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 | fēn I. | ①区划开:分开。划分。分野(划分的范围)。分界。分明。条分缕析。分解。作名词表示区别。《孟子·尽心上》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②由整体中取出或产生出一部分:分发。分忧。分心劳神。③由机构内独立出的部分:分会。分行(háng)④散,离:分裂。分离。分别。分崩离析。分门别类。⑤辨别:区分。分析。⑥区划而成的部分:二分之一。⑦一半:人生百年,昼夜各分。春分。秋分。⑧分享。《庄子·徐无鬼》以德分人谓之圣;以财分人谓之贤。II.fèn①名位、职责、权利的限度:分所当然。身分。分内。恰如其分。安分守己。《史记·屈原列传》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② 构成事物的不同的物质或因素:成分。天分(天资)。情分(情谊)。③料想:“自分已死久矣”。④ 同“份”,属于一定的阶层、集团或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知识分子。 |
分谤 | fēnbàng | ①分担别人受到的诽谤。《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师方壮,若萃於我,吾师必尽,不如收而去之。分谤生民,不亦可乎。”《晋书 王羲之传》当董统之任而败丧至此,恐阖朝群贤未有与人分其谤者。《宋史·胡铨传》:“(秦檜)乃建白令臺諫、侍臣僉议可否,是盖畏天下议已,而令臺諫、侍臣共分谤耳。”金 王若虚《臣事实辨》:“自后世諛臣专以归恩分谤为爱君,于是人主始讳其过而耻屈於下矣。”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董如彪》:“使大郎有罪,主人且当分谤,矧其无罪,弃之何名。”②互相诽谤。《后汉书 刘表传》夫欲立竹帛于当时,全宗祀于一世,岂宜同生分谤,争校得失乎? |
分背 | fēnbèi | ①背对背。《庄子·马蹄》:“夫马,陆居则食草饮水,喜则交颈相靡,怒则分背相踶。”清 侯方域《卢告》:“夫子奈何以妇人女子之煦煦者而论敌於友哉?若其为友者则有之矣,彼其生同牢,食同筐,交首而戏弄,分背而摩搔,自以为交最密而莫之间也。”②违离。《荀子·大略》:“民语曰:‘欲富乎?忍耻矣,倾絶矣,絶故旧矣,与义分背矣。’”③犹分别。《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司马与分背,袁盎解节毛怀之,杖,步行七八里。”《孔丛子·儒服》:“临别,文节流涕交颐,子高徒抗手而已,分背就路。”《南史·郭世通传》:“尝与人共於山阴 市货物,误得一千钱,当时不觉,分背方悟,追还本主。” |
分崩 | fēnbēng | 分裂;离散;指闹翻,互不理睬。《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昔魏室将季,海内分崩;太祖扶危翼倾,肇开王业。 |
分崩离析 | fēnbēnglíxī | 四分五裂,形容国家、集团等分裂瓦解。《论语·季氏篇》今由(冉由)与求(季路)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
分俵 分裱 | fēnbiào | 分施;分给。宋 朱彧《萍洲可谈卷二》:“董为饭以食饥者,又为糗饵与小儿辈。方罗列分俵,饥人如墙而进,不復可制。”《水浒传第三十回》:“施恩又取三二十两银子,分俵与众小牢子。”明 徐复祚《一文钱第四出》:“娘子,我如今唤掌家的出来,把家私尽行分裱,餘下来与你大家受用。”茅盾《秋收三》:“镇上的商会筹措一百五十担米交给村长去分俵。” |
分镳共轸 | fēnbiāogòngzhěn | 镳,马勒;轸,车箱底部的横木。指并驾齐驱。《晋书 惠帝纪》古者败国亡身,分镳共轸,不有乱常,则多庸暗。参见“连镳并轸”。 |
分别部居 | fēnbiébùjū | 分别:分辨,区分;部居:按部归类。分类排列。汉·史游《急就篇》卷一:“罗列诸物名姓字,分别部居不杂厕。” |
分别门户 | fēnbiéménhù | 解释见“分门别户”。清·戴名世《<齐讴集>自序》:“其于古人之诗,多能议论长短,分别门户。” |
分擘 | fēnbò | ①犹分配。宋 苏轼《论叶温叟分擘度牒不公状》:“而州郡大小,户口多寡不同,亦合参酌品配,从逐司公共相度分擘,方得允当。”宋 孔平仲《孔氏谈苑·竦议五路讲讨》:“竦(夏竦)集幕职兵官,议五路进讨。凡五昼夜,屏人絶吏,所谋秘密,处置军马,分擘粮草,皆有文字。”②分离,分开。明 唐顺之《叶包庵先生寿序》:“又各自以其师说转相授受,虽支派分擘,莫不绳然,以世迭谱。”③犹言分攻。《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元年》:“近闻贼聚兵一路以敌王师,若两路协力,分擘要害,尚虑诸将晚进,士卒骄怯,未能大挫其锋。” |
分曹 | fēncáo | ①分对。犹两两。分班;分批。犹今之分部门,分科。②分班;分批。分组。《史记·平準书》:“乃分遣御史廷尉正监分曹往。”司马贞索隐引如淳云:“曹,辈也。谓分曹辈而出为使也。”《汉书·刘向传》:“分曹为党,往往羣朋。”唐 刘禹锡《山南西道新修驿路记》:“两将受命,分曹星驰。”唐 李商隐《无题诗》:“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③犹今之分部门,分科。《后汉书·百官志二》:“成帝初置尚书四人,分为四曹。”唐 沉佺期《酬苏员外味道夏晚寓直省中见赠诗》:“并命登仙阁,分曹直礼闈。”唐 岑参《寄左省杜拾遗诗》:“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明 何景明《寄马君卿进士诗》:“通籍金门里,分曹画省东。”清 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跋》:“其分曹治事,任久而责专。”④犹分司。唐 李德裕《次柳氏旧闻》:“时崇二子分曹洛邑,会知古至,恃其蒙恩,颇致请托。” |
分茶 | fēnchá | ①烹茶待客之礼。唐 韩翃《为田神玉谢茶表》:“吴主礼贤,方闻置茗; 晋臣好客,纔有分茶。”②亦称“分茶店”。宋时指酒菜店或面食店。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食店》:“大凡食店,大者谓之分茶。”宋 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食店》:“南食店谓之南食川饭分茶。”宋 吴自牧《梦粱录·面食店》:“大凡麪食店,亦谓之分茶店。”③宋元时煎茶之法。注汤后用箸搅茶乳,使汤水波纹幻变成种种形状。宋 杨万里《澹庵座上观显上人分茶诗》:“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禪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甌面,怪怪奇奇真善幻。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不须更师屋漏法,只问此瓶当响答。”宋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诗》:“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
分钗断带 | fēnchāiduàndài | 钗分开,带断了。比喻夫妻的离别。晋 袁宏《后汉纪 灵帝纪上》:“妇人见去,当分钗断带。” |
分钗劈凤 | fēnchāipīfèng | 解释见“分钗断带”。清·钱泳《履园丛话·杂记下·刘王氏》:“[县令]乃赋一诗刻诸墓上云:‘分钗劈凤已联年,就义何妨晚慨愆。’” |
分钗破镜 | fēnchāipòjìng | 比喻夫妻失散或分离。南朝·陈·徐德言《破镜》诗:“镜与人俱去,镜归人未归,当复姮娥影,空留明月辉。” |
分床同梦 | fēnchuángtóngmèng | 比喻虽所做之事不同,但打算一样。清·黄宗羲《宪副郑平子先生七十寿序》:“余见今之亡国大夫,大略三等:或龌龊治生,或丐贷诸侯,或法乳济洞。要皆胸中扰扰,不胜富贵利达之想,分床同梦。” |
分寸之功 | fēncùnzhīgōng | 分寸:比喻微小。指微小的功劳。几遣加半之戍,竟无分寸之功,是则师不在众又明矣。西汉·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苏秦见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无有分寸之功。’” |
分寸之末 | fēncùnzhīmò | 比喻微少、细小。南朝梁 江淹《诣建平王上书》:“宁当争分寸之末,竞锥刀之利哉?” |
分道扬镳 | fēndàoyángbiāo | 镳本义马嚼子,指马口中所衔铁具露出在外的两头部分。扬镳:驱马前行,多比喻志趣、目的不同,各走各的路。北朝·魏收《魏书·河间公齐传》:“子志……与御史中尉争路,俱入见,面陈得失……高祖曰:‘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分道扬镳”。 清·吴沃尧《痛史》第一六回:“四人又谈了一会各个安歇。到了次日,便分道扬镳。” |
分地 | fēndì | 亦作“分墬”。①分封土地。《礼记·祭法》:“天下有王,分地建国,置都立邑。” 刘向《说苑·政理》:“晋文侯问政於舅犯。舅犯对曰:‘分熟不如分腥,分腥不如分地。’”明 方孝孺《豫让论》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②分割土地。《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是二晋不战而分地,不耕而穫之。”③遍地;随地。南朝梁 陶弘景《水仙赋》:“中天起浪,分地泻波。”宋翁卷《晓对诗》:“梅花分地落,井气隔帘生。”④谓区分土质所宜,种植五谷。 南朝梁 沉约《梁明堂登歌·歌青帝》:“飭农分地,人粒惟始。”唐 王维《座上走笔赠薛璩慕容损诗》:“分地依后稷,用天信重黎。”赵殿成笺注:“后稷乃列封疆画畔界,以分土地之所宜,闢土殖穀,以用养民。”⑤分防之地。宋 岳珂《桯史附录吁天辨诬通叙》:“淮西俊之分地,赵鼎命之,怯敌不行。迨先臣一战而捷, 俊则耻之。”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中,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四》:“萧队长想知道屯子里人对头年分地的印象。” |
分定 | fēndìng | 见fèndìng①本分所定;命定。《孟子·尽心下》:“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唐 李商隐《即日诗》:“单栖应分定,辞疾索谁忧。”《初刻拍案惊奇 卷三二》:“红颜薄命,自古如此,岂独妾一人!此皆分定之事,敢生嗟怨。”《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五》姻缘分定不须忙,自有天公作主张。明 朱权《荆钗记·误讣》:“休嗟怨,免攧屑,分定恩情中道絶。”②名分确定,指确立帝位。《三国志·魏志·徐宣传》:“臣闻帝王用人,度世授才,争夺之时,以策略为先,分定之后,以忠义为首。” |
分多润寡 | fēnduōrùnguǎ | 富有的应该周济贫穷的,即相对富足的要照顾那些困苦的。清 朱柏庐《朱子家训》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
分而治之 | fēnérzhìzhī | 分别治理;利用手段使国家、民族或宗教等产生分裂,然后对其进行控制和统治。清·俞樾《群经平议·周官二》“巫马下士二人医四人”:“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疡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是亦不自医也。”宋庆龄《人民团结起来是不可战胜的》维护国与国之间友爱关系,互利与和平事业,反对民族奴役,反对分而治之的策略。 |
分房减口 | fēnfángjiǎnkǒu | 亦作“分身减口”。旧时荒年,为减轻家庭负担,维持生计,人口多者每使部分外出逃荒,谓分房减口或分身减口。元·无名氏《合同文字》楔子:“如今为这六料不收,上司言语,着俺分房减口。兄弟你守着祖业,俺两口儿到他邦外府,赶熟去来。” |
分风劈流 | fēnfēngpǐliú | 比喻说话干脆而有力量。陆士谔《续孽海花》第42回:“燕公真爽快,真是分风劈流的话,我们就算决定了。”《续孽海花》第四十二回:燕公真爽快,真是分风劈流的话,我们就算决定了。 |
分付 | fēnfù | ①分别付与。交给。付予、付给。宋 毛滂《惜分飞词》:“断雨残云无意绪,寂寞朝朝暮暮。今夜山深处,断魂分付潮回去。”②付托;寄意。③嘱咐;命令。宋 朱敦儒《鹧鸪天 西都作》:“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宋 刘克庄《贺新郎 送陈真州子华》:“北望神州路。试平章、这场公事,怎生分付。”④指交代;讲明。⑤表示;流露。⑥处置;发落。宋 石孝友《卜算子》:“去也如何去。住也如何住。住也应难去也难,此际难分付。” |
分甘共苦 分甘同苦 | fēn’ɡān’ɡònɡkǔ fēn’gāntóngkǔ | 同享幸福,分担艰苦。《晋书·应詹传》:“詹与分甘共苦,情若兄弟。”《北齐书·慕容俨传》:“俨犹申令将士,信赏必罚,分甘同苦,生死以之。”鲁迅《彷徨·伤逝》:“对于她的日夜的操心,使我也不能不一同操心,来算作分甘共苦。” |
分甘绝少 | fēngānjuéshǎo | 绝:拒绝,引伸为不享受;甘:好吃的。好吃的东西让给人家,不多的东西与人共享。形容自己刻苦,待人优厚。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孝经援神契》:“母之于子也,鞠养殷勤,推燥央湿,绝少分甘。” |
分工合作 | fēngōnghézuò | 众人各司其责,共同从事工作。整个的社会是分工合作,各司所职。沈从文《常德的船》:“有些家中人说不定还留在县里,经营一种不必要本钱的职业,分工合作,都不闲散。” |
分乖 | fēn’guāi | 犹分离。《汉书·叙传下》:“官失学微,六家分乖。”《后汉书·董卓传》:“遂(韩遂)等稍争权利,更相杀害,其诸部曲并各分乖。”晋 卢谌《赠刘琨一首并书》:“分乖之际,咸可叹慨。” |
分毫不差 | fēnháobùchā | 分毫:形容很少的数量,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差:差错。没有一点儿差错。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十四:“大尹将所报伤处,将卷对看,分毫不差。”曲波《林海雪原》:“眼前明摆着的事实,证明我估计得分毫不差。” |
分毫不取 | fēnháobùqǔ | 解释见“分文不取”。 |
分毫不爽 | fēnháobùshuǎng |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0卷:“那阴报事也尽多,却是在幽冥地府之中,虽是分毫不爽,无人看见。”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二:凡客货在船,都是他记账,出入分毫不爽。 |
分毫不值 | fēnháobùzhí | 形容没有任何价值。同“分文不直”。《天雨花》第二七回:“人间信佛者多,谤佛者少,惟左丞相不信虚无,专辟佛教,说我等寂灭门中,分毫不值。” |
分毫无爽 | fēnháowúshuǎng | 解释见“分毫不爽”。《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孙富喜甚,即将白银一千两,送到公子船中,十娘亲自检看,足色足数,分毫无爽。” |
分毫析厘 | fēnháoxīlí | 毫、厘:都是细小的单位名称;析:剖析。分析一毫一厘。形容分析细微。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定势》:“世之作者,或好烦文博採,深沉其旨者;或好离言辨白,分毫析厘者。” |
分好 | fēnhǎo | 情义;友谊。《北齐书·封孝琬传》:“太子少师邢卲、七兵尚书王昕并先达高才,与孝琬年位悬隔,晚相逢遇,分好遂深。” 南朝陈 徐陵《为陈主与周冢宰宇文护论边境事书》:“彼此方申分好,义絶规图。”《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三》舒人周瑜与(孙)策同年,亦英达夙成,闻策声问,自舒来造焉,便推结分好,劝策徙居舒 |
分花拂柳 | fēnhuāfúliǔ | 解释见“分花约柳”。 |
分花约柳 | fēnhuāyuēliǔ | 亦作“分花拂柳”。形容女子走路姿态美好。 |
分化瓦解 | fēnhuàwǎjiě | 即使对方的力量分裂离散。分化为分裂;瓦解比喻分解、崩溃。秦牧《湘阴热浪记》对于还有摇摆犹豫的小股土匪,则以政策攻心,分化瓦解,迫使他们投降。 |
分画 分划 | fēnhuà | ①区分;划分。《管子·明法解》:“故君臣相与,高下之处也,如天之与地也;其分画之不同也,如白之与黑也。”唐 元稹《有酒诗之一》:“胡为沉浊以升清,矗然分画高下程。”宋 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上》:“元丰初,虏人来议地界,韩丞相名縝自枢密院都承旨出分画。”李新魁《古音概说第五章一》:“韵图中,等列的安排主要是按韵母元音发音状况的不同来分划的。”②部署;调配。《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宋 司马光《论钱穀宜归一札子》:“故能知其(天下钱穀)大数,量入为出,详度利害,变通法度,分画移用,取彼有餘,济此不足。” |
分麾下炙 | fēnhuīxiàzhì | 分给部下烤肉。宋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词》:“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麾下:部下;八百里:牛名;炙:烤肉) |
分豁 | fēnhuō | 分解;开脱。分辨。清 孔尚任《桃花扇·辞院》:“舍舅语言甚不相为,全亏史公一力分豁,且说与尊府原有世谊的。” |
分家析产 | fēnjiāxīchǎn | 解释见“分烟析产”。《文汇报》1984.9.19:“周善腾想:‘现在社会上因分家析产引起矛盾激化的事例很多,这起纠纷若不及时解决,后果不堪设想。’” |
分拣 | fēnjiǎn | ①分门别类。《续资治通鉴 元纪十四》遣使往诸路分拣逋负,合征者征之,合免者免之。②物流一般分为物品寄递分拣与物品配送拣两类。 |
分金 | fēnjīn | ①散发金钱。唐 骆宾王《上吏部侍郎帝京篇诗》:“陆贾分金将燕喜,陈遵投辖正留宾。”②指掰食黄柑。 宋 苏舜钦《望太湖诗》:“笠泽鱸肥人膾玉,洞庭柑熟客分金。”③共同送礼时各人分摊的钱。明 李贽《豫约·感慨平生》:“来而迎,去而送;出分金,摆酒席;出轴金,贺寿旦。”《笑林广记 醵金》有人遇喜事,一友封分金一星往贺。 |
分斤掰两 分金掰两 | fēnjīnbāiliǎng | 比喻过分计较。请不能分金掰两,我们得宽宏大量些。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五回:“真真泥腿光棍,专会打算盘、分斤掰两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不是我说句分斤掰两的话咧,舅爷有什么高亲贵友,该请他到华府上去。 |
分襟 | fēnjīn | 犹离别,分袂。《花月痕第五十回》这二人与荷生八载分襟,一朝捧袂,伤秋华之宿草,喜春镜之罗花,真个说不了别后心事。 |
分进合击 | fēnjìnhéjī | 军队从几个方向前进,协同围击同一目标。曹丹辉《在一九三一年间》这份电报全部暴露了敌人对我‘分进合击’的战役企图和敌人各路兵力的部署。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五章第六节:“将敌军对我军的战略上的分进合击,改为我军对敌军的战役或战斗上的分进合击。” |
分居异爨 | fēnjūyìcuàn | 指兄弟分家过日子。 |
分决 | fēnjué | 犹决断。晋 袁宏《后纪·灵帝纪上》:“林宗异而问之:‘甑破可惜,何以不顾?’叔达曰:‘甑既已破,视之无益。’林宗以为有分决。” |
分阃 | fēnkǔn | 指出任将帅或封疆大吏。《史记 七十列传》〈张释之冯唐列传·冯唐〉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后遂以“分阃"指出任将帅或封疆大吏。《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四》淮南安抚使王之奇,好为大言,备位无补,欲为脱身之计,遂请分阃之行。《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八》诸道置帅官,称安抚,兼兵民之权,有分阃之制,朝廷选择甚重。《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八十》臣(汪立信)奉命分阃,延见吏民,皆痛哭流涕,言襄、樊之祸,皆由范文虎及俞兴父子。 |
分赉 | fēnlài | 犹分赐。《南史·梁纪上》帝乃入,收嬖妾潘妃诛之,及凶党王咺之以下四十八人属吏,以宫女二千人,分赉将士。《北史·崔孝芬传》每兄弟出行,有获财物,尺寸以上,皆入李之库,四时分赉,李氏自裁之。《明史卷十 英宗前纪》(正统十一年)冬十月甲寅,遣给事中、御史分赉诸边军士。《聊斋志异 崂山道士》乃于案上取壶酒,分赉诸徒,且嘱尽醉。 |
分劳赴功 | fēnláofùgōng | 分担劳苦,尽职建功。清·端方《请改定官制以为立宪预折》:“而一部之中,有二尚书、四侍郎,又加以管部之亲王大学士,则以一部而有七主任官矣。绝无分劳赴功之效,惟有推诿牵掣之能。” |
分厘毫丝 | fēnlíháosī | 形容极细微。公家的利益,分厘毫丝都不能侵犯。 |
分例 | fēnlì | ①常规。《水浒传第四十七回》石勇随即叫酒保置办分例酒来相待,推开后面水亭上窗子,拽起弓,放了一枝响箭。②指按定例发放的钱物。 |
分路扬镳 | fēnlùyángbiāo | 扬镳:指驱马前进。分路而行。比喻目标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我们彼此之间感情不和,早已分路扬镳了。北齐 魏收《魏书 拓跋志传》:“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
分茅赐土 分茅裂土 分茅胙土 | fēnmáocìtǔ fēnmáoliètǔ fēnmáozuòtǔ |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三国演义 第五四回》我主人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玄孙,今皇上之叔,岂不可分茅裂土?亦作“分茅锡土”。分茅列土。明·刘若愚《酌中志·忧危议后纪》:“数公皆人杰,无不望分茅胙土如姚广孝,岂止富贵终其身而已乎!”清·陈忱《水浒后传》第23回:“要甚分茅胙土!要甚荫子封妻!”清·李渔《夺锦楼》:“不止分茅赐土,允宜并位于中宫。” |
分门别户 | fēnménbiéhù | 分、别:分辨、区别;门:一般事物的分类;户:门户。指在学术上根据各自的格调或见解划清派别,各立门户。金、元·尹志平《巫山一段云·劝世》:“不认忘名默悟,只解分门别户一朝合眼见前程,悔恨不圆成。”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一回:“你也集会,我也结社,各自命为政党,分门别户,互相诋诽。” |
分门别类 | fēnménbiélèi | 门:类;别:区别。根据事物的特征分类。明 朱国祯《涌幢小品 志录集》:“《夷坚卷》原四百二十卷,今行者五十一卷。益病其烦芜芟之,分门别类,非全帙也。”清 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三十四回:我只要现在的时务书,分门别类的便好。 |
分秒必争 | fēnmiǎobìzhēnɡ | 指一分一秒也一定要争取。形容抓紧时间。《晋书·陶侃传》:“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 |
分命 | fēnmìng | 命令;任命。《晋书 文帝纪》暨(毌丘)俭、(文)钦之乱,公绥援有众,分命兴师,统纪有方,用缉宁淮浦。 |
分朋 | fēnpéng | 分群,分组。北周 庾信《春赋》拂尘看马埒liè,分朋入射堂。《旧唐书·中宗纪》令中书门下供奉官五品已上、文武三品已上并诸学士等,自 芳林门 入集 梨园 球场,分朋拔河。《续资治通鉴 卷第十一》辽主与诸王分朋击鞠。 |
分朋引类 | fēnpéngyǐnlèi | 分成派别,招引同类。清·昭槤《啸亭杂录·不喜朋党》:“鄂张二相国秉政,嗜好不齐,门下士互相推奉,渐至分朋引类,阴为角斗。” |
分贫振穷 | fēnpínzhènqióng | 分财物救助穷困的人。《左传·昭公四年》:“且抚其民,分贫振穷,长孤幼,养老疾。” |
分剖 | fēnpōu | ①辩白;诉说。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小娘子此一遭去,再着谁与小生分剖。”《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你不要只管啼哭,实实的説个真情与爹妈知道,也好与你分剖。”《初刻拍案惊奇 卷三十三》又且那女婿有钱买瞩,谁肯与他分剖?《黄绣球 第二八回》:“见了猪大肠,再三分剖,猪大肠这纔清楚。”②指分析。明 车任远《蕉鹿梦第六折》:“今日蒙老爷分剖,已如梦得醒了。”③分开。《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三爵已过,乃告以析居之事。因悉召僮僕至前,将所有家财,一一分剖。” |
分齐 | fēnqí | ①古时祭祀,将斋祭之物分献于各祖宗,谓之分斋。齐,“斋”的古字。《诗·小雅·楚茨》“或肆或将”毛传“将,齐也”孔颖达疏引三国魏王肃曰:“或分齐其肉所当用者。”②分际,分寸。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琅邪王)见御进新冰,钩盾献早李,还索不得,遂大怒,訽曰:‘至尊已有,我何意无?’不知分齐,率皆如此。” |
分遣 | fēnqiǎn | 分别派遣。《史记·大宛列传》:“騫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 ……及诸旁国。”《宋史·太宗纪二》:“是月,都城大疫,分遣医官煮药给病者。”《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诏分遣使人,巡方抚慰,观风省俗。清 欧阳钜源《廿载繁华梦第三回》:“其餘随从返京的下人,各分赏五七千银子不等,嘱他慎勿声张,分遣回籍去。”郭沫若《北伐途次二六》:“在湖南剩下的少数政治部人员在九月尾上,索性通统移到了口来。附属着的党红会也分遣到武各军的军医处服务去了。” |
分情破爱 | fēnqíngpòài | 谓对原所爱之人不忠,移情于新欢。明·高明《琵琶记·南浦嘱别》:“须听,我没奈何分情破爱,谁下得亏心短行。” |
分三别两 | fēnsānbiéliǎng | 解释同“分星擘两”。老舍《牛天赐传》二十:“更使他惭愧的是,他分三别两,谁的是谁的。” |
分散 | fēnsǎn | 分在各处,不集中。人群在第一声枪响时就分散了。晋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 其一》:“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
分身减口 | fēnshēnjiǎnkǒu | 解释见“分房减口”。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家族》:“今有迫于人口多者,每有分身减口之语。” |
分身无术 | fēnshēnwúshù | 分身:分出精力照顾其他方面。没有一身同时兼顾几个方面的法术。可惜他分身无术,否则就让他得逞了。陆天明《省委书记》:“黄群在另一间屋里陪小扬在灯下做功课,同时又惦记着那边的马扬,分身无术,心神不定。” |
分守 | fēnshǒu | ①明时按察使、按察分司,又称监司,亦可称分守。明 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七》:“分守既下车,数州吏微过,当稚钦笞之十。”明 沉德符《野获编·司道·方印分司》:“若分守虽云道,然而无钦降方印。”②职分。《庄子·天道》:“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宋 曾巩《制诰拟词·相制三》:“鼎足居中,各遵其职,分守则异,合谋惟一。”章炳麟《訄书·订文·附正名杂义》:“九变知言,出於庄周,则百世不能易矣!曰:天也,道德也,仁义也,分守也,形名也,因任也,原省也,是非也,赏罚也,以此大平。” |
分守要津 | fēnshǒuyàojīn | 要:重要;津:渡口。分别把守交通要道。明·何良臣《阵纪·战机》:“以寡击众,务于隘塞,必于暮夜,伏于丛茂,要于险阴;以众击寡,务于广漫,利于旦辰,分守要津,绝彼运道。” |
分数 | fēnshù | ①规定人数,分任职务。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分数:分是队伍,数是人数。《孙子·兵势》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②指区分部署。③数量;程度。④指比例。⑤评定成绩或胜负时所记分的数目。⑥数学名词。表示是一个单位的几分之几的数。⑦法度;规范。⑧犹天命,天数。 |
分司 | fēnsī | 唐宋制度,中央之官有分在陪都(洛阳)执行任务者,称为“分司”。但除御史之分司有实权外,其他分司多用以优待退闲之官,并无实权。《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九》吕惠卿责授分司南京,不足以蔽其罪。 |
分丝析缕 | fēnsīxīlǚ | 喻明察入微。明·徐渭《代江北事平赐金币谢表》:“分丝析缕,不以善小而弗旌。” |
分条析理 | fēntiáoxīlǐ | 形容言谈有条有理,深刻精辟。宋·王谠《唐语林·文学》:“守亮既至,卫公初见,未之敬。及与言论,分条析理,出没幽赜,公凡欲质疑,亮已演其意,公大惊,不觉前席。” |
分庭抗礼 分庭伉礼 | fēntíngkànglǐ | 比喻双方平起平坐,地位相等、实力相当,可以抗衡。《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史记·货殖列传》:“(子贡)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清·吴敬梓《儒林外史 第十七回》知县此番便和他分庭抗礼,留着吃了饭,叫他拜做老师。清·吴敬梓《儒林外史 第十七回》知县此番便和他分庭抗礼,留着吃了饭,叫他拜做老师。 |
分土 | fēntǔ | ①分封土地。《尚书·武成》:“列爵惟五,分土惟三。”《史记·秦本纪》:“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宾客羣臣有能出奇计彊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后汉书·窦融传》:“王者有分土,无分民,自适己事而已。”②划分的疆土。《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各守分土,无相侵犯。传之后叶,克终若始。”③犹分野。《后汉书·陈蕃传》:“夫诸侯上象四七,垂燿在天,下应分土,藩屏上国。”李贤注:“上象四七,谓二十八宿各主诸侯之分野,故曰下应分土,言皆以辅王室也。” |
分文不名 | fēnwénbùmíng | 名:占有。一分钱一个铜板也没有。比喻非常贫困。我现在是分文不名。曹禺《我们尊敬的老舍先生》:“他自己穷得分文不名,还要支持那两三间破烂的会址,招待许多左派文人。” |
分文不取 分文未取 | fēnwénbùqǔ fēnwénwèiqǔ | 一个钱也不要。比喻不计报酬。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9卷:“懒龙分文不取,也不问多少,尽数与了贫儿。”林斤澜《随笔四篇》:“又听说都是自备服装分文不取,用现在‘人人经商’的头脑看来,值得说一说。” |
分文不值 | fēnwénbùzhí | 形容毫无价值。这个东西分文不值。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漳州保福院从展禅师》:“有人赞叹此事如虎戴角;有人轻毁此事分文不值。” |
分我杯羹 | fēnwǒbēigēng |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咱们情同兄弟,你在此危难面前得分我杯羹。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
分香卖履 | fēnxiānɡmàilǚ | 旧时比喻人临死念念不忘妻儿。亦形容霸业已空,风流已散,凭吊怀古。汉·曹操《遗令》:“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于台堂上安六尺床施繐帐,朝晡上脯备之属,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中作伎乐。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余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组履卖也。”唐·杜牧《杜秋娘》诗:“咸池升日庆,铜雀分香悲。”还用以指谋生有术,自给自足。唐 罗隐《邺城》诗:“英雄亦到分香处,能共常人较几多。”宋·李清照《金石录后序》:“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 |
分宵 | fēnxiāo | 半夜。南朝梁 刘孝绰《答湘东王书》:“但瞻言广,邈若天涯,区区一念,分宵九逝。”《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未旦求衣,分宵忘寝。《旧唐书·高宗纪上》:“言念幽圄,载惻分宵。”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谒先师》:“乙夜观书,分宵不寐。” |
分宵达曙 | fēnxiāodáshǔ | 犹通宵达旦。《北史·恩幸传徐纥》:“时复与沙门讲论,或分宵达曙,而心力无怠。” |
分携 | fēnxié | 离别。南北朝 江淹《别赋》“造分携而衔涕,感寂寞而伤神。”宋 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
分鞋破镜 | fēnxiépòjìng | 比喻夫妻分离。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南朝陈徐德言娶陈后主妹乐昌公主为妻,公主有才貌。陈亡之际,德言料不能夫妻相守,于是破一镜,夫妻各执一半,相约日后合镜相会。明·陶宗仪《辍耕录·贤妻致贵》载,宋程鹏举被虏于张万户家为奴,……娶张所虏宦家女某氏为妻。……妻临行,脱绣鞋一只换程鞋一只,期望日后执此相见。 |
分心挂腹 | fēnxīnguàfù | 形容十分挂念。《宋书·王僧达传》:“山川险阻,吉凶路塞……分心挂腹,实亦私苦。” |
分星拨两 分星掰两 分星劈两 | fēnxīngbōliǎng fēnxīngbāiliǎng fēnxīngpīliǎng | 斤斤计较。一点一滴,详详细细。详细分说。元·孟汉卿《魔合罗》:“则要你依头缕当,分星掰两,责状招实。”元·孟汉卿《魔合罗》第四折:“不要你狂言诈语,花唇巧舌,信口支持;则要你依头缕当,分星劈两,责状招实。”明·无名氏《十样锦第三折》:“我两个跟着你们背后接坐碗儿吃也罢,你怎么这般分星拨两的。” |
分星擘两 | fēnxīngbòliǎng | 详细分说;清楚,明白。《刘知远诸宫调·知远走慕家庄沙佗村入舍》:“便分星百(擘)两,道俺不姓慕容。”元·高文秀《大劫牢》头折:今日个辞却宋公明,我又索行色添凄怆,何须要分星擘两。 |
分形共气 分形同气 | fēnxínggòngqì fēnxíngtóngqì | 形容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十分密切。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精通》:“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三国魏·曹植《求自试表》:“而臣敢陈闻于陛下者,诚与国分形同气,忧患共之者也。”《梁书·武陵王纪传》:“友于兄弟,分形共气。” |
分烟析产 | fēnyānxīchǎn | 亦作“分烟析生”。亦作“分家析产”。谓分家。分割财产,各自过活。《宋史·食贷志上二》:“其分烟析产,典卖割移,官给契,县置簿,皆以今所方之田为正。”《文汇报》1984.9.19:现在社会上因分烟析产引起矛盾激化的事例很多,这起纠纷若不及时解决,后果不堪设想。 |
分颜 | fēnyán | 翻脸。《水浒传》第十九回:“吴用便道:‘頭領爲我弟兄面上,倒教頭領與舊弟兄分顔。’”明 朱权《荆钗记·合卺》:“夜來我哥哥嫂嫂分顔。”《古今小说·张道陵七试赵昇》:“又如今人爲着幾貫錢鈔上,兄弟分顔,朋友破口。” |
分野 | fēnyě | 与星次相对应的地域。古人以十二星次划分地面上州、国的位置与之相对应。就天文说,称作分星;就地面说,称作分野。分野说:将天上的星宿与地上的地理位置联系在一起,按一定的区域分配一定星宿的学说。分野之民。《后汉书 袁绍传》(曹)操见(沮)授谓曰:“分野殊异,遂用圮绝,不图今日乃相得也。”《三国演义·第七回》:"蒯良谓刘表曰:'某夜观天象,见一将星欲坠,以分野度之,当应在孙坚。'"唐 王维《终南山诗》:“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
分一杯羹 | fēnyībēigēng | 羹:肉汁。分给我一杯肉汁。指分享利益。来源于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担心长期对峙下去对他不利,于是抓了刘邦的父亲,扬言刘邦不投降就杀了他父亲炖成肉羹吃,刘邦听说后说我们两人是结拜兄弟,我的父亲也是你的父亲,如果杀了的话就分一杯羹给他。项羽听从项伯的劝告没有动手杀人。后世指在成果中参与分享一些利益的过程。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
分义 | fēnyì | ①谓遵守名分,为所宜为。《荀子·强国》:“礼乐则修,分义则明,举错则时,爱利则形。如是,百姓贵之如帝,高之如天。”杨倞注:“分,谓上下有分;义,谓各得其宜。”《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又孤与君分义特异,荣戚实同。②情分;情义。《北齐书·司马子如传》:“子如少机警,有口辩,好交游豪杰,与高祖相结托,分义甚深。”《北史·杨愔传》:“抚养孤幼,慈旨温颜,咸出仁厚。重分义,轻货财,前后赐与,多散之亲族。” 《聊斋志异 甄后》本期白首;今老母见疑,分义绝矣。 |
分阴 | fēnyīn | 指极短的时间。阴,日影。《晋书·陶侃传》:“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於众人,当惜分阴。” 宋 贺铸《忆仙姿》词:“遮日走京尘,何啻分阴如岁。” 明 高明《琵琶记·书馆悲逢》:“事业要当穷万卷,人生须是惜分阴。”《聊斋志异 赌符》夫商农之人,具有本业;诗书之士,尤惜分阴。 |
分诣 | fēnyì | 分往;分派。《魏书·高允传》:"(杜)超以方春而诸州囚多不决,乃表(高)允与中郎吕熙等分诣诸州,共评狱事。"《宋史·世家传二·孟昶》又遣使分诣江陵、凤翔赐其家属钱帛,疾病者给以医药。《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九》丙戌,孟飨景灵宫,令宰执分诣。 |
分张 | fēnzhāng | ①分散;散布。分离;离散。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梁武帝弟,出为东郡,与武帝别,帝曰:“我年已老,与汝分张,甚以恻怆。”②指解散,遣散。③分配;分施。指分脏。④分立。分割;分裂。 |
分章析句 | fēnzhāngxījù | 谓雕琢推敲文章。宋·陆游《谢参政启》:“至拙无能,下愚不肖,分章析句于蓬枢瓮牖之下。” |
分职 | fēnzhí | 各司其职;各授其职。《尚书·周官》:“六卿分职,各率其属,以倡九牧,阜成兆民。”《管子·明法解》:“明主者,有术数而不可欺也,审於法禁而不可犯也;察於分职而不可乱也,故羣臣不敢行其私。”《史记 太史公自序》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旧唐书·韦思谦传》:“臣又闻设官分职,量事置吏,此本於理人而务安之也。” 清 朱克敬《瞑庵杂识卷三》:“成周记列考工,亦祗分职设官,勤於省试。” |
分至 | fēnzhì | 指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左传·僖公五年》:“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杜预注:“分,春、秋分也。至,冬、夏至也。”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今二亲丧亡,偶值伏腊分至之节,及月小晦后,忌之外,所经此日,犹应感慕,异于余辰,不预饮宴、闻声乐及行游也。《汉书·律历志》上:“时所以记启闭也,月所以纪分至也。启闭者,节也。分至者,中也。”唐 杨炯《浑天赋》:“分至启闭,圣人於是乎范围。” |
吩 | fēn | 吩咐:a.嘱咐;b.口头指派或命令。 |
帉 | fēn | ①拭物大巾。《说文》楚谓大巾曰帉。《玉篇》拭物巾也。②揩拭。 |
帉帨 | fēnshuì | 拭物佩巾。宋 沉括《梦溪笔谈·故事一》带衣所垂蹀躞,盖欲佩带弓剑、帉帨、算囊、刀砺之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