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 | I.há用作“虾蟆”。也作“蛤蟆”。II.参见xiā。 |
虾蟆陵 | hámálíng在长安城东南,曲江附近,是唐代有名的游乐地区。唐 白居易《琵琶行》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
虾蟆抱桂 | hámábàoguì月蚀。传说詹诸(蟾蜍)为月中虾蟆﹐食月;月中有桂。《淮南子.说林训》:"月照天下﹐蚀于詹诸。" |
蛤蟆夜哭 | hámáyèkū《艾子杂说》"艾子"是作者假托的一个战国时代的人物,作者借他来对现实世界进行褒贬和讽喻。又称《东坡居士艾子杂说》,相传是苏东坡所撰。原文:艾子浮于海,夜泊岛峙中,夜闻水下有人哭声,复若人言,遂听之。其言曰:"昨日龙王有令:'应水族有尾者斩。'吾鼍也,故惧诛而哭。汝蛤蟆无尾,何哭?"复闻有言曰:"吾今幸无尾,但恐更理会科斗时事也。"即“但害怕龙王追究我当蝌蚪的事情啊!” |
蛤 | I. há蛤蟆:癞蛤蟆的统称。II.gé蛤蜊是一种对于可食用双瞉贝类的泛称。在中国古代,蛤、或蚌泛称具两片相等的壳的软体动物,有时特指文蛤。蛤蜊则是指生长在东南沿海中的软体动物。 |
奤 | I.hǎ安庆方言,意思:(商品)质量差,(人)弱势或品德差、心眼坏。 “这种是奤的,你要好的我给你从新找。” “他这个人一贯怕狠的,欺奤的,很少有人跟他交往。” “那个人奤得死滴,你莫跟他缠(你别跟他掺和)。”II. pò:脸庞肥大。III. tǎi奤子:a.中国一些地方对身躯肥大,行动笨拙的人的谑称。b.中国旧时南方人对北方人的贬称。III.,xīn关中方言。①脸大的专用名词。②有“二”的意思。引申义为“二求”“二杆子”,和这些相通,骂人或贬低的用。 “这人满màn奤的!(这个人好愣啊!)” "这娃脸奤的!(这个孩子的脸好大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