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ó

①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国家。国土。国体(a.国家的性质;b.国家的体面)。国号。国度(指国家)。国策。国情。国法。国力。国防。国威。国宝(a.国家的宝物;b.喻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国格。国魂。国是(国家大计,如“共商国是”)。②特指中国的:国产。国货。国粹。国乐(yuè)。国药。③动词,建城。起居:起来和休息。宋 苏轼《凌虚台记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④国人。《老子·第七十八章》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⑤古称国都。唐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⑥姓。

国本

guóběn

立国的基础。古代特指确定皇位继承人,建立太子为国本。宋史·理宗纪》:“景献太子薨,宁宗以国本未立,选太祖十世孙年十五以上者教育。”《薄熙来传》:待国本已定而不甘觊觎者,骄而不逊,素隐行怪,妻淫子奢,熙来之败岂非定数耶?

国弊民穷

guóbìmínqióng

国家衰败,百姓穷困。弊解释为:败,疲困;

国秉

国柄

guóbǐng

秉,同“柄”。国家权柄。《六韬文韬守土》无借人国柄,借人国柄,则失其权。《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君三岁而侯,侯八岁,为将相,持国秉。《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劫夺国柄,始於董卓,终於曹操。《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八》(韩)侂胄屏左右,促膝问(登第)曰:“侂胄谬当国秉,外间议论如何?”

国步

guóbù

①国家的命运。《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天网绝而复续,国步屯而更康,百神有主,不失旧物。②指国土。

国步艰难

guóbùjiānnán

国步:国家的命运。国家处于危难的境地。《旧五代史 萧顷传》:“时国步艰难,连师倔强,率多奏请,欲立家庙于本镇,顷上章论奏。乃止。”清 冯桂芬《复庄卫生书》际兹国步艰难,方当拨乱反正。

国朝

guócháo

①国政,朝政。亦指国家,朝廷。《后汉书·杨赐传》:“今妾媵嬖人阉尹之徒,共专国朝,欺罔日月。”三国魏 曹植《求自试表》:“今臣无德可述,无功可纪,若此终年,无益国朝。”②指本朝。《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讨(刘)备之功,国朝仰成。唐 韩愈《荐士诗》:“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明 张煌言《与张承恩书》:“若足下原国朝之宿将,更当先著祖鞭。”明 王鏊《亲政篇国朝圣节、冬至、正旦大朝则会奉天殿,即古之正朝也。常日则奉天门,即古之外朝也。《红楼梦 第五回》:“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流传,已歷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

国初

guóchū

王朝建立初期。唐 杜甫《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歌》:“国初已来画鞍马,神妙独数江都王。”清 顾炎武《元旦陵下作诗》:“是日称三始,何时见国初?”

国仇家恨

guóchóujiāhèn

国家被侵略之仇,家园被破坏之恨。她忍着国仇家恨,被迫去应酬他。陈荫荣《兴唐传·闹花灯》第九回:“孩子,想当初你姑爹……也是为了报国仇家恨呀!”

国邸

guódǐ

诸侯王为朝觐而在京城设立的住所。《汉书·毌将隆传》:“古者选诸侯入为公卿,以褒功德,宜征定陶王使在国邸,以填万方。”《汉书·元后传》:“其后天子疾益有瘳,共王因留国邸,旦夕侍上。”

国典

guódiǎn

国家的章制度。《三国志·魏志·李胜传》:“今大将军爽背弃顾命,败乱国典,内则僭拟,外专威权。”《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宣皇帝宇文赟国典朝仪,率情变改。后宫位号,莫难详录。

国恩

guóēn

指封建时代王朝或君主所赐予的恩惠。《后汉书·来历传》:“耿宝託元舅之亲,荣宠过厚,不念报国恩,而倾侧姦臣。”《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常恐殞没,孤负国恩。”晋 李密《陈情事表》:“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旧唐书·李德裕传》:“孜孜夙夜,上报国恩。”清 鲁一同《关忠节公家传》:“丈夫受国恩,有急,死耳。”

国而忘家

guóérwàngjiā

指为国事而忘其家。《宋史·宗泽传》:“惠卿闻之,曰:‘可谓国尔忘家者。’”马识途《我们打了一个大胜仗》:“他们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充分发挥了人定胜天的无比威力,打了一个大胜仗。”

国夫人

guófūrén

妇女封号。唐一品文武官及国公之母或妻封国夫人。宋开府仪同三司以上之母或封国夫人。

国富兵强

guófùbīngqiáng

国家富庶,兵力强盛。《战国策·齐策四》:“齐放其大臣孟尝君於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晋 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国富兵强,六军精练。”《晋书·元帝纪》:“昔吴起为楚悼王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除废公族疏远,以附益将士,而国富兵强。”明 归有光《沧浪亭记》:“虽然钱鏐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

国富民安

guófùmínān

国家富强,人民安定。《汉书·刑法志》:“至齐桓公任用管仲而国富民安。”

国富民丰

guófùmínfēng

国家富有,民众富裕。三国魏·曹植《七启》:“散乐移风,国富民康。”另“国富民强”,“国富民康”。

国赋

guófù

国家规定的赋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 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续资治通鉴 元纪四》卢世荣欲以均输法益国赋,虑按察司挠其事,请令与转运使并为一职,诏集议。清 刘大櫆《义士吴君传》君以汉上屯盐六百馀万石,匪惟商资,抑且国赋所出。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 之一二三》国赋三升民一斗,屠牛那不胜栽禾?

国公

guógōng

一种爵位。隋朝设置,位次于王而高于郡公,后世沿用至明朝;清朝则仅有宗室及藩部封镇国公、辅国公。《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乙己,封宰臣吕夷简为申国公,王曾为沂国公。

国狗

guógǒu

一国中之上品名狗。左传·哀公十二年》:“国狗之瘈,无不噬也。”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崔秀才》:“君可谓国狗之瘈,无所不噬矣。”

国魂

guóhún

指一个国家特有的民族精神。鲁迅精神是我国的国魂。梁启超《续陆放翁集》:“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国计

guójì

①治国的方针大计。《三国志·魏志·华歆传》:“君深虑国计,朕甚嘉之。”《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故施文庆、沈客卿之徒,专掌军国要务,奸黠左道,以裒刻为功,自取身荣,不存国计。宋 王禹偁《先君后臣论》:“会座病,卫君亲视之疾,且问国计。”清 魏源《圣武记卷十四》:“地方大吏,原以整顿地方,岂可图便偷安,置国计於不问。”②国家的经济,国家的财富。《荀子·富国》:“如是,则上下俱富,交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元史·世祖纪十》:“且言其国经唆都军马虏掠,国计已空。”《宦海第一回》:“总而言之,那一国之中,官吏的得人与否,关係著民生的强弱,国计的盛衰。”

国计民生

guójìmínshēng

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荀子·富国》:“如是则上下俱富,交无所藏之,是国计之极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续黄粱》:“国计民生,罔存念虑。”郑观应《盛世危言·教养》:“足见格致之学有益於国计民生匪浅。”廖仲恺《农民运动所当注意之要点》:“我国以农立国,自有国家社会以来,皆以农业为国计民生之主干。”

国家大事

guójiādàshì

大事:重大事情。与国家利益有关的重大事情。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贾复传》:“是时列侯唯高密、固始、胶东三侯与公卿参议国家大事,恩遇甚厚。”郭沫若《王安石》:“普通一般学者,只在书斋里打圈子,对于国家大事则不闻不问。”

国家栋梁

guójiādòngliáng

栋梁:支撑房架的大梁。这里比喻责任或作用大。肩负国家重任的人。元·无名氏《冻苏秦》第三折:“真乃国家栋梁。”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guójiāxīngwáng

pǐfūyǒuzé

参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国将不国

guójiāngbùguó

国家将无法维持下去了。指国家的局势很坏,有亡国的危险。清 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二回:庄寿香号称名臣,听说在和议开始时,他主张把台湾赠英……国将不国,这才是糊涂到底了呢!

 

国钧

国均

guójūn

犹国柄。晋 王羲之《遗殷浩书》:“任国钧者引咎责躬,深自贬降,以谢百姓。”《资治通鉴 梁纪十七》司农卿傅岐,梗直士也,尝谓(朱)异曰:“卿任参国钧,荣宠如此。比日所闻,鄙秽狼籍,若使圣主发悟,欲免得乎!”唐 白居易《去岁罢杭州今春领吴郡寄三相公诗》:“为问三丞相,如何秉国钧?”《旧唐书·李德裕传》:“(李德裕)以父再秉国钧,避嫌不仕台省,累辟诸府从事。”郑观应《盛世危言·传教》:“夫贬异端,即所以崇政体;泯嫌疑,即所以重邦交。秉国钧者,其熟思而审处之。”

国课

guókè

犹国赋。明 张纲孙《苦旱行》:“高田低田薄有收,比里稍可完国课。不然官吏猛如虎,终朝鞭扑畴能那!”早完国课,虽囊空虚,独有余庆。承担国家义务、早完国课,以免催科之事。《朱子格言》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国老

guólǎo

①指告老退职的卿、大夫、士。《周礼·夏官·罗氏》:“中春,罗春鸟,献鳩以养国老。”孙诒让《正义》:“国老之内,以老、更为尤尊。”《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国老皆贺子文。”孔颖达疏:“王制云:‘有虞氏养国老於上庠,养庶老於下庠。’然则国老者,国之卿大夫士之致仕者也。”贾谊《治安策》:“春秋入学,坐国老,执酱而亲馈之,所以明有孝也。” ②掌教化的官。《孔子家语·弟子行》:“宜为国老。”王肃注:“国老,助宣德教。”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清水》:“国老王喜、廷掾郑篤、功曹邠勤等,咸曰宜之。” ③指国之重臣。宋 李清照《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之二》:“君不见惊人废兴传天寳,中兴碑上今生草。不知负国有姦雄,但説成功尊国老。”清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晋书》:“(楚王)暐矫詔擅害国老。” ④甘草的别名。唐 柳宗元《从崔中丞过卢少府郊居诗》:“蒔药闲庭延国老,开罇虚室值贤人。”蒋之翘注:“本草:甘草名国老。”宋 梅尧臣《司马君实遗甘草杖诗》:“药中称国老,我懒岂能医。”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一·甘草》:“(甘草)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       

国马

guómǎ

①国家所饲养的马。周礼·考工记·輈人:“国马之輈,深四尺有七寸。”新唐书·姜晦传:“时国马乏,晦请以詔书市马六胡州。”《水浒传第九八回》琼英国马已到紥寨。②养于民间、战时由国家调用的马。《国语·楚语下》:“国马足以行军,公马足以称赋。”韦昭注:“国马,民马也。”③一国中上品之马。《庄子·徐无鬼》:“吾相马,直者中绳,曲者中钩,方者中矩,圆者中规,是国马也。”成玄英疏:“合上之相,是谓诸侯之国上品马也。”

国命

guómìng

①国家的政权。《论语·季氏》:“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后汉书·党锢传序》:“逮桓灵之间,主荒政繆,国命委於阉寺。”宋 叶适《蔡知阁墓志铭》:“(韩侂胄)自为太师、郡王,擅国命。”②国家的命脉、命运。《汉书·王莽传上》:“赖蒙陛下圣德,扶服振救,遮扞匡衞,国命復延,宗室明目。”文选·卢谌《览古 诗》:“简才备行李,图令国命全。”李善注:“孙卿子曰: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宋 王谠《唐语林·补遗一》:“张柬之等既迁则天于上阳宫 ……侍御史崔浑奏曰:‘方今国命初復,当正徽号称唐。’”清 顾炎武《昔有诗》:“奈此国命何,大势常与俱。”③国家的法令。《后汉书·荀彧传》:“臣闻古之遣将,上设监督之重,下建副二之任,所以尊严国命。”《后汉书·荀彧传》:“宣示国命,威怀丑虏。”④指朝廷命官。宋 苏舜钦《诣匦疏》:“自以世受君禄,身齿国命,涵濡惠泽,以长此躯。”

国难

guónàn

国家的患难、灾难,特指由外国侵略造成的国家灾难。国难当头。三国魏 曹植《白马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国难当头

guónàndāngtóu

国家正面临着巨大的灾难。鲁迅《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在国难当头的现在,白天里讲些冠冕堂皇的话……不就正是这些人么?”

国能

guónéng

①指一国特有的技能。《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餘子之学行於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②指著名于一国的技能。唐 韦贯之《南平郡王高崇文神道碑》:“学兵鈐,习骑射,术穷秘要,艺擅国能。”

国破家亡

guópòjiāwáng

指国家覆灭、家庭毁灭。唐 裴铏《传奇·崔炜》:“夫人曰:‘某国破家亡,遭越王所虏,为嫔御。’”宋 文天祥《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之二:“国破家亡双泪暗,天荒地老一身轻。”金·元好问《送仲希兼简大方》诗:“家亡国破此身留,留滞聊城又过秋。”

国卿

guóqīng

诸侯的正卿。《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国卿,君之贰也,民之主也。”刘向《列女传·鲁秋洁妇》:“力田不如逢丰年,力桑不如见国卿。”《晋书 载记第十三章符坚传》坚于是推检引(赵)掇等为国卿者,降其爵。参见“正卿”。

国权

guóquán

①犹国柄。政府或国君的权力。《管子·山权数》:“筴丰则三权皆在君,此之谓国权。”《汉书·五行志中之下》:“襄公时,天下诸侯之大夫皆执国权,君不能制。渐将日甚,善恶不明,诛罚不行。”颜师古注:“谓襄十六年会於溴梁,诸侯之大夫盟皆类此。”《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皆冯世宠,藉履国权,穷凶极乱,社稷几危。《宋书·恩倖传序》:“权幸之徒,慴惮宗戚,欲使幼主孤立,永窃国权。”②国家的主权。匡互生《五四运动纪实》:“这回运动所标出的公用语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国人

guórén


①古代指居住在大邑内的人。《周礼·地官·泉府》:“国人郊人从其有司。” 贾公彦疏:“国人者,谓住在国城之内,即六乡之民也。”《左传·成公十三年》:“子駟帅国人盟于大宫。”《史记·伯夷列传》:“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 范文澜 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三章第五节》:“农民住在田野小邑,称为野人;工商业者住在大邑,称为国人。”②国内之人,全国的人,普通人。《孟子·梁惠王下》:“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唐 韩愈《题楚王庙 诗》:“犹有国人怀旧德,一间茅屋祭昭王 。”宋 叶适《祭潘叔度文》:“若夫父母兄弟,安其义而不以为劳;朋友国人,化其节而不以为异。”邹鲁《中国同盟会》:“国人相视,皆伯叔兄弟诸姑姊妹,一切平等。”

国色

guósè

①一国中容貌最美丽的女子。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聊斋志异 野狐》以我蠢陋,固不足以奉上流; 然较之大足驼背者,即为国色。②指牡丹花。

国色天香

国色天姿

guósètiānxiāng

guósètiānzī

国色:女子美色冠绝全国;天姿:天生的姿色。旧时形容女子容貌极美。为牡丹的别称。极言牡丹香色的可贵。现多比喻出色的佳人。《公羊传 昭公三十一年》:“颜夫人者,妪盈女也,国色也。《汉武帝内传》:“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一回:现出女娲圣像,容貌端丽,瑞彩翩跹,国色天姿,婉然如生。

国殇

guóshāng

死于国事,为国牺牲的人。南朝宋 鲍昭《代出自蓟北门行》诗: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二》(李全)尝游金山,作佛事以荐国殇,知镇江府乔行简以方舟逆全,大合乐以享之。参见“殇”。

国师

guóshī

①国家的军队。《左传·襄公十八年》:“子殿国师,齐之辱也。”②王莽 设置的职官。《汉书·刘歆传》:“及王莽篡位,歆为国师。”③太师的别称。《后汉书·赵传》:“公卿復表篤学博闻,宜备国师。”李贤注引徐坚云:“国师,即太师也。”④一国的师表。《陈书·周弘正袁宪传赞》:“观其雅量标举,尤善玄言,亦一代之国师矣。”⑤指国子祭酒。《梁书·王承传》:“俄转国子祭酒。承祖俭及父暕尝为此职,三世为国师,前代未之有也。”⑥帝王封赐僧人的尊号。始于北齐法常。大宋僧史略卷中:“北齐有高僧法常 …… 齐王崇为国师。”《水浒传第一一五回》宝光国师也使禅杖来迎。两个一齐都使禅杖相并。⑦元、明、清亦用以敕封藏传佛教地区(西藏、内蒙等)的上层僧侣。《元史·释老传·八思巴》:“中统元年,世祖即位,尊为国师,授以玉印。”

国士

guóshì

一国中才能最优秀的人物。《左传·成公十六年》:“皆曰:国士在,且厚,不可当也。”《战国策·赵策一》:“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宋 司马光《肥水之战》(慕容)垂曰:吾昔为太傅所不容,置身无所,逃死于秦,秦主(符坚)以国士遇我,恩礼备至。唐 李白与韩荆州书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宋 黄庭坚《书幽芳亭》:“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明 方孝孺《豫让论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维扬生》:“以张良、韩信之才,不识为国士。” 一国中最勇敢、有力量的人。《墨子·公孟》:“国士战且扶人,犹不可及也。今子非国士也,岂能成学又成射哉!”《荀子·子道》:“虽有国士之力,不能自举其身,非无力也,势不可也。”王先谦集解:“国士,一国勇力之士。”《史记·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其(李陵)素所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

国士无双

guóshìwúshuāng

指一国独一无二的人才。《史记·淮阴侯列传》:“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国是

guóshì

专指国家的重要计划、政策。《大宋宣和遗事 元集》先帝继之,两遭帘帷变更,国是未定。《清史稿卷二十 文宗本纪》大学士穆彰阿柔佞窃位,倾排异己,沮格戎机,罔恤国是,即行褫职。

国事

guóshì

国家重要的事务。尤指与政治有关的事。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

国泰民安

guótàimín’ān

国家太平,人民生活安定。亦“民安国泰”。宋·吴自牧《梦粱录·山川神》:“每岁海潮太溢,冲激州城,春秋醮祭,诏命学士院,撰青词以祈国泰民安。”《汉书·刑法志》:“至今桓公任用管仲;而国富民安。”老舍龙须沟》第一章:“有一天,沟不臭,水又清,国泰民安享太平。”

国帑

guótǎng

国家的公款。《红楼梦第八九回》:“又要开销国帑,修理城工。”《花月痕第四六回》民生颠沛,国帑空虚,尽人能言,其实尽人不敢言其所以然之故。

国体

guótǐ

①国家的性质。(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国家的性质)②大臣辅佐国君,就像人体有股肱一样,故称大臣为国体。③国家的典章制度,国家之体统。④治国之法。《艺文志·诸子略》: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⑤国家之声誉,国格。《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二十一》当时以(秦)桧首创和议,致亏国体,观者莫不愤叹。

国威

guówēi

国家的名望声威。也指军力而言。大振国威。《三国志蜀书 先主传》辄顺众议,拜受印玺,以崇国威。

国无二君

guówúèrjūn

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皇帝。《礼记·丧服四制》:“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国无二君,家无二尊。”

国无宁日

guówúníngrì

安宁。国家没有太平的时候。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一回:“宋大国也,起倾国兵,盛气而来……吾国无宁日矣。”

国玺

guóxǐ

即传国玺。秦以后皇帝世代相传的印章。《后汉书 光武帝纪上》二月己未,祠高庙,受传国玺。《后汉书·徐璆传》:“术死军破,璆得其盗国璽。”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辨误二》:“盖秦璽自以来,世世传受,号称国璽。”详“传国璽。”代表国家元首或最高权力的印章。

国宪

guóxiàn

国家的法制或礼仪。《汉书·叙传下》:“释之刑,国宪以平。”按,张释之,文帝时廷尉。《后汉书·曹褒传》:“孝章永言前王,明发兴作,专命礼臣,撰定国宪,洋洋乎盛德之事焉。”《南史 本纪卷六梁武帝》及舍人王咺之等四十馀人,皆口擅王言,权行国宪。《陈书 本纪卷一高祖武帝陈霸先》岂可畏惮宗室,轻于国宪?隋 卢思道《北齐兴亡论》:“迁鼎旧鄴,国命惟新。朝章国宪,灿然毕举。”即宪法。梁启超《中国专制政治进化论第三章》:“各国国宪之变动,往往因此‘埃士梯德’(Estates)之关係而起。”

国恤

guóxù

①国家的忧患、危难。《左传·襄公四年》:"忘其国恤,而思其麀yōu牲。"《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七》唯一岁饭僧三十六万,一日而祝发者三千人,崇尚佛教,罔知国恤,辽亡征见矣。清 钱谦益《毕封君八十寿序》:“太公顾语府丞,停杯叹息,必不以家乐而遗国恤。"②指帝后之丧。宋 岳飞《乞朝辞札子》:“适值国恤,随班入临。"《元史·仁宗纪一》:“朕以国恤方新,诚有未忍。"《清史稿·礼志十一》:"国恤期内薙tì发,所司以闻,下部逮治。"

国学生

guóxuéshēng

国子监的生员, 即监生。清顺治七年裁南京国子监,只留北京国子监,称国学。《清史稿·礼志十》:“国学生见国子师仪,初见,具名柬,公服诣学,自东阶升堂,北面三揖,师立受。”《孽海花 第三回》:“含英社的社友,个个飞黄腾达,入鸞掖,占鰲头,祇剩曹公坊一人向隅,至今还是个国学生。” 《聊斋志异 公孙夏》保定有国学生某,将入都纳资,谋得县尹。

国野

guóyě

周代王都城郭以内称“国中”,距城百里之内称“郊”,“郊”以外称“野”。 一般说,“国”包括都城中及四郊之地,其居民称“国人”。“野”的居民称“野人”,或成“氓”、“野民”。各诸侯国与此类似。孟子·滕文公上》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

国邑

guóyì

①国都。《管子·八观》:“入国邑,视宫室,观车马衣服,而侈俭之国可知也。”②城邑。银雀山《墓竹简孙膑兵法·官一》:“绕山林以曲次,袭国邑以水则,辩夜退以明简。”③代诸侯的封地。《汉书 霍光传》愿分国邑三千户,以封兄孙奉车都尉山为列侯,奉兄票骑将军去病祀。《汉书·马宫传》:“伏自惟念,入称四辅,出备三公,爵为列侯,诚无颜復望闕廷,无心復居官府,无宜復食国邑。”《后汉书·刘盆子传》:“崇等既未有国邑,而留众稍有离叛,乃遂亡归其营。”

国用

guóyòng

①国家的费用或经费。《礼记·王制》:“冢宰制国用,必於岁之杪,五穀皆入,然后制国用。”郑玄注:“如今度支经用。”《后汉书·袁安传》:“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晋书 元帝纪》天下凋弊,加以灾荒,百姓困穷,国用并匮,吴郡饥人死者百数。《晋书 王羲之传》余姚近十万斛,重敛以资奸吏,令国用空乏,良可叹也。宋 王安石《上五事札子》:“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②言为国所用。《荀子·大略》:“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杨倞注:“国赖其言而用也。”《韩诗外传卷二》:“君子谋之,则为国用。”

国政

guózhèng

①国家的政事。《晋书 愍帝纪总论》国政迭移于乱人,禁兵外散于四方,方岳无钧石之镇,关门无结草之固。②古代官名。即正卿。

国之干城

guózhīgānchéng

干城:批御敌的武器和工具,这里比喻捍卫者。国家主权的捍卫者。《诗经·周南·兔罝》:“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孔颖达疏:“言以武夫自固,为捍蔽如盾,为防守如城然。”

国中

guózhōng

①指王城之内。周代王都城郭以内称“国中”,距城百里之内称“郊”,“郊”以外称“野”。《周礼·地官·小司徒》:“小司徒之职,掌建邦之教法,以稽国中。”孙诒让正义:“凡经言‘国中’,并谓王城之中。”孟子·滕文公上》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清 姚鼐《郡县考》:“周之制,王所居曰国中。”清 段玉裁《再与顾千里书论学制备忘之记》:“周礼之制,王城方九里,谓之国;城中谓之国中……经文未有谓城外为国中者。”②国内。《史记·吴王濞列传》:“(吴王)下令国中曰:‘寡人年六十二,身自将。’”五代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豪友》:“长安富民王元寳、杨崇义、郭万金等,国中巨豪也。”清 方苞《读齐风》:“齐自襄公鸟兽行下令国中:长女不得嫁,为家主祠,名曰巫儿。”

国中之国

guózhōngzhīguó

指一个国家内不受中央政权统辖的政权或地方。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六章:“上海市民也因租界形成‘国中之国’,中国人民不能在自己的领土上举行爱国运动,无不恨恨不已。”

国子

guózǐ

①公卿大夫的子弟。《周礼·地官·师氏》:“以三德教国子。”郑玄注:“国子,公卿大夫之子弟。”《汉书·礼乐志》:“朝夕习业,以教国子。国子者,卿大夫之子弟也。” 清 刘书年 刘贵阳《说经残稿·国子证误》:“国子者,王大子、王子、诸侯公卿大夫士之子弟,皆是,亦曰国子弟。”②指国子学。即国子监。《晋书 武帝纪》立国子学。《晋书·职官志》:“及咸寧四年,武帝初立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唐宋以国子监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元代设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亦称国子监。《北史·儒林传论》:“明元时,改国子为中书学,立教授博士……及迁都洛邑,诏立国子、太学、四门、小学。”《隋书·韦艺传》:“艺字世文,少受业国子。”《新唐书·百官志三》:“(国子监)掌儒学训导之政,总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律、书、算,凡七学。” 清 袁枚《随园随笔·国子监之讹》:“以前,统名太学…… 晋咸宁间,始专名国子,隋又改学为监。”

国子监

guózǐjiān

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清史稿卷七 圣祖本纪二》琉球请遣子弟入国子监读书。

国子祭酒

guózǐjìjiǔ

古代学官名。晋武帝咸宁四年设,以后历代多沿用。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晋书 符坚载纪 上》以安车蒲轮征隐士乐陵王欢为国子祭酒。晋 傅咸《赠何劭王济诗序》:“朗陵公何敬祖,咸之从内兄,国子祭酒王武子,咸从姑之外孙也。”唐 张说《素盘盂铭序》:“国子祭酒韦公好游山水。”《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七》时(黄)少卿久未平,国子祭酒韩愈上言…《红楼梦 第四回》:“这李氏亦系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曾为国子祭酒。”清 光绪三十二年,设学部,改“国子祭酒”为“学部尚书”。参见“祭酒”。 

国子生

guózǐshēng

国学生又称国子生,亦是指在国子监肄业的学生,但一般为官员子弟。所以说国学生亦即是太学生,但多指官员子弟的太学生。《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八》戊辰,立太学生三舍法。初,国子生以京朝七品以上子孙应荫者为之,太学生以八品以下子孙及庶人之俊异者为之。

国族

guózú

帝王的宗族和宾客。《礼记·檀弓下》:“歌於斯,哭於斯,聚国族於斯。”孔颖达疏:“‘聚国族於斯’者,又言此室可以燕聚国宾及会宗族也。”明 夏完淳《大哀赋》:“式亏国族,深軫宸情,祭通族於太牢束帛,戍王人於扬水流薪。” 国家民族。郭沫若《羽书集·全面抗战的再认识》:“希望大家于保卫国族的神圣誓约之前,担当起执行全面抗战的实际。”

国祚

guózuò

国运皇位:将军决计降曹,可以保妻子,可以全富贵。国祚迁移,付之天命,何足惜哉!《资治通鉴 晋纪四》周之诸侯,有罪诛放其身,而国祚不泯 ②皇位。《汉书·刘向传》:“陛下为人子孙,守持宗庙,而令国祚移于外亲,降为皁隶。”《后汉书·李固传》:“频年之间,国祚三絶。今当立帝,天下重器”《新唐书·蒋乂传》:“中宗即位,春秋已壮,而母后篡夺以移神器,赖张柬之等国祚再复。” 清 洪升《长生殿·觅魂》:“保洪图社稷,巩国祚延绵。”

guó

国”的异体字。《字汇补》古文国字。

guó

打耳光。

掴混

guóhùn

胡搅;鬼混。  

guó

古代妇女的头巾,头饰。《说文》妇人首饰。《后汉书·舆服志》曰:“公卿列侯夫人绀缯帼。”参见“巾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