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òu

①耻辱:《史记·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莫大于宫刑”。②辱骂:骂。大诟。诟病gòubìng指出他人过失而加非议、辱骂:学历低并不能成为被诟病的理由。诟suì(辱骂指斥):诟谇谣诼厉。詈。辱。《资治通鉴 卷五十》所使者乃康家先婢,自通“中大人”,康闻而诟之。《资治通鉴 梁纪十七》(景怒,破城,杀诟者而去。《资治通鉴 随纪七》(高)君雅攘袂大诟曰:“此乃反者欲杀我耳。”《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四》(安)禄山大惧,召高尚、严庄诟之曰:“汝数年教我反,以为万全。今守潼关,数月不能进,北路已绝,诸军四合,吾所有者止汴、郑数州而已,万全何在?汝自今勿来见我!”

诟斥

gòuchì

斥责。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段氏》:"又将年馀,段中风不起,诸侄益肆,牛马什物,竞自取去,连诟斥之,辄反唇相稽。"《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七》(曹)利用去(罗)崇勋冠帻,诟斥良久,崇勋恨之。郑振铎 《桂公塘》四:" 天祥直前诟斥其失信。"

诟龟呼天

gòuguīhūtiān

原意为占卜不吉,对占卜器具及天辱骂呼叫。引申为对不幸命运的呼号。《浅论儒家的孝道·再兴国学》:“八十多年前,时人发愤于国之积弱,诟龟呼天。一批深受西学影响又急欲救亡图强的激进青年,以胡适、陈独秀为主将,发起了一场中国近代以来反孔非儒的高潮——‘五四新文化革命运动’”。

垢甲gòujiǎ关中话把积在人身上的污垢叫垢甲这娃不爱洗澡,平日里拿手一搓,身上的垢甲扑簌簌地往下掉。有句俗话叫垢甲成肉形容无赖之徒烂菜叶子当好菜卖,垢甲都成了肉咧。贾平凹《废都 第一集》听这口气,一万二千元的戒指好像是身上搓下的垢甲蛋儿!

诟詈

诟厉

gòulì

辱骂;责骂。讥评,辱骂。诟厉万端。《庄子·人间世》以为不知己者诟厉也。《资治通鉴宋纪七》(庾炳之)既居选部,好诟詈宾客,且多纳货赂;士大夫皆恶之。明 归有光《赠张别驾序》:“今大吏或相与比于上,不曰吏之无良,然且诟詈吾人,以为风俗之薄恶。”《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知升州张咏,头疡甚,饮食则楚痛增剧,御不急峻,宾寮少不如意者动加诟詈,人颇少之。《聊斋志异 棋鬼》父闻诟詈,终不可制止。《聊斋志异 胡四娘》大郎惭愤而出。归家详述,大小无不诟詈;李夫人亦谓其忍。王西彦《古屋第四部五》:“我就这样离开吗?对原有的一切不存丝毫留恋之情吗?将来不会后悔吗?人们不会诟詈吗?”《聊斋志异 小翠》女已知之,阖扉任其诟厉。《聊斋志异 云萝公主》每出,限以晷刻;过期,则诟厉不与饮食。

诟让

gòuràng

斥责,谴责。宋 文莹《玉壶清话 卷五》:“真宗车驾在澶渊,大将王超,拥兵十万,屯真定,逗遛不进,马太尉知节,移书诟让。” 《聊斋志异 小翠》夫人怒,奔女室,诟让之。

诟如不闻

gòurúbùwén

诟:辱骂。被人辱骂却好象没有听见一样,不动声色,形容宽宏大量,有涵养。他有诟如不闻的涵养。

诟辱

垢辱

gòurǔ

辱骂。《东周列国志第八十回》范蠡曰:“至于辅危主,忍垢辱,往而必反,与君复仇者,臣不敢辞。”新唐书·宦者传下·杨复恭》:“瓌闻,怒甚,至禁中见复恭诟辱之,遂居中任事。”《明史·杨言传》:“邦奇心怀怨望,文饰奸言,诟辱大臣,荧惑圣听。”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邢子仪》:“夫固无赖,晨夕登门诟辱之。”

诟谇

gòusuì

辱骂。明 沈德符《野获编·妇女·寿母祸福不同》:“至江陵之与辽庶二母,同处一方,同时哭子,且夙隙纠缠,勃溪诟谇,真皆不祥人也。” 《聊斋志异 长亭》盖杀婿之谋,媪不之闻;及追之不得而返,媪始知之。颇不能平,与叟日相诟谇;长亭亦饮泣不食。《聊斋志异 恒娘》邻居几半年,并不闻其诟谇一语。 陈维崧《木兰花慢·夜坐偶感》词:“依稀啁唽更喧豗,诟谇旋謿诙。”

诟谇谣诼

ɡòusuìyáozhuó

指无端的辱骂斥责和造谣毁谤。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背地里你言我语,诟谇谣诼,满布书房。”

诟戏

gòuxì

笑骂。元 许衡《上时务书·中书大要》里巷之谈,动以古人为诟戏。不知今日口之所食,身之所衣,皆古之遗法而不可违者。

诟噪

gòuzào

鼓噪叫骂。《旧五代史·汉书·李守贞传》:“官军初至,守贞以诸军多曾隶于麾下,自谓素得军情,坐俟叩城迎己,及军士诟噪,大失所望。”

诟诅

gòuzǔ

诟詈。 蒲松龄《聊斋志异·张诚》:“使樵,日责柴一肩;无则挞楚诟诅,不可堪。”《聊斋志异 曾友于》(曾)孝有所行,(曾)成辄不平之,故孝无一日不至友于所,潜对友于诟诅。

gòu

①污秽,脏东西;谩骂:污。泥。牙腻。秽。敝(又脏又破)。《老子·第七十八章》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庄子·天下》受天下之垢。《汉书 司马迁传》虽累百世,垢弥甚耳!《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七》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至乃长吏还者,垢面羸衣,徇乘柴车。②同“诟”。

垢弊

垢敝

垢獘

gòubì

又脏又破。晋 葛洪《抱朴子·自叙》冠履垢獘,衣或繿缕,而或不耻焉。唐 李绰《尚书故实》忽有一人衣服垢弊,行过于前。《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七》帝(宋理宗)数慰谕之,顾见其衣履垢敝,愀然谓曰:“卿(江东提点刑狱徐侨)何以清贫若此?”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道士》道士能豪饮。徐见其衣服垢敝,颇偃蹇,不甚为礼。

垢秽

gòuhuì

肮脏

垢面蓬头

gòumiànpéngtóu

意指面目肮脏,头发凌乱,泛指没有修饰。北齐·魏收《魏书·封轨传》“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何必蓬头垢面,然后为贤?”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垢面蓬头”。明·孙仁孺东郭记·蚤起》:“如云鬓发粗粗卷展,蛾眉低偃,也只索垢面蓬头,净洗朱铅。”

垢辱gòurǔ参见“诟辱”。

垢玩

gòuwán

亦作“垢翫”。谓污浊混乱,玩忽荒怠。《后汉书·崔寔传》:“政令垢翫,上下怠懈,风俗雕敝,人庶巧伪。”《新唐书·宦者传下·田令孜》:“令孜知帝不足惮,则贩鬻官爵,除拜不待旨,假赐绯紫不以闻。百度崩弛,内外垢玩。” 宋 曾巩《上田正言书》:“矧执事计当世之得失已详矣,忿世俗之垢玩有素矣,士君子用舍去就轻重之分,又岂不尽知而熟晓也。”

垢污

gòuwū

肮脏;污浊。《汉书·万石卫直周张传赞》:“至石建之澣衣,周仁为垢污,君子讥之。” 三国魏 阮籍《东平赋》:“叔氏婚族,实在其湄,背险向水,垢污多私。”宋 苏轼《方山子传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太守)见安石头面垢污,知未盥漱,疑其夜饮,劝以勤学。” 明 方孝孺《题杨先生墓铭后》:“而白鹿子独能操志篤行,不湼乎世之垢污。”鲁迅《书信集·致许寿裳》:“进而一观,则见太炎先生手写影印之文始四本,黯淡垢污,在无聊之群书中。”

垢浊

gòuzhuó

犹污秽。《诗·唐风·扬之水》“扬之水,白石凿凿”郑玄笺:“激扬之水,波流湍疾,洗去垢浊,使白石凿凿然。”荀悦《纪·平帝纪》:“臣闻叛逆之国既以诛讨,则瀦其宫以为污池纳垢浊焉。”

gòu I.善;好其人夷邪恶:“咨嫮之难并兮。”相遇。II.古同“妒”,忌妒;忌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