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 | hǎi | ①靠近大陆,比洋小的水域:海洋。海域。海拔。海疆。海内。海岸。海誓山盟。五湖四海。②用于湖泊名称:青海。中南海。③容量大的器皿,巨大的:海碗。海涵(敬辞,称对方大度包容)。夸下海口。④喻数量多的人、事物像海的:人山人海。火海。⑤漫无目标地:海骂。海找。⑥古代指从外国来的:海棠。⑦特指中国上海:海派。⑧姓。 |
海濒 | hǎibīn | 海滨。《汉书·外戚恩泽侯表序》:“公孙弘自海濒而登宰相。”颜师古注:“海濒,谓近海之地。”《汉书 王莽传中》四月,陨霜,杀草木,海濒尤甚。《新唐书·杜中立传》:“旧傜车三千乘,岁挽盐海濒,民苦之。”宋 王安石《与楼郁教授书》:“足下学行笃美,信于士友,穷居海濒,自乐于屡空之内。” |
海北天南 | hǎiběitiānnán | 形容万里之遥,相距极远。亦形容地区各异。唐·刘禹锡《送别四十六首·洛中逢韩七中丞之吴兴口号五首》:“昔年意气结群英,几度朝回一字行。海北天南零落尽,两人相见洛阳城。”贺敬之《桂林山水歌》:“红旗万梭织锦绣,海北天南一望收。” |
海波不惊 | hǎibōbùjīng | 惊:震动。比喻平安无事。唐·李庾《东都赋》:“开元太平,海波不惊,乃驾神都,东人夸荣。” |
海捕 | hǎibǔ | 旧时谓行文各地缉捕逃犯。犹今通缉。《水浒传第三回》:“鲁达在逃,行开个海捕急递的文书,各路追捉。”《红楼梦第四回》:“(贾雨村)因发签差公人立刻将凶犯族中人拿来拷问,令他们实供藏在何处;一面再动海捕文书。”李劼人《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四》:“报复幺伯,报复罗歪嘴,还要下两通海捕文书,一通捉拿刘三金,一通查访招弟。” |
海不波溢 | hǎibùbōyì | 海上风平浪静,没有波浪。比喻平安无事。西汉·韩婴《韩诗外传》第五卷:“久矣天之不迅风疾雨也,海不波溢也,三年于兹矣。” |
海不扬波 | hǎibùyángbō | 比喻太平无事。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一卷:“道不拾遗,由在上有善政;海不扬波,知中国有圣人。”冰心《往事》:“晴明之日,海不扬波,我抱膝沙上,悠然看潮落星生。” |
海漕 | hǎicáo | 海运。古时指从海道运输粮食。明 陶宗仪《辍耕录·朱张》时方挽漕东南供京师,运河溢浅,不容大舟……二人者,建言海漕事,试之,良便。《续资治通鉴 元纪六》以朱清、张瑄海漕有劳,遥授宣慰使。 |
海岱 | hǎidài | 今山东省渤海至泰山之间的地带。海,渤海;岱,泰山。《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孔传:“东北据海,西南距岱。”《史记·货殖列传序》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闲敛袂而往朝焉。《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幽青海岱,折简而来;冀北河南,传檄可定。唐 杜甫《登兖州城楼诗》:“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明 何景明《送王梦弼之高邮诗》:“风节云霄上,霜威海岱间。”清 顾炎武《济南诗之二》:“百战只愁今海岱,一麾犹足定青徐 。” |
海底捞月 | hǎidǐlāoyuè | 比喻到水中去捞月亮。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只能白费力气。唐·释元觉《永嘉证道歌》:“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争拈得?”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七》访拿先前的两个轿夫,却又不知姓名住址,有影无踪,海底捞月。 |
海底捞针 | hǎidǐlāozhēn | 在大海里捞一根针,形容很难找到。元·吴昌龄《二郎收猪八戒》第三折:“俊儿夫似海内寻针,姻缘事在天数临,无缘分怎的消任?直耽搁到如今。”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一面点起民壮,分头追捕,多应是海底捞针,那寻一个? |
海甸 | hǎidiàn | 近海地区。南朝齐 孔稚珪《北山移文》:“张英风於海甸,驰妙誉於浙右。” 唐 杜甫《奉送王信州崟北归诗》:“壤歌唯海甸,画角自山楼。”明 梁辰鱼《浣纱记·伐越》:“主公初登宝位,新御黎民,海甸甫安,边烽乍息。”陈毅《驯鹰词:“翱翔于太空,嬉游于海甸。” |
海渎 | hǎidú | 道家奇观之一泛称江海指水底世界。南朝梁 沉约《梁雅乐歌·諴雅》出尊祗,展诚信,招海渎,罢岳镇。《北史·隋纪上·文帝》车驾至自东巡,望祭五岳海渎。《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二》丙子,金以祈雨,望祭岳镇、海渎于北郊。 |
海沸山崩 | hǎifèishānbēng | 海水沸腾,山石崩塌。比喻变化巨大。亦作“海沸山摇”。元·无名氏《昊天塔》第二折:“我呵喝一喝骨碌碌的海沸山崩,瞅一瞅赤力力的天摧地塌。” |
海氛 | hǎifēn | 海上的云气。借指海疆动乱的形势。伴随明嘉靖皇帝的是近半个世纪的朝廷大政,是倭寇舟侧的海氛,是蒙骑蹄下的烟尘。 |
海涵地负 | hǎihándìfù | 如海之能包容,地之能负载。比喻才能特异。宋·陈亮《笏记》:“皇帝陛下,日照天临,海涵地负。”清·王韬《重刻〈曾文正公文集〉叙》:“公具海涵地负之才,出其余力为词章,已足以弁冕群贤,推倒一世。”清·宋荦《漫堂说诗》三:至于杜之海涵地负,韩之鳌掷鲸呿,尚有所未逮。 |
海涸石烂 | hǎihéshílàn | 犹海枯石烂。清·秋瑾《精卫石》第二回:“海涸石烂情无改,正欲归坐续言词。”《中国歌谣资料·千人心上千人恨》千人心上千人恨,海涸石烂难罢休。 |
海怀霞想 | hǎihuáixiáxiǎng | 唐李白《秋夕书怀》诗“海怀结沧洲,霞想游赤城。”本托意仙游。后以“海怀霞想”谓远游隐居之思。唐·李白《秋夕书怀》诗“海怀结沧洲,霞想游赤城。”清·朱彜尊《迈陂塘·题王咸中坞山房图》解兰焚芰非吾事,只是海怀霞想春水涨。 |
海疆 | hǎijiāng | 临海的疆界;海岸线与领土的统称。也可指沿海海域。《红楼梦第一〇八回》二老爷回来说,你三姐姐在海疆很好。清·梅曾亮《王刚节公家传》英夷扰海疆,广东、福建死事者数人。 |
海角天涯 海角天隅 | hǎijiǎotiānyá hǎijiǎotiānyú | 天涯海角。形容非常偏僻遥远的地方。唐·白居易《浔阳春三首》:“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李清照《清平乐·年年雪里》:“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参见“天涯海角”。元·张好古《张生煮海》第四折:“海角天隅,须有日再完整。” |
海客 | hǎikè | ①经常出海航行之人。专门从事经: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营海外贸易的商人。谓航海者。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宋史·方技传下·僧志言》:“海客遇风且没,见僧操絚引舶而济。”清 黄遵宪《春夜招乡人饮》诗:“常闻海客谈,异说十七八。”《初刻拍案惊奇 卷一》:“(玛宝哈)专一与海客兑换珍宝货物,不知有多少万数本钱。” ②浪迹四海者。谓走江湖的人。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道士》:“道士能豪饮。 徐见其衣服垢敝,颇偃蹇,不甚为礼;韩亦海客遇之。”③徒步旅行者。一般指有自主创业意念,有户外徒步旅行,自驾游等户外活动精神享受爱好的青年一族。 |
海口浪言 | hǎikǒulàngyán | 说大话。《西游记.第一七回》:你是那里来的?姓甚名谁?有多大手段,敢那等海口浪言! |
海枯见底 | hǎikūjiàndǐ | 海枯:海水干涸。海水干涸之后终究可以看见海底,但并非容易事。用以比喻人心难测。唐·杜荀鹤《感遇》:“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 |
海枯石烂 | hǎikūshílàn | 海水干涸、石头腐烂。形容历时久远。比喻坚定的意志永远不变。宋·王奕《法曲献仙音·和朱静翁青溪词》:“老我重来,海干石烂,那复断碑残础。”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汝要说我降,除非海枯石烂。 |
海阔天空 | hǎikuòtiānkōng | 像大海那样广阔,如蓝天那样空旷,形容开阔,无拘无束,亦比喻言谈漫无边际,没有中心。朱自清《飞》人们总羡慕海阔天空,以为一片茫茫,无边无界,必然大有可观。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二十四章:“只向黎说了一些海阔天空、漫无边际的话。” |
海立云垂 | hǎilìyúnchuí | 形容文辞气魄极大。唐·杜甫《朝献太清宫赋》:“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 |
海陵 | hǎilíng | 古县名,治所在今江苏省泰州市,地在扬州附近,汉代曾在此置粮仓。今泰州市有海陵区。唐 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 |
海楼 | hǎilóu | 海面上空因光线折射而产生的城市、宫殿等幻像。唐 李白《渡荆门送别》:“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参见“海市蜃楼”。 |
海门 | hǎimén | ①海口。内河通海之处。唐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宋 吴琚《酹江月·观潮应制词》:“晚来波静,海门飞上明月。”宋 刘辰翁《兰陵王 丙子送春》:“依依甚意绪。漫忆海门飞絮。乱鸦过,斗转城荒,不见来时试灯处。”(指南宋在元军的追逼下逃之南海边)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重阳前四日山响楼凭眺书感 诗》:“驱驾洪涛羽翼振,海门无计限飞轮。”②今江苏省南通市东,现南通市海门区。宋初,犯死罪获贷者,配隶于此。 |
海盟山咒 | hǎiméngshānzhòu | 犹言海誓山盟。他们的海盟山咒已随风而去。明·梁辰鱼《醉太平·暮愁闺怨》套曲:“海盟山咒,都随一江逝水东流。” |
海纳百川 | hǎinàbǎichuān | 纳:容纳,包容。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比喻包容的东西非常广泛,而且数量很大。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言其包含广也。” |
海内 | hǎinèi | 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为海所环抱,因而称国境以内为海内。海内大乱。《孟子 梁惠王上》海内之地。以聏合欢,以调海内。《战国策·秦策一》云:“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汉高祖 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史记 孝文本纪》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於礼义。西汉·贾谊《过秦论》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晋书·武帝纪》:“(泰始四年春正月)戊子,詔曰……又律令既就,班之天下,将以简法务本,惠育海内。”《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昔魏室将季,海内分崩;太祖扶危翼倾,肇开王业。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 杜甫《野望》:“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明 归有光《吴山图记》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 hǎinèicúnzhījǐ tiānyáruòbǐlín | 四海之内只要存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同近邻一样。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海内鼎沸 | hǎinèidǐngfèi | 鼎沸:比喻局势不安定,如同鼎水沸腾。形容天下大乱。我们不想看到海内鼎沸的局面。《后汉书 袁术传》:“今海内鼎沸,刘氏微弱,吾家四世公辅,百姓所归,欲应天顺民,于诸何如?” |
海内无双 | hǎinèiwúshuāng | 海内:四海之内,旧指中国,现亦指世界各地。四海之内独一无二。汉·东方朔《答客难一首》:“好学乐道之效明白甚矣,自以为智能海内无双,则可谓博闻。”元 胡用和《粉蝶儿 题金陵景》论富贵京都为上,数繁华海内无双,风流人物貌堂堂。 |
海鸥 | hǎiōu | 海上常见的一种海鸟。性喜群飞,羽毛多黑白相间,以鱼螺、昆虫或谷物、植物嫩叶等为食。《列子·黄帝篇》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故曰:至言去言,至为无为;齐智之所知,则浅矣。唐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诗》:“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
海畔 | hǎipàn | 海边。《尚书·禹贡》“夹右碣石入于河 ”孔传:“碣石,海畔山。”《后汉书 刘表传》(公孙度)因东击高句骊,西攻乌桓,威行海畔。三国魏 曹植《与杨德祖书》:“人各有好尚,兰茝蓀蕙之芳,众人所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唐 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诗》:“海畔尖山似劒鋩,秋来处处割愁肠。” |
海气 | hǎiqì | ①海面上或江面上的雾气。《汉书·武帝纪》:“朕巡荆扬,辑江淮物,会大海气,以合泰山。”唐 张子容《永嘉即事寄赣县袁少府瓘诗》:“海气朝成雨,江天晚作霞。”唐 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公曹诗》:“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宋 张孝祥《水调歌头·金山观月词》:“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景辰摇动,海气夜漫漫。”清 周亮工《钱塘江示王古直诗》:“海气喷江折,吴山搅越青。”②海上蜃气。光线经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折射或反射,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唐 骆宾王《蓬莱镇诗》:“野楼疑海气,白鷺似江涛。”参见“海市蜃楼”。③沙漠上的气流。海,指旱海,沙漠。唐 王昌龄《从军行之一》:“边声摇白草,海气生黄雾。” |
海峤 | hǎiqiáo | 海边山岭。《水浒传第二回》桂花离海峤,云叶散天衢。 |
海青 | hǎiqīng | ①即“海东青”,一种大型猛兽。②方言。大袖长袍。《笑林广记 见皇帝》又问:“皇帝如何装束?”曰:“头带玉纱帽,身穿金海青。”问者曰:“明明说谎,穿了金子打的海青,如何拜揖?”其人曰:“呸!你真是个冒失鬼,皇帝肯与哪个作揖的。”③青布。④元代驿站名。寓奋速之意。 |
海鳅 | hǎiqiū | 古代词语,释义为露脊鲸。又释义意为海鳅船,是古代小型战船名。《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一》时(杨)太据洞庭,有众数万,又有周伦、杨钦、夏诚、刘衡之徒,大造车船及海鳅船,多至数百。 |
海曲 | hǎiqǔ | 海隅;海湾。《资治通鉴·隋文帝开皇十年》:“知慧逃入海,素蹑之至海曲。”《资治通鉴 唐纪三》宇文化及以珍货诱海曲诸贼,贼帅王薄帅众从之,与共守聊城。唐 王勃《滕王阁诗序》:“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
海日 | hǎirì | 海上的太阳。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唐 王湾《次北固山下诗》:“潮平两岸濶,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张素《渤海中口占》:“海日三更晓,齐烟九点苍。” |
海壖 海堧 | hǎiruán | 海边地。亦泛指沿海地区。《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二》贼或顺风下海,掠琼管及海壖诸州,厚戍则兵不足,无备则寇乘之。如能断海道,则不以日月淹滞可也。宋 苏轼《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诗:“流传至此谁使然,并包齐鲁穷海壖。”明 归有光《祭朱恭靖公文》:“唯昆为县,僻在海堧。”《花月痕第四七回》话说李谡如定计屯田,与至俊务农讲武,把海-都垦就腴田,蛋户都变成劲旅。章炳麟《訄书·定版籍》:“今之大法,自法、井、海堧有盐而外,露田稻最长,黍、稷、粱、麦各有品也。” |
海桑陵谷 | hǎisānglínggǔ | 沧海变桑田,山陵变深谷,比喻世事变迁极大。清·朱彜尊《玉带生歌》:“海桑陵谷又经三百秋,以手摩挱尚如故。”清·南荃外史《叹老》海桑陵谷幻乾坤,春梦模糊不见痕。 |
海阇黎 | hǎishélí | 又称海和尚、海僧。原是一种源自印度佛教传说的神秘生物。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印度的神话传说和宗教文化中,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参见阇黎。《水浒传第四五回》海阇黎只送那妇人到山门外。那妇人作别了上轿,自和潘公、迎儿归家。不在话下。 |
海澨 | hǎishì | 海边。泛指荒远的地方。《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巴峡之下,海筮已西,江北江南,为鬼为蜮。 |
海澨山陬 | hǎishìshānzōu | 见“山陬海澨”。 |
海市蜃楼 | hǎishìshènlóu | 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的反射和折射,空中或地面出现虚幻的楼台城郭。现多比喻虚无缥缈的事物。《史记·天官书》:“海旁蜄(蜃)气象楼台;广野气成宫阙然。云气各象其山川人民所聚积。《隋唐遗事》“张昌仪恃宠,请托如市。李湛曰:此海市蜃楼比耳,岂长久耶?”也作蜃楼海市。第五出是达摩带着徒弟过江回去,正扮出海市蜃楼,好不热闹。清·曹雪芹《红楼梦 第八十五回》 |
海誓山盟 | hǎishìshānméng | 指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言,比喻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亦“山盟海誓”、“盟山誓海”。宋·辛弃疾《南乡子·赠妓》:“别泪没些些,海誓山盟总是赊。”元 乔吉《两世姻缘.第二折》:想则想于咱不志诚,空说下碜磕磕海誓山盟。纪伯伦《浪之歌》:“清晨,我在情人耳边发出海誓山盟,于是他把我紧紧搂抱在怀中。” |
海水不可斗量 海水难量 | hǎishuǐbùkědǒuliáng hǎishuǐnánliáng | 海水是不可以用斗去量的。比喻不可根据某人的现状就低估他的未来。《淮南子·泰族训》:“太山不可丈尺也,江海不可斗斛也。”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卷》别是一番面目,想到:‘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明 胡文焕《群音类选 清腔类 前腔二首》看从来海水难量也,任你纷纷白眼多。 |
海水群飞 | hǎishuǐqúnfēi | 比喻国家不安宁。汉·扬雄《太玄经·剧》:“海水群飞,终不可语也。” |
海水桑田 | hǎishuǐsāngtián | 犹沧海变桑田。比喻世事变迁很大。唐·韦应物《汉武帝杂歌》之一:“海水桑田几翻覆,中间此桃四五熟。”清·厉鹗《东城杂记·东皋隐者》海水桑田几变迁,桃花依旧郡城边。 |
海涘 | hǎisì | 海边。晋 石崇《楚妃叹》:“荡荡大楚 ,跨土万里。北据方城 ,南接交趾。西抚巴汉,东被海涘。”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罗刹海市》:“生拜别出宫,女乘白羊车,送诸海涘。” |
海棠 | hǎitáng | 落叶乔木。叶子卵形或椭圆形,春季开花,白色或淡红色。品种颇多,供观赏。亦指这种植物的果实。宋 万俟咏《三台 清明应制》:“见梨花初带夜月,海棠半含朝雨。”宋 王雱《眼儿媚 杨柳丝丝弄轻柔》:“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宋 李清照《如梦令词》:“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宋 朱淑真《眼儿媚 词》:“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
海塘 | hǎitáng | 滨海地区防御潮患的堤防。《元史 卷六十五 河渠志二》江浙省并庸田司官修筑海塘,作竹籧篨,内实以石,鳞次垒垒以御潮势。《续资治通鉴 元纪十一》浙江盐官州海塘崩,都省遣礼部郎中游中顺洎本省官相视,因虚沙复涨,难于施力而止。 |
海涛 | hǎitāo | ①海浪。唐 杜牧《长安杂题长句之二》:“雨晴九陌铺江练,嵐嫩千峯叠海涛。”宋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明 王守仁《泛海诗》:“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王国维《红楼梦 评论》:“往者作一律曰:‘生平颇忆挈卢敖,东过蓬莱浴海涛。’”②指海涛声。叶圣陶《倪焕之十》:“喧嚷声、笑语声、小儿啼哭声混合在一起,像有韵律似的,仿佛繁碎的海涛。” |
海天 | hǎitiān | 如海似天,表示多、大、重等。唐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
海外奇谈 | hǎiwàiqítán | 指没有根据的、稀奇古怪的谈论或传说。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台省·台疏讥谑》:“瑞为牍,令兵马司申之于给事钟宇淳。宇淳批其牍尾曰:‘海外奇谈。’”鲁迅《二心集·关于翻译的通信》这明明白白的欺侮中国读者,信口开河的来乱讲海外奇谈。 |
海屋筹添 海屋添筹 | hǎiwūtiānchóu hǎiwūchóutiān | 海屋:寓言中堆存记录沧桑变化筹码的房间;筹:筹码。旧时用于祝人长寿。宋 苏轼《东坡志林·三老语》:“尝有三老人相遇,或问之年……一人曰:‘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尔(迩)来吾筹已满十间屋。’”元·沈禧《一枝花·寿人八十》庄庭椿老枝偏盛,海屋筹添数倍增。高阳《清宫外史》下册:照定制,凡遇万寿,应该唱搬演神仙故事的“九九大庆”,无非海屋添筹,麻姑献寿之类。 |
海雾 | hǎiwù | 海上的雾气。唐 骆宾王《晚泊江镇诗》:“海雾笼边徼,江风绕戍楼。”唐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唐 柳宗元《梅雨诗》:“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 |
海西头 | hǎixītóu | 指扬州。隋炀帝《泛龙舟歌》:“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因古扬州幅员辽阔,东临大海,故称。唐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
海啸山崩 | hǎixiàoshānbēng | 大海汹涌呼啸,高山崩裂倒塌。形容来势凶猛急速。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四回:“楚兵人人耀武,个个扬威,分明似海啸山崩,天摧地塌。”清 黄宗羲《大方伯马公救菑颂》冯夷为虐,海啸山崩,毒龙战野,其目千灯。 |
海涯天角 | hǎiyátiānjiǎo | 犹言天涯海角。谓僻远的地方。明·刘基《声声慢·咏愁》词:“雨冷云昏日暮,海涯天角轻衾。” |
海晏河清 | hǎiyànhéqīng | 晏:平静。黄河水清了,大海没有浪了。比喻太平盛世,天下太平。唐·郑锡《日中有王子赋》:“河清海晏,时和岁丰。” 元·施惠《幽闺记·和寇还朝》:如今海晏河清,重逢太平,重乐太平。明 康湋川《粉蝶川·寄寿康对山太史》套曲:“况逢着海晏河清,受用些天长地久。”《红楼梦》第一一九回:“皇上又看到‘海疆靖寇班师善后事宜’一本,奏的是‘海晏河清,万民乐业’的事。” |
海沂 | hǎiyí | 海边。晋 潘岳《金谷集作诗》:“王生和鼎实,石子镇海沂。”《魏书·崔光伯传》:“光伯自莅海沂,清风远着。” 唐 皇甫冉《送邹判官赴河南诗》:“海沂军未息,河畔岁仍荒。” |
海溢 | hǎiyì | 即海啸。宋 方勺《泊宅编 卷中》政和丙申岁,杭州汤村海溢,坏居民田庐凡数十里。《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二》帝师命僧修佛事于盐官州,造浮屠二百一十六,以厌海溢。《明史·太祖纪三》癸巳,崇明、海门风雨海溢。遣官振之,发民二十五万筑堤。 |
海隅 | hǎiyú | 亦作“海嵎”。海角;海边。海隅获安。《孟子·滕文公下》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晋书 文帝纪》海隅幽裔,无思不服。唐 李华《吊古战场文》:“至若穷阴凝闭,凛洌海隅,积雪没脛,坚冰在鬚。”唐 王维《终南山诗》:“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资治通鉴 唐纪五》时(窦)建德余众走至州、欲立建德养子为主,征兵以拒唐;又欲剽掠居民,还向海隅为盗。《续资治通鉴 元纪四》(汪)忠良曰:“僻陋海隅,何足劳天戈!” |
海约山盟 | hǎiyuēshānméng | 解释见“海誓山盟”。宋·欧阳修《解仙佩》:“问海约山盟何时,镇教人,目断魂飞。” |
海岳 | hǎiyuè | 大海和高山。见“海岳高深”。四海与五岳。《西游记第三回》恳乞天兵,收此妖孽,庶使海岳清宁,下元安泰。 |
海岳高深 | hǎiyuègāoshēn | 海:大海;岳:高山。像大海一样深,像山岳那样高。唐·窦氏《述书赋》上:“由道究千变而得一,乘薄俗而居老,如海岳高深,青分孤岛。” |
海运 | hǎiyùn | ①海动。谓海动风起。庄周《庄子一则》: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②指海洋潮汐现象。③古代特指由海道运粮至京师。④今泛指海上的运输。 |
海中捞月 | hǎizhōnglāoyuè | 比喻劳而无功,白费气力。《初刻拍案惊奇 卷二七》:“临安府也没奈何,只得行个文书访拿,先前的两个轿夫,却又不知姓名住址,无影无踪,海中捞月,眼见得一个夫人送在别处去了。”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导论二》这点如不弄明了,简直等于是海中捞月一样了。参见“水中捞月”。 |
海中无鱼虾蟹称王 | hǎizhōngwúyú xiāxièchēngwáng | 同“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村无大树,蓬蒿为林”,“塘中无鱼鱼虾为王”。 |
胲 | hǎi | ①有机化合物的一类,是羟胺的烃基衍生物的统称。②颜师古注,胲:军中约也。③《说文》足大指毛肉也。《庄子·庚桑楚》腊者之有〈月㲋〉胲,可散而不散也。《注》足大指也。 |
醢 | hǎi | ①用肉、鱼等制成的酱。②古代的一种酷刑,把人杀死后剁成肉酱。《资治通鉴 周纪五》且梁未睹秦称帝之害故耳,吾将使秦王烹醢梁王!” 《资治通鉴 晋纪三十八》(葛(长民谓所亲曰:“‘昔年醢彭越,今年杀韩信。’祸其至矣!”《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六》裘甫又分兵掠明州,明州之民相与谋曰:“贼若入城,妻子皆为醢,况货财,能保之乎!”《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九》窃惟国家至大至急之务,莫先于此,若舍而不言,是臣怀奸以事陛下,罪不容醢。《水浒传第一○九回》待寡人(王庆)兴兵来杀退宋兵,缉捕那些逃亡的,细细地醢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