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 guō | ①城外围着城的墙:城郭。亦可指一般外墙。《乐府诗集 木兰诗》:“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孟子 公孙丑下》: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唐 李白《送友人 诗》:“青山横北郭,白水遶东城。”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五》自是汉与述战于广都、成都之间,八战八克,遂军于其郭中。宋 潘阆《酒泉子》:“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②物体的外框或外壳。③姓。 |
郭郎 | guōláng | ①本指戏剧行当中的丑角。唐 段安节《乐府杂录·傀儡子》:“后乐家翻为戏,其引歌舞有郭郎者,髮正秃,善优笑,閭里呼为郭郎,凡戏场必在俳儿之首也。”②指木偶。宋 刘克庄《无题诗之一》:“郭郎线断事都休,卸了衣冠返沐猴。”宋 杨亿《咏傀儡》:“鲍老当筵笑郭郎,笑他舞袖太郎当。”明 徐渭《翠乡梦第二出》:“避炎途趁太阳早凉,设计较如海洋斗量。再簛舂白粱米糠,莫笑他郭郎袖长。” |
崞 | guō | 崞山:山名,在中国山西省。 |
咶 | guō I. | 同“聒”时表示声音嘈杂,吵闹。如:咶耳(同“聒耳”。声音杂乱刺耳);咶噪(吵嚷;喧闹;打扰,麻烦);咶絮(絮叨;不断叫喊)絮絮叨叨地说个不完。“咶咶而谈”,同“夸夸其谈”。II.huài喘息,气息。III.shì古同“舐”,舔。伏而咶天:比喻所行与所求不一致,无法达到目的;《荀子.仲尼》:“辟之时犹伏而咶天,救经而引其足也。” |
聒 | guō | 声音吵闹,使人厌烦:聒耳。聒噪或噪聒zào guō嘈杂刺耳。聒醒了。和…吵架。清 纳兰性德《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聊斋志异 章阿端》婢仆辈又时以怪异相聒。《聊斋志异 马介甫》妇不肯从,聒夫再嫁。适有屠而鳏者,以钱三百货去。《聊斋志异 胡四娘》群又以鸣钲锽聒其侧,程(孝思)携卷去,读于闺中。《红楼梦 第七回》因这里又事忙,不便为这点小事来聒絮的。《红楼梦 第49回》宝钗因笑道:“我实在聒噪的受不得了。聒聒(话多的样子,如“聒聒不停”)。絮聒xùguō或聒絮guōxù:唠叨;唠叨不休;啰嗦。 |
聒耳 | guō’ěr | 指声音刺耳。《韩非子·显学》:“今巫祝之祝人曰:‘使若千秋万岁。’千秋万岁之声聒耳,而一日之寿无徵於人。” 明 施耐庵《水浒传 第七二回》:“(宋江等)听得楼上笙簧聒耳,鼓乐喧天,灯火凝眸,游人似蚁。” 《聊斋志异 偷桃》但闻人语哜嘈,鼓吹聒耳。《聊斋志异 念秧》昨夜逆旅与恶人居,掷骰叫呼,聒耳沸心,使人不眠。 |
聒聒 | guōguō | ①多言喧扰貌。引申有愚而拒善自用之意。②象声词。《西游记第十三回》疏林内山禽聒聒,庄门外细犬嘹嘹。③即聒聒儿。 |
聒碎 | guōsuì | 声音嘈杂,喧扰。《花月痕第八回》鸟声聒碎,花影横披,遂起了访友的念头,寻芳的兴致。 |
聒天 | guōtiān | 声音震天。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渐江水》:“溪有四十七瀨,濬流惊急,奔波聒天。”《宋书·邓琬传》:“孤亲总烝徒,十有餘万,白羽咽川,霜锋照野,金声振谷,鸣鼙聒天。”宋 陈鹄《耆旧续闻卷四》:“时天寒风劲,置酒高会,旗帜絳野,鐃鼓聒天。”《水浒传第五十五回》三通画角鸣处,聒天般擂起战鼓来。 |
聒絮 | guōxù | 唠叨,啰嗦。元 吴昌龄 《张天师》第二折:“老人家不晓事,耳根边只管聒絮,可知我染病哩。” 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 第五十回》:“赵相国明早必然又来聒絮,岂容主公复出耶?”《聊斋志异 巧娘》巧娘笑逆自承。华益怒,聒絮不已。巧故哂曰:“阿姥亦大笑人!是丈夫而巾帼者, 何能为?”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田子成》:“好客相逢,不理觞政,聒絮如此,厌人听闻!” |
聒噪 | guōzào | ①说话琐碎,声音喧闹,令人烦躁。②江湖上打招呼用的习惯语。犹言打扰了,对不起。多见于早期白话作品。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一卷薛婆进了典铺,与管典的相见了,叫声聒噪,便把箱儿打开。③泛指打扰,烦扰。《西游记第八十六回》八戒笑道:“聒噪聒噪,放快些儿就是,我们肚中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