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 | dǔ I. | 供食用的动物的胃:猪肚子。羊肚儿。烩肚丝。II.参见dù。
|
笃 | dǔ | ①忠实,一心一意;厚待,真诚。笃学。笃信。笃志。笃情。笃厚。温厚纯笃。《论语·泰伯篇》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荀子《修身篇》:笃志而体,君子也。《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尚书》有唐虞之侯伯,历三代千有余载,自全以蕃卫天子,岂非笃于仁义、奉上法哉? 《汉书 王莽传》清静乐道,温良下士,惠于故旧,笃于师友。《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二》内行笃,有威重 《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五》左右或讥武事亲不笃,帝亦欲改易大臣。《晋书 武帝纪》使百姓蠲多幸之虑,笃终始之行,曲惠小仁,故无取焉。《聊斋志异 耳中人》笃信导引之术,寒暑不辍,行之数月,若有所得。②《尔雅·释诂》:笃,固也。疏:物厚者牢固。《庄子·秋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③病沉重:病笃。病笃bìngdǔ:病势沉重。参见“疾笃”。孔明曰:“新野小县,不可久居,近闻刘景升病在危笃,可乘此机会,取彼荆州为安身之地,庶可拒曹操也。”西晋·李密《陈情表》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祖母)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资治通鉴 晋纪三十九》(姚)兴疾转笃,其妹南安长公主问疾,不应。《聊斋志异 耿十八》新城耿十八,病危笃,自知不起,谓妻曰:“永诀在旦晚耳。我死后,嫁守由汝,请言所志。”《聊斋志异 太医》忽得暴病,綦笃。④程度副词,非常。很;甚。笃爱。笃好(hào)。《晋书 葛洪传》饰嫫母之笃陋,求媒扬之美谈。 |
笃爱 | dǔài | 厚爱;甚爱。《韩诗外传卷六》:“(君子者)篤爱而不夺,厚施而不代。”《晋书·温峤传》:“僕才轻任重,实凭明公篤爱,远稟成规。”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篤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準。”《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八》上性笃爱,不忍与诸王乖离,遂皆留京师。 |
笃诚 | dǔchéng | 切实忠诚。《左传·文公十八年》:“齐圣广渊,明允篤诚,天下之民,谓之八愷。”《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惟君体资文武,明叡笃诚。《晋书 文帝纪》公飨祀蒸蒸,孝思维则,笃诚之至,通于神明,是用锡公秬鬯一卣,圭瓚副焉。晋 潘岳《西征赋》:“乃实慎终追旧,篤诚款爱,泽靡不渐,恩无不逮。”唐 骆宾王《上吏部裴侍郎书》:“上以弃兴王之佐命,下以全奉亲之篤诚。”李大钊《“五一”MayDay运动史》:“LouisLing,年只二十二岁,是一个笃诚狂热的社会运动者。” |
笃定泰山 | dǔdìngtàishān | 像泰山那样稳定。比喻有绝对把握,无须忧虑。这点配件就笃定泰山可以完成。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那没问题,包在我身上,笃定泰山。” |
笃而论之 | dǔérlùnzhī | 笃:切实。确切地论述。晋·裴启《语林》:“林公云:‘文度著腻颜,挟《左传》,逐郑康成,自为高足弟子;笃而论之,不离尘垢囊也!’” |
笃恭 | dǔgōng | 纯厚恭敬。《礼记·中庸》:“君子篤恭而天下平。” 三国魏 嵇康《答向子期难养生论》:“且平原则有枣栗之属,池沼则有菱芡之类,虽非上药,犹于黍稷之篤恭也。” 清 曾国藩《复刘霞仙中丞书》:“妃匹有篤恭之德,乃足以奉神灵而理万化。” |
笃好 | dǔhǎo | 十分爱好。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肥水》:“刘安是高帝之孙厉王长子也,折节下士,篤好儒学。”《资治通鉴 唐纪十五》(唐高宗李治):昨初升楼,即有群胡击鞠,意谓朕笃好之也。帝王所为,岂宜容易。《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七十四》(廉)希宪笃好经史,手不释卷,少入侍呼必赉/忽必烈。 |
笃厚 | dǔhòu | ①忠实厚道。《管子·幼官》:“藏薄纯,行篤厚,坦气修通。”《史记·傅靳蒯成列传论》:“蒯成侯周緤操心坚正,身不见疑,上欲有所之,未尝不垂涕,此有伤心者然,可谓篤厚君子矣。”《三国演义 第七八回》:“操曰:‘惟长子曹丕,篤厚恭谨,可继我业。’”《资治通鉴 秦纪二》胡亥慈仁笃厚,可以为嗣。②犹深厚。邹韬奋《患难馀生记第一章》:“我受他这样感动,倒不是仅由于我们友谊的笃厚,却是由于他的为公众牺牲的精神。” |
笃疾 | dǔjí | 重病。不治之病。《后汉书·张楷传》:“建和三年,下诏安车备礼聘之,(张楷)辞以笃疾不行。”《太平广记》卷七引 晋 葛洪《神仙传·李八百》:“卿为吾家使者,勤苦历年,常得笃疾,吾取医欲令卿愈。”晋 葛洪《抱朴子·道意》:“况年寿难获於令名,笃疾难除於愆责。”《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七》戊申,(宋仁宗)诏:“自今罪殊死,若祖父母年八十以上及笃疾无期亲者,以其所犯闻。”《元典章·吏部六·儒吏》:“勒医工某,验得某人两手脉证,元因风邪传入心经,致使精神恍惚,喜怒悲乐不常,言语讹乱,不别亲疎,已成笃疾,久远不堪医治。 |
笃近举远 | dǔjìnjǔyuǎn | 笃:忠实,厚道;举:举荐,选拔。对关系近的厚道,对关系远的举荐,指同等待人。唐·韩愈《原人》:“故圣人一视而同仁,笃近而举远。” |
笃敬 | dǔjìng | ①笃厚敬肃。《尚书·盘庚下》:“朕及篤敬,恭承民命,用永地于新邑。”《论语·卫灵公》:“言忠信,行篤敬,虽蛮貊之邦行矣。”《汉书 霍光金日磾传》金日磾夷狄亡国,羁虏汉庭,而以笃敬寤主,忠信自著。梁启超《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则试以一家比一国,苟一家之中,子妇弟兄,各有本业,各有技能,忠信篤敬,勤劳进取,家未有不浡然兴者。”②指笃厚诚敬之士。《荀子·王制》:“选贤良,举篤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 |
笃老 | dǔlǎo | 谓衰老已甚。《汉书·疏广传》:“广遂称篤,上疏乞骸骨。上以其年篤老,皆许之。”《资治通鉴 齐纪一》是岁,(北)魏(孝文帝)诏中书监高允议定律令。允虽笃老,而志识不衰。《南史·孔琳之传》:“琛以母年篤老,又密邇建鄴,与长子宝素谋议未判。”宋 叶适《长潭王公墓志铭》:“吾岂以无益身,慕餘荣於篤老之日哉!”清 戴名世《阙里纪言序》:“先生以篤老之年,山泽之臞不惮辞而闢之。” |
笃烈 | dǔliè | 诚厚刚正。《后汉书·赵岐传》:“时孙嵩亦寓於表,表不为礼,岐乃称嵩素行笃烈,因共上为青州刺史。”《三国志·吴志·太史慈传论》:“太史慈信义笃烈,有古人之风。”《杨家将 第二十一回》太宗笃前人之烈,成未集之勋。 |
笃癃 | dǔlóng | 严重的病残。《后汉书 光武帝纪上》其命郡国有谷者,给禀高年、鳏、寡、孤、独及笃癃、无家属贫不能自存者,如《律》。 |
笃论 | dǔlùn | 谓确切的评论。《汉书·董仲舒传赞》:“至向曾孙龚,笃论君子也,以歆之言为然。”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才略》:“但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苏轼尝论(司马)光所以感人心、动天地者而蔽以二言,曰诚,曰一,君子以为笃论。 |
笃念 | dǔniàn | 亦念笃。深切怀念;深切顾念。《清史稿·睿忠亲王多尔衮传》:“诸君子果识时知命,笃念 |
笃勤 | dǔqín | 极度勤勉。晋 葛洪《抱朴子 内篇自序》:“自非至精,不能寻究;自非篤勤,不能悉见也。” |
笃慎 | dǔshèn | 厚重谨慎。孔融《荐祢衡表》:“陛下篤慎取士,必须效试。”《汉书 霍光金日磾传》其(金日磾)笃慎如此,上尤奇异之。《北齐书·陆卬传》:“卬自在朝,篤慎固密,不説人短,不伐己长。”《南史·傅昭传》:“性尤篤慎,子妇尝得家餉牛肉以进昭,昭召其子曰:‘食之则犯法,告之则不可。取而埋之。’”清 曾国藩《葛寅轩先生家传》:“篤慎而好学。” |
笃实敦厚 | dǔshídūn hòu | 笃实的意思:忠诚老实:笃实敦厚。实在:学问笃实。《易·大畜》:“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敦厚:指脾气温和性情憨厚,忠厚。宋 苏轼《上富丞相书》:“刚健而不为强,敦厚而不为弱,此明公之所得之于天。” |
笃实好学 | dǔshíhàoxué | 笃实:踏实,实在。认真踏实,爱好学问。《北史·张衮传》:“衮笃实好学,有文才。”宋·何薳《春渚纪闻·后土词渎慢》:“金陵邵衍字仲昌,笃实好学。” |
笃孝 | dǔxiào | 十分孝顺。《韩诗外传 卷九》:“是以君子入则篤孝,出则友贤,何为其无孝子之名。”《后汉书·蔡邕传》:“邕性篤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新唐书·崔沔传》:“纯谨无二言,事亲篤孝。” 宋 张师正《括异志·黄遵》:“事母篤孝,凡得画直未尝私畜,供甘旨外,悉归於母。” |
笃信好学 | dǔxìnhàoxué | 笃信:忠实地信仰。对道德和事业抱有坚定的信心,勤学好问。《论语·泰伯》:“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清·章炳麟《革命道德说》若夫笃信好学,志在生民者,略有三数。 |
笃行 | dǔxíng | 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礼记·儒行》:“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 |
笃学 | dǔxué | 专心好学。笃学有闻。《晋书 载记第十三章符坚传》笃学至孝、义烈力田者,皆令具条以闻。《南史·儒林传·沉德威》:“虽处乱离,而笃学无倦。”《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王)昭素少笃学,有志行,帝(赵匡胤)闻其名,召见便殿。宋 苏轼《富郑公神道碑》:“公幼笃学,有大度。”宋·苏轼《邵茂诚诗集叙》其为人笃学强记,恭俭孝友。明 邵璨《香囊记·讲学》:“三年笃学不窥园,刺股悬梁志亦坚。”《聊斋志异 刘夫人》少笃学;然早孤,家綦贫。 |
笃学不倦 | dǔxuébùjuàn | 笃学:专心好学;倦:疲倦。专心好学,不知疲倦。年轻人要有笃学不倦的治学精神。明·方孝儒《与郑叔度书》:“中下淳明慈良,有君子之器,又笃学不倦,其至于古人也奚御,愿益加之意,以果所望。” |
笃学好古 | dǔxuéhàogǔ | 笃学:专心好学。指专心致至地学习古代曲籍。《三国志·吴志·孙瑜传》:“济阴人马普笃学好古,瑜厚礼之。”明·刘基《陈司户墓志铭》:“情贯经史,蜚声痒序,而弗竞弗求,笃学好古。” |
笃义 | dǔyì | ①重情义。《后汉书·赵熹传》:“赵熹篤义多恩,往遭赤眉出长安,皆为熹所济活。”《三国志·魏志·崔琰传》:“及琰友人公孙育、宋阶早卒,琰抚其遗孤,恩若己子,其鉴识篤义,类皆如此。”②谓深厚的恩义。三国魏 曹植《求通亲亲表》:“愿陛下沛然垂詔,使诸国庆问四节得展,以叙骨肉之欢恩,全怡怡之篤义。” |
笃意 | dǔyì | ①隆情厚谊。汉 孔融《与诸卿书》先日,多惠胡桃,深知笃意。三国魏 嵇康《与吕长悌绝交书》康曰:“昔与足下年时相比,以数面相亲。足下笃意,遂成大好。”②专心致志。宋 蔡绦《铁围山丛谈 卷五》我始悔不从之学,用是笃意於神仙事也。宋 岳珂《桯史·张贤良梦》(张)仕既不甚达,益笃意植媺貤庆,以遗后人。《续资治通鉴 元纪十》(托克托)幼失怙,其母笃意教之。 |
笃挚 | dǔzhì | 笃挚,指真诚;真挚。明 沈德符 《野获编·宫闱·英宗重夫妇》:“忧患者,积年,伉俪情更加笃挚。” |
笃志 | dǔzhì | 专心一志;立志不变。《论语·子张》:“子夏曰:‘博学而篤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南史·儒林传·郑灼》:“常蔬食,讲授多苦心热,若瓜时,輒偃卧以瓜镇心,起便读诵,其篤志如此。”《西游记 第四三回》:“师徒们出洞来,攀鞍上马,找大路,篤志向西。”荀子《修身篇》:笃志而体,君子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