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ōng

①一年中的第四季:冬季(农历十月至十二月)。冬天。冬眠。②姓。③象声词,敲鼓声:战鼓冬冬。

冬烘先生

dōnghōngxiānshēng

指昏庸浅陋的知识分子。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卷八:“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作鲁公。”鲁迅《华盖集 并非闲话(三)》三家村的冬烘先生,一年到头,一早到夜教村童。

冬裘

dōngqiú

冬季穿的毛皮衣服。《国语·周语中》:“故先王之教曰:‘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草木节解而备藏,陨霜而冬裘具,清风至而修城郭宫室。’”唐 韩愈《复志赋》:“居悒悒之无解兮,独长思而永叹。岂朝食之不饱兮,寧冬裘之不完。”《轰天雷 第八回》:“即以中国大经大法而论,五帝三王不相沿袭,譬之冬裘夏葛,势不两存。”

冬裘夏葛

dōngqiúxiàgě

冬天穿裘,夏天穿葛,以应冬寒夏暑之气。比喻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适当调整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公羊传·桓公八年》:“士不及兹四者,则冬不裘,夏不葛。”清·吴趼人《痛史第一回》举得起,放得下,以便冬裘夏葛的同它换衣服。参见“夏裘冬葛”。

冬日可爱

dōngrìkěài

如同冬天里的太阳那样使人感到温暖、亲切。比喻人态度温和慈爱,使人愿意接近。左丘明《左传 文公七年》:“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杜预注“冬日可爱,夏日可畏。”丰子恺《初冬浴日漫感》:“忽又自笑:‘夏日可畏,冬日可爱,’以及‘团扇弃捐,’乃古之名言,夫人皆知,又何足吃惊?”

冬日夏云

dōngrìxiàyún

冬天的太阳,夏天的云层。比喻人态度温和可亲,使人愿意接近。宋·陈恬《程伯淳赞》:“本以正身,惟德温温,如冬之日,如夏之云。”

冬箑夏裘

dōngshàxiàqiú

比喻不合时宜。《淮南子·精神训》:“知冬日之箑,夏日之裘,无用於己,则万物之变为尘埃矣。”

冬扇夏炉

dōngshànxiàlú

比喻不合时宜。他经常干冬扇夏炉般的蠢事。东汉 王充《论衡 逢遇》:“作无益之能,纳无补之说,以夏进炉,以冬奏扇,为所不欲得之事,献所不欲闻之语,其不遇祸,幸矣,何福佑之有乎。”

冬狩

dōngshòu

指古代天子或王侯在冬季围猎。《左传·隐公五年》:“故春蒐夏苗,秋獮冬狩,皆於农隙以讲事也。”《艺文类聚卷十三》引 南朝宋 谢庄《宋孝武帝哀策文》:“瑶轩春藉,翠华冬狩。” 南朝梁 沉约《均圣论》:“春蒐免其怀孕,夏苗取其害穀,秋獮冬狩,所害诚多。” 唐 杜甫《冬狩行》:“春蒐冬狩侯得同,使君五马一马驄。”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三篇第一章第一节》:“大规模的畋猎如周代的春蒐、夏苗、秋獮、冬狩,在卜辞中虽无明文,但在殷代应该是有的。”

冬蛰dōngzhé

冬眠。《山经·南山经》有兽焉,其状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蛰,其名曰猾褢,其音如斫木,见则县有大繇。艾青《太阳诗》:“当它来时,我听见: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参见“冬眠”。

dōng

象声词,形容击鼓的声音或物体迅速落下的声音。

dōng

一种气体元素,有放射性,无色无臭,不易跟其他元素化合,在真空玻璃管中能发荧光。全部同位素都具放射性,为惰性气体族中最重的元素。