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轟 | hōng | ①形容大的声响:轰轰。轰响。轰鸣。轰动。②用大炮或炸弹破坏:轰击。轰炸。炮轰。③驱逐,赶走:轰走。轰出去。 |
轰轰烈烈 | hōnghōnglièliè | 轰轰:象声词,形容巨大的声响;烈烈:火焰炽盛的样子。形容事业的兴旺。也形容声势浩大,气魄宏伟。亦“烈烈轰轰”。宋·文天祥《沁园春·题张许双庙》词:“人生欻翕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元 尚仲贤《气英布.第二折》:“从今後收拾了喧喧嚷嚷略地攻城,毕罢了轰轰烈烈夺利争名。”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九十四回:“乒乒乓乓,如同阵前炮响;轰轰烈烈,却似锣鼓齐鸣。” |
轰豗 | hōnghuī | 形容众声喧阗。唐 韩愈《元和圣德诗》:“众乐惊作,轰豗融冶。”祝充注:“轰,羣车声。豗,相击声。”宋 文天祥《文山观大水记》:“其声如疾风暴雷,轰豗震荡而不可御。”清 朱仕琇《溪音序》:“(溪水)轰豗日夜,或作霹雳声。人立溪上,恒惴栗。” |
轰雷掣电 | hōngléichèdiàn | 雷声隆隆,电光闪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2回:“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真切。” |
轰雷贯耳 | hōngléiguàněr | 打雷的声音贯满耳边。形容人的声名很大。元·郑光祖《王粲登楼》第一折:“久闻贤士大名,如轰雷贯耳。”《西游记第七十六回》孙行者,闻你名如轰雷贯耳,说你在南天门外施威,灵霄殿下逞势。 |
轰烈 | hōngliè | 犹言轰轰烈烈。《杨家将 第八回》不若同事宋主,以建奇功,留轰烈之名于后世耳。张竞生《丁未潮州黄冈革命》:“潮州革命,以饶平县黄冈镇一役为党史最轰烈最痛心者。”郭沫若《女神·棠棣之花》:“不愿久偷生,但愿轰烈死。” |
轰堂大笑 | hōngtángdàxiào | 形容满屋子的人同时放声大笑。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三回:“安公子小夫妻以至那些媳妇丫头们听了,只管不敢笑,也由不得轰堂大笑起来。”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二篇四:满堂的人轰堂大笑起来。——像这样的轰堂大笑,原因不必是一样,在陈先生的教课时间里总要发作一二次。 |
轰天烈地 轰天裂地 | hōngtiānlièdì | 轰动天地。形容声响猛烈或声名巨大。清·讴歌变俗人《经国美谈·奉使宴宾》:“好似千斤炮药,等着导火线,就要发作,是轰天烈地了。”梁启超《新英国巨人克林威尔传》:“此十一年间,表面上之克林威尔,其声希味淡也若此,而后此轰天裂地之克林威尔又何以称焉。”瞿秋白《赤都心史》二三:轰天裂地地手榴弹,咝…嘶…咝…嗡…哄…砰…硼。 |
轰饮 | hōngyǐn | 狂饮;闹酒。宋 贺铸《六州歌头词》:“轰饮酒壚,春色浮寒瓮。”《警世通言·蒋淑真刎颈鸳鸯会》:“两个遂相轰饮,亦不顾其他也。”清 袁枚《新齐谐·义犬附魂》:“(常公子)春日丰臺看花,归迟人散,遇三恶少方坐地轰饮,见公子美,以邪语调之。” |
哄 | hōng I. | 好多人同时发声:哄传(chuán)。哄动。参见II. hǒng。III.hòng |
哄动一时 | hōngdòngyīshí | 在一个时期内惊动很多人。曾朴《孽海花》第32回:“从此芳名大震,哄动一时,窟号销金,城开不夜,说不尽的繁华热闹。”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 论人言可畏》这哄动一时的事件,经过了一通空论,已经渐渐冷落了。 |
哄堂大笑 | hōngtángdàxiào | 指满屋子的人同时大笑(哄:拟声词,形容许多人大笑声。堂:屋子)。唐·赵璘《因话录卷五》唐御史有台院、殿院、罕院,以一御史知杂事,谓之杂端。公堂会食,皆绝笑言。惟杂端笑而三院皆笑,谓之哄堂,则不罚。清·曾朴等《孽海花》第十四回:“因把在筱亭客厅上的事情,说了一遍。大家哄堂大笑。”清·曹雪芹《红楼梦》:“刘姥姥两只手比着说道:‘花儿落了结了个大倭瓜。’众人听了,哄堂大笑起来。” |
烘 | hōng | ①用火或蒸气使身体暖和或使物体变热、干燥:烘箱。烘手。烘干(gān)。烘烤。烘焙。②烧。③衬托,渲染:烘衬。烘托。烘染。烘云托月(喻从侧面加以点染以烘托所描绘的事物)。 |
烘焙 | hōngbèi | 用火烘干:一边烘焙行李,一边喂养马匹 。《水浒传第三十二回》武行者道:“既然二位相觑武松时,却是与我烘焙度牒书信,并行李衣服,不可失落了那两口戒刀,这串数珠。” |
烘托渲染 | hōngtuōxuànrǎn | 用衬托和夸张的艺术手法,突出主题。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3回:“自然还须加一番烘托渲染,才完得这一篇造因结果的文章。” |
烘云托月 | hōngyúntuōyuè | 原指中国画中渲染云彩以衬托月亮。后比喻作画、作文时所用的一种手法,从侧面着意点染描写,以烘托所描绘的事物。茅盾《无题》她的“创造者”用“烘云托月”的方法,一连描写了十来个在她身旁走过的或者从后赶上前的或者迎面而来的摩登女性。 |
薨 | hōng | ①薨薨:成群的昆虫一起飞的声音,如“虫飞薨薨”。②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薄熙来传》:和谐五年,晋国公薨,袭西南侯,都督重庆。《资治通鉴 卷一》燕公薨,子僖公立。 |
訇 | hōng | 形容大声、惊叫声。 |
訇然 | hōngrán | 訇的一声。《说文》訇然,骇言声。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聊斋志异 董公子》忽闻靴声訇然,一伟丈夫赤面修髯,似寿亭侯像,捉一人头人。《聊斋志异 小翠》一日,王偶过,圆訇然来,直中面目。 |
渹 | hōng I. | 水冲击声:渹渹沌沌。渹湱(浪涛冲击声)澎湃。《聊斋志异 姊妹易嫁》已而雨益倾盆,潦水奔穴,崩渹灌注,遂溺以死。II. qìng冷:“时盛暑之月,丞相以腹熨弹棋局,曰:‘何乃渹!’” |
吽 | hōng | 佛教“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之一。慧琳《一切经音义》梵文真言句也。 |
吽吽 | hōnghōng | ①牛鸣声。郑振铎《埃娥七》:“ 埃娥 想大叫起来,然而只是吽吽的几声牛鸣。”②发怒出声貌。元 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二折》:“我割捨的发会村,怒吽吽使会狠。”明《杀狗记·乔人行谮》:“不知员外怎生动气,怒吽吽的坐在堂上。”《孽海花第二十二回》一个笑瞇瞇只管赖皮,一个急吽吽无非撒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