肤膚 | fū | ①肉体表面的皮:皮肤。肌肤。切肤之痛。体无完肤。②表面的,浅薄的:肤浅。肤泛。③大:“薄伐猃狁,以奏肤公”(“肤公”即“大功”)。 |
肤脆 | fūcuì | 谓肌体很不结实。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涉务》:“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 |
肤寸而合 | fūcùnérhé | 谓(云气)逐渐集合。《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维泰山尔。”晋·葛洪《搜神记》:“俄而云气上蒸,肤寸而合,比至日中,大雨总至。” |
肤见谫识 肤见謭识 | fūjiànjiǎngshí | 浅陋的见识。明·李东阳《琼台吟稿 序》;“彼肤见谫识,管窥蠡测,岂复能尽其妙哉?” |
肤敏 | fūmǐn | 优美敏捷。《诗·大雅·文王》:“殷士肤敏,祼guàn将于京。”毛传:“肤,美;敏,疾也。”孔颖达疏引王肃曰:“殷士有美德,言其见时之疾,知早来服周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耶律)贤适忠介肤敏,推诚待人,虽燕息不忘政治,故百司庶职罔敢偷惰,累年滞狱悉决之。 |
肤末支离 | fūmòzhīlí | 肤浅琐碎。这是我的肤末支离的看法,希望能得以重视。清 方苞《书柳文后》:“彼言涉于道,多肤末支离,而无所归宿。” |
肤挠 | fūnáo | 谓肌肤被刺而挠屈。犹言示人以弱。《孟子·公孙丑上》:“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不目逃。” 赵岐注:“人刺其肌肤,不为挠却。”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黥》:“荆州街子葛清,勇不肤挠,自颈已下,遍刺白居易《舍人诗》。”按,王引之 经义述闻·通说上:“肤挠,色挠也。” |
肤皮潦草 | fūpíliáocǎo | 形容不认真、不仔细,草率从事。 |
肤受 | fūshòu | ①见“肤受之愬 ”。 ②比喻浅薄,造诣不深。文选·张衡《东京赋》:“若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者也。”薛综注:“肤受,谓皮肤之不经於心胸。” |
肤受之愬 肤受之诉 | fūshòuzhīsù | 指谗言。肤受,谓浮泛不实,或谓利害切身。《论语·颜渊》:“浸润之譖,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邢昺疏:“皮肤受尘,垢秽其外,不能入内也。以喻譖毁之语,但在外萋斐,构成其过恶,非其人内实有罪也。”朱熹集注:“肤受,谓肌肤所受,利害切身。”《汉书·谷永传》:“(将军)不听浸润之譖,不食肤受之愬。” 颜师古注:“肤受,谓初入皮肤至骨髓,言其深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回》:“你想外国人又不是包龙图,况且又不懂中国话,自然中了他的肤受之愬了。”亦作“肤受之诉”、“肤受之言 ”。《后汉书·儒林传上·戴凭》:“伏见前太尉西曹掾蒋遵,清亮忠孝,学通古今,陛下纳肤受之诉,遂致禁錮,世以是为严。”《后汉书·儒林传上·张法滕冯等传论》:“若夫数将者,并宣力勤虑,以劳定功,而景风之赏未甄,肤受之言互及。” 唐 韩愈《送齐皞下第序》:“肤受之诉不行於君,巧言之诬不起於人矣。”《旧唐书·房玄龄传》:“逆耳之諫必听,肤受之诉斯絶。”亦省作“肤受”。《晋书·刘毅和峤等传论》:“刘毅 一遇宽容,任和两遭肤受。” 宋 文莹《玉壶清话卷三》:“初,多逊与赵韩王睚眦,太宗践祚,每召对即倾之,上以肤受,颇惑之。” |
肤受之言 | fūshòuzhīyán | 肤:肤浅;受:感受。指肤浅的,使人感受不深的言论。也指不切合实际的言辞。《后汉书·杨璇传论》:“风景之赏未甄,肤受之言互及。” |
肤粟股栗 | fūsùgǔlì | 皮肤上起疙瘩,大腿发抖。形容非常恐惧。梁启超《新民说·论私德》:“夫至以行恶为荣,则洪水猛兽,足喻斯惨耶?君子念此,肤粟股栗矣。” |
趺 | fū | 足背。同“跗”。趺坐:佛教徒盘腿端坐的姿势。 |
趺坐 | fūzuò | 佛教徒盘腿端坐,左脚放在右腿上,右脚放在左腿上。佛教称和尚结趺端坐而死为坐化。《聊斋志异 耳中人》一日,方趺坐,闻耳中小语如蝇,曰:“可以见矣。”无何,见路侧一僧趺坐,趋拜问途。《聊斋志异 宦娘》入则有布衲道人,趺坐廊间,筇杖倚壁, 花布囊琴。 |
麸 | fū | 麸子:小麦磨面过箩后剩下的皮。亦称“麸皮”。 |
鈇 | fū | 铡刀,用于切草。古代也用为斩人的刑具。 |
鈇钺 | fūyuè | 斫刀和大斧。腰斩、砍头的刑具。指帝王赐予的专征专杀之权。《礼记·中庸》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荀子·乐论》且乐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军旅鈇钺者,先王之所以饰怒也。《汉书·戾太子刘据传》忠臣竭诚不顾鈇钺之诛以陈其愚,志在匡君安社稷也。颜师古注:“鈇,所以斫人,如今莝刀也。”《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君纠虔天刑,章厥有罪,犯关干纪,莫不诛殛,是用锡君鈇钺各一。三国魏 曹丕《策孙权九锡文》君振威陵迈,宣力荆南,枭灭凶丑,罪人斯殄,是用锡君鈇钺各一。《晋书·元帝纪》:“惟有蹈节死义,以雪天下之耻,庶赎斧钺之诛。”唐 韩愈《送汴州监军俱文珍序》:“有弓矢鈇钺之权,皆国之元臣。”宋 苏轼《上韩丞相论灾伤手实书》疏远小臣,腰领不足以荐鈇钺。《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一》若以法绳之,虽加之鈇钺,犹不足谢天下。清 魏源《默觚上·学篇八》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 |
鈇质 鈇锧 | fūzhì | ①古代斩人的刑具,借指腰斩之罪。《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子家驹曰:‘臣不佞,陷君於大难,君不忍加之以鈇鑕,赐之以死。’”何休注:“鈇鑕,要斩之罪。”《史记·项羽本纪》:“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此孰与身伏鈇质,妻子为僇乎?”《后汉书 董卓列传》卓乃与司徒黄琬、司空杨彪,俱带鈇锧诣阙上书,追理陈蕃、窦武及诸党人,以从人望。《晋书·齐王冏传》:“言入身戮,义让功举,退就鈇鑕,此惠之死贤於生也。”②星名。《隋书·天文志中》:“八魁西北三星曰鈇质,一曰鈇钺。有星入之,皆为大臣诛。”《宋史·天文志三》:“鈇鑕五星,在天仓西南,刈具也,主斩刍饲牛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