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ēng I.

①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风向。风速。风级。风险。风波(喻纠纷或乱子)。风雨如盘(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风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②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风潮。风靡一时。风驰电掣。③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风气。风习。风物(某地特有的景物)。风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④消息,传闻:风传(chuán)(传闻)。闻风而动。⑤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风景。风度。风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风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风致。风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风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风风”,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⑥指民歌、歌谣:国风(《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风。《史记 太史公自序》《诗》记山川谿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於风。⑦中医学指某些疾病:风瘫。风湿。风寒。孟子·公孙丑下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⑧吹风,暗示;示意。《史记 吕太后本纪》太后风大臣,大臣请立郦侯吕台为吕王,太后许之。《史记 孝武本纪》赐诸侯白金,以风符应合于天地。《汉书 王莽传》始,风益州令塞外蛮夷献白雉。《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七》王莽欲悦太后以威德至盛,异于前,乃风单于令遣王昭君女须卜居次云入侍太后。《聊斋志异 侠女》明日当往拜其母,便风以意,倘所望不著,儿可代养其老。俗谓“云从龙,风从虎”。闻风如见虎。清 厉鹗《灵隐寺月夜》:“一灯群动息,孤磬四天空。归路畏逢虎,况闻岩下风。”⑩表示飘动。唐 杜牧《江南春绝句》:“千里鶯啼緑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宋 谢逸《江神子》:“杏花村馆酒旗风。水溶溶,飏残红。”11.姓。II.fěng①通“讽”,讽刺,委婉劝告。《盐铁论》故布衣皆得风议,何况公卿之史乎?《汉书·田蚡传》蚡乃微言太后风上。②吹拂。春风风人。

风痹

fēngbì

亦作“风痹”。中医学指因风寒湿侵袭而引起的肢节疼痛或麻木的病症。风痹不知痛痒之人。《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七》(曹)操闻而辟之,(司马)懿辞以风痹。操怒,欲收之,懿惧,就职。《灵枢经·寿夭刚柔》:“病在阳者命曰风病,在阴者命曰痹病,阴阳俱病,命曰风痹病。”《宋书·隐逸传·周续之》:“续之素患风痹,不复堪讲,乃移病钟山。”宋 苏辙《记病诗》:“侵寻作风痹,两足几蹒跚。”清 赵翼《将至台庄忽两臂顿患风痹诗》:“陆程正拟上征鞍,忽中风痹两手挛。”

风标

fēngbiāo

①风度,品格。②形容优美的姿容神态。《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一》兵部侍郎卢绚谓上(玄宗李隆基)已起,垂鞭按辔,横过楼下;绚风标清粹,上目送之,深叹其蕴藉。清 孔尚任《桃花扇·弹词》:“真个是花输双颊柳输腰,比昭君增妍丽,较西子倍风标。”《聊斋志异 锦瑟》沂人王生,少孤,自为族。家清贫;然风标修洁,洒然裙履少年也。③标识。④风格。指作家、作品的特色。⑤指风向器。

风兵草甲

fēngbīngcǎojiǎ

犹言草木皆兵。《水浒传》第九五回:“况我兵惊恐,凡杯蛇鬼车,风兵草甲,无往非撼志之物。”

风波

fēngbō

①风和波浪。可比喻生活或命运中所遭遇的不幸或盛衰变迁。世路风波。《庄子·天地》天下之非誉无益损焉,是谓全德 之人哉!我之谓风波之民。唐 李商隐《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五代 佚名《浣溪沙》:“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宋 范仲淹《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②乱子;纠纷。风波迭起。惹出风波。《庄子·人间世》言者,风波也;行者,实丧也。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唐 刘长卿《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波。”

风不鸣条

fēngbùmíngtiáo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西汉 桓宽《盐铁论 水旱》:“周公载纪而天下太平,国无夭伤,岁无荒年。当此之时,雨不破块,风不鸣条。”《醒世姻缘》第二十四回:却道数十年,真是五日一风,十日一雨,风不鸣条,雨不破块,夜湿昼晴,信是太平有象。

风不摇

树不动

fēngbùyáo

shùbùdòng

风如果不刮动,树枝就不会摇摆。借指凡事总有个起因,绝不会无缘无故地发生。《金瓶梅词话》七五回:“也没见这个瞎曳磨的!‘风不摇,树不动’。你走干家门,万家户,在人家无非只是唱。人叫你唱个儿,也不失了和气,谁叫他拿班儿做势的?”

风裁

fēngcái

①风宪;风纪。《后汉书·党锢传·李膺》:“是时朝廷日乱,纲纪颓阤,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宋书·孔琳之传》:“(尚书令臣羡之)亏损国威,无大臣之体,不有准绳,风裁何寄。” 明 唐顺之《答舒云川巡按书》:“执事之使于江南也,輶车所至,风裁凛然。”②指依法裁处。《明史·华允诚传》:“遂使直指风裁徒征事件,长吏考课惟问钱粮。”③指刚正不阿的品格。独持风裁。宋 秦观财用上:“士大夫矫枉过直,邈然以风裁自持,不复肯言财利之事。” 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 卷十六》:“尔风裁峭洁,志概激壮。”清 许迎年〈莱阳二姜先生祠诗〉:“黄门高节着莱阳,伯仲风裁在抗章。”④指文学作品刚劲有力的风格。 明 杨慎《升庵诗话·古梅》:“萧东之古梅二絶……甚有风裁。”⑤风度神采。 唐 黄滔《祭宋员外文》:“德木千寻,人材八尺。夐云鹤于风裁,濊陂湖于胷臆。” 宋 叶适《李仲举墓志铭》:“始,仲举使余与深之游,余甚幼,而能记仲举言行,象其风裁,至今想见之。” 元 揭傒斯《集贤大学士赵国公王开府庆八十应制诗》:“霜简惊风裁,天官肃羽仪。”一本作“风采”。 

风采

风彩

fēngcǎi

①风度神采。晋书·景帝纪:“(景皇帝)雅有风彩;沉毅多大略。”《旧唐书·裴度传》:“度状貌不踰中人,而风彩俊爽,占对雄辩,观听者为之耸然。”明 贾仲名《金安寿第四折》:“感谢得金母提携,识认了羣真风彩。”②文采。宋 王禹偁《谏议大夫臧公墓志铭》:“公年十七八,始执笔为四六文字,甚有风彩。”③犹言声威名望。清 钱谦益《南京江西道监察御史陈必谦授文林郎母张氏仍前封制》:“朕之諫臣,有居正秉义、风彩著闻者,所谓非积习名教不至此者也。”④表情;颜色。《汉书 王莽传》莽色厉而言方,欲有所为,微见风采。

风餐露宿

fēngcānlùsù

在风中吃饭,露天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的辛苦。宋·苏轼《将至筠先寄迟适远三犹子》诗:“露宿风餐六百里,明朝饮马南江水。”清·刘鹗《老残游记 第一回》无非风餐露宿,不久便到了登州。参见“风露”。

风操

fēngcāo

指人的志行品德。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篇学达君子,自为节度,相承行之,故世号士大夫风操。

风车雨马

风车云马

fēngchēyǔmǎ

fēngchēyúnmǎ

指神灵的车马。亦用以比喻迅疾、快速。唐·李商隐《燕台诗·冬》之四:“风车雨马不持去,蜡独啼红怨天曙。”明·陈子龙《与客任城太白酒楼歌》:“古来历落吾辈人,风车云马知何极?”

风尘

fēngchén

被风扬起的尘土。梁启超《少年中国说》:“鹰隼试翼,风尘翕张。”比喻旅途的艰辛劳累。风尘仆仆。清 蒋士铨《岁暮到家》:“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比喻纷乱的社会或漂泊江湖的境况。风尘知己。《晋纪总论》悠悠风尘,皆奔竞之士,列官千百,无让贤之举。唐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一》:“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唐 杜甫《宿府》:“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唐 杜甫《野望》:“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唐 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唐 孟浩然《自洛之越》:“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唐 卢纶《送李端》: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旧指娼妓生涯。沦落风尘。宋 严蕊《卜算子 不是爱风尘》:“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聊斋志异 辛十四娘》上至构栏,极蒙宠眷。疑婢不似风尘人,婢乃垂泣。《聊斋志异 彭海秋》仙人已作良媒,君勿以风尘可弃,遂舍念此苦海人。《聊斋志异 韦公子》虽然,风流公子所生子女,即在风尘中,亦皆擅场。

风尘肮脏

fēngchénāngzāng

在污浊的人世间挣扎。风尘:指污浊,纷扰的生活。肮脏:高亢刚直的样子,引申为强项挣扎的意思。

风尘苦旅

fēngchénkǔlǚ

形容饱经沧桑的旅途生活。一段风尘苦旅后,会发现红尘多可笑,唯有痴情忘不了余秋雨信客》年轻信客上路后,一路上都遇到对老信客的询问。大半辈子的风尘苦旅,整整一条路都认识他。

风尘碌碌

fēngchénlùlù

碌碌:烦忙劳苦貌,指形容在旅途上辛苦忙碌的样子。明·金毓峒《金鹤冲诗·按部泾原韩国主招宴暧泉二首(其一)》:“风尘碌碌惜年华,选胜陪游帝子家。”《红楼梦》第一回:“今风尘碌碌, 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

风尘仆仆

fēngchénpúpú

形容旅途奔波,忙碌劳累。风尘:指行旅,含有辛苦之意;仆仆:行路劳累的样子。元·尚仲贤《柳毅传书》第三折:“你索是远路风尘的故人。”清·吴趼人《痛史第八回》三人拣了一家客店住下,一路上风尘仆仆,到了此时,不免早些歇息。

风承

fēngchéng

趋附奉承。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潞令》:“今有一官握篆於上,必有一二鄙流,风承而痔舐之。”

风驰电掣

fēngchídiànchè

形容非常迅速,像风吹闪电一样快。一辆汽车从他面前风驰电掣般驶过。比赛场上,一辆辆赛车正在风驰电掣般疾驶。明·许仲琳《封神演义 第六十回》:“黄飞虎枪法如风驰电掣,往来如飞。”参见“潮鸣电掣”。

风掣

fēngchè

风疾吹。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风掣雷行

fēngchèléixíng

掣:闪过。风闪雷鸣。形容像刮风和响雷那样迅速。清·无名氏《游越南记》:“洋场马路,纵横井井,虽不及上海之平坦,而马车洋车往来络绎,风掣雷行。”清 无名氏《游越南记》洋场马路,纵横井井,虽不及上海之平坦,而马车洋车往来络绎,风掣雷行。

风尘之变

fēngchénzhībiàn

风尘:比喻战乱。指战争的灾乱。《晋书·陶璜传》:“夫风尘之变,出于非常。”

风吹草动

fēngchuīcǎodòng

指风稍一吹,草就摇晃;用于比喻极其微小的变动。西汉·刘安《淮南子·泰族训》:“风之至矣,莫见其象而木已动矣。”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风吹草动”。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四回》:“倘有些风吹草动,武二眼里认的是嫂嫂,拳头却不认的是嫂嫂。”清·李汝珍《镜花缘》五七回:“倘有丝毫风吹草动,管他甚么天文课象,我们只好且同五弟并承志哥哥杀上长安,管教武氏寸草不留,他才知文家利害!”

风吹浪打

fēnɡchuīlànɡdǎ

比喻险恶的遭遇或严峻的考验。清·洪升长生殿》第二十五出:“可怜一对鸳鸯,风吹浪打,直恁的遭强霸。”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风吹马耳

fēngchuímǎěr

比喻对别人的话无动于衷。克非《春潮急》二五:“我嘴皮都磨起茧巴,他都当成风吹马耳。”

风吹雨打

fēngchuīyǔdǎ

原指花木遭受风雨摧残,比喻恶势力对弱小者的迫害,也比喻严峻的考验。唐·杜甫《三绝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唐·陆希声《李径》诗:“风吹雨打未摧残。”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非有复译不可》不是夸大和开心,它本身就太轻飘,禁不起风吹雨打的缘故吗?

风吹云散

fēngchuíyúnsàn

比喻事物的消失、完结。康濯《春种秋收》:“这事儿是风吹云散,往后谁也不许提啦!”

风刀霜剑

fēngdāoshuāngjiàn

形容气候寒冷恶劣,也比喻周围人际环境恶劣严酷。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林黛玉的《葬花辞》:“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风度翩翩

fēnɡdùpiānpiān

形容举止洒脱,气质不凡。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列传》:“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

风发

fēngfā

比喻迅疾。汉 扬雄《河东赋》:“风发飙拂,神腾鬼趡。”《资治通鉴·晋成帝咸和五年》:“俟足下军到,风发相赴。”胡三省注:“风发,言其速也。”鲁迅《坟·文化偏至论》:“青年之所思惟,大都归罪恶于古之文物,甚或斥言文为蛮野,鄙思想为简陋,风发浡起,皇皇焉欲进欧西之物而代之,而于适所言十九世纪末之思潮,乃漠然不一措意。”②奋发。晋 袁宏《后纪·灵帝纪中》:“移神器于将兴,推亡于已坠,实神机之至会,风发之良时。”唐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柳子厚)儁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 

风飞云会

fēngfēiyúnhuì

会:会合,聚合。比喻有才能的人遭逢时会或君臣遇合。元·揭傒斯《与尚书右丞相书》:“一旦风飞云会,加之百官之上,立于庙堂之内,以数尺之身,任天下之责,方寸之心,关天下之虑。”

风风火火

fēngfēnghuǒhuǒ

形容急急忙忙,冒冒失失的样子。他那风风火火的性格是很难改变的。《后西游记三十九回》笑和尚又笑嘻嘻说道:“你一路来舟楫艰难,鞍马劳顿,又风风火火,也辛苦了,快进庵去歇息歇息,明日好见如来。”

风风雨雨

fēngfēngyǔyǔ

不断地刮风下雨;比喻障碍重重;又比喻时代动荡,谣言纷传。元 张可久《普天乐·忆鉴湖》曲:“风风雨雨清明,莺莺燕燕关情。”《杨家府演义·继业夜观天象》:“是时风风雨雨,将近一月。才晴两日,太祖即遣兵搦战,如是者数次。”清 纳兰性德《清平乐》词:“六曲屏山深院宇,日日风风雨雨。”

风格

fēnggé

指风度品格。《世说新语·德行》:“李元礼风格秀整。” 指风韵。《聊斋志异·辛十四娘》:“渠有十九女,都翩翩有风格。”《聊斋志异 五通》妻阎氏,颇风格。《聊斋志异 人妖》(马)生一日于墙隙窥见女,年十八九已来,颇风格。指作家、艺丰盛的术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宋 司马睿《虞部郎中李君墓志铭》:“君喜为诗,有前人风格。”

风骨

fēnggǔ

①指人的品格,性格。《宋书 本纪武帝上》及长,身长七尺六寸,风骨奇特。《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上》周太祖(宇文泰)见而叹曰:“此兒风骨,不似代间人。”②指刚正的气概。③古文艺理论术语。④意谓端直的言辞和骏爽的意气统一结合为诗文的“风骨”。⑤指文学作品刚健遒劲的格调。⑥指诗文书画的风格。

风骨峭峻

fēnggǔqiàojùn

峭峻:山又高又陡。形容人很有骨气,刚直不阿。也比喻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唐·韩愈《感春》诗:“孔丞别我适临汝,风骨峭峻遗尘埃。”

风光

fēngguāng

指风景、景色,亦指繁华景象,方言可指铺张、热闹体面亦作“光风”。《文选·谢朓·和徐都曹诗》:“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李益《行舟 诗》:“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唐 元稹寄乐天》:“莫嗟虚老海壖西,天下风光数会稽”。唐 罗隐《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宋 宋祈《玉楼春 春景》:“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宋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宋 辛弃疾《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红楼梦 第一百十回》:“将来你成了人,也叫你母亲风光风光。”

风光明媚

fēngguāngmíngmèi

指景色鲜明悦目。春日静好,风光明媚,用一颗素净淡雅的心,将春色揽入胸怀,将春阳种入心田。景色鲜明悦目。如此风光明媚的好日子,何不趁兴郊游去。

风光旖旎

fēngguāngyǐnǐ

形容景色柔和美好。南国的春天风光旖旎,使人陶醉。秦牧《花市》:“人们怎能不热爱这个风光旖旎的南国花市,怎能不从这个盛大的花市享受着生活的温馨呢!”

风光月霁

fēngguāngyuèjì

指雨过天晴时明净清新的景象。亦比喻胸襟开阔、心地坦白。明·苏濬《鸡鸣偶记》:“风光月霁,是吾心太虚真境;鸟语花阴,是吾心无尽生意。”

风规

fēngguī

风度品格。指文艺作品的风格。风纪法度。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胡四娘》:“二郎适以人命被逮,直指廵方者,为程同谱,风规甚烈。” 讽谏规劝。

风轨

fēngguǐ

犹风度;作风。《后汉书·独行传序》:“虽事非通圆,良其风轨有足怀者。”《宋书·武帝纪上》:“高祖与大将军牋,白‘(褚)粲等备位大臣,所怀必尽。执宪不允,自应据理陈诉,而横兴怨忿,归咎有司。宜加裁当,以清风轨’。并免官。”南朝梁 慧皎《高僧传·义解四·僧含》:“元嘉七年,新兴太守陶仲祖立灵味寺,钦含风轨,请以居之。”清 王夫之《薑斋诗话卷二》:“唐人则‘闺中少妇不知愁’、‘西宫夜静百花香’,婉孌中自矜风轨。”②犹言教化法度。《魏书·张彝传》:“高祖大圣临朝……开翦荆棘,徙御神县,更新风轨,冠带朝流。”《北史·甄琛传》:“请免所居官以肃风轨。”③风标、轨范。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奏启》:“必使理有刑,辞有风轨,总法家之式,秉儒家之文。”清 谭嗣同《三十自纪》:“若夫武帝命所忠求相如遗书,魏文帝詔天下上孔融文章,渐昭风轨,犹无集名。”

风荷

fēnghé

风中的莲花或莲叶。唐 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上阳白发人》:“月夜闲闻洛水声,秋池暗度风荷气。”唐 白居易《南塘暝兴诗》:“风荷摇破扇,波月动连珠。”唐 李群玉《池塘晚景诗》:“风荷珠露倾,惊起睡鵁鶄。”宋 周邦彦《苏幕遮 燎沉香》:“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风禾尽起

fēnghéjìnqǐ

《书·金縢》:“秋,大熟。未获,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王出郊,天乃雨,反风,禾则尽起。”后以“风禾尽起”为顺应天心,得到天助的出典。”《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清吏条陈》如必不得已,则请去监国之号,仍以醇亲王暂行摄政,以示贬损,如诸臣带罪图功之例。衮衣东归,风禾尽起。此上策也。

风和日丽

fēnɡhérìlì

指和风习习,阳光灿烂。形容晴朗暖和的天气元·李爱山《集贤宾·春日伤别》:“那时节和风丽日满东园,花共柳红娇绿软。”清·吴趼人《痛史》:“是日风和日丽,众多官员,都来祭奠。”清·沈复《浮生六记 卷二》是时风和日丽,遍地金黄,青衫红袖,越阡度陌,蝶蜂乱飞,令人不饮自醉。

风和日暖

fēnghérìnuǎn

同义词:风和日丽。形容天气暖和,微风和煦。阳春三月,风和日暧。宋 朱淑真《谒金门 春半》:“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

风和日暄

fēnghérìxuān

微风和畅,阳光温暖。见“风和日暖”。明 汪廷讷《狮吼记 赏春》:“风和日暄,燕交飞触碎胭脂片。”

风鹤

fēnghè

形容疑惧惶恐,自相惊扰。郁达夫《杂感》诗之三:“诛求又掠旄倪去,风鹤重添妇女惊。”指战争的消息。 清 陆云标《庚申岁陈墓镇记略》:“乃警魂未定,风鹤频闻。” 叶圣陶 《乡里善人》:“甲子之岁,吴越构兵。风鹤频传,阖邑惶恐。”

风虎云龙

fēnghǔyúnlóng

虎啸生风,龙起生云。指同类事物相互感应。旧时也比喻圣主得贤臣,贤臣遇明君。宋 王安石《浪淘沙令》:“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谈笑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第二十七回》古来真主百灵扶,风虎云龙自不孤

风花雪夜

风花雪月

fēnghuāxuěyè

fēnghuāxuěyuè

原指旧时诗文里经常描写的自然景物。后比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空洞的诗文。也指爱情之事或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我们对过去那些描写风花雪夜的作品,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分析。宋·邵雍《伊川击壤集序》:“虽死生荣辱,转战于前,曾未入于胸中,则何异四时风花雪月一过乎眼也。”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风花雪月”。清·吴敬梓儒林外史》一三回:“小弟每常见前辈批语,有些风花雪月的字样,被那些后生们看见,便要想到诗词歌赋那条路上去,便要坏了心术,”

风华绝代

fēnghuájuédài

风华:风华才毕:绝代:冠绝当世,意思是风采才华为当世第一。《南史·谢晦传》:“时谢混风华为江左第一,尝与晦俱在武帝前,帝目之曰:‘一时顿有两玉人耳。’”

风华正茂

fēnghuázhèngmào

正是青春焕发、风采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候。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癌症在他风华正茂之时夺去了他的生命。《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风华浊世

fēnghuázhuóshì

指佼佼不凡。清·文康《儿女英雄第三十六回》:“他一看,见是个风华浊世的佳公子,先觉得人如其文。” 

风化

fēnghuà

教育感化;风俗教育。《汉书·礼乐志》盛揖攘之容,以风化天下。《汉书·韩延寿传》至今民有骨肉争讼,既伤风化,重使贤长吏,啬夫、三老、孝弟受其耻。后汉刘恺议:刺史,一州之表,二千石,千里之师,职在辩章百姓,宣美风化。王洙曰:郡守、县令,风化之首。《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彊不侵弱,风化肃然也。”潘勗《册魏公九锡文》:“君翼宣风化,爰发四方。”文选·干宝《晋纪总论》:“及周公遭变,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者,则皆农夫女工衣食之事也。”晋书 载记第十三章符坚传》于是百僚震肃,豪右屏气,路不拾遗,风化大行。唐 杜甫《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诗》:“感此气扬扬,须知风化首。”岩石或建筑物等因日晒雨淋而受到侵蚀。不经过雌雄交配就受孕生子。《庄子·天运》夫白鶂之相视,眸子不运而风化;虫,雄鸣于上风,雌应于下风而风化。类自为雌雄,故风化。④指风俗。指社会上公认的道德规范。宋女词人严蕊因事关风化而入狱,自然更被视为生性淫荡的风尘女子了。

风鬟雾鬓

风鬟霜鬓

fēnghuánwùbìn

fēnghuánshuāngbìn

指环形发髻;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形容女子头发的美。也形容女子头发蓬松散乱,斑白凌乱。宋·苏轼《题毛女贞》诗:“雾鬓风鬟木叶衣,山川良是昔人非。”宋·范成大《新作景亭程咏之提刑赋诗次其韵》:“花边雾鬓风鬟满,酒畔云衣月扇香。”宋 李清照《永遇乐 词》:“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柳毅传》柳毅在洞庭龙宫见到龙王,述说龙女的情况,有云“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风鬟雨鬓,所不忍视。”此作“风鬟雾鬓”,亦用以形容龙女放牧时的苦难。

风鬟雨鬓

fēnghuányǔbìn

形容妇女在外奔波劳碌,头发散乱。唐 李朝威《柳毅》:“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风鬟雨鬓,所不忍视。”清·纳兰性德《清平乐·忆梁汾》:“风鬟雨鬓,偏是来无准。倦倚玉栏看月晕,容易语低香近。”

风回电激

fēnghuídiànjī

形容像风那样回旋,像闪电那样迅速。唐·封演《封氏闻见记·打球》:“玄宗东西驱突,风回电激,所向无前。”

风疾

fēng

①风的速度很快。亦比喻迅速。②指风痹﹑半身不遂等症。③疯病。神经错乱﹑精神失常。《续资治通鉴 元纪十四》以梁王在云南有风疾,命诸王娄都尔代镇云南。④麻风病。

风急浪高

fēngjílànggāo

形容风浪很大。江上风急浪高,我们得小心行船。《文汇报》1992.3.2:“出海口附近波涛汹涌,风急浪高。”

风谏

fēngjiàn

用委婉曲折的语言规劝君主或长辈、上司。孔子家语·辩政》:“ 孔子曰:‘忠臣之谏君有五义焉:一曰谲谏,二曰戆谏,三曰降谏,四曰直谏,五曰风谏。’” 王肃注:“风谏,依违远罪避害者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奏之天子,天子大说。”

风鉴

风监

fēngjiàn

风度和鉴识。《晋书·陆机陆云传论》:“风鉴澄爽,神情俊迈,文藻宏丽,独步当时。” 《西湖佳话·六桥才迹》:“一时有钱的官人往往要来娶他,他却风鉴颇高,看不上的却不从。” 相面术。指以谈相论命为职业的人。 俞德邻 《佩韦斋辑闻·林君奇》:“永嘉有林君奇者,以风鉴名师,日阅十人,则卷帘撤肆而饮。” 《聊斋志异 医术》途中遇一道士,善风鉴,相之曰:“子当以术业富。”《醒世恒言·施润泽滩阙遇友》:“那裴度未遇时,一贫如洗,功名蹭蹬。就一风鉴,以决行藏。” 《笑林广记 通谱》有一人须长过腹,人见之,无不赞为美髯。偶一日,遇见风监先生,请他一相。③豪放与犀利。

风角

fēngjiǎo

①古代占卜之法。以五音占四方之风而定吉凶。《后汉书·郎顗传》:“父宗,字仲绥,学京氏易,善风角、星筭/、六日七分。” 李贤注:“风角谓候四方四隅之风,以占吉凶也。”《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三年》:“己亥,帝自晋阳奉太后还邺,至紫阳,遇大风。舍人魏僧伽习风角,奏言:‘即时当有暴逆事。’”《古今小说·木绵庵郑虎臣报冤》:“有一术士,号富春子,善风角鸟占,贾似道招之,欲试其术,问以来日之事。”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郑成功据台湾时,有粤东异僧泛海至,技击絶伦,袒臂端坐,斫zhuó以刃,如中铁石;又兼通壬遁风角。”《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七》河南张成,善风角,推占当赦,教子杀人。②角笛声。唐 贾岛《行次汉上诗》:“主庙前湘水碧,一声风角夕阳低。”明 何景明《十月一日诗之二》:“暮灯喧巷哭,风角起边愁。”

风角鸟占

fēngjiǎoniǎozhān

风角:用风声来占卜吉凶;鸟占:用鸟的飞鸣占卜吉凶。泛指占卜术。·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二十二:有一术士,号富春子,善风角鸟占。

风教

fēngjiào

《诗大序》:“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后以“风教”指风俗教化。《史记·五帝本纪》:“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晋书 武帝纪》祯祥显应,风教肃清,天人之功成矣,霸王之业大矣。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梵衍那国》:“文字、风教、货币之用,同覩货逻国。”郭沫若《卓文君第二景》:“我们县里,得王父台主持风教,使民家女子,也能弹琴,这要算是‘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呢。”

风景

fēngjǐng

①风光景色。唐 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宋 张孝祥《水调歌头 和庞佑父》:“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②景况,情景。③犹风望。

风景不殊

fēngjǐngbùshū

不殊即不同。用以悲叹国土破碎或沦亡。梁启超《饮冰室诗话》卷四:“风景不殊,幽明顿隔,乌邑陈言,所感深焉。”叶叶《九秋》诗:“风景不殊休举目,夕阳衰草事堪哀。”

风卷残云

fēngjuǎncányún

大风把残云卷走。比喻一下子把残存的东西一扫而光,通常形容人的吃相。唐·戎昱《霁雪》:“风卷残云暮雪晴,红烟洗尽柳条轻。”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回》叫一声“请!”一齐举箸,却如风卷残云一般,早去了一半。 

风谲云诡

fēngjuéyúnguǐ

风云怪诞;变幻不定。谲:欺诈;诡:欺诈;怪诞。奇异多变;怪诞。比喻局势复杂多变;神秘怪诞。

例子 世事风谲云诡,你要把握好斗争的方向。

风口浪尖

fēngkǒulàngjiān

比喻激烈尖锐的社会斗争前哨。向春《煤城怒火》第21章:“现在到了风口浪尖,是咱挺身的时候了,为了党,为了人民,为了抗日,一定要干出个英雄样来!”

风快

fēngkuài

风吹得畅快。宋 柳永《夏云峰词》:“楚臺风快,湘簟冷,永日披襟。” 宋 周邦彦《芳草渡·别恨词》:“听碧窗风快,珠帘半卷疏雨。”②犹飞快。宋 周邦彦《兰陵王·柳词》:“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艾芜《纺车复活的时候》:“捏着车轮中间的扶手,轻轻一摇,便风快地转动。”柳青《铜墙铁壁第六章》:“她们风快上了山,到树底下,胸脯都一起一伏地喘着气。”③十分锋利。秦基伟《故乡的战斗》:“大家早就把枪擦得干干净净,把马刀磨得风快。”

风浪

fēnglàng

风和波浪。②比喻艰险的遭遇。久经风浪。明李梦阳《船板床》:“船板胡在兹,而我寝其上。情知非江湖,梦寐亦风浪。”

风雷

fēngléi

风和雷。《易·益》:“风雷,益。”宋 曾巩《喜雨诗》:“更喜风雷生北极,顿驱云雨出灵湫。”清 袁枚《续新齐谐·天上过船》:“乾隆五十五年五月十四日,风雷大作。”②形容响声巨大。唐 方干《因话天台胜异仍送罗道士诗》:“石上丛林碍星斗,窗前瀑布走风雷。”宋 苏轼《送郑户曹诗》:“山水自相激,夜声转风雷。”金 元好问《台山杂咏》:“湍溪已作风雷恶,更在云山气象中。”③比喻威猛的力量或急剧变化的形势。宋 苏轼《送将官梁左藏赴莫州诗》:“一朝鼓角鸣地中,帐下美人空掩面;岂如千骑平时来,笑谈謦欬生风雷。”宋 辛弃疾《水龙吟 过南剑双溪楼》:“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二十》:“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瘖究可哀。”廖仲恺《壬戌六月禁锢中闻变有感诗》:“珠江日夕起风雷,已倒狂澜孰挽迴?”

风雷之性

fēngléizhīxìng

形容暴烈的脾气。《红楼梦第七九回》因此,未免娇养太过,竟酿成个盗跖的性气,爱自己尊若菩萨,待他人秽如粪土,外具花柳之姿,内秉风雷之性。

风里来雨里去

fēnglǐláiyǔlǐqù

形容非常辛苦、劳累;比喻经历过许多事情。白危《垦荒曲》一部三七:“耿冒龄听了很不受用,想想自己风里来雨里去,吃尽千辛万苦,到头来还是免不了受批评,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周而复《上海的早晨》二部三:“朱延年是风里来雨里去的人,经过大风浪,见过大场面,这点小事体哪里会放在他的心上。”

风里杨花

fēnglǐyánghuā

像风中的杨树花漂浮不定,比喻事物或事情的发展变化不定。元·刘唐卿《降桑椹第二折》:“恰便似风里杨花,水上幻泡。”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 第72回》你就是那风里杨花,滚上滚下,如今又兴起如意儿贼歪刺骨来了。

风力

fēnglì

①从风得到的机械力。风力发电机。宋梅尧臣《雪咏》密势因风力,轻姿任物形。②气概与魄力。《宋书·孔觊传》觊少骨梗有风力,以是非为己任。《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八》(宋孝宗)诏:“侍从、台谏各举操修端亮、风力强明、可任监司者一二人。”③指文辞的风格与笔力。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相如赋仙,气号凌云,蔚为辞宗,乃其风力遒也。④气象学术语。指风的强度,用风级表示。

风厉

fēnglì

风迅疾猛烈。晋 张协《七命》天凝地闭,风厉霜飞。②疾速。风厉四方。汉 张衡《南都赋》:"车雷震而风厉,马鹿超而龙骧。"李善注:"风厉,言疾也。"三国魏 曹植《七启》:"腾山赴壑,风厉猋举。"③犹暴虐,暴戾。《宋书·百官志下》:"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加罚,喜则任赏,烦扰苛暴,剥戮黎元,为百姓所疾。"《官场现形记》第四七回:"(知府卜琼名)平时做官极其风厉,在街上看见有不顺眼的人,抓过来就是一顿。"④严厉。《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八》帝(宋真宗赵恒)曰:“词臣学者宗师,安可不戒其流宕!”乃下诏风厉学者:“自今有属词浮靡、不遵典式者,当加严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第九二回》:"思量要怎样一个办法,方可挽回,意思要专折严参几个属员,貌为风厉,或可以息了这件事。"⑤示意、怂恿。《后汉书·乐恢传》:“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⑥鼓励;劝勉。风厉诸将。宋 苏轼《六一居士集 叙》:“赖天子明圣,诏修取士法,风厉学者专治孔氏,黜异端,然后风俗一变。”明 李东阳《与方石先生书》:“盖当习俗波荡之余,必得清德重望,乃可廉贪而立懦,所以培植根柢,树揭幖帜,风厉天下,非分一署领一务者比。”《清史稿·礼志六》:“祭法,‘以死勤事则祀之’。于以崇德报功,风厉忠节。”

风帘

風簾

fēnglián

①指酒帘,酒旗。金 张建《答华阴宋先觉诗》:“风帘摇曳桥南酒,烟树溟濛渭北天。”②指遮蔽门窗的帘子。南朝齐 谢朓《和王主簿季哲怨情》:“花丛乱数蝶,风帘入双燕。”宋 范成大《爱雪歌》:“须臾未遽妨性命,呼童尽捲风帘钩。”宋 柳永《望海潮 东南形胜》:“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初刻拍案惊奇 卷三》:“霜瓦鸳鸯,风帘翡翠。”

风流

fēngliú

①风采特异,业绩突出。毛泽东《沁园春·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②才华出众,自成一派,不拘泥于礼教。是真名士自风流。③放荡不羁。如此风流,竟以私奔方式完成一次不同凡响的婚礼。唐 李白《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宋 柳永《鹤冲天 黄金榜上》:“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④具有色情特点或色情上得到满足。风流小说。⑤风俗教化。《汉书·刑法志》风流笃厚,禁罔疏阔。⑥遗风,流风余韵。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⑦风度,仪表。唐·杜甫《咏怀古迹》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前蜀 韦庄《思帝乡》:“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⑧风韵,多指好仪态。宋 李元膺《洞仙歌 雪云散尽》:“雪云散尽,放晓晴池院。杨柳于人便青眼。更风流多处,一点梅心,相映远,约略颦轻笑浅。”宋 姜夔《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京洛风流绝代人。因何风絮落溪津。笼鞋浅出鸦头袜,知是凌波缥缈身。”《红楼梦》(黛玉)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⑨指男女私情事。宋 史达祖《绮罗香 咏春雨》:“最妨它、佳约风流,钿车不到杜陵路。”⑩风行;流传。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上书陈事,起自战国,逮于两汉,风流弥广。

风流跌宕

fēngliúdiēdàng

跌宕:为人放纵,不拘束。气度超脱,潇洒放逸。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四回:“那宝玉素闻北静王的贤德,且才貌俱全,风流跌宕,不为官俗国体所缚,每思相会,只是父亲拘束,不克如愿。今见反来叫他,自是喜欢。”

风流警拔

fēngliújǐngbá

警:敏悟;拔:突出。形容风雅且文思很敏捷。《北齐书·裴让之传》:“为太原公开府记室,与杨愔友善,相遇则清淡竟日,愔每曰:‘此人风流警拔,裴文季为不亡矣。’”

风流浪子

fēngliúlàngzǐ

风流成性不受习俗惯例和道德规范约束的放荡不羁的人。指不务正业过着放荡生活的人。我们得采取得当的教育方式来改变这些风流浪子。明·无名氏《包青天奇案》第七卷:“姓汪名琦,生得清秀,是个风流浪子。”

风流千古

fēngliúqiāngǔ

指风雅之事久远流传。宋 李流谦《青玉案》词:“风流千古,一时人物,好记尊前语。”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帝子之阁,风流千古,有子之文,使吾等今日雅会。

风流人物

fēngliúrénwù

原义是指很有才学而又洒脱不拘的才子,今义是指英俊杰出对一个时代有影响有贡献的人物。宋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毛泽东《沁园春 雪》:“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风流儒雅

fēngliúrúyǎ

风度美好,温文尔雅。称扬人学识渊博,举止潇洒,很有风度。北周 庾信《枯树赋》:“殷仲文风流儒雅,海内知名。”唐 杜甫《咏怀古跡之二》:“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 卷八》:“河帅公辅世家,风流儒雅,政蹟亦卓然有声。”

风流水性

fēngliúshuǐxìng

性情风流浮荡,如水一样随势而流;比喻妇女爱情不专一。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八十回》:“这贵妃又是个风流水性,他也不必以貌取人,只是爱少年,喜壮士。”

风流倜傥

fēngliútìtǎng

指人有才学而不拘礼法。明·许三阶《节侠记》:“羡英年壮节堪多,似冰心在玉壶,散财结客,侠比三河,风流倜傥,名倾六辅。”陈染《私人生活》:“她的男人祖上也是一个满皇后裔,玉树临风,风流倜傥,私下里琴棋书画无所不能。”《红楼梦第十四回》:“那宝玉素闻北静王的贤德,且才貌俱全,风流跌宕,不为官俗国体所缚。”

风流潇洒

fēngliúxiāosǎ

英俊有才华,气度超脱。明·徐复祚《红梨记·投雍》:“素娘,似你这般风流潇洒,如花似玉,向在风尘,知心有几。”清 曹雪芹 《红楼梦第十四回》:“生得才貌双全,风流潇洒,不为官俗国体所缚。”清·张南庄《何典》第七回:臭花娘见他美如冠玉,风流潇洒的,必里也十分爱慕,巴不得要他送上大门。

风流冤孽

fēngliúyuānniè

男女风情事而造成的冤仇罪孽。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因近来风流冤孽,缠绵于此处,是以前来访察机会,布散相思。”

风流云散

fēngliúyúnsàn

风吹过,云飘散,踪迹全消。比喻人飘零离散。王粲《赠蔡子笃诗》:“风流云散,一别如雨。”宋 王沂孙《长亭怨·重过中庵故园词》:“自约赏花人,别后总风流云散。”晋 左思《蜀都赋》:“饮御酣,宾旅旋,车马雷骇,轰轰闐闐,若风流雨散,漫乎数百里之閒。”唐 杨炯《送东海孙尉诗序》:“徒以士之相见,人之相知,必欲轩盖逢迎,朝游夕处,亦常烟波阻絶,风流雨散。”宋 陈亮《水龙吟 春恨》:“金钗斗草,青丝勒马,风流云散。”郭沫若《豕蹄·漆园吏游梁》:“庄周自从他夫人死后,率性把漆园吏的微职丢掉,他的门徒们也就逐渐地风流云散了。”亦作“风流雨散”。

风流蕴藉

fēngliúyùnjiè

蕴藉:平和宽厚;含蓄内秀。风度潇洒;才华含蕴也可用来形容文章诗画意趣飘逸含蓄。《北齐书 王昕传》:“学识有风训,生九子,并风流蕴藉,世号王氏九龙。”清·沈谦《填词杂说·张世文词警策》张世文《新草池塘》、《紫燕双飞》二首,风流蕴藉,不减周秦。

风流韵事

风流佳话

fēngliúyùnshì

fēngliújiāhuà

有关男女相爱婚配之类的好事或趣事。风雅而有情趣的事,旧指文人诗歌吟咏及琴棋书画等活动。现在指沾花惹草。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小道人一着饶天下》:“咱们多做个保亲,正是风流佳话。”清·王韬《瀛壖杂志》:“人各却步立,不敢询姓氏,及移烛烛之,则倩扶也。一座哗然,此亦风流之韵事,承平之佳话。”巴金《三一》:“他常常带着张小桃进出他的律师事务所。他的'风流韵事'还多得很。”

风流罪过

fēngliúzuìguò

风流:原为封建士大夫的所谓风雅。原指因为风雅而致的过错。后也指因搞男女关系而犯下的罪。《北齐书 循吏传 郎基》:“潘子义曾遗之书曰:‘在官写书,亦是风流罪过。’”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公瑾教我十日办完,工匠料物,都不应手,将这一件风流罪过,明白要杀我。

风露

fēnglù

①风和露。元 黄耕《临平泊舟》:“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②犹风寒。

风马牛不相及

fēngmǎniúbùxiāngjí

《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孔颖达疏引服虔曰:“牝牡相诱谓之风……此言‘风马牛’,谓马牛风逸,牝牡相诱,盖是末界之微事,言此事不相及,故以取喻不相干也。”一说:风,放逸,走失。谓 齐楚两地相离甚远,马牛不会走失至对方地界。后用以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 宋 杨万里《新喻知县刘公墓表》:“士大夫儋爵赋禄,任民之安危福祸而漠然,塞耳关口,视若风马牛不相及。” 明 汤显祖《南柯记·围释》:“太子,君处江北,妾处江南,风马牛不相及也。不意太子之涉吾境也,何故?” 宋 陆游《天气作雪戏作诗》:“八十又过二,与人风马牛。” 鲁迅《热风·反对含泪的批评家》:“至于释迦牟尼 ,可更与文艺界风马牛了。”

风霾

fēngmái

指风吹尘飞、天色阴晦的现象。风霾昼晦。《魏书·崔光传》昨风霾暴兴,红尘四塞,白日昼昏,特可惊畏。《宋史·折御卿传》一夕风霾,有骑走营中。《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五》十月庚子,金地风霾。《明史·岑用宾传》京师去冬地震,今春风霾大作,白日无光。

风门水口

fēngménshuǐkǒu

指要冲。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十一回:“如今听得朝廷起大军来,与方腊厮杀,我这里正是风门水口。有些人家都搬了别处去躲。只留下老身,在这里看屋。”

风靡

fēngmǐ

①随风倒伏。南朝梁 沉约《法王寺碑》:“陆旗风靡,水阵云披。”②归顺;降伏。蔡邕《太尉汝南李公碑》:“百司震肃,饕餮风靡,恶直丑正。”《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上始闻禄山反,河北郡县皆风靡,叹曰:‘二十四郡,曾无一人义士邪!’”李大钊《Bolshevism的胜利》:“二十世纪的世界,恐怕也不免为这种宗教的权威所支配,为这种群众运动所风靡。”③倾倒;倾慕。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摩腊婆国》:“彼大自在天、婆薮天、那罗延天、佛世尊者,人皆风靡,祖述其道。” 宋 苏轼《续丽人行》:“若教回首却嫣然,阳城、下蔡俱风靡。” 秦牧《艺海拾贝·笑的力量》:“一代喜剧演员卓别麟,他的剧作和表演更是多么风靡了我们这一世代呵!”④谓竞相仿效;风行。《新唐书·虞世南传》:“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敢奉诏。”《明史·赵锦传》:“盖缘权臣行私,将吏风靡,以掊克为务,以营竞为能。” 明 沉德符《野获编·科场二·荐主同咨》:“而西北大老,有位望气力者,时携壶榼作黄梅授衣故事,于是一时风靡,议论如出一口。” 邹韬奋《患难馀生记第一章》:“风靡全国的救亡运动的核心,是和当时政府的所谓‘睦邻政策’处于矛盾的地位。”

风靡一时

fēngmǐyīshí

形容一个事物在一个时期非常盛行,像风吹倒草木一样。秦牧《幻想的彩翼》:“《牡丹亭》的故事曾经那么风靡一时,赚了不少人的热泪,就是一个例证。”

风靡一世

fēngmǐyīshì

靡:倒下;风靡:风行。随风一边倒。事物在一个时期内非常流行。梁启超《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个人主义,渐得势力,所谓民约说、人权论等,渐风靡一世。”

风魔

fēngmó

①发疯,癫狂。人痴呆、糊涂。疯子。《水浒传第三九回》你可披乱了头发,把尿屎泼在地上,就倒在里面,诈作风魔。②形容言行轻狂、放浪不羁。③迷惑。使人着魔。

风木含悲

fēngmùhánbēi

比喻因父母亡故,孝子不能奉养的悲伤。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明 汪廷讷《狮吼记 叙别》先父公弼,作宦黄州,因而流寓岐亭,不幸风木含悲,年来独与妻房柳氏,谐其伉俪。

风木之悲

fēngmùzhībēi

比喻父母亡故,不及侍养的悲伤。明·顾大典《青衫记·元白揣摩》:“早年失怙,常怀风木之悲;壮岁鼓盆,久虚琴瑟之乐。”清·顾炎武《与李湘北书》风木之悲何及!

风木之思

fēngmùzhīsī

比喻父母亡故,不及孝养而生的思念之情。明·张居正《承天大志纪赞·陵寝纪》:“臣谨以山川形胜、陵宫规制,各为一图,用备九重瞻览,少慰风木之思。”明·张凤翼《红拂记·杨公完偶》只是漂流已久,岂无风木之思,伉俪重谐,方有室家之恋。今欲暂归祭扫,后当图效涓埃。

风鹏

fēngpéng

《庄子·逍遥游》:“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摶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后以“风鹏”比喻得时势有作为的人。唐 白居易《与元九书》:“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唐 李群玉《赠方处士兼以写别诗》:“才力似风鹏,谁能算升斗。”宋 李清照《渔家傲词》:“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风平波息

fēngpíngbōxī

风和波浪都没有。比喻平静无事。《四海记·祖师复下凡间救苦》:“武当山祖师大显威灵,逢难救难,遇危救危,四海风平波息,发感神威。”

风平浪静

fēngpínglàngjìng

指没有风浪,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比喻平静无事。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七:“僧问:‘风恬浪静时如何,’师曰:‘吹倒南墙。’”田野《火烧岛》:“海阔天空,风平浪静,红日照遍了东方,白鸥在前后飞翔。”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八回:“ 有孩儿在这里,不要怕他,包管风平浪静。”

风起水涌

fēngqǐshuǐyǒng

大风刮起,水波汹涌。宋·苏轼《后赤壁赋》:“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梁启超《俄罗斯革命之影响》:“今兹之风起水涌,谓将以救死亡也。”

风起云涌

fēngqǐyúnyǒng

形容雄浑磅礴之势;也比喻事物迅速发展,声势浩大。宋·苏轼后赤壁赋》:“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各本序跋题辞·唐梦赉序》:“留仙蒲子,幼而颖异,长而特达,下笔风起云涌,能为载记之言。”

风起云蒸

fēngqǐyúnzhēng

风刮起,乌云蒸腾。比喻事物迅速兴起,声势浩大。《史记·太史公自序》:“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

风气

fēngqì

①指空气和由空气流动而生的风。②气候。③风尚习俗。谓某种时新的风尚习俗。④气氛情景。⑤风采气度。⑥指诗文书画的风格或气韵。⑦指古代的一种占候之法。⑧病名。《颜氏家训·终制》先有风气之疾,常疑奄然,聊书素怀,以为汝诫。

风前残烛

fēngqiáncánzhú

亦风中残烛、风中之烛。随时可能死亡的老年人,也比喻随时可能消灭的事物。他在风前残烛岁月里还不忘发挥余热。郭戈《金瓶梅传奇》第十七回:“常言道,小不忍则乱大谋。我儿不可逞强。况我已是病弱之体,如那风前残烛,再也经不得事了。”

风前月下

fēngqiányuèxià

指良辰美景。唐 刘禹锡《洛中逢白监同话游梁之乐因寄宣武令孤相公》诗:“借问风前兼月下,不知何客对胡床。”金·马钰《踏云行》词:“风前月下抚心琴,龙吟虎啸来参侍。”

风樯

fēngqiáng

指帆船。宋 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毛泽东《水调歌头 游泳》“风樯动,龟蛇静,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风樯阵马

fēnɡqiánɡzhènmǎ

樯:船上用的桅杆。风中的樯帆,阵上的战马;比喻气势雄壮,行动迅速。唐·杜牧《李贺诗序》:“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韦苏州》:“岂蒹葭莽苍,无三湘七泽之壮,雪蓬烟艇,无风樯阵马之奇乎?”清 钱谦益 《杜弢武全集 序》:“军书羽檄,汗简错互,风樯阵马,笔墨横飞。”

风清弊绝

fēngqīngbìjué

贪污、舞弊的事情没有了。形容坏事绝迹,社会风气良好。宋 周敦颐《拙赋》:“天下拙,刑政彻,上安下顺,风清弊绝。”清·俞万春《荡寇志》第80回:“便就兴利除害,风清弊绝,吏民无不欢喜。”

风清月皎

fēngqīngyuèjiāo

轻风清凉,月光皎洁。形容夜景优美宜人。唐·无名氏《薛昭传》:“及夜风清月皎,见阶间有三美女,笑话而至。”明 无名氏《紫微宫》第二折:端的是天晴日晓,更堪那风清月皎。

风清月朗

fēngqīngyuèlǎng

风凉爽,月明亮。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 支诺皋下》:“时春季夜间,风清月朗。”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七十九回:西方极乐真幽境,风清月朗天籁定。

风轻云淡

fēngqīngyúndàn

微风轻拂,浮云淡薄。形容天气晴好。亦作“风轻云净”、“云淡风轻”。元·杨暹《西游记》第四本第十三出:“元定下的夫妻怎断,咱茶浓酒酣,趁着风轻云淡,省得着我倚门终日盼停骖。”明·无心子《金雀记·定婚》寒食春归御柳条,风轻云淡日轮高。

风情

fēngqíng

①风采。风情高雅。宋 林逋《山园小梅诗》:“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②意趣。③男女恋爱的情怀。宋·柳永《雨霖铃》:“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④风雅的情愫。⑤关于风力、风向的情况。⑥风土人情。欧陆风情。港澳风情,

风情月思

风情月意

fēngqíngyuèsī

fēngqíngyuè

指男女相互爱恋的情思。他还在回味他们的风情月思。《水浒传第二十四回》(潘金莲)脸如三月桃花,暗藏着风情月意。明·高濂《玉簪记·合庆》:“京兆府当年指腹,女贞观重会玉簪。慢写出风情月思,画堂前侑酒承欢。”明·杨柔胜《玉环记·韦皋延宾》:“记当年与那人初见,只指望邮亭一夜姻缘,谁想他风情月思深留恋,安甜静,乐幽闲。”

风情月债

fēngqíngyuèzhài

比喻男女恋爱的事情。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

红楼梦第一一一回》我在警幻宫中原是个钟情的首坐,管的是风情月债,降临尘世自当为第一情人,…

风趣横生

fēngqùhéngshēng

形容十分幽默、诙谐。曾朴《孽海花》第35回:“这样风趣横生的事,只有请笑庵自讲最妙。”《清史稿 高其佩传》尤善指画,尝画黄初平叱石成羊,或已成羊而起立,或将成而未起,或半成而未离为石,风趣横生。

风人

fēngrén

①指古代采集民歌风俗等以观民风的官员。②诗人。《花月痕第五回》:“天寒岁暮,游子乡关之感,风人屺岵之思,麕至沓来。”

风日

fēngrì

①风与日。谓风吹日晒。晋 陶潜《五柳先生传》:“环堵萧然,不蔽风日。”②指天气;气候。唐 李白《宫中行乐词之八》:“今朝风日好,宜入未央游。”宋 徐元杰《湖上》:“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宋 卢祖皋《宴清都 初春》:“春讯飞琼管。风日薄、度墙啼鸟声乱。”明 宋濂《阅江楼记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升其崇椒,凭阑遥瞩,必悠然而动遐思。清 卓尔堪《醉花阴词》:“风日近清明,几片榆钱,都算鶯儿俸。”③犹风光。唐 王维《汉江临泛/汉江临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唐 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诗》:“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风色信还人。”明 蒋一葵《长安客话·仙人枕》:“元陈孚诗:‘居庸万马绕山前,未许苍苔睡晏然。见説华山 风日好,何如移伴白云眠。’”清 姚鼐《赠孙雨窗诗》:“茶香竹净好风日,请我俛仰前贤旁。”参见“风光”。

风骚

fēngsāo

①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屈原所作的离骚,后代用来泛称文学。清 赵翼《论诗五首 其二》:“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毛泽东《沁园春·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②指妇女举止轻佻放荡。③形容女子秀丽、俊俏。体态风骚。

风色

fēngsè

①风势,风向。唐 元稹《酬复言长庆四年元日郡斋感怀见寄诗》:“苦思正旦酬白雪,闲观风色动青旂。”唐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宋 张先《千秋岁 数声鶗鴂》:“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宋 张孝祥《念奴娇 过洞庭》:“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明 高启《忆远曲》:“扬子津头风色起,郎帆一开三百里。”明 杨慎《艺林伐山卷二》:“今按:风亦可言色。楚辞云:‘光风转蕙汎崇兰。’王逸註云:‘雨止日出而风,草木亦有光也。’乐府:‘今朝风色好。’是风亦可言色。”《儒林外史 第四三回》:“这日将到大姑塘,风色大作……只见两隻大盐船被风横扫了,抵在岸边。”瞿秋白《饿乡纪程十六》:“只有凄微的风色,匿黯的日影,重云摩顶,孤鹄啼枝,添绘了几许悲愁的景象。”②风势,风向。唐 韩偓《江行诗》:“舟人偶语忧风色,行客无聊罢昼眠。”宋 苏轼《与秦少游书》:“约此二十五六间可登舟,并海岸行一日至石排,相风色过渡,一日至递角场。”《水浒后传第十一回》:“看见风色顺了,许义引路,带了十隻船,一同进发。”③泛指天气。唐 卢照邻《至陈仓晓晴望京邑诗》:“今朝风色好,延瞰极天庄。”杨朔《雪花飘在满洲》:“开船那天,风色十分阴沉。”④风光,景色。唐 温庭筠《西洲曲》:“西洲风色好,遥见武昌楼。”宋 范成大《长文再作复次韵》:“喜鹊门前人一笑,絶胜风色候长干。”魏巍《江南岸的日日夜夜》:“这就是江前线的自然风色。”⑤形势,动静。《三国演义第三八回》:“权见风色不利,收军还东吴。”《说唐第二四回》:“这班人来得古怪,更兼相貌兇奇,莫非有劫王槓的陈达、尤金在内,你可在此看店,待我入城叫叔宝兄来,看看风色,却不可泄漏。”洪深《五奎桥》:“周乡绅(看见风色不大好,立起身对王老爷):这里太阳晒,热不过,我们祠堂里去坐罢。”⑥犹风声,消息。《古今小说·杨谦之客舫遇侠僧》:“杨知县听得这风色慌了,躲在舱里説道:‘奶奶,如何是好?’”⑦神色,脸色。晋 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忠存轨迹,义形风色。”马烽 西戎《吕梁英雄传第十二回》:“康顺风便感到村里人这几天的风色不对。”

风沙

fēngshā

夹着沙土的风。唐 杜甫《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歌》:“此皆骑战一敌万,缟素漠漠开风沙。”唐 李颀《古从军行》:“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宋 刘辰翁《兰陵王 丙子送春》:“送春去。春去人间无路。秋千外,芳草连天,谁遣风沙暗南浦。”

风神

fēngshén

①风采;神态。《晋书 谢安传》安年四岁时,谯郡桓彝见而叹曰: “此兒风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②指艺术作品的文采神韵。

风声鹤唳

fēngshēng-hèlì

鹤唳:鹤叫。亦“鹤唳风声”。《晋书·谢玄传》记载,东晋时,秦主苻坚率众攻晋,列阵淝水,谢玄等率精兵击破秦军,秦军在败逃途中极度惊慌疑惧或自相惊扰。“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晋兵已至”。形容非常慌张,到了自惊自扰的程度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风树

fēngshù

《韩诗外 卷九》:“皋鱼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后因以“风树”为父母死亡,不得奉养之典。《晋书·孝友传序》:“聚薪流恸,衔索兴嗟,晒风树以隤心,頫寒泉而沬泣,追远之情也。”宋·范仲淹《上执政书》:“今亲亡矣,纵使异日授一美衣,对一盛馔,尚当泣感风树,忧思无穷。”清·钱谦益《太仆寺寺丞黄正宾授承德郎母王氏赠安人制》:“母仪邈矣,永怀风树之凄凉。” 

风霜

fēngshuāng

①在有冷空气吹来的地区出现的一种气霜。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②比喻旅途上或生活中所经历的艰难困苦。久经风霜。

风霜高洁

fēngshuānggāojié

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风霜雨雪

fēngshuāngyǔxuě

比喻经历了种种艰难困苦。元 马致远《黄梁梦》第四折:“一梦中十八年,见了酒色财气,人我是非,贪嗔痴爱,风霜雨雪。”

风俗

fēngsú

特定区域、特定人群沿革下来的风气、礼节、习惯等的总和。《庄子·外物》是以未尝闻任氏之风俗,其不可与经于世亦远矣!《晋书 武帝纪》“见长吏,观风俗,协礼律,考度量,存问耆老,亲见百年。”《晋书 元帝纪》宾礼名贤,存问风俗,江东归心焉。宋·司马光《训俭示康》近岁风俗尤为侈靡。(风格,内涵气度、胸怀等。)清·黄宗羲《柳敬亭传》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风俗。

风俗人情

fēngsúrénqíng

指一地相沿而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唐 杜牧《唐故范阳卢秀才墓志》:“因言燕赵间山川夷险,教令风俗人情之所短长。”巴金《雾》她问他关于日本的风俗人情。

风俗习惯

fēngsúxíguàn

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毛泽东《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不尊重人家的风俗习惯,自以为是,看不起人家。”王朔《许爷》:“为了尊重中国人的风俗习惯,她一定找了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风素

fēngsù

风采素养。《晋书·卢循传》:“君虽体涉风素,而志存不轨。”《南史·褚彦回传》:“帝之在蕃,与彦回以风素相善,至是深相委仗,陈事皆见从。”《苕溪渔隐丛话前集·王文穆引宋 蔡绦西清诗话》:“上遂召之(王文穆),一见,钦其风素,其后信任颇专,致位上相。”

风饕

fēngtāo

谓风狂暴。宋 陆游《落梅》:“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清 钱谦益《送陈生昆良南归诗》:“席帽疲驴问牖城,风饕雪虐泪纵横。”清 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致赵秋舲书》:“风饕兼雪虐,未尝逢雨师。”

风恬浪静

fēngtiánlàngjìng

①没有风浪。唐 裴铏《传奇·郑德璘》:“物触轻舟心自知,风恬浪静月光微。”《水浒传第一百一十一回》是夜星月交辉,风恬浪静,水天一色。明 陆采《怀香记·问卜决疑》:“临危蹈险,江心漏船,惟愿得风恬浪静,早见平安。”②比喻平静无事。《三国演义第九一回》:“旧时国中因猖神作祸,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并黑牛白羊祭之,自然风恬浪静,更兼连年丰稔。”《二刻拍案惊奇卷十》:“若不亏得一个人有主意,处置风恬浪静,不知炒到几年上纔是了结。”

风调雨顺

fēngtiáoyǔshùn

调:配合得均匀合适;顺:适合需要;指风雨适合农时,年景好。出自《旧唐书·礼仪志一》引《六韬》:“武王伐封……既而克殷,风调雨顺。”《蔡廷锴自传·跌毙耕牛》:“三月十四那天,是乡间做庙日,杀猪祭庙,祈求风调雨顺。”峻青《秋色赋》:“因为一般的谷物丰收,可能出现在任何一个风调雨顺的角落里,而这种精神品质上的丰收,却只能出现在社会主义的土壤上。”

风亭

fēngtíng

亭子。唐 朱庆馀《秋宵宴别卢侍御诗》:“风亭弦管絶,玉漏一声新。” 宋 王安石《与微之同赋梅花得香字之一》:“风亭把盏酬孤艷,雪径回舆认暗香。”宋 柳永《安公子词远岸收残雨》:“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刚断肠、惹得离情苦。”清 黄景仁《感旧杂诗》:“风亭月榭记绸繆,梦里听歌醉里愁。”

风亭月榭

fēnɡtínɡyuèxiè

建于高处用以乘凉歇息和赏月的亭榭。《红楼梦第三十七回》风庭月榭,惜未集诗人。

风头

fēngtou

①风刮的方向。唐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①比喻形势的发展方向或与个人有利害关系的情势。③舆论注意的中心,出头露面,显示个人的表现。出风头。

风土

fēngtǔ

指风俗习惯与地理环境等。宋 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序》:余问柔:“广南风土, 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清 查慎行《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犹与湖南风土近,春深无处不耕犁。”

风土人情

fēngtǔrénqíng

风土:山川风俗、气候等的总称;人情:人的性情、习惯。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风俗、礼节、习惯的总称。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又问了问褚一官走了几省,说了些那省的风土人情,论了些那省的山川形胜。”清·颐琐黄绣球第一回》我们这村上的人,一个个如此模样,难怪风土人情如此颓败。

风微浪稳

fēngwēilàngwěn

没有风浪,比喻平静无事。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本朝杂记上》:“还过大江,风微浪稳,舟楫安然。”

风味

fēngwèi

①美味。亦指一地特有之食品口味。②风度;风采。③事物特有的色彩和趣味。宋 辛弃疾《贺新郎 甚矣吾衰矣》:“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风闻

fēnɡwén

经传说得知的消息。《晋书·顾和传》:"明公作辅,宁使网漏吞舟,何缘采听风闻,以察察为政。"《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八》王岩叟言:“风闻章惇于帘前问陛下御批除谏官事,语涉轻侮,又问陛下从何而知,是不欲威权在人主也,乞行显黜。”鲁迅 《三闲集·通信》:"于是接着是清党,详细的事实,报章上是不大见的,只有些风闻。"参见"风闻言事 "。

风闻言事

fēnɡwényánshì

谓古时御史等任监察职务的官员可以根据传闻进谏或弹劾官吏。泛指据传闻向上检举官吏。

风物

fēngwù

指风景和物品。喻指大气候。晋 陶潜《游斜川 诗序》天气澄和,风物闲美。唐 韩翃《同题游仙观》: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宋 吕本中《连州阳山归路》:“儿女不知来避地,强言风物胜江南。”宋 张昪《离亭燕 一带江山如画》:“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金主(完颜雍)谓群臣曰:“上京风物,朕自乐之;每奏还都,辄用感怆。”

风宪

fēngxiàn

①风纪法度。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中国从古以来,本有御史台主持风宪,然亦不过君主的奴仆,没有中用的道理。②古代御史掌纠弹百官,正吏治之职,故以"风宪"称御史。风宪官吏。《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三》谏官韩绛论奏(孙)抃非纠绳才,不可任风宪。宋 司马光《初除中丞上殿札子》:"臣蒙陛下圣恩,拔于众臣之中,委以风宪,天下细小之事,皆未足为陛下言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四》臣(孙抃)居风宪之长,既不能警策权臣,致令放纵私徇,又不能防闲奸人,致令惑误圣听,臣之罪多矣。《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八》陛下(宋孝宗)恢复志立,固不以一衄为群议所摇,然异论纷纷,(张)浚既侍罪,臣(王十朋)岂可尚居风宪之职!③泛指监察、法纪部门。《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九》会御史中丞缺,(李)逢吉荐(李)绅清直,宜居风宪之地。④庄严整饬;威风。明 汤显祖 《牡丹亭·索元》:"到长安日边。果然风宪,九市三街排场遍。"

风宪官

fēngxiànguān

监察执行法纪的官吏。《六部成语·吏部》“风宪官。”注:“风闻奏事执掌法度之官,即御史也。”《明史 卷九 宣宗》谕内外优恤军士,违者风宪官察奏罪之。

风潇雨晦

fēngxiāoyǔhuì

形容风急雨骤,天色昏暗。也比喻形势险恶。《诗经 郑风 风雨》:“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陈家庆《感湘乱作次韵》:“风潇雨晦悲流徙,月惨霜凄感苦辛。”

风晓

fēngxiǎo

①有风的早晨。唐王勃《采莲赋》:“咏緑竹于风晓,赋朱华于月夕。”②示意;委婉含蓄地告知。《史记·张丞相列传》:“(黄霸)治 颍川,以礼义条教喻告化之。犯法者,风晓令自杀。” 宋 苏轼《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转运司)虽无明文指挥,而以喜怒风晓官吏,孰敢违者?” 《资治通鉴 汉纪十》初,王恢之讨东越也,使番阳令唐蒙风晓南越。

风信

fēnɡxìn

①随着季节变化应时吹来的风。唐 张继《江上送客游庐山》晚来风信好,并发上江船。《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五》国家每岁市舶之入数百万,今风信已顺而舶船不来,闻有乘黄屋而称侯王者,臣恐未易招也。②信息;消息。元 无名氏《渔樵记 第三折》若遇见朱太守的夫人,索与他寄一个烧的着燎的着风信。

风信年华

fēngxìnniánhuá

指女子二十四岁时。她正值风信年华,显得格外楚楚动人。高阳《胡雪岩全传·烟消云散》:“那轿中走出来一个风信年华的丽人,便是年羹尧的爱妾。”

风行草从

fēngxíngcǎocóng

解释见“风行草偃”。《后汉书·郎顗传》:“故《周南》之德,《关雎》政本。本立道生,风行草从,澄其源者流清,溷其本者末浊。”

风行草靡

fēngxíngcǎomí

比喻强大的势力能制服一切。《南齐书·高帝纪上》:“麾旆所临,风行草靡,神算所指,龙举云属。”

风行草偃

fēngxíngcǎoyǎn

行:过;吹过;偃:卧倒;倒伏。风吹过来;草就倒伏。比喻上面的意图传下来;下级一律绝对服从。也比喻人们顺从身边的形势而采取自己的行动。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宋 陈亮《又癸卯秋书》世俗日浅,小小举措已足以震动一世,使秘书得展其所为,于今日断可以风行草偃。

风行电掣

fēngxíngdiànchè

解释见“风驰电掣”。清·姜承烈《<书影>序》:“先生触目,洞中机要,剖决若神,风行电掣。”

风行电击

fēngxíngdiànjī

形容气势迅猛。《隋书·扬谅传》:“文安请为前锋,王以大军继后,风行电击,顿于霸上,咸阳以东可指麾而定。”《旧唐书·李密传》清河公房彦藻,近秉戎律,略地东南,师之所临,风行电击。

风行电扫

fēngxíngdiànsǎo

解释见“风行电击”。《隋书·韦洸传》:“公鸿勋大业,名高望重,率将戎旅,抚慰彼方,风行电扫,咸应稽服。”

风行电照

fēngxíngdiànzhào

形容迅速威猛。《后汉书·臧宫传》:“将军向者经虏城下,震扬威灵,风行电照。然穷冠难量,还营愿从它道矣。”

风行革偃

fēngxínggéyǎn

风一吹草就倒下。比喻道德文教的感化人。《论语 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风行雷厉

fēngxíngléilì

形容气势的迅疾猛烈。后多比喻执行政事法令等的迅速严格。明·许自昌《水浒记·纵骑》:“官差紧者,为黄巾钩党严厉莫停者,怕鼠窜掉头者,东溪望忙行边。”茅盾《路》戒严令风行雷厉。不准集会,也不准罢课。

风行水上

fēngxíngshuǐshàng

比喻自然流畅,不矫揉造作。《周易 涣》:“象曰:风行水上,涣。”朱自清《威尼斯》:“全幅气韵流动,如风行水上。”

风行一时

fēnɡxínɡyīshí

比喻事物在一个时期里很盛行。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回:“不是弟妄下雌黄,只怕唐兄印行的《不息斋稿》,虽然风行一时,决不能望《五丁阁稿》的项背哩!”郭沫若《学生时代·我的学生时代》特别是一政法学校的设立风行一时,在成都一个省城里,竟有了四五十座私立政法学校出现。

风行一世

fēngxíngyīshì

谓一个时期在社会上盛行。胡適《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只有那‘明心见性,不立文字’的禅宗,仍旧风行一世。”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一篇:他们的言论机关便是月刊杂志的《蜀报》。文字是当时风行一世的半解放的闱墨式文章。

风行雨散

fēngxíngyǔsàn

解释同“风流云散”。南朝·陈徐陵《与杨仆射书》:“又闻本朝王公,都人士女,风行雨散,东播西流。”

风絮

fēngxù

随风飘悠的絮花。多指柳絮。唐 薛能《折杨柳诗之二》:“閒想习池公宴罢,水蒲风絮夕阳天。”宋 贺铸《青玉案词》:“试问閒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宋 周邦彦《瑞龙吟·大石词》:“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断肠院落,一帘风絮。”宋 陆游《柳诗之二》:“只恐无情堤上柳,又将风絮送春归。”宋 姜夔《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京洛风流绝代人。因何风絮落溪津。笼鞋浅出鸦头袜,知是凌波缥缈身。”明 刘基《漫成诗之四》:“不禁风絮乱,寂寞掩重帘。”

风旋电掣

fēngxuándiànchè

掣:闪过;旋:奔跑。你风一样飞驰而过,像闪电一样一角即逝。形容非常迅速。《六韬·王翼》:“奋威四人,主择材力,论兵革,风驰电掣,扫除妖魅。”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如是我闻二》

风雪交加

fēngxuějiāojiā

风和雪同时袭来。元 程文海《浣溪沙 题湘水行吟》词:“风雪交加冻不醒,抱琴谁共赏《湘灵》。”范长江《塞上行 行纪 百灵庙战行 三》尽管是在风雪交加的时节,我们的视线仍可以入到非常遥远。

风烟

fēngyān

风尘、烟雾;云气。南北朝 吴均《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南朝梁 吴均《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唐·刘长卿《新年作》诗:“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指战乱、战火。宋 张耒《春日》:“异方时节三巵酒,残岁风烟一惨颜。”

风言醋语

fēngyáncùyǔ

散布嫉妒性的中伤语言。汉·焦赣《易林》:“华言风语,乱相诳误。”清 曾朴《孽海花》第十七回:阿福尚在那里寻瑕索瘢,风言醋语,所以连通信的人都没有,只好肚里叫苦罢了。

风言风语

fēngyánfēngyǔ

没有根据的话,多指无知、怀疑、猜测。另指私下议论暗中传说。汉·焦赣《易林》:“华言风语;乱相诳误。”元 李寿卿《度柳翠》第一折:我那里听你那风言风语。《崇祯本金瓶梅》第二回:谁知,饮著饮著,那妇人竟是风言风语的说起来,后来,竟要把自己饮残的半杯酒送给武松去吃。

风言雾语

fēngyánwùyǔ

指隐约其辞的传闻。《孽海花》第二九回:“大先生得了此电,很为着急,在省城里叠派干员侦查,虽有些风言雾语,到底探不出个实在。”

风言影语

fēngyányǐngyǔ

捕风捉影的话语。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致赵秋舲书》:“猥以春来王粲之不归,论传海外东坡之忆死,风言影语,莫识来因,一介鲰生,何忌何惜!”

风檐刻烛

fēngyánkèzhú

风檐:科举时代的考场。指科举时代考场寒冷,时间紧迫,十分艰苦。清·钮琇《觚剩·五经中式》:“查林二公乃能于风檐刻烛时,立就二十三艺,洵未易才。”参见“刻烛”。

风谣

fēngyáo

①指《诗经》的十五国风。泛指反映风土民情的歌谣。谣传,未经证实的消息。②风俗歌谣。《后汉书·卷八二·方术传上·李郃传》: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单行,至各州县,观采风谣。《文选·左思·三都赋序》:其鸟兽草木则验之方志,风谣歌舞各附其俗。《宋书 卷九 后废帝》可遣大使分行四方,观采风谣,问其疾苦。

风仪

fēngyí

风度,仪容。风仪秀美。《晋书·简文帝纪》:“帝少有风仪,善容止。”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庾太尉风仪伟长,不轻举止,时人皆以为假。”《资治通鉴 梁纪五》(北)魏太傅、侍中、清河文献王(元)怿,美风仪,胡太后逼而幸之。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支诺皋上》:“道士缓步庭中,年可四十,风仪清古。”沉昌直《寄龙圣江西诗》:“龙君美风仪,濯濯春柳姿。”

风移影动

fēngyíyǐngdòng

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风逸

fēnɡyì

①因发而走失。《左传·僖公四年》风马牛不相及也。晋 杜预注:牛马风逸,盖末界之微事。孔颖达疏:服虔云:风,放也。牝牡相诱谓之风,《尚书》称马牛其风,此言风马牛,谓马牛风逸。《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六》至于顿舍之处,车骑填塞,主客不分,马牛风逸,臧获逋逃,夺攘蹂躏,未易禁止。②谓洒脱奔放。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辨骚》赞曰:“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风影敷衍

fēngyǐngfūyān

指罗织罪名,捕风捉影,诬赖人。他这个人从不实事求是,惯于风影敷衍,你不要相信他。清 孔尚任《桃花扇 朗丁》:“飞霜冤,不比黑盆冤,一件件风影敷衍。

风雨

fēngyǔ

①风和雨。刮风下雨。《尚书·洪范》:“月之从星,则以风雨。”晋 干宝《搜神记卷十四》:“王悲思之,遣往视觅,天輒风雨,岭震云晦,往者莫至。”唐 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唐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诗》:“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唐 孟浩然《春晓 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宋 郑文宝《柳枝词》:“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宋晏殊《浣溪沙 一向年光有限身》:“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宋 苏轼《次韵黄鲁直见赠古风之一》:“嘉穀卧风雨,稂莠登我场。”宋 周邦彦《六丑·蔷薇谢后作词》:“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宋 李清照《永遇乐》:“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明 李东阳《柯敬仲墨竹》:“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风雨萧萧夜正寒,扁舟急桨上危滩。”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②比喻危难和恶劣的处境,如风雨交加。《汉书·朱博传》:“(朱博)稍迁为功曹,伉侠好交,随从士大夫,不避风雨。”唐 高适《燕歌行》:“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曹禺《北京人 第一幕》:“事实上愫方哀怜他,沉默地庇护他,多少忧烦的事隐瞒着他,为他遮蔽大大小小无数次的风雨。”参见“风雨如晦”。③比喻纷纷的议论和各种各样的传说。《文汇报1992.2.15》:“周余离婚,被毫不留情的新闻界大肆渲染,重笔浓墨,闹得满城风雨。”参见“满城风雨”。

风雨不测

fēngyǔbùcè

风和云都不可预测。比喻事物或局势像风云变幻那样不可预测。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九卷:“谁知好事多磨,风云不测,台谏官员看见同佥富贵豪宕,上本参论他赃私,奉圣旨下西台御史勘问,免不得收下监中。”

风雨不改

fēngyǔbùgǎi

比喻处于恶劣环境中不变其节操。《诗经 郑风 风雨序》:“《风雨》,思君子也。乱世则思君子不改其度焉。”唐·元稹《授韩皋尚书左仆射制》:“岂所谓徐公之行已有常,而诗人之风雨不改耶?”

风雨不透

fēngyǔbùtòu

风刮不进,雨水透不过。形容封闭或包围得十分紧密。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29回:“正值宝钗等下车,众婆娘媳妇正围随的风雨不透,但见一个小道士滚了出来。”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里三层,外三层,把老爷和公子围了个风雨不透,都挤着要听听这到底是怎么一桩事。

风雨对床

风雨连床

fēngyǔduìchuáng

fēngyǔliánchuáng

指兄弟或亲友久别后重逢,共处一室倾心交谈的欢乐之情。唐·韦应物《示全真元常》:“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宋·苏辙《舟次……后篇次韵》:“夜深魂梦先飞去,风雨对床闻晓钟。”清·秋瑾《挽故人陈阕生》:“回忆省垣聚首,风雨连床,曾几何时,谁怜一别,竟无会面之期。”

风雨共舟

fēngyǔgòngzhōu

比喻共同经历患难。他俩平日相处虽不甚和睦,但在面临共同危难之时,还是风雨共舟,患难与共。

风雨晦冥

风雨晦暝

fēngyǔhuìmíng

谓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犹如黑夜。唐·王度《古镜记》:“遂起视之,则风雨晦暝,缠绕此树,电光晃耀,忽上忽下。”《元史·世祖纪一》:“乙巳迟明,至江岸,风雨晦冥,诸将皆以为未可渡,帝不从。”林语堂《论现代批评的职务》:“如在风雨晦冥之夕,走入迷径,莫知适从。”

风雨交加

fēngyǔjiāojiā

大风暴雨一齐袭来。形容天气十分恶劣。难以想象,他是怎样渡过那风雨交加的日子的。清 梁章钜《浪迹续谈 除夕元旦两诗》:“冬至前后,则连日阴噎,风雨交加,逾月不止。”

风雨飘零

fēngyǔpiāolíng

受风雨吹打而飘失零落。叶圣陶《倪焕之》十二:“风雨飘零,心神不宁,骨节疼痛,都足以引起他们剧列的忿怒。”

风雨飘摇

风雨飘飖

fēngyǔpiāoyáo

飘摇:飘荡。在风雨中飘荡不定。比喻局势动荡不安,很不稳定。《诗经·豳风·鸱号》:“予室翘翘,风雨所飘摇。”清·珠泉居士《续板桥杂记·丽品》:“壬寅仲冬,便道过访,虽座上客满,不异曩时,而风雨飘飖,渐觉朱颜非昔矣。”郭沫若《学生时代·芭蕉花》我离家已十二三年,值此新秋,又是风雨飘摇的深夜,天涯羁客不胜落寞的情怀。

风雨漂摇

fēngyǔpiāoyáo

解释见“风雨飘摇”。唐·李华《二孝赞》:“风雨漂摇,支体鳞皴。”清·钱谦益《〈孙楚惟诗稿〉序》释晨错温清之忧,而怀风雨漂摇之惧。

风雨凄凄

fēngyǔqīqī

凄凄:寒冷。风雨交加,清冷凄凉。《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唐 杜牧《阿房宫赋》歌台暧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风雨如晦

fēngyǔrúhuì

天色昏暗犹如晦日的夜晚。后比喻局势动荡,社会黑暗。郭沫若《星空·归来》游子归来了,在这风雨如晦之晨,游子归来了。

风雨如晦

鸡鸣不已

fēngyǔrúhuì

jīmíngbùyǐ

晦:黑暗;已:止。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的早晨,雄鸡啼叫不止。比喻在黑暗的社会里不乏有识之士。《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风雨如磐

fēngyǔrúpán

磐:大石头。形容风雨极大。宋·孙光宪《兆北琐言·逸文·丁秀才奇术致物》:“诗僧贯休《侠客》诗云:‘黄昏风雨黑如磐,别我不知何处去?’”梁启超《中日交涉汇评》愁病之躯,斗室独坐,林莽深绕,风雨如磐,豪客狂临而欲呼救,声嘶力竭,谁则听闻。

风雨时若

fēngyǔshíruò

《书·洪范》:“曰肃,时雨若……曰圣,时风若。”孔传:“君行敬,则时雨顺之。”后以“风雨时若”指风调雨顺。宋·曾巩《福州上执政书》亭无枹鼓之警,里有室家之乐。士气始奋,而人和始洽。至于风雨时若,田出自倍。

风雨同舟

fēngyǔtóngzhōu

指在狂风暴雨中同乘一条船,一起与风雨搏斗,比喻共同经历患难。《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共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廖仲恺《辞财政部长职通电》诸公热诚毅力,十倍仲恺,当有善法,济此艰难。庶几风雨同舟,危亡共拯。

风雨无阻

fēngyǔwúzǔ

不受刮风下雨的阻碍。指预先约好的事情,一定按期进行。明天进行足球比赛,风雨无阻。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黄秀才徼灵玉马坠》:“黄秀才从陆路短船,风雨无阻,所以赶着了。”

风雨萧条

fēngyǔxiāotiáo

萧条:寂寞。风雨交加,显出冷落的景象。唐·崔融《嵩山启母庙碑》:“访遗踪于女峡,风雨萧条,征往事于姑泉,弦歌响亮。”明 汤显祖《还魂记 闹殇》春香侍春小姐,伤春伤到深秋,今夕中秋佳节,风雨萧条。

风雨摇摆

fēngyǔyáobǎi

在风雨中飘荡不安,比喻局势动荡不安。该国经过接二连三的大罢工和游行示威的冲击,内阁已在风雨摇摆之中,随时可能被迫辞职。

风宇

fēngyǔ

风度气派。《晋书·谢安传》:“及总角,神识沉敏,风宇条畅,善行书。”《南齐书·王俭传》:“(王俭)体道秉哲,风宇渊旷。”《新唐书·杨炎传》:“炎美须眉,峻风宇,文藻雄蔚,然豪爽尚气。”

风月

fēngyuè

本指清风明月。泛指美好的景色。初秋凉夕,风月甚美。李白《一剪梅》:富贵浮云,风月无边。南唐 李煜《一重山》:“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宋 苏轼《西江月 顷在黄州》:“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宋 贺铸《石州慢 薄雨收寒》:“枉望断天涯,两厌厌风月。”宋 宋自逊《蓦山溪 自述》:“客来便请,随分家常饭。若肯小留连,更薄酒,三杯两盏,吟诗度曲,风月任招呼。”男女情爱。《醒世恒言 卖油郎独占花魁》这首词名为《西江月》,是风月机关中撮要之论。《红楼梦》如今长大了,渐知风月。

风月无边

风月无涯

fēngyuèwúbiān

fēngyuèwúyá

极言风景之佳胜。宋·朱熹《六先生画像·濂溪先生》:“风月无边,庭草交翠。”金·侯克中《过友生新居》诗:西湖风月无边景,都在诗翁杖履中。宋·邵雍《世上吟》:“光阴有限同归老,风月无涯可慰颜。”

风云

fēngyún

①风与雨。比喻天气。唐.杜甫《闷诗》:“瘴疠浮三蜀,风云暗百蛮。”②比喻变化莫测。《晋书·宣帝纪论》:“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唐.李白《猛虎行》:“楚人每道张旭奇,心藏风云世莫知。” ③比喻高远接天。《文选.左思.吴都赋》:“径路绝,风云通。”《文选.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南接衡巫,风云之路千里。” ④比喻高位。《文选.潘岳.杨荆州诔》:“奋跃渊涂,跨腾风云。” ⑤比喻豪迈壮烈。如:“义烈风云”、“叱咤风云”。唐 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⑥比喻同类事物相感而际遇得时。《易经.干卦》:“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文选.吴质.答魏太子笺》:“臣幸得下愚之才,值风云之会。”《文选.傅亮.为宋公修张良庙教》:“风云玄感,蔚为帝师。”⑦际会风云,指得到好的遭遇。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不知风云不与,徒求无益也。宋 柳永《鹤冲天 黄金榜上》:“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风云变幻

fēngyúnbiànhuàn

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南朝梁·庾信《入彭城馆》诗:“年代殊之民俗,风云更盛衰。”鲁迅《三闲集·通信》然而那么风云变幻的事,恐怕世界上是不多有的,我没有料到,未曾描写,可见我还不很有“毒笔”。

风云变色

fēngyúnbiànsè

风云:比喻变幻的局势。比喻局势变化大。唐·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瞾檄》:“喑鸣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范长江《塞上行·行纪·忆西蒙》:“而绥远之西,阿拉善和额济纳蒙古一带,也在酝酿着风云变色。”

风云变态

fēngyúnbiàntài

变态:改变常态。风云改变常态。形容诗文变化多姿。唐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形容》:“风云变态,花草精神,海之波澜,山之嶙峋。”清·方宗城《<桐城文录>序》:“先生之文,日丽春敷,风云变态。”

风云不测

fēngyúnbùcè

比喻变幻莫测的局势。战乱动荡时期,风云不测,人们皆有朝不保夕之感。《初刻拍案惊奇》卷九:“谁知好事多磨,风云不测,台谏官员看见同佥富豪宕,上本参论他赃私,奉旨发下西台御史,免不得收下监中。”

风云际会

fēngyúnjìhuì

风云:指难得的好时机;际会:适时地遇合。在难得的好时机适时地相遇。比喻有才华、有作为的人在难得的好时机聚合。唐 杜甫《夔府书怀四十韵》:“社稷经纶地,风云际会期。”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回:盖圣上既奉天运承了大统,天下闺中自应广育英才,以为辅弼,亦如古之八元、八恺,风云际会。

风云人物

fēngyúnrénwù

指活跃一时,言论行为能影响大局的人物。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被马歇尔看中,做了驻华大使,成为马歇尔系统中的风云人物之一。”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28章:“这班人虽然能成为一时风云人物,却未必能成就大事。”

风云突变

fēngyúntūbiàn

风云:比喻变化极快的局势比喻局势突然发生巨大变化。毛泽东《清平乐·蒋桂战争》词:“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

风云月露

fēngyúnyuèlù

指绮丽浮靡,吟风弄月的诗文。汉魏 刘桢《隋书 李谔传》:“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清·郑燮《焦山别峰庵雨中无事书寄舍弟墨》:“其间风云月露之辞,悖理伤道之作,不可胜数。”

风云之志

fēngyúnzhīzhì

像风云那样雄大高远的志向。北周·庚信《周兖州剌史广饶公宇文公神道碑》:“始游庠塾,不无儒者之荣;或见兵书,遂有风云之志。”

风韵犹存

fēngyùnyóucún

中年妇女仍然保留着优美的风姿。清·王韬《淞隐漫录》:“其母虽属徐娘丰韵犹饶,老蚌固宜出此明珠。”

风枝

fēngzhī

①喻父母死亡,不得奉养。北周 庾信《周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慟甚风枝,悲深霜露。”参见“风树”。②风吹拂下的树枝。唐 戴叔伦《客夜与故人偶集 诗》:“风枝惊暗鹊,霜草覆寒蛩。”宋 曾慥《高斋漫录》:“南唐有画,黄头子数十枚集于风枝上。”

风旨

fēngzhǐ

①指君主的旨意,意图。承望风旨。《公羊传·庄公元年》“天子嫁女于诸侯”何休注:“礼:尊者嫁女于卑者,必持风旨。”《隋书·裴矩传》:“(裴矩)承望风旨,与时消息,使高昌入朝,伊吾献地,聚粮且末,师出玉门。”清 侯方域南省试策三:“皇帝诚厉风旨,于此中得一二人如恩与吉者,俾侍太子,则一暴十寒之病庶几免矣。”《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七》(孔)融与郗虑有隙,虑承(曹)操风旨,构成其罪。②泛指意旨,意图。承…风旨。权臣风旨。《后汉书·鲍永传》:“莽以宣不附己,欲灭其子孙。都尉路平承望风旨,规欲害永。”宋 范仲淹《与韩魏公书》:“使死者全名,生者服义,敢不钦佩风旨。”梁启超《民约论 巨子卢梭之学说》:“各人必须由自己所见而发,不知仰承他人之风旨,苟有所受,斯亦不得公矣。”③风格旨趣。《后汉书·黄宪传》:“黄宪言论风旨,无所传闻,然士君子见之者,靡不服深远,去玼吝。”明 陈子龙《六子诗序》:“五七言絶句盛唐之妙,在于无意可寻,而风旨深永。”清 龚自珍《工部尚书高邮王文简公墓表铭》:“由此例之,公之风旨,其视徒表暴于道路者何如哉!”

风致

fēngzhì

风度品格。风韵。指容颜姿态。形容姿态美好。林下风致:指女子态度娴雅、举止大方,后来大多用来形容女子的飘逸出尘。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阿纤》:“(阿纤)年十六七,窈窕秀弱,风致嫣然。” 《红楼梦 第一百回》:“又想起那年唱戏做的嫦娥,飘飘艳艳,何等风致。”朱自清荷塘月色》:“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②风味;情趣。指文学作品的风格,韵味。宋 陈师道《后山诗话》:“鲁直与方蒙书:‘顷洪甥送令嗣二诗,风致洒落,才思高秀。’” ③轻薄;轻浮。清 李渔《怜香伴·女校》:“他出这等风致题目,一定是个老风骚。”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窦氏》:“南视女亦风致,遂与谐笑。”

风致明艳

fēngzhìmíngyàn

优雅可爱。昨晚树伯无意中说及妹妹明天回来了时,他就揣想她会去找他;现在,面前站着个素衫黑裙风致明艳的人,这预感不是应验了吗?

风栉雨沐

fēngzhìyǔmù

栉:梳子、篦子等梳头发的用具;沐:沐浴、洗。风梳头,雨洗发,形容奔波劳碌,风雨不停。《元史·礼乐志》:“相我祖宗,风栉雨沐。”

风中秉烛

风中之烛

fēngzhōngbǐngzhú

fēngzhōngzhīzhú

秉:拿着。风中拿着烛易灭。比喻临近死亡的人或行将消灭的事物。元·无名氏《海门张仲村乐堂》第一折:“我将世事都参透,幻身躯似风中秉烛,可怜见便似兀那水上浮沤。”明 李贽《覆邓石阳书》:“犹闻拜疾趋,全不念风中之烛,灭在俄顷。”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老拙夫妇年近七旬,如风中之烛,早暮难保。

风烛残年

fēngzhúcánnián

风中之烛易灭。喻指老人的残年,不久于世。《儿女英雄传》只这风烛残年,没的倒是眼泪倒回去,望肚子里流。

风烛草露

fēngzhúcǎolù

风中之烛易灭,草上之露易干。比喻人已衰老,临近死亡。他的处境像风烛草露一样危险。明·杨慎《洞天玄记》四折:“人生一世,犹如石火电光,寿算百年,恍若风烛草露。”

风烛之年

fēngzhúzhīnián

比喻人到了接近死亡的晚年。他们充分利用风烛之年来为社会作贡献。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陈图后》:“时年五十有三,或恐风烛奄及,聊遗教于子孙耳。”

风姿绰约

fēngzīchuòyuē

风:风度;绰约:女子姿态柔美。形容女子风韵姿态柔美动人。

风走

fēngzǒu

如风似地疾趋;快走。《史记·淮阴侯列传》:“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霍女》:“阿美即归,方向父母泣诉,忽大郎将舆登门,按剑相胁,逼女风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