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ǎn

①翻转,颠倒:反手(a.翻过手,手到背后;b.反掌)。反复。反侧。《论语·篇》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②翻转的,颠倒的,与“”相对: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反间(利用敌人的间谍,使敌人内部自相矛盾)。反诉。反馈。适得其反。物极必反。③抵制,背叛,抗拒:反霸。④和原来的不同,和预感的不同:反常;违反;变卦。《诗经·卫风·氓》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庄子·天下》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⑤回击,回过头来:反驳。反攻。反诘。反思。反躬自问。⑥类推:举一反三。⑦通假字,同“返”;使返回,找回。衍义:引申指“还归,回”。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孟子·梁惠王上》: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孟子·梁惠王下》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尚书·五子之歌》:“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孟子·公孙丑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列御寇《愚公移山》:“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尧舜,性者也;汤武,反之也。文选·古诗《行行重行行》:“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刘良注:“言佞臣蔽君之明,使忠臣去而不返也。”汉 贾谊《过秦论中》:“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周文 申胥谏许越成》若其不改,反行,吾振旅焉。《礼记·檀弓 有子之言似夫子》南宫敬叔反,必载宝而朝。《论语·子罕篇》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参见“窥谷忘反”。《汉书 王莽传》莽惶惧不能食,昼夜抱孺子(刘婴)告祷郊庙,放《大诰》作策,遣谏大夫桓谭等班于天下,谕以摄位当反政孺子之意。《晋书 武帝纪》“絶縑纶之贡,去雕琢之饰;制奢俗以变俭约,止浇风而反淳朴。”《晋书 王羲之传》自军兴以来,征役及充运死亡叛散不反者众,虚耗至此,而补代循常,所在凋困,莫知所出。宋 苏轼《后赤壁赋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⑧引申指“往返”。《国语·越语下》:“(越)遂兴师伐吴,至于五湖,吴人闻之,出而挑战,一日五反,王弗忍,欲许之。”孟子·公孙丑下王驩朝暮见,反齐滕之路,未尝与之言行事也。齐卿之位,不为小矣;齐滕之路,不为近矣。反之而未尝与言行事,何也?史记·刺客列传》:“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聂政母前。”。

反败为胜

fǎnbàiwéishènɡ

扭转败局,变为胜利。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六回:“将军在匆忙之中,能整兵坚垒,任谤任劳,使反败为胜,虽古之名将,何以加兹!”

反背

反北

fǎnbèi

fǎnběi

背叛。违背;相反。《战国策·齐策六》:“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臏、吴起之兵也。”元 郑光祖《周公摄政第四折》:“陛下,这反背的都有,驾下问波。”《老残游记第三回》:“他治河的法子乃是从大禹一脉下来的,专主‘禹抑洪水’的‘抑’字,与贾让之説正相反背。” 《老残游记第十一回》他却必须住在租界或外国,以骋他反背国法的手段;必须痛低人说有鬼神的,以骋他反背天理的手段

反本

fǎnběn

①复归本源或根本。指返归本性。《礼记·礼器》:“礼也者,反本脩古,不忘其初者也。”孔颖达疏:“反本,谓反其本性。”②指归于自然。《文子·自然》:“立天下之道,执一以为保,反本无为,虚静无有……是谓大道之经。”《淮南子·原道训》:“肃然感应,毅然反本,则沦於无形矣。所谓无形者,一之谓也。” ③返其所自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本,指父母。《晋书·李重传》:“诚令二者既行,即人思反本,修之於乡,华竞自息,而礼让日隆矣。”本,指故乡。④复归农业。古代以农为本。班固《东都赋》:“抑工商之淫业,兴农桑之盛务,遂令海内弃末而反本,背伪而存真。”《晋书·食货志》:“使四海之内,弃末反本,竞农务功。”《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于时王师大举,将一车书,陈顼反地收兵,深怀震惧,责躬请约,俄而致殒。⑤佛教指恢复人所固有的佛性。汤用彤《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六章》:“盖佛性本有,反本而得。然则见性成佛者,即本性之自然显发也。” ⑥违反根本。《隋书·经籍志三》:“是以圣人原血脉之本,固鍼石之用……鄙者为之,则反本伤性。故曰:‘有疾不治,恒得中医。’” ⑦赢回赌本。《水浒传 第一○四回》:“那性急反本,掷下便是絶,塌脚、小四不脱手……无一箇时辰,把五贯钱输箇罄尽。”一本作“翻本”。       

反璧

fǎnbì

退还璧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负覊 ……乃馈盘飱,置璧焉,公子受飱反璧。”不受别人的馈赠,如退还聘礼。《左传·僖公三年》:晋国重耳出亡,路上有人向他馈赠饭食,并附白璧为礼。重耳“受飨反璧”。后因称退还别人的赠礼为“反璧”。《聊斋志异 青蛙神》卜吉已在今夕,父又无颜反璧,妾亲携而置之矣。

反哺之情

fǎnbǔzhīqíng

比喻子女长大奉养父母,报答恩情。他按月把钱寄给乡下的母亲,好让母亲从这反哺之情中来体会儿子对她的孝心。亦“返哺”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慈鸟: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可谓慈孝矣。”

反哺之私

fǎnbǔzhīsī

反哺:幼鸟长大后,衔食喂其母。比喻子女长大奉养父母,报答养育之恩。我们都有反哺之私,赡养老人是天职。晋 成公绥《乌赋》:“雏既壮而能飞兮,乃衔食而反哺。”

反侧

fǎncè

翻来复去,转动身体。夙夜反侧。辗转反侧。诗·周南·关雎》:“悠哉悠哉,展转反侧。”汉 王粲《登楼赋》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久使陛下圣教陵迟,六合之内,否而未泰,惟忧反侧,疢如疾首。唐 杜甫《彭衙行》:“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某王子》:“长史惊而寤,阴异之,叹息不能复寐,反侧达旦。”②反复无常。诗·小雅·何人斯》:“作此好歌,以极反侧。”楚辞·天问》:“天命反侧,反罚何佑?”朱熹集注:“反侧,言无常也。”③不安分,不顺服。反叛。荀子·王制》:“故奸言、奸说、奸事、奸能、遁逃反侧之民,职而教之,须而待之。”王先谦集解:“反侧之民,不安之民也。”《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四》李绛对曰:西川、浙西皆非反侧之地,其四邻皆国家臂指之臣。《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九》(宋高宗)当思召汝(郦琼)还归,方如亲信,岂可辄怀反侧,遂欲奔亡!《续资治通鉴 元纪六》藩王反侧,地大故也。汉晁错削地之策,实为良图,盍为上言之。④惶恐不安。宋 王安石《上富相公书》:"三司判官,尤朝廷所选择,出则被使漕运,而金谷之事,某生平所不习,此所以蒙恩反侧而不敢冒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九》太皇太后因欲下诏慰存反侧,吕公着以为宜然,遂从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一》前奉特降诏书,尽释臣僚往咎,自此内外反侧皆安,上下人情浃洽,盛德之事,诚宜久行。⑤不稳定,不安心,顾东顾西。《庄子·达生》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反侧子

fǎncèzǐ

指怀有二心的人。《后汉书·光武帝纪上》:“五月甲辰,拔其城,诛王郎。收文书,得吏人与郎交关谤毁者数千章。光武不省,会诸将军烧之,曰:‘令反侧子自安。’”《资治通鉴·晋穆帝永和十一年》“皆以郡降燕”元 胡三省注:“史言燕强,诸反侧子皆附之。”

反唇

fǎnchún

①谓唇动,表示心中不服。《史记·平准书》:“异(颜异)与客语,客语初令下有不便者,异不应,微反唇。”《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九》去岁北使入朝,见(韩)缜在位,相顾反唇微笑。②常指反对或对立。争吵。明 沉德符《敝帚轩剩语·汪南溟文》:“至今日而反唇弇州者日众,又何论太函。”《聊斋志异 鸟语》令大服,盖妻妾反唇, 令适被喧聒而出也。③犹反驳。巴金《家》十九:“‘宝藏?你时时刻刻都在想宝藏!我看你《宝岛》这本戏还没有演熟,人就着迷了。’觉慧这样反唇讥笑道。”

反唇相讥

fǎnchúnxiāngjī

唇:唇舌,代指言语;讥:讥讽。反过来讥讽对方。受到指责不服气而反过来对对方加以讥讽。清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误增不字义》:“于是知不善读书而率臆妄改,皆与古人反唇相讥也。”巴金 《秋》一:“‘三妹,你怕什么?我又不会把你嫁给枚表弟,’觉民反唇相讥地说。”《人民文学》1978年第4期:“姑娘听出话里带刺,并没反唇相讥。”参见“反唇相稽”。

反唇相稽

fǎnchúnxiāngjī

受到指责而反过来与对方计较。汉 贾谊《治安策》:“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稽。”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吕无病》:“语侵妇,妇反唇相稽。”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三回:“小主人骂了他,他又反唇相稽。”《聊斋志异 吕无病》语侵妇,妇反唇相稽,孙忿,出白刃;婢妪遮救,不得近,遥掷之。茅盾《子夜》六:“可是范博文竟不反唇相稽,只把身子闪开。”

反坫

fǎndiàn

坫,土筑的平台。互相敬酒后,把空酒杯放还在坫上,为周代诸侯宴会时的一种礼节。后指国君的宴饮设备。论语·八佾》:“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何晏集解引 郑玄注:“反坫,反爵之坫,在两楹之间。” 《史记·管晏列传》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

反反复复

fǎnfǎnfùfù

一次又一次。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一卷:“床上卧了两个多月,反反复复只是不愈,连累主人家小厮,伏侍得不耐烦。”邓小平《贵州新区工作的策略》:“因此要对党内干部作反反复复的教育,才能保证其执行。”

反风灭火

fǎnfēngmièhuǒ

比喻施行德政。《后汉书·儒林传上·刘昆》:“诏问昆曰:‘前在江陵,反风灭火,后守弘农,虎北渡河,行何德政而致是事?’昆对曰:‘偶然耳。’左右皆笑其质讷。帝叹曰:‘此乃长者之言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但知私财不入,公事夙办,便云我能治民,不知诚己刑物,执辔如组,反风灭火,化鸱为凤之术也。

反服

fǎnfú

①旧指对已脱离隶属关系的臣下,为旧君服丧。《礼记·檀弓下》:“穆公问于子思曰:‘为旧君反服,古与?’子思曰:‘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故有旧君反服之礼也。’”《礼记·杂记上》:“违诸侯,之大夫,不反服;违大夫,之诸侯,之反服。”②指尊长为卑幼亲属服丧。③脱戎装而穿常服。《资治通鉴·晋安帝元兴元年》:“(刘裕)曰:‘将军以劲卒数万,望风降服,彼新得志,威震天下,朝野人情皆已去矣,广陵岂可得至邪!裕当反服还京口耳。’”胡三省注:“反服,谓反初服也。离骚曰:‘退将修吾初服。’此言释戎服而服常服。”

反覆

反復

反复

fǎnfù

①重复再三;翻来覆去。②变化无常。③翻转,颠倒。④倾覆;倾动。⑤动荡,动乱。⑥来回;往返。⑦再三考虑;再三研究。⑧指反覆诗。⑨修辞格之一。用同一语句,反复申说,以表现强烈情感的修辞手法。⑩重迭。11.指书信往来。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君实:司马光的字)

反复推敲

fǎnfùtuīqiāo

多次捉摸,选择最佳方案。经过反复推敲,我们终于选择了这个方案。《诗话总龟》:“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着‘推’字,炼之未定。”

反复无常

翻复无常

fǎnfùwúcháng

经常变化没有稳定状态,形容情况变来变去没有准确的时候。南朝梁·费昶《行路难》诗:“当年翻复无常定。”清·曾朴孽海花第十七回》叫我怎么能赦你这反复无常的罪呢!

反戈相向

fǎngēxiāngxiàng

戈:古代的兵器;向:对着。掉转兵器,相与对立。比喻帮助敌人反对自己。《尚书·武成》:“前徙倒戈,攻于后以北。”

反戈一击

fǎngēyījī

调转枪头向原来所属的阵营进攻。也比喻一旦觉悟,回过头来对自己一方的坏人坏事进行揭露和斗争。《尚书·武成》:“前徙倒戈,攻于后以北。”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七回:“吾与杨将军反戈击之。但看火起为号,温侯以兵相应可也。”鲁迅《坟·写在〈坟〉后面》又因为从旧垒中来,情形看得较为分明,反戈一击,易制强敌的死命。

反攻倒算

fǎngōngdǎosuàn

反攻:从防御转为进攻。倒算:回过头来算账。多指坏人得势时向人民采取打击报复的行动。赶走宋神宗,也就是为了方便其反攻倒算

反躬自问

fǎngōngzìwèn

躬:自身;问:检查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言行得失。这次事故,你是有责任的,你应该反躬自问。《礼记·乐记》:“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反躬自省

fǎngōngzìxǐng

躬:自身;省:检查。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过错。这次事故,你是有责任的,你应该反躬自省。宋 朱熹《朱文公文集 答王晋 铺(其四)》:“自吟以往,更愿反躬自省,以择乎二者之间察其孰缓孰急,以为先后。”

反躬自责

fǎngōngzìzé

回过头来责备自己,意为对自己的言行,思想进行反思,检查。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五章》特别是潼关南原战败之后,这种反躬自责的心情更甚。鲁迅 《华盖集续编·无花的蔷薇之二》:“假如当局者稍有良心,应如何反躬自责,激发一点天良?”

反国

fǎn’guó

①归国。《史记·晋世家》:“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史记·晋世家》:“子即反国,何以报寡人?”②反叛之国。《汉书·魏豹传》:“反国之王,难与共守。”乃共杀魏豹。

反汗

fǎnhàn

《汉书·刘向传》:“《易》曰:‘涣汗其大号。’言号令如汗,汗出而不反者也。今出善令,未能踰时而反,是反汗也。”以汗出而不能反喻令出不能收。后因以“反汗”指翻悔食言或收回成命。唐 元稹《论追制表》:“今陛下如纶之令朝降,反汗之诏夕施……臣窃恐陛下之令未能取信于朝廷,而况于取信天下乎!”《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七》范镇曰:今一旦追还诰敕,非惟诏命反汗,实恐沮(司马)光谠论忠计。《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事下两日,又收还前命,(陈)俊卿语同列曰:“反汗如此,必关牒至内诸司,有不乐者为之耳。”《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五》前此正缘不审,故出令多反汗,无以取信于天下,比来甚悔也。《明史·张翀传》:“陛下诏墨未干,旋即反汗,人将窥测朝廷,玩侮政令。”

反己

fǎnjǐ

反回头来要求自己。《庄子·徐无鬼》:“反己而不穷,循古而不摩,大人之诚。”《史记·乐书》:“好恶无节於内,知诱於外,不能反己,天理灭矣。”宋 曾巩《列女传目录序》:“士之苟於自恕,顾利冒耻而不知反己者,往往以家自累故也。”清 顾炎武《与戴枫仲书》:“不务反己而好评人,此今之君子所以终身不可与适道,不为吾友愿之也。”

反间

fǎnjiàn

利用敌人的间谍使敌人获得虚假的情报,也指用计使敌人内部不和。《孙子兵法 用间》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战国策·乐毅报燕王书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

反间(之)计

fǎnjiàn(zhī)jì

间:离间。原意为利用敌人的间谍把假情况告知敌人使之失误的计策。后来指离间敌人内部,使之不团结的计策。三十六计第三十三计。《孙子·用间》:“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闿曰:‘此乃诸葛亮反间之计,欲令我两人不知。’”

反经

fǎnjīng

①不循常规。《公羊传·桓公十一年》:“权者何?权者反於经,然后有善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诸吕为从,谋弱京师,而勃反经合於权。”②恢复常道。《孟子·尽心下》:“君子反经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斯无邪慝矣。”朱熹集注:“反,復也;经,常也,万世不易之常道也。”清 钱谦益《娄江十字诗序》:“非有反经之君子,循其本而救之,则终於胥溺而已矣。”③谓不合儒家的经。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爱奇反经之尤,条例踳落之失,叔皮论之详矣。”范文澜注引 班彪《史记论》:“其论术学,则崇黄老而薄五经……敝伤道。”

反经合道

fǎnjīnghédào

解释见“反经合义”。明·徐渭《女状元》第一出:“此正教做以叔援嫂,因急行权;矫诏诛羌,反经合道。”

反经合义

fǎnjīnghéyì

虽违背常道,但仍合于义理。《北史·尔朱荣传》:“荣女先为明帝嫔,欲上立为后,帝疑未决。给事黄门侍郎祖莹曰:‘昔文公在秦,怀嬴入侍。事有反经合义,陛下独何疑焉?”唐·刘知幾《史通·杂说中》然杨能反经合义,足矫奢葬之愆。

反经行权

fǎnjīngxíngquán

经:常道;权:权宜的办法。指违反常规,采取权宜之计。《公羊传·桓公十一年》:“权者何?权者反于经,然后有善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诸吕为从,谋弱京师,而勃反经合于权。”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 卷三十二》而今客居数千里之外,只得反经行权,目下图个伴寂寥之计,他日娶了正妻,遣还了他亦无不可。

反客为主

fǎnkèwéizhǔ

该成语原意是指充分利用机会,慢慢由弱变强,形成势力,直至最后掌控局面。现常常用来喻指通过某种手段或者方法,改变被动的形势,形成主动掌控的局面;或者指改变事物的次要性,使之成为主要的事物。三十六计第三十计。宋·曾慥《类说》三九:“因粮于敌,是变客为主也。”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拔寨前进,步步为营,诱渊来战而擒之,此乃反客为主之法。”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四回:“心里正在为难,只听得那女子反客为主,让着说道:‘尊客,请屋里坐。’”

反寇

fǎnkòu

谋反的贼寇。《史记 高祖本纪》八年,高祖东击韩王信馀反寇於东垣。《汉书·韩王信传》:“今为反寇,将兵与将军争一旦之命,此三罪也。”西汉·贾谊《治安策今不猎猛敌而猎田彘,不搏反寇而搏畜菟,玩细娱而不图大患,非所以为安也。二刻拍案惊奇 卷四》:“僉事换了小服,跪在厅下,口里还强道:‘不知犯官有何事故?钧牌拘提,如捕反寇。’”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问拟》:“若輒以反寇申报,发兵剿洗,不惟百姓受其骚扰无辜,被其株连,即此辈歼之同于獮禽薙草。”

反劳为逸

fǎnláowéiyì

劳:疲劳;逸:安闲,休息。把疲劳转化为安逸。明·揭喧《兵经百篇·更字》:“我一战而人数应,误逸为劳;人数战而人数休,反劳为逸;逸则可作,劳则可败。”

反老还童

fǎnlǎohuántóng

指由衰老返回青春;形容老年人恢复了青春与活力,精神异常旺盛。汉·史游《急就篇》:“百姓承德,阴阳和平。风雨时节,莫不滋荣。灾蝗不起,五谷孰成。贤圣并进,博士先生。长乐无极老复丁。”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反老还童”。后晋·刘昫《旧唐书·宦官书》:“可愈痿弱重膇之疾,复能反老还童。”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五回:“取此水用美玉为屑,调和服之,可以反老还童。”

反脸无情

fānliǎnwúqíng

翻脸不认人,不讲情谊。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但自日俄战争结束后,它就反脸无情,和清朝反动政府勾结起来。”

反虏

fǎnlǔ

造反者,反叛者。《汉书 王莽传》臣崇伏读诏书下日,窃计其时,圣思始发,而反虏仍破;诏文始书,反虏大败;制书始下,反虏毕斩。《汉书·昭帝纪》:“度辽将军明友,前以羌骑校尉将羌王侯君长以下击益州反虏……有功。”《后汉书·任光传》:“大司马刘公将城头子路、力子都兵百万众从东方来,击诸反虏。”宋·秦观《李泌论》:“(安禄山)一旦举兵犯顺,天下之人以为反虏,切齿攘袂,惟恐其不灭。”

反袂

fǎnmèi

①用衣袖拭泪。形容哭泣。《孔子家语·辩物》:“反袂拭面,涕泣沾衿。” 唐 郑澣《唐故同州司兵参军杜行方墓志铭》:“有子五人,硕、颢、顗、颀,其幼小字曰老老;女子子二人,皆柴立致毁,吊宾为之反袂。” ②把衣袖翻过来。《聊斋志异 巩仙》道士微笑,解衣反袂示之。尚(秀才)审视,隐隐有字迹,细裁如虮,盖即所题句也。

反面教员

fǎnmiànjiàoyuán

毛泽东《我们党的一些历史经验》:“它是全世界人民的反面教员。”李娴娟《血染的爱》出了最大的反面教员,我们的党可以从这场血淋淋的惨痛的教训中汲取教益。

反面文章

fǎnmiànwénzhāng

从事情的反面做的文章。多指反语。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七回:“紫芝道:‘我仿《毛诗》:巨屦扬矣,于彼高冈;大足光矣,于彼馨香。’春辉道:‘“馨香”二字是褒中带贬,反面文章,含蓄无穷,颇有风人之旨。’”鲁迅《推背图》:“倘使都当反面文章看,可就太骇人了。”

反面无情

fǎnmiànwúqínɡ

形容翻脸不认人。清·洪昇《长生殿》第三十四出:“唉,安禄山,安禄山,你受了唐天子那样大恩,尚且兴兵反叛,休怪俺李猪儿今日反面无情也。”

反命

fǎnmìng

复命。《周礼·春官·都宗人》:“国有大故,则令祷祠。既祭,反命于国。”《孟子·滕文公上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贱为单父宰,反命於孔子 。”《孟子·滕文公下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良工也。’北史·周齐炀王宪传》:“宪反命曰:‘诸破之而后食。’帝悦。”宋 洪迈《容斋三笔·徽宗荐严疏文》:“时忠宣公奉使未反命,滞留冷山,遣使臣沉珍往燕山 。”

反目

fǎnmù

谓夫妻不和《易·小畜》:“夫妻反目。”孔颖达疏:“夫妻乖戾,故反目相视。”唐 李肇《唐国史补 卷下》:“贞元十二年,驸马王士平与义阳公主反目。”《聊斋志异 恒娘》朱不平,辄以此反目。是指翻脸不和睦的意思。《鬼谷子·抵巇》:“父子离散,乖乱反目。”宋 苏轼《吕惠卿责授节度副使制书》:“喜则摩足以相懽,怒则反目以相噬。”

反目成仇

fǎnmùchénɡchóu

反目:翻脸了。翻脸而变成仇敌,双方从和睦的关系转变成仇视敌对的状态。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七回:“娶一个天仙来,也不过三夜五夜,也就撂在脖子后头了,甚于怜新弃旧,反目成仇的多着呢。”

反旆

fǎnpèi

出师归来;回师。《左传·宣公十二年》令尹南辕反旆。《后汉书·荀彧传》彧复备陈得失,用移臣议,故得反旆冀土,克平四州。《金史·叛臣传·斡/窝》贼既渡,官军亦渡,少憩,贼反旆来攻,(图克坦)克宁以大军不继,令军士皆下马射贼。

反朴

fǎnpú

恢复成平民。《战国策·颜斶说齐王斶知足矣,归反朴,则终身不辱也。参见“反璞”和“返璞归真”

反朴还淳

fǎnpǔhuánchún

复归于朴实、淳正。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上:“先生曰:‘子以明道者,使其反朴还淳,而见诸行事之实乎;抑将美其言辞,而徒以譊譊于世也?”

返朴还真

fǎnpǔhuánzhēn

解释同“返朴归真”。《人民日报》1961.8.19:“就连那位声‘美言不信’,力主返朴还真的老聘,在他自己写《道德经》的时候,又何尝不运用精妙的语言来著书立说,可见他也并不反对真正美的文采。”

反璞

fǎnpú

亦作“反朴”,谓还其原始的淳朴状态。还其原始的淳朴状态。璞,未琢的玉。《战国策·齐策四》:“(颜)斶知足矣,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梁书·明山宾传》:“此言足使还淳反朴,激薄停浇矣。” 唐 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反朴时难遇,忘机陆易沉。” 鲁迅《坟·春末闲谈》:“确应该虚心取法,反朴归真。”参见“返璞归真”

反璞归真

反朴归真

fǎnpúguīzhēn

fǎnpǔguīzhēn

参见“归真返璞”。反:通“返”,回;朴:质朴;归:返回;真:天然,自然。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鲁迅《花边文学 玩笑只当它玩笑(下)》:“连刘先生似的想白话‘返朴归真’的意思也全没有。”

反其道而行之

fǎnqídàoérxíngzhī

其:他的;道:方法,办法。采取与对方相反的办法行事。《史记·淮阴侯列传》:“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清·吴趼人《痛史》第十四回:“只是宗兄劝你去做教习,你却去做学生,未免反其道而行之了。”

反切

fǎnqiè

古人在“直音”、“读若”之后创制的一种注音方法,又称“反”、“切”、“翻”、“反语”等。反切的基本规则是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如东汉服虔注《汉书》“惴,音章瑞反”。广韵》“冬,都宗切”,就是用都的声母、宗的韵母和声调为冬注音。用反切注音,有很大的局限性。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了国语注音字母声母二十四个,韵母十六个),反切法遂被淘汰。

反情

fǎnqíng

①恢复正常的本性,以防惑乱。《礼记·乐记》:“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类以成其行。”陈澔集说:“反情,复其性情之正也。”《庄子·缮性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内省《吕氏春秋·务本》:“古之事君者,必先服能然后任,必反情然后受。”高诱注:“反情,常内省也。”③违反人情。《楚辞·刘向》:“若青蝇之伪质兮,晋丽姬之反情。”王逸注:“若晋骊姬以申生之孝,反为悖逆也。”

反求诸己

fǎnqiúzhūjǐ

求:寻求。诸:之于的合音。反省自己的过失,加以改正,而不责怪别人。《礼记》发而不中,则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离娄上》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反裘负刍

fǎnqiúfùchú

反裘:反穿皮衣;负:背;刍:柴草。反穿皮袄背柴。形容贫穷劳苦。也比喻为人愚昧,不知本末。《晏子春秋·杂上》:“晏子之晋,至中牟,睹弊冠反裘负刍,息于涂侧者,以为君子也。”

反裘负薪

反裘伤皮

fǎnqiúfùxīn

fǎnqiúshāngpí

形容贫穷劳苦。也比喻为人愚昧,不知本末。汉·桓宽《盐铁论·非鞅》:“无异于愚人,反裘而负薪,爱其毛,不知其皮尽也。”《晋书·张轨传》今详欲因人之饥,以要三倍,反裘伤皮,未足喻之。《宋书·范泰传》故囊漏贮中,识者不吝;反裘负薪,存毛实难。

反裘伤皮

fǎnqiúshāngpí

愚昧不知本末。汉·桓宽《盐铁论·非鞅》:“无异于愚人,反裘而负薪,爱其毛,不知其皮尽也。”《晋书·张轨传》今详欲因人之饥,以要三倍,反裘伤皮,未足喻之。

反人

fǎnrén

谋反的人;恶人。《北齐书·文宣帝纪》:“戊寅,突厥遣使朝贡。梁反人李山花自号天子,逼鲁山城 。” 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审盗》:“此人素日不端,又有实跡,原是反人。”违反人的常情。《庄子·天下》常反人,不见观,而不免于魭断。

反舌fǎnshé

①鸟名。百舌鸟。②语言与语不同之少数民族。③张口结舌。《花月痕第十五回》你两个都是广长妙舌,怎的这会都作了反舌无声?

反身

fǎnshēn

①转过身子,转身。她一句话也不说,反身就走。②反躬自问。《孟子·离娄上》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

反身而诚

fǎnshēnérchéng

反身:内省的意思。诚:实而不虚,真诚,诚实。反身而诚,义同“诚身”:谓以至诚立身行事。《礼记·中庸》:“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孔颖达疏:“言明乎善行,始能至诚乎身。”《孟子.尽心上》:“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宋 陆游 《上史运使启》:“恭惟某官英姿山立,大度渊渟。不愧於天而不怍於人,卓矣诚身之学。”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如说格物是诚意的工夫,明善是诚身的工夫……诸如此类,始皆落落难合,其后思之既久,不觉手舞足蹈。”

反身自问

fǎnshēnzìwèn

解释见“反躬自问”。清·戴名世《程孝子传》:“呜呼!人孰不有母,读孝子之事,反身自问,竟何如哉!”

反是

fǎnshì

与此相反。《论语·颜渊篇》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唐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

反噬

fǎnshì

①反咬一口。《艺文类聚卷七七》引北魏《温子升印山寺碑》:“蜂虿有毒,豺狼反噬。”②比喻背叛。《晋书·张轨传》:“祚(张祚)既震惧,又虑擢(王擢)反噬。”《南齐书·江谧传》:“犯上之迹既彰,反噬之情已着。”《资治通鉴 梁纪十七》侯景以凶狡之才,荷高欢卵翼之遇,位台司,任居方伯,然而高欢坟土未干,即还反噬。《资治通鉴 随纪六》游元谓于杨玄感曰:“岂意坟土未干,亲图反噬!仆有死而已,不敢闻命!”唐 张九龄《勅幽州节度张守珪书》:“顷者,慰抚降虏,每事优给,而终不知恩,惟图反噬。”《旧唐书·仆固怀恩李怀光等传论》:“仆固怀思、李怀光,咸以勇力,有劳王家,为臣不终,遂行反噬,其罪大矣。”③比喻受人之惠,反加陷害。宋 陆游《书包明事》:“方岐公贵时,所荐达士大夫多矣,至其失势,不反噬以媚权门者几人?”清 赵翼《瓯北诗话·苏东坡诗》:“此皆坡素交,而其后反噬者也。” 

反手

fǎnshǒu

反过手来,把手放到背后。比喻事情容易办到。反手接住扔过来的苹果。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以齐王,由反手也。”参见“反掌”。

反手可得

fǎnshǒukědé

反:翻转。翻转手掌学可得到;形容极其易得。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我等费了许多军马,用了许多钱粮,目下南郡反手可得。

反首

fǎnshǒu

披头散发。《左传·僖公十五年》:“秦获晋侯以归,晋大夫反首拔舍,从之。”杜预注:“反首,乱头髮下垂也。”《晋纪总论》大夫反首,徙我平阳。唐 张说《河州刺史冉府君神道碑》:“是日,河湟耆老,山谷羌夷,反首剺面,号奔州邑。”

反书

fǎnshū

①报告叛乱的文书。反叛文告。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又以齐、梁反书遗项王曰:“齐欲与赵并灭楚。”《史记·吴王濞列传》:“七国反书闻天子,天子乃遣太尉条侯周亚夫将三十六将军,往击吴楚。”清 梅曾亮《晁错论》:“帝之削七国也,志甚壮,反书闻,乃遑遽自诛杀其大臣。”②翻书。《晏子春秋·杂下六》:“公曰:‘夕者吾瞢与二日鬭,而寡人不胜,我其死乎?’晏子对曰:‘请召占瞢者。’……占瞢者曰:‘请反具书。’晏子曰:‘毋反书。公所病者,阴也,日者,阳也。一阴不胜二阳,故病将已。以是对。’”吴则虞集释引于鬯曰:“‘具’字,元刻本作‘其’,当从之。‘反’之言翻也……‘反其书’者,翻其书也,今人谓检书曰翻书,乃出於此(或书作‘繙’字)。”

反水不收

fǎnshuǐbùshōu

同义词:覆水难收。泼水难收。谓水已泼出,不能收回。用指事成定局,无可改变。《后汉书·光武帝纪上》:“於是诸将议上尊号。马武先进曰:‘天下无主。如有圣人承敝而起,虽仲尼为相,孙子为将,犹恐无能为益。反水不收,后悔无及。大王虽执谦退,奈宗庙社稷何!宜且还蓟即尊位,乃议征伐。’”李贤注:“反音翻。”

反听内视

fǎntīngnèishì

内视:向内看;反听:听外面的。指既能反省自己的言行,也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史记 商君列传》:“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后汉书 王允传》:“夫内视反听,则忠臣竭诚;宽贤务能,则义士厉节。”《晋书·挚虞传》:“则反听内视,求其所由,必远观诸物,近验诸身。”

反听收视

fǎntīngshōushì

不听不视;指不为外物所惊扰。宋·范仲淹《蒙以养正赋》:“务实去华,育德之方斯在;反听收视,养恬之义相应。”

反相

fǎnxiāng

旧称人有反叛的相貌。《史记·吴王濞列传》:“(刘濞)已拜受印,高帝召濞相之,谓曰:‘若状有反相。’”《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上》内史王轨骤言于帝(武帝宇文邕)曰:“皇太子非社稷主,普六茹(杨)坚貌有反相。”宋 欧阳修《朋党论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清 洪昇《长生殿·疑谶》:“我看这廝面有反相,乱天下者,必此人也!”

反眼不识

fǎnyǎnbùshí

翻脸不认人。他经常以反眼不识的态度待人。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

反衍

fǎnyǎn

反复无端。《庄子·秋水》:“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成玄英疏:“反衍,犹反覆也。” 三国魏 阮籍《大人先生传》:“扬清风以为旟兮,翼旋軫而反衍。”宋 王安石《如归亭顺风诗》:“人生万事反衍多,道路后先能几何?”

反咬一口

fǎnyǎoyīkǒu

不仅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却反过来诬赖对方,比喻干了坏事的人反过来诬谄受害者或干坏事的首要分子嫁祸于胁从者。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九回:“拿奸拿双,拿不住双,反咬一口,就受不得了。”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下册:“因为顾客可以不承认,反咬一口,‘诬良为盗’,还得吃官司。”

反要

fǎnyào

返回道的中心。《庄子·秋水》本乎天,位乎得,踯躅而屈伸,反要而语极。

反易

fǎnyì

颠倒。《荀子·成相》:"是非反易,比周欺上,恶正直。"《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后及黄巾反易天常,侵我三州,延及平民。《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五》有司以(王)允良起居无度,反易晦明,谥曰荣易。宋 曾巩《太祖皇帝总叙》:"当是时,天地五行人事之理,反易谬乱,不同夷狄者亡几耳。"

反意

fǎnyì

①返归的念头。《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今建 (苏建)以数千当单于数万,力战一日余,士尽,不敢有二心,自归。自归而斩之,是示后无反意也。不当斩。”②反叛的意图。《资治通鉴·献帝兴平元年》:“濮阳大姓田氏为反间,操得入城,烧其东门,示无反意。”晋剧《打金枝》:“唐王:昔日里 安禄山起了反意。”

反膺

fǎnyīng

挺胸。《汉书·王莽传中》:“好厚履高冠,以氂装衣,反膺高视,瞰临左右。”

反语

fǎnyǔ

①即反切。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且郑玄以前,全不解反语;通俗反音,甚会近俗。”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孙叔然(孙炎)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於魏世,此事大行。”参见“反切”。 ②修辞格之一。用与本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宋 袁褧《枫窗小牍卷上》:“宣和中有反语云:‘寇莱公之知人则哲,王子明之将顺其美,包孝肃之饮人以和,王介甫之不言所利。’此皆贤者之过,人皆得而见之者也。”按,上述四句都是取成语而反用之。清 昭槤《啸亭杂录·稗事数则》:“成王性滑稽,遇事喜作反语。自言直枢庭时,尝召见,上适閲明参政亮捷报,命王閲之。王习为常,奏此战惜未获渠首,使张潮得擒明亮,始为佳事。上正色曰:‘若是则不佳矣!’王始省悟,免冠叩谢出。”鲁迅《两地书·致许广平十二》:“我因为自己好作短文,好用反语,每遇辩论,辄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迎头一击。”③魏晋南北朝时的一种隐语。以两个字先正切,再倒切,成为另外两个字。《南史·刘悛传》:“悛本名忱,宋明帝多忌,反语‘刘忱’为‘临讎’,改名悛。”按,刘忱反切为临;忱刘反切为雠。清 赵翼《廿二史札记·六朝多以反语作谶》:“梁书武帝创同泰寺,后又创大通门以对寺之南,取反语以协同泰也。”

反仄

fǎnzè

辗转不安,动荡不定。李辅国乃言于上(肃宗李亨)曰:“今六军将士尽灵武勋臣,皆反仄不安,臣晓谕不能解,不敢不以闻。”《资治通鉴 唐纪四十七》时李楚琳入朝,(李)晟请与俱至凤翔而斩之,以惩逆乱。上(德宗李适)以新复京师,务安反仄,不许。《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六》裴度以蔡卒为牙兵,或谏曰:“蔡人反仄者尚多,不可不备。”《资治通鉴 后晋纪二》时晋新得天下,藩镇多未服从;或虽服从,反仄不安。

反掌

fǎnzhǎng

翻转掌心,比喻事情很好处理。易如反掌。亦指速度快。《文选·枚乘》易于反掌,安于泰山。李善注:反掌,言易也。唐 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唐 李益《轻薄篇》诗:死生容易如反掌,得意失意由一言。《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四十二》诚使朝廷施设得宜,元气充实,则犁庭扫穴,在反掌间耳,何荆襄之足虑!《聊斋志异 仙人岛》崔真人切切眷爱,招升天阙。自分功名反掌,以故不愿栖隐。清昭连《啸亭杂录·太宗伐明》帝笑曰:“城中痴儿,取之若反掌耳。"参见“反手”。

反掌之易

fǎnzhǎngzhīyì

反掌:反手。比喻事情十分容易办到。杨家将演义·邕州侬智高叛宋》:“得了两州,心中大喜,不胜矜夸,谓取宋天下如反掌之易耳。”参见“易如反掌”。

反真

fǎnzhēn

道家语,复归本原,回返天然;人死归于自然;返归淳朴。《庄子·秋水》:“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陈鼓应今译:“谨守这些道理而不违失,这就叫做回复到天真的本性。”《淮南子·齐俗训》:“今夫王乔、赤诵子,吹呕呼吸,吐故内新,遗形去智,抱素反真,以游玄眇,上通云天。”《庄子·大宗师》:“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陈启天注:“‘真’谓道,或自然。”

反正

fǎnzhèng

①由邪归正。《汉书·息夫躬传》:“天之见异,所以敕戒人君,欲令觉悟反正,推诚行善。”②指敌方的军队投到己方为反正。《新唐书·王珂传》:“珂愤见言色,屡陈讨贼谋。既反正,首献方物,帝甚倚之。”③指帝王复位。《晋书 惠帝传》逐(司马)伦归第,即日乘舆反正。《晋书·王敦传》:“惠帝反正,敦迁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大鸿胪、侍中,出除广武将军、青州刺史。”《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零四》(刘)正彦起曰:“遽请反正,前后事体相违。”④表示坚定的语气,含有不因条件不同而改变的意思。老舍《黑白李》:“无论怎样吧,反正我知道他现在是很高兴。”

反正拨乱

fǎnzhèngbōluàn

 

治理乱世,使之恢复安定、正常。《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唐·杜甫《朝享太庙赋》向不遇反正拨乱之主,曾何以措其筋力与韬钤,载其刀笔与喉舌,使祭则与,食则血。

反正还淳

fǎnzhènghuánchún

解释见“反朴还淳”。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张罗峰》:“今乃人人侈用,一变至此,诚不可不反正还淳。”

反治其身

fǎnzhìqíshēn

治:整治;身:身体;其身:自身。反而整治自身。指自己反被自己整治的别人的方法所治服。

反状

fǎnzhuàng

谋反的情况。《新唐书·李岘传》:“杨国忠使客骞昂、何盈擿安禄山阴事,讽京兆捕其第,得安岱、李方来等与禄山反状,缢杀之。”明 沉德符《野获编·宗藩·郡王谋叛贷命》:“上遣驸马焦敬、内臣李琮往征之,煠时未有兵,束手就道。比至,鞫于廷,俱伏反状。”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二·郦道元》:“时萧寳寅在关中,反状已露。”

反走

fǎnzǒu

①小步迅速倒退。《庄子·盗跖》:“孔子趋而进,避席反走,再拜盗跖。”成玄英疏:“反走,却退。”郭庆藩集释:“反走,小却行也。”《吕氏春秋·博志》:“尹儒反走,北面再拜。”②回身逃跑;退却。《史记·齐太公世家》:“纣师败绩。 纣反走。”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济水》:“ 延(盖延)为虎牙大将军,与永等战,永 军反走,溺水者半。” 宋 陈亮《酌古论·苻坚》:“虎之见人,常欲吞之。而人先设陷穽,然后脱身反走,虎必来奔,趋于陷穽。” 清 昭槤《啸亭杂录·缅甸归诚本末》:“我兵万众突出,枪炮声如雷,贼惶遽不及战,辄反走。” 《资治通鉴 周纪四》有一卒曰:“臣可以为师乎?”因反走。田单起引还,坐东乡,师事之。

反坐

fǎnzuò

①指我国封建社会对诬告罪的刑罚。即把被诬告的罪名所应得的刑罚加在诬告人身上。《后汉书·党锢传·李膺》:“膺表欲按其罪,元羣(羊元羣)行赂宦竖,膺反坐输作左校。” 唐 长孙无忌《唐律疏议·斗讼三》:“诸诬告人者,各反坐。”《老残游记 第十八回》:“是谁教你诬告的。你不知道律例上有反坐的一条吗?”鲁迅《故事新编·理水》:“你竟这样的侮辱我!说我不是人……如果我真的不是人,我情愿大辟--就是杀头呀,你懂了没有?要不然,你是应该反坐的。”②反诬;诬赖。《水浒传 第四五回》:“这妇人反坐石秀 …… 杨雄听了,心中火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