题辞》:“正涂壅底,仁义荒怠,佞伪驰骋,红紫乱朱。” |
荭 | hóng | 即荭草,草本红蓼的别称。供观赏,果实可入药。也叫水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