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 | féi | ①含脂肪多的,与“瘦”相对:肥肉。肥胖。肥缺(指收入多的官职)。肥硕(a.大而肥胖;b.果实大而饱满)。肥马轻裘。②土质含养分多的:肥沃。肥美(a.肥沃;b.肥壮、丰美)。③能增加田地养分的东西(如粪、豆饼、化学配合剂等):肥料。肥力。④使田地增加养分:肥田。⑤指衣服鞋袜等宽大,与“瘦”相对:肥大。肥瘦儿。⑤作使动词,“使肥美”。宋 周邦彦《满庭芳词》:“风老鶯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
肥肠满脑 | féichángmǎnnǎo | 解释同“脑满肠肥”。形容不劳而食的人吃得很饱,养得很胖。清·捧花生《画舫馀谭》:“酒楼废而茶园兴,岂肥肠满脑者,餍饫既深,亦思乞灵于七碗耶?” |
肥吃肥喝 | féichīféihē | 亦作'非吃海喝'。大吃大喝。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十二:“有的中农,原先是省吃节用的,现在也都肥吃肥喝。”亦作“ 肥吃海喝 ”。《人民日报》1982.6.4:“﹝他﹞月工资四十多元,家里三个娃娃,埋葬前妻花销不少,续配时又大办宴席,平时还肥吃海喝。 |
肥冬瘦年 | féidōngshòunián | 南宋吴地风俗多重冬至而略岁节,冬至时家家互送节物,有“肥冬瘦年”之谚。 |
肥遁鸣高 肥遯鸣高 | féidùnmínggāo | 退隐避世,自以为清高。清 刘鄂《老残游记》第六回:“昨儿听先生鄙薄那肥遁鸣高的人,说道:‘天地生才有限,不宜妄自菲薄。’”《老残游记 第六回》至于出来的原故,并不是肥遯鸣高的意思:一则深知自己才疏学浅,不称揄扬;二则因这玉太尊声望过大,到底看看是个何等人物。 |
肥甘 | féigān | ①指肥美的食品。《孟子·梁惠王上》:“为肥甘不足於口与?”晋 葛洪《抱朴子·微旨》:“知饮食过度之速疾病,而不能节肥甘于其口也。”明 莫是龙《笔麈》:“肥甘可省,蔬食可独乐。”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乐仲》:“母好佛,不茹荤酒。仲既长,嗜饮善啖,窃腹腓其母,每以肥甘劝进。”鲁迅《南腔北调集·上海的少女》:“恰如食品的餍足了普通的肥甘,就想乳猪芽茶一样。”②指滋味鲜美。宋 梅尧臣《依韵和孙待制春日偶书》:“瓮面春醅压嫩蓝,盘中鹅炙亦肥甘。” |
肥瘠 | féijí | ①亦作"肥膌"。谓肥瘦。唐韩愈《杂说》:“善医者,不视人之肥瘠,察其脉之病否而已矣。”韩愈《争臣论》“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明 方孝孺《豫让论》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聊斋志异 续黄粱》朝廷名器,居为奇货,量缺肥瘠,为价重轻。②亦作"肥塉"。指土地的肥沃和硗薄。《后汉书‧循吏传‧秦彭》:“兴起稻田数千顷,每于农月,亲度顷亩,分别肥塉,差为三品。”《资治通鉴‧后晋高祖天福六年》:“分遣使者按行民田,以肥瘠定其税。” ③特指字的形体复杂和简单。周振甫注:“单复,指字的笔划少和多,构成字的瘠和肥。” |
肥己损人 | féijǐsǔnrén | 损人利己,损害别人,使自己得到好处。亦损人肥己。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十八卷:“如今这些贪人,拥着娇妻美妾,求田问舍,损人肥己,搬斤播两,何等肚肠。” |
肥马轻裘 | féimǎqīngqiú | 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裘:皮衣。骑着肥壮的 骏马,穿着轻暖的皮衣。形容生活豪奢。《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三国志·荀攸传》南北朝斐松之注引《汉末名士录》:“郭贾寒窭;无他资业;而伯求肥马轻裘;光耀道路。”金 丘处机《满庭芳.漂泊形骸》词:任使高官重禄,金鱼袋、肥马轻裘。 |
肥硗 肥硗 肥墽 | féiqiāo | 土地肥沃或瘠薄。《孟子·告子上》:“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荀子·王制》:“相高下,视肥硗,序五种。”《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九》盖以土色肥硗别田之美恶,定赋之多寡,方为之帐,而步亩高下丈尺不可隐。《淮南子·泰族训》:“察陵陆水泽肥墽高下之宜,立事生财,以除饥寒之患。”元 王祯《农书》卷三:“田有良薄,土有肥硗,耕农之事,粪壤为急。”清 冯桂芬《与友人书》:“苏省赋额轻重不论肥硗,而以各县旧时官田之多少为差。” |
肥饶 | féiráo | ①肥沃富饶。《管子·八观》:“壤地肥饶,则桑麻易植也。”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贾谊《过秦论上》:“不爱珍器重寳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后汉书·冯衍传上》:“将西田牧肥饶之野,殖生产。”清 戴名世《陈某诗序》:“余尝闻东南江海之壖,土田肥饶,山川秀美。”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第一章第三节》:“他看见那岐山 下的土地十分肥饶,便开始钻龟。” ②富裕多财。《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凡质物值钱者才足了年数,就假托变卖过了,不准赎取,如此刻剥贫户,以致肥饶。”《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赵六老)家声清白,囊橐肥饶。”《英烈传第三五回》:“今苏湖一带地方,民众肥饶。” |
肥喏 | féirě | 弯腰扬声,表示格外恭敬。大喏。唱喏时打躬的幅度大,抱拳高拱,弯腰扬声,表示格外恭敬。元·武汉臣《老生儿》第三折:“我往纸马铺门首唱了个肥喏,讨了这些纸钱。”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一卷:“陈大郎道:‘谨依尊命。’唱了个肥喏,欣然开门而去。”《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吴衙内双手接受,深深唱个肥喏,秀娥还了个礼。” |
肥水 | féishuǐ | ①水名。即淝水。在今安徽省。源出合肥市西北将军岭,为今东肥河和南肥河的总称。东肥河又称金城河,西北流经寿县入淮;南肥河古名施水,俗称金斗河,东南流经合肥市入巢湖。肥水两岸自古即为用兵之地,三国魏将满宠战败孙权,东晋谢玄大破苻坚,皆在此。宋 张孝祥《水调歌头 和庞佑父》:“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②含有肥料的水。③犹油水。指不正当的额外收入。肥水不流外人田。 |
肥水不流外人田 | féishuǐbùliúwàiréntián | “好处不能让给外人”。表示这个意思还有“肥水不落外人田” “肥水不流别人田” “肥水不浇别人田” “肥水不流外人家”等说法。但一般不说“肥水不留外人田”。流,是未到别人田地,(肥水)流到了别人田里。留,为已到过别人田地,(肥水)留在别人地里。参见“楚弓楚得”。 |
肥头大耳 | féitóudàěr | 一个肥胖的脑袋,两只大耳朵;形容体态肥胖,有时指可爱。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二回:“看上去有七八岁光景,倒生得肥头大耳。” |
肥头大面 | féitóudàmiàn | 解释见“肥头大耳”。《太平广记》卷二百六十引隋·侯白《启颜录·殷安》:“汝肥头大面,不识今古。噇,食无意智,不作宰相而何!” |
肥头胖耳 | féitóupàngěr | 解释见“肥头大耳”。《何典》第八回:“识宝太师的女儿,叫做畔方小姐,生得肥头胖耳,粗手大脚。”钱钟书《围城》:“做诗的人似乎不宜肥头胖耳,诗怕不会好。” |
肥腯 | féitú | ①牲畜兽类膘肥肉厚。《左传·桓公六年》:“吾牲牷肥腯,粢盛丰备,何则不信?” 焦赣《易林·渐之比》:“文山鸿豹,肥腯多脂。”②泛指肥胖。唐 张鷟《朝野佥载 卷四》:“唐礼部尚书祝钦明,颇涉经史,不闲时务,博硕肥腯,顽滞多疑。”③指肥壮的牲畜。蔡邕《独断》:“凡祭祀宗庙礼牲之别名……豚曰肥腯。”三国魏 嵇康 黄门郎向子期《难养生论》:“博硕肥腯,上帝是饗。”晋 葛洪《抱朴子·道意》:“烹宰肥腯,沃酹醪醴。” |
肥鲜 | féixiān | 也作鲜肥,指鱼肉之类肥嫩鲜美。明 刘基《卖柑者言》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醲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
肥鱼大肉 | féiyúdàròu | 指丰盛的鱼肉菜肴。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19回:“登时叫人调排桌椅,摆了八席,让众人坐下,暖上酒来,肥鱼大肉的都搬上来。”周作人《济南道中》:“虽在吃惯肥鱼大肉的大人先生们自然有点不配胃口。” |
肥泽 | féizé | ①肌肉丰润。《淮南子·说山训》:“执狱牢者无病,罪当死者肥泽,刑者多寿,心无累也。”王充《论衡·语增》:“夫言圣人懮世念人,身体羸恶,不能身体肥泽,可也。”《隋书·张衡传》:“帝恶衡不损瘦,以为不念咎,因谓衡曰:‘公甚肥泽,宜且还都。’”唐 冯贽《云仙杂记·秘密泉》:“甘塘社有一水……牛马猪羊饮之肥泽。”宋 孔平仲《孔氏谈苑·夏安期奔丧不哭》:“安期死数日,子伯孙犹着衫帽接客,无毁容、愈肥泽焉。”②土地肥润。焦赣《易林·蒙之大过》:“膏壤肥泽,人民孔乐,宜利居止,长安富贵。”③指肥效甚高。元 王祯《农书 卷三》:“凡退下一切禽兽毛羽亲肌之物,最为肥泽,积之为粪,胜于草木。” |
淝 | féi | 主要是指淝河,也叫淝水 Fei River。源出安徽省合肥市西北。分为二支:一支东南流,注入巢湖;一支西流至寿县,又西北经八公山南入淮河。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中的淝水也是指它。 |
蜰 | féi | 意即臭虫。 |
蜰虫 | féichóng | 臭虫。《聊斋志异 小猎犬》苦室中蜰虫、蚊、蚤甚多,竟夜不成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