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谷类植物的统称:苗。本科(单子叶植物的一科)。②古代指粟(谷子)。

禾稼

héjià

谷类作物的统称。《墨子·天志下》:"刈其禾稼,斩其树木。"晋 葛洪《抱朴子·仁明》:"结栋宇以免巢穴,选禾稼以代毒烈。"唐 元稹《赛神》诗:"庙中再三拜,愿得禾稼存。"《东周列国志 第一回》:"吩咐军士一不许践踏禾稼,二不许焚毁树木,三不许侵扰民居;获禽多少,尽数献纳,照次给赏。如有私匿,追出重罪。"《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三》(岳)飞将发,命军士毋得残民,禾稼皆秋毫不敢犯。陈毅《六国之行》诗:"海滨禾稼美,沙漠石油浓。"

禾黍

héshǔ

①禾与黍。泛指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史记·宋微子世家》: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宋 孔平仲《禾熟》:“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②《诗·王风·黍离序》:“《黍离》,闵宗周也。 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后以“禾黍”为悲悯故国破败或胜地废圮之典。宋 苏轼《凌虚台记》:“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於臺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髣髴,而破瓦頽垣无復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元 萨都剌木兰花慢·彭城怀古“汉家陵阙起秋风,禾黍满关中。”参见“黍离”。

禾黍故宫

héshǔgùgōng

宫殿成了农田,长满禾黍。形容亡国破败的景象。清 吴趼人《痛史》第17回:“一路上晓行夜宿,只觉得景物都非,不胜禾黍故宫之感。”

hé I.

①相安,谐调:和美。和睦。和谐。和声。和合(a.和谐;b.古代神话中象征夫妻相爱的两个神)。和衷共济。宋 王禹偁《春居杂兴》:“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②平静:温和。祥和。和平。和气。和悦。和煦。惠风和畅。暖和。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侍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③平息争端,情绪发泄适可而止:讲和。和约。和议。和亲。和解。《老子·第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余怨。《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④数学上指加法运算中的得数:二加二的和是四。⑤连带:和盘托出(完全说出来)。和衣而卧。⑥连词,跟,同:我和老师打球。⑦介词,向,对:我和老师请教。⑧指日本国:和服(日本式服装)。和文。大和民族。⑨体育比赛不分胜负的结果:和棋。和局。⑩古同“禾”。陨霜,和尽陨。11.连。宋 晏几道《阮郎归 词》:“衾凤冷,枕鸳孤。愁肠待酒舒。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12.姓。II.参见hè。III.huó在粉状物中搅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和面。和泥。IV.huò①粉状或粒状物搀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和药。奶里和点儿糖。和弄。和稀泥。②量词,指洗衣服换水的次数或一剂药煎的次数:衣裳洗了三和水。V. 参见hú。

和蔼近人

héǎijìnrén

和蔼:和善。态度温和,容易接近。明 李开先《贺邑令贺洪滨奖异序》:“迄今才八阅月,绝从生之文法,除苛细之科条,虽若凛不可犯,而实蔼然可亲。”鲁迅《离婚》但不知怎的总觉得他其实是和蔼近人,并不如先前自己揣想那样的可怕。

和蔼可亲

héǎikěqīn

指人态度温和,性格善良容易接近。明·李开先《贺邑令贺洪滨奖异序》:“迄今才八阅月,绝从生之文法,除苛细之科条,虽若凛不可犯,而实蔼然可亲。”老舍四世同堂二》假若有人愿意来看他,他是个顶和蔼可亲的人。

和璧隋珠

hébìsuízhū

和:卞和。和璧:比喻极珍贵的东西。春秋时珠宝匠卞和发现一块璞玉,进献给楚厉王,楚厉王砍了他的左脚;进献给楚武王,楚武王砍了他的右脚,只有楚文王识货,这块玉叫“和氏璧”。“汉东之国”姓姬的隋侯救蛇,蛇吐出一颗大珍珠报答他,这颗珍珠就是“隋珠”。《韩非子·解老》:“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之美,物不足以饰之。”

和畅

héchàng

和暖舒适。和畅的舞厅。晋 王羲之《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和籴

hédí

古时官府以议价交易为名向民间强制征购粮食。始于北魏。《魏书·食货志》:“又收内郡兵资与民和籴,积为边备。”《新唐书·宦者传上·高力士》:“和籴不止,则私藏竭,逐末者众。”《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一》初,上(玄宗李隆基)自东都还,李林甫知上厌巡幸,乃与牛仙客谋增近道栗赋及和籴以实关中;数年,蓄积稍丰。中州集卷七引金李节诗:“棓头打出和籴米,丁口签来自愿军。”

和调

hédiào

①调和。《管子·度地》:“天地和调,日有长久。”《素问·痹论》:“荣者,水穀之精气也,和调於五藏。”南朝梁 何逊《七召·肴馔》:“剂水火而和调,糅苏蔱以芬芳。”②指调味。宋 司马光《辞左仆射第三札子》:“多盐则太咸,多梅则太酸,和调适宜,最为难事。”③和睦;使和睦。《墨子·兼爱中》:“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晋 干宝《搜神记卷十一》:“荐贤退恶,和调百姓。”明 陆世廉《西台记第一出》:“念乱图存,总须将相和调。”

和而不唱

héérbùchàng

同别人的意见,不坚持自己的说法。《庄子·德充符》:“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域。”

和而不流

héérbùliú

性情平和又不随波逐流。《礼记·中庸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中正平和的音乐能使民性和谐而不流漫放纵。《荀子·乐论》:“失声乐之人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

和而不同

héérbùtóng

谓和衷相济,而又各有所见,不苟同于人。《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何晏集解:“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晋 夏侯湛《东方朔画赞》:“染迹朝隐,和而不同。”晋 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和而不同,通而不杂。”参见“和同”。

和风

héfēng

①风速为每小时13至18里的风。②温和的风。和风拂面。唐 韦应物《东郊》:“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和风丽日

héfēnglìrì

谓天气温暖而晴朗。宋·柳永《西平乐》词:“正是和风丽日,几许繁红嫩绿,雅称嬉游去。”元·李爱山《集贤宾·春日伤别》套曲:那时节和风丽日满东园。

和风细雨

héfēngxìyǔ

比喻耐心地和颜悦色地批评或劝说。南朝陈·张正见《陪衡阳王游耆阇寺》:“清风吹麦垄,细雨濯梅林。”宋·张先《八宝装 词》正不寒不暖,和风细雨,困人天气。

和羹

hégēng

①配以不同调味品而制成的羹汤。《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用适和羹,是隆大厦,上智中主,咸由此术。宋 苏籀《赋丛兰一首》遥知最妙岭头梅,适口和羹似难及②喻宰辅之职。

和雇

hégù

古代官府出价雇用人力。唐 魏征《十渐疏》:“杂匠之徒,下日悉留和雇;正兵之辈,上番多别驱使。”《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六》然有司以和雇为名,夺商人舟,委其货于岸侧,舟入海或遇风涛没溺,有司囚系纲吏、舟人,使偿其米,人颇苦之。《资治通鉴 后周纪二》帝(后周太祖郭威)屡戒晋王(郭荣/柴荣)曰:工人役徒皆和雇,勿以烦民。宋 苏辙《论雇河夫不便札子》:“兼访闻河上人夫亦自难得,名为和雇,实多抑配。”《元史·世祖纪十三》:“近制,和雇、和买不及军家,今一切与民同。”

和光同尘

héguāngtóngchén

《老子 第四章/第五十六章》:“和其光,同其尘。”王弼注:“无所特显,则物无所偏争也;无所特贱,则物无所偏耻也。”吴澄注:“和,犹平也,掩抑之意;同,谓齐等而与之不异也。镜受尘者不光,凡光者终必暗,故先自掩其光以同乎彼之尘,不欲其光也,则亦终无暗之时矣。”后以“和光同尘”指随俗而处,不露锋芒。《后汉书·张奂传》:“吾前后仕进,十要银艾,不能和光同尘,为谗邪所忌。”《晋书 宣帝纪》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嵇叔夜排俗取祸,岂和光同尘之流也?”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 卷九》:“柳下惠视袒裼裸裎,焉能浼我,可谓和光同尘矣。”郭沫若《南冠草第三幕》:“象杜九皋他们不是在走这样的路吗?表面上和光同尘,骨子里灭满兴。”参见“和同⑤”。

和好如初

héhǎorúchū

重新和好,像当初一样。

和哄héhǒng

犹言赶热闹;凑趣。《水浒传第二六回》:“何九叔收藏了,也来斋堂里和哄了一回。”《古今小说·新桥市韩五卖春情》:“只见几个隣人都来和哄道:‘吴小官人,恭喜!恭喜!’”

和集

héjí

同“和辑”。《晏子春秋·谏上七》:“是以天下治平,百姓和集。” 张纯一注:“和则亲睦而不离,集则团聚而不散。”《史记·南越列传》:“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与剖符通使,和集百越 。”《后汉书·卢芳传》:“乃立芳为代王 ……因使和集匈奴 。”

和辑

héjí

①和睦团结。《管子·五辅》:“举错得,则民和辑;民和辑,则功名立矣。”《淮南子·本经训》:“世无灾害,虽神无所施其德;上下和辑,虽贤无所立其功。” 唐 白居易《除李逊克兆尹制》:“威惠所加,罔不和辑。” 宋 叶适《江陵府修城记》:“其后吏慢因循,以为幸其人之和辑,可以坐镇。”②指与他人、他族等和睦相处。《汉书·晁错传》:“陇西 之吏……和辑士卒,底厉其节。”《续资治通鉴·元成宗大德五年》:“帝亦以 奇尔济苏不能和辑高丽,遂罢征东行省。”

和霁

héjì

①指天气和暖放晴。《新唐书·王晙传》:“(晙)夜遇雪,恐失期,誓於神……俄而和霁。” ②犹和蔼。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晚霞》:“龙窝君颜色和霁。”

和奸

héjiān

强奸相对,指通奸。同和奸。谓男女双方无夫妻关系而自愿发生性行为。《秦简·封诊式》曰:“乙丙相与奸,自昼见某所,捕校上来诣之。”双方俱被提捕。《唐律疏议·杂律》:“和奸者,男女各徒一年半;有夫者,徒二年。部曲、杂户、官户奸良人者,各加一等。即奸官私婢省,杖九十。”和奸谓男女同罪,不另立妇女罪名。《唐律·杂律·和奸无妇女罪名》:诸和奸,本条无妇女罪名者,与男子同。长孙无忌等疏议:和奸,谓彼此和同者。

和节

héjié

协调;合适。荀子·修身》:“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 王先谦集解:“和节,犹和适也。” 汉 焦赣《易林·涣之干》:“弃古退思,失其和节。”

和谨

héjǐn

谦和谨慎。《资治通鉴 晋纪三十六》(谯)纵为人和谨,蜀人爱之,(侯)晖、(杨)昧共逼纵为主。《宋书·檀道济传》:“(道济)奉姊事兄,以和谨致称。”《北齐书·刘叔宗传》:“(叔宗)和谨,颇有学业。”《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二》(高力士)然性和谨少过,善观时俯仰,不敢骄横,故天子终亲任之,士大夫亦不疾恶也。

和乐

hélè

和睦快乐。西汉 路温舒尚德缓刑书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永履和乐,与天亡极,天下幸甚。

和乐且湛

hélèqiědān

湛,通“耽”,深厚。祥和欢乐。《诗经·小雅·常棣》 ‘兄弟既翕,和乐且湛。’《诗经·小雅·鹿鸣》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和理

hélǐ

中和之道。《庄子·缮性》:“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成玄英疏:“知之与恬交相养也,斯则中和之道,存乎寸心,自然之理,出乎天性。”三国魏 嵇康《养生论》:“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章炳麟《论式》:“(魏晋之文)守己有度,伐人有序,和理在中,孚尹旁达,可以为百世师矣。”谓处事和洽而得当。《礼记·昏义》:“妇顺备而后内和理,内和理而后家可长久也。” 马睎孟曰:“和则有理,理则有义。”《南史·刘孺传》:“(孺)出为晋陵太守,在郡和理,为吏人所称。”

和銮

héluán

同“和鸾”。古代车上的铃铛。挂在车前横木上称“和”,挂在轭首或车架上称“銮”。诗中代指“君主御驾亲征,收复祖国河山”的美好景象。宋 陆游《病起书怀》:“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和买

hémǎi

①原意是指两厢情愿公平交易。唐代孔颖达认为﹐和买始见于先秦。后和买逐渐变为官府强取民物。因此﹐名为和买﹐实为抑夺﹐与赋役的抑配方式实无二致。《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九》帝(宋孝宗)曰:“朕常有志放免和买及折帛等钱以宽民力,但于今未暇。”《续资治通鉴 元纪三》两淮转运使阿喇卜丹,坐盗官钞及和买马匹,格朝廷宣命,又以官员所佩符擅与家奴往来贸易,伏诛。宋代的贷款制度。春季青黄不接时,官府借钱于民,夏秋间输绢偿还。③元代时指官府向民间购买物品。元 白朴《墙头马上 第二折》他承宣驰驿奉官差,来这里和买花栽。

和鸣

hémíng

互相应和而鸣。比喻夫妻和睦。《诗·周颂·有瞽》:“喤喤厥声,肃雝和鸣。”《汉书·刘向传》引作“肃雍显相”。《诗·周颂·有瞽》:“喤喤厥声,肃雝和鸣,先祖是听。”宋·柳永《集贤宾》词:“争似和鸣偕老,免教歛翠啼红。”宋·郭彖《睽车志 卷五》:“女喜甚。既成婚,伉俪和鸣。”张友慈《五十年追忆之长联》呼应云龙回啸、饮鹤和鸣。

和穆

hémù

和睦恭敬   

和睦

hémù

相处融洽友好。《左传·成公十六年》:“上下和睦,周旋不逆。”唐·陈子昂《座右铭》:“兄弟敦和睦,朋友笃信诚。”参见:“上和下睦”。

和睦相处

hémùxiāngchǔ

指彼此融洽地相处。邻里之间应当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左传·成公六年》:“上下和睦;周旋不逆。”

和盘托出

hépántuōchū

形容一个人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所知道的事情都说出来。元·明本述《天目中峰和尚广录》卷十六:“今日特为你起模画样,和盘托出。”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七回》现在除非把这事和盘托出,再添上些枝叶,或者可以激怒于他,稍助一臂之力。

和平共处

hépínggòngchǔ

彼此不发生军事冲突而共存,而且不去和任何人发生不好的冲突。邓小平《和平共处原则具有强大生命力》:“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

和容悦色

héróngyuèsè

解释同“和颜悦色”。《红楼梦》第六八回:“那凤姐却是和容悦色,满嘴里‘好妹妹’不离口。”《儿女英雄传》第二五回:(张姑娘)先和容悦色,低声下气的叫了声姐姐。

和气

héqi

①态度平顺温和。待人和气。温和的气度。《礼记·祭义》有和气者必有愉色。宋 施德操《北窗炙輠 卷上》伯淳既见,和气蔼然见眉宇间。②古人认为天地间阴气与阳气交合而成之气。万物由此“和气”而生。《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魏书 孝文帝元宏纪》皇兴元年八月戊申,生于平城紫宫,神光照于室内,天地氛氲,和气充塞。《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九》矧今冬令已深,将雪复止,和气尚郁,嘉应未臻,此古人所谓天有忧结未解,民有怨望未塞者也。③引申指能导致吉利的祥瑞之气。汉 王充《论衡·讲瑞》瑞物皆起和气而生。明 杨慎《词品·雪辞》满天和气,太平有象。

和气生财

héqìshēngcái

指待人和善能招财进宝。老舍《四世同堂》老人一辈子最重要的格言是‘和气生财’。鲁迅《彷徨·离婚》:“一个人总要和气些,‘和气生财’,对不对?”

和气致祥

héqìzhìxiáng

致:招致。和睦融洽,可致吉祥。东汉·班固《汉书·刘向传》:“和气致祥,乖气致异。”《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刘交传》:“由此观之,和气致祥,乖气致异。”三国魏·曹植《魏德论讴·谷》:和气致祥,时雨洒沃。宋·梅尧臣《和人喜雨》诗:和气能致祥,是日云蔽午。

和洽

héqià

和睦融洽。天下和洽。《魏书 卷四 世祖纪上》加以时气和洽,嘉瑞并降,遍于郡国,不可胜纪。

和亲

héqīn

封建君主为了免于战争与边疆异族统治者通婚和好。《史记 孝文本纪》和亲已定,始于今年。《汉书 李广苏建传》与和亲。贾谊《治安策》:“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

和戎

héróng

①指与少数民族或别国媾和修好。《左传·襄公四年》:“公曰:‘然则莫如和戎乎?’对曰:‘和戎有五利焉。’”《晋书 载记第十三章符坚传》朕方修魏绛和戎之术,不可以小利忘大信。南朝宋 鲍照《拟古》诗之二:“晚节从世务,乘障远和戎。”《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四》帝(宋真宗赵恒)谓辅臣曰:“朕念往昔全盛之世,亦以和戎为利。”宋 苏辙《龙川别志 卷下》:“诸将耻于无功,莫敢言和戎者。”郁达夫《杂感》诗之四:“策到和戎原辱国,功成不义反封侯。”②犹和亲。指封建王朝与边境少数民族统治者结亲交好。明 马銮《明妃》诗:“安边无策始和戎,箫鼓含情出禁中。”郁达夫《咏史 之三》:“马上琵琶出塞吟,和戎端的爱君深。”

和如琴瑟

hérúqínsè

比喻夫妻相亲相爱。《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和市

héshì

旧时指官府向百姓议价购买货物。唐、宋时期,则变成强行摊派、掠夺民物的制度。魏征《十渐不克终疏》和市之物,不绝于乡闾;递送之夫,相继于道路。《宋书·武帝纪下》台府所须,皆别遣主帅于民和市,即时裨直,不复责租民求办。(丁)谓言莫若和市,而诸州积镪数少,癸丑,出内藏库钱百万贯付三司以佐用度。《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九》(包)拯在三司,凡诸管库供上物,旧皆科率外郡,积以困民。拯特置场和市,民得无扰。

和释

héshì

和解,消除。前蜀 杜光庭《马师穆尚书土星醮词》:“和释寃仇,销平殃对。”前蜀 杜光庭《州太尉于仙居醮词》:“往债前寃,未蒙和释。”

和氏璧

héshìbì

韩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卞和)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kuáng,而刖yuè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秦 李斯《谏逐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随、和之宝即隋侯之珠和和氏之璧)明 张煌言《黎大行濒行》诗:“殿上未归和氏璧,橐中谁赐陆生金。”亦省称“和璧”。汉书·邹阳传》:“故无因而至前,虽出随珠、和璧,祇怨结而不见德。”南朝梁 沉约《咏帐》:“甲帐垂和璧,螭云张桂宫。”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 卷五:“贺方回作王子开《挽词》:‘和璧终归赵,干将不葬吴。’”清 姚鼐《咏古》:“和璧非珠翠,流光悦妇人。”参见“完璧归赵”。

和事老

héshìlǎo

指调停争端的人,特指无原则的进行调停的人。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12回回目:“背冤家拜烦和事老,装鬼戏催转踏谣娘。”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再论“文人相轻”》:“因为还有一些读者,他的是非爱憎,是比和事老的评论家还要清楚的。”钱钟书《围城》:“你不肯受委屈认错。只有我老头子出面做和事老,给她封宛转的信,她准买我这面子。”

和肆

hésì

出售宝玉的店铺。参见“和氏璧”。引《意林卷六》引三国魏锺会《刍荛论》:“珪玉弃於粪土,铅锡列於和肆。”《晋书 葛洪传》推沙砾之贱质,索千金于和肆哉!晋 潘尼《释奠颂》:“如彼和肆,莫匪琼瑶。”《宋书·隐逸传·周续之》:“恢燿和肆,必在兼城之寳。”

和顺

héshùn

温和柔顺。性情和顺。唐 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

和硕héshuò清朝宗室爵位的第一等爵。宗室唯皇子、皇兄弟可以获得此爵位。和硕睿亲王,清朝世袭亲王。宋德富《简明中国通史故事第145篇》(多尔衮)因为军功卓著成为正白旗旗主,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年)封和硕ruì亲王。

和同

hétóng

指春秋时代两个互为对应的常用语。和谓可否相济,相辅相成;同谓单一不二,无所差异。和能生物,同无所成。《国语·郑语》:“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务和同也。”韦昭注:“和谓可否相济,同谓同欲。”《国语·周语中》:“和同可观。”韦昭注:“以可去否曰和,一心不二曰同。和同之道行,则德义可观也。”《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何晏集解:“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朱熹集注引尹毅 曰:“君子尚义,故有不同;小人尚利,安得而和?”②和睦同心。《管子·立政》:“大臣不和同,国之危也。”汉桓宽《盐铁论·世务》:“方此之时,天下和同,君臣一德,外内相信,上下辑睦,兵设而不试,干戈闭藏而不用。”调和。《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素问·生气通天论》:“筋脉和同,骨髓坚固。”伙同;合伙。《唐律疏议·名例四·略和诱人》:“和同相卖者,谓两相和同,共知违法。”和光同尘”的略语。唐韩愈《赠别元十八协律 之一》:“治惟尚和同,无俟於謇謇。”龚颐正 《续释常谈》引唐韩偓《金銮密记》:“上执偓手,涕泣曰:‘我劝你且和同,果如此,有何利益苦杀人!’” 章士钊《苏报案始末记叙》:“余私念助人为理,覆人之产,不祥;自折其志,苟为和同,不义。”钱锺书 《围城 三》:“买假文凭是自己的滑稽玩世;认干亲戚是自己的和同随俗。”参见“和光同尘”。

和婉héwǎn

言语温和委婉。语调和婉。同义词:柔顺,和气,和善,和蔼,细致,柔顺,温和;反义词:尖酸,粗暴。《封神演义 第二回》只以容貌端庄,情性和婉,礼度贤淑,举止大方,以充后宫役使。

和协

héxié

亦作“和叶”。和睦相处。《左传·隐公十一年》:“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餬其口於四方。”《汉书 王莽传》万国和协,黎民时雍,圣瑞毕溱,太平已洽。《三国志·吴志·胡综传》:“其和协彼此,使之无隙,综有力焉。”唐 康骈《剧谈录·含元殿》:“君臣和叶,四表靖謐。”宋 苏辙《龙川别志卷上》:“(张安道)奉勅撰许公神道碑,其家欲言和协二宫事……上不喜。”《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民报·烈士吴樾君意见书》:“民族间之利害衝突,势所不免。惟势力平均者,始有和协提携之希望。”

和颜

héyán

和蔼的面色。和颜悦色。刘向《列女传·郑瞀》:“妇人以端正和颜为容。”三国魏 曹植《洛神赋》:“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三国魏 嵇康《琴赋》:“扬和颜,攘皓腕。”明 王鏊《亲政篇虚心而问之,和颜色而道之,如此,人人得以自尽。

和颜悦色

和颜说色

héyányuèsè

和蔼喜悦的神色;和蔼可亲的面色,形容态度温和亲切。亦“和容悦色”。《论语·季氏》:“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也。”邢昺疏:“善柔,谓面柔,和颜悦色以诱人者也。”汉·荀爽《女诫》:昏定晨省,夜卧早起,和颜悦色,事如依恃,正身洁行,称为顺妇。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八回:申子平急上前,和颜悦色的把原委说了一遍。

和衣而卧

héyīérwò

穿着衣服躺下睡觉。明·教中人《好俅传》第六回:“因挣扎走了几步,身体愈觉困倦,坐不得一刻,就和衣而睡。”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八回:“老程师爷是喝得当面退席,和衣而卧。”

和易

héyì

平易谦和。和易近人。温和平静;温和平易。《礼记·学记》:"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唐白居易《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公为人沉厚和易,寡言多可。"《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七》人主所恃者,人心也。自古及今,未有和易同众而不安,刚果自用而不危者。明 方孝孺《双桂轩铭》:"公和易诚笃,表里如一。"吴组缃《山洪》二九:"看见面前的两个人,忽然松开了眉头,露出一个谦卑和易的笑。"

和玉

héyù

①卞和之玉。喻稀世之宝。《后汉书·刘陶传》:“就使当今沙砾化为南金,瓦石变为和玉,使百姓渴无所饮,饥无所食……犹不能以保萧墙之内也。”李贤注:“和玉,卞和之玉也。”②卞和之玉。喻不为世重的贤才。唐 张说岳州别姚司马诗:“和玉悲无已, 长沙宦不成。”参见“和氏璧”。

和豫

héyù

①犹安乐。《庄子·德充符》:“使之和豫,通而不失於兑。”成玄英 疏:“体穷通,达生死,遂使所遇和乐,中心逸豫。”明 胡应麟诗薮·宋上》:“宣庙好文,海内和豫。”②安康;安适。宋 李纲乞推广孝思益修军政札子》:“道君太上皇帝久违和豫,厌世升遐。”宋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考异》:“夫何菲凉,屡愆和豫;遽罹祸变,弥剧哀摧。”

和韵héyùn

①谓文雅而有风度。南史·王训传:“眉目疎朗,举动和韵。”②指句中音调和谐,句末韵脚相叶。③谓依照别人诗作的原韵作诗。清 袁枚《随园诗话卷一》:“余作诗,雅不喜叠韵,和韵,及用古人韵。”《花月痕第二十五回是夜痴珠续成和韵,末一章有“博得蛾眉甘一死,果然知己属倾城”之句,至今犹诵入口。

和衷共济

hézhōnggòngjì

比喻同心协力,克服困难。《尚书·皋陶谟》:“同寅协恭和衷哉。”《国语·鲁语下》“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郭沫若《学生时代·创造十年》他见了启事便跑到书店里来,谈了些和衷共济的话。

①古代酒器,用青铜制成,多为圆口,腹部较大,三足或四足,用以温酒或调和酒水的浓淡。盛行于中国商代后期和西周初期。②古器名,青铜制,圆口,深腹,三足。为酒水调和之器,用以节制酒之浓淡。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 。③动词, 调味。后作“和”。如:调盉(调味) 。

古同“”,古代挂在车子前面横木上的铃铛。

同“”的第一意:相安,谐调:美。睦。谐。声。合/(a.和谐;b.古代神话中象征夫妻相爱的两个神)。衷共济。龢龢龢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